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洺暢
暑假期間,我到鄉(xiāng)下奶奶家做客,看到她家門口的櫻桃樹的一些葉子打著卷兒,有的鼓起一塊,就像大“疙瘩”,顏色也變淺了,而且“疙瘩”大多位于樹葉的正面。我用手摸了摸“疙瘩”,感覺比葉片表面要硬許多;又捏了捏,里面好像是空的。
在葉片的背面,有排得整整齊齊的蟲卵,灰褐色、近似圓形的它們挨得很緊。我用一根小木棍戳了一下,并沒有把它們碰掉,說明它們在樹葉上粘得很結(jié)實。它們之所以分布在樹葉背面,我推測主要是為了防止被雨水沖刷掉落。
這些“疙瘩”究竟是什么?里面有什么呢?葉片背面的一顆顆蟲卵又會變成哪種蟲子呢?我讓爸爸剪下幾片帶“疙瘩”和蟲卵的樹葉,帶回家進一步觀察、研究。
在放大鏡下,我清楚地看到這些“疙瘩”其實就是葉子的一部分,可能受到某種刺激或傷害,形成突起,變成“疙瘩”。我拿出小剪刀,從“疙瘩”的一端剪開。“疙瘩”很脆,我沒怎么用力,就散作一團,里面頓時真相大白:各種顏色的小蟲爬來爬去,既有蚜蟲,也有不知名的小蟲子。我推測,這些小蟲子是葉片上“疙瘩”的罪魁禍?zhǔn)祝鼈兾硺淙~中的汁液或者在葉片上產(chǎn)卵,減弱了葉子的光合作用。
為了探究那些卵將會變成何種蟲子,我決定繼續(xù)觀察它們的孵化過程。我找來透明塑料瓶,剪成兩截,上下套在一起,底部鉆了幾個小孔,做成了一個簡易的昆蟲盒,將帶有蟲卵的葉片放進去,蟲卵朝上。然后,我把昆蟲盒放在陽臺上,保持充足的光照。3天后,小蟲子破殼而出,黑色的身體呈球形,有6條腿、翅膀和一對細長的觸角,在昆蟲盒里爬得很快,其中一只還從盒子的縫隙中鉆了出來。
我通過查閱資料得知,很多蟲子都把樹葉作為自己的“家”,因而樹葉上的蟲卵種類很多,會孵化出蚜蟲、瓢蟲等。
我也留意到,一到夏天,欒樹、法桐上的蟲子就多了起來,地上還會落下一層“油”。 為此,有些地方會給一些樹集體“掛水”治理天牛,懸掛瓢蟲卵卡來防治蚜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