張年軍
文章開篇,除了關(guān)注那臺縫紉機,你一定還注意到了“禮物”的字樣。那是什么禮物呢?這個小小謎團的設(shè)計,故意讓我們跟著故事情節(jié)的推進往下閱讀。作者的謀篇之巧,正深藏于此,
文中,作者花了較多筆墨寫縫紉機的珍貴,不是因為它的實用價值,而是情感價值。也就是說,如果它沒有飽含著外公的情感,就不算貴重。這臺縫紉機是一個意象,支撐了外公和外婆的情感生命。
外婆給“我”講故事,似乎表層并沒有涉及縫紉機,卻從側(cè)面描寫了縫紉機給外婆的精神支撐。至于后文寫外婆之死,文勢陡起跌宕,與故事開篇的掃墓遙相呼應(yīng),也使讀者想起“我”給外婆的“禮物”,可謎團并未揭開。
作者只是一往情深地描述外公在外婆墓前的情感表達——反復摩挲縫紉機,這個意象與故事開篇呼應(yīng),并著力虛寫幻覺中“我”眼中的外婆,與前文實寫夏夜的外婆形成互襯。而當“我”拿出畫紙時,開篇設(shè)下的謎團終于揭開。原來,送給外婆的禮物是“我”手繪的縫紉機。至此,情感價值超越實用價值一躍而成為文章的靈魂。
總體來看,本文讓我們獲得了五個方面的寫作關(guān)注點:一是設(shè)置懸念,二是意象傳情,三是側(cè)面描寫,四是前后呼應(yīng),五是營造氛圍。我提議同學們,在理解了前文的基礎(chǔ)上,再體會一下這段細節(jié),就能發(fā)現(xiàn)寫作的美——“外公把那張畫紙疊起來,放進口袋里,然后輕輕拍了拍”。外公對外婆的思念,外化為這一連串的動作,非常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