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萬祥
老子說:“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逼愤^人間百味,走過塵世繁華,才知生命的意義并非身的輕松,而是心的寧靜。只有靜下來,才能找回真實的自己。
余秋雨在《借我一生》里寫道:“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一步去走,真正能保護你的,是你自己的人生選擇?!眽m世的路,只有安靜下來才能看清;有些事,只有平靜下來才能去做??锤∪A萬千,觀沉心如鏡,修得一顆寧靜的心,便可擁有戰(zhàn)勝一切的力量。
世事繁雜,人心難測,人們往往寄希望于他人,卻最后傷害了自己;往往期望著得到,卻常常在最后失去。其實,人生本難圓滿,該忘時忘,該放時放。越深陷泥潭,越要沉著冷靜;越身處絕境,越要停下來思考。或許,等一等,想一想,人生反而能走出更廣闊的天地。
公元815年(唐憲宗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白居易上書要懲治真兇,卻被人彈劾誣陷,被貶江州。貶謫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轉折點,這次打擊很沉重,讓他刻骨地感受到了仕途無常,萬千悲苦。在去江州的路上,他遇見了一個“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賣藝女子,于是寫下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千古名句,以抒發(fā)自己的落寞與心酸。到達江州后,他更是心灰意冷,生活一度陷入困境。他雖然無助,可這份無助只能自己承擔,他想要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就必須接受新的身份。如今官場黑暗,世間混亂,思前想后,白居易決定放下過去“兼濟天下”的雄心,保持著“獨善其身”的心態(tài)。在之后的日子里,白居易靜而不爭,一切隨緣,無論是“牛李黨爭”,還是“甘露之變”,都與他再無任何關系。他一直活到75歲,瀟灑辭世。
其實,世間紛雜,人生得失皆是常事,唯有靜觀自得者,方能隨遇而安,從容淡定。無論歲月如何,都要保持內心的平靜,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等再回首時,才發(fā)覺曾經以為過不去的坎坷和磨難,皆成過眼云煙。
林清玄說:“當我們斬斷過去的憂愁和未來的恐懼,才可以得到真正的自由。”與其一味糾纏、抱怨,不如先冷靜分析,然后重新構建自己的生活,如此才能與現(xiàn)實達成和解,才能繼續(xù)幸福下去。靜觀其變,以靜制動,便是對無常最好的應對。
唐詩有云:“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痹诠湃丝磥恚母庠晔浅刹涣舜笫碌?,想要進入身心俱安的境界,便要修得“習靜”?!鞍肴侦o坐,半日讀書”,便能夠生出無數(shù)定力與能量。
東晉時期,苻堅南下攻打東晉,發(fā)動了“淝水之戰(zhàn)”。當時苻堅軍兵強馬壯,大有投鞭斷流之勢,而東晉舉國上下頓時動蕩了起來。唯有謝安異常淡定,他舉賢不避親,以弟弟謝石為大都督,侄子謝玄為先鋒,迎戰(zhàn)苻堅。前線鏖戰(zhàn)正酣,謝安卻在家中與張玄下棋。平時常贏謝安的張玄,當天因心慌而亂,多次出錯,而謝安則與往常無異,甚至戰(zhàn)報傳到他手上,他都不為所動。張玄心急,問他戰(zhàn)局如何,謝安淡定道:“小兒輩大破賊矣?!边@種舉重若輕的能力,源自于內心的靜氣。面對關鍵時刻的變化,都會先沉住氣,不讓負面情緒到處蔓延,繼而才能平心靜氣處理事情。
《菜根譚》有云:“每臨大事有靜氣。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毙刂杏写笾镜娜?,往往不露聲色,無論何時,都有一種“猝然臨之而不驚”的靜氣。然而,靜氣從來不是天生的,是從外事磨礪,或從內修而得的。蘇東坡就曾寫道:“無事此靜坐,一日似兩日”。閑時沉心,擯棄瑣事煩憂,反省思量,修身養(yǎng)性,一日所獲,無論于身于心,都足以抵平時兩日。
人生在世,無常即尋常,既然無法從喧鬧中跳脫出來,不妨通過增強本事提升自信,以底氣撐起勇氣;通過砥礪思想剔除雜念,以正氣涵養(yǎng)靜氣。陶淵明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鄙畹淖罡呔辰纾粌H是遺世獨立,還有鬧中取靜。鬧中取靜,不是避世隱居,而是一種處世守心、安身立命的功夫;心靜如水,不是寡情冷漠,而是一種淡然如菊、行深致遠的生命境界。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