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廣
同樣考砸了,有的孩子悲悲切切,有的孩子嘻嘻哈哈
同樣是考砸了,為什么孩子們給出的解釋不同呢?因為每個人對身邊事物的解釋風格不同
數(shù)學考試成績出來了,因為這次試題偏難,孩子們整體成績欠佳,教室里一片哀號。
有的孩子說:“我真笨?!薄拔矣肋h弄不懂這些該死的公式!”絕望之情溢于言表。有的孩子卻說:“什么啊,是考題出得太偏了?!薄盀榇虮荣?,我天天去球場訓練,搞得沒一點時間復習?!毖韵轮馐?,如果試題出得不那么偏,如果沒去球場訓練,他是能考好的。
同樣考砸了,為什么孩子們給出的解釋不同呢?因為每個人對身邊事物的解釋風格不同。
有人認為糟糕的事是暫時的、特定的、與自己無關的;有人認為糟糕的事是永久的、泛化的、與自己有關的。心理學家認為,對周圍事物的解釋風格,經(jīng)過歲月沉淀,會慢慢成為性格的一部分。比如,前者成了樂觀主義者,后者成了悲觀主義者。
樂觀、悲觀,一字之差,對待世界的態(tài)度卻迥然不同:樂觀者遇到挫折,認為這僅僅是個挑戰(zhàn),清掃障礙后,依然能夠走向勝利,所以他們很快就有勇氣從無助中走出來;悲觀者遇到挫折,認為這是命中注定,失敗無法避免,于是心灰意冷,失去勇氣。悲觀者看世界,小差錯意味著大失敗,一著不慎就會滿盤皆輸。
所以,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樂觀地面對生活。哪怕家長本身很悲觀,卻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樂觀。因為樂觀的人更積極進取,能更充分地享受人生,有更強大的抵御風險的能力……可謂好處多多。
孩子的解釋風格會受三種因素影響:父母、老師和童年經(jīng)歷
如果想讓孩子成為樂觀的人,那么家長就需要關注孩子對周圍事情的解釋風格。
在對兒童心理進行長期研究后,美國積極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發(fā)現(xiàn):孩子對周圍事物的解釋風格一般在8歲前形成,而一旦形成就不易改變。就是說,孩子會成為悲觀的人還是樂觀的人,與早期教育和早期生活環(huán)境密切相關。
通常,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解釋風格會受到三種因素的影響:
1.孩子會向父母尤其母親,學習對事物的因果分析。
下面,我們看一段母女對話。
她們從超市出來,走到停車場,找到了自家的車。
女兒:媽媽,快看,這邊車門被撞凹了一塊兒。
媽媽:什么?天啊,你爸爸又該嘮叨我了!
女兒:來的時候,他還叫你把新車停得離別人的車遠一點。
媽媽:我想偷懶少走幾步,就把車停在了停車場門口。哎呀,真是笨死了!我怎么總這么倒霉?
媽媽把自己痛罵了一頓。從媽媽的反應中可以看出,她的解釋風格是永久的、泛化的、與自己有關的。而女兒在旁邊一字不落地全聽了進去。加上平時的耳濡目染,她跟著媽媽,也學會了這種解釋風格:我是倒霉的、愚笨的、不幸的,錯誤都是我造成的。
在童年早期,孩子非常信賴父母。他們會仔細聆聽父母尤其母親對情緒化事件的解釋,特別是對不好事件的解釋。
他們不但聆聽,還會從中學習父母的處事態(tài)度:父母給出的解釋是永久的還是暫時的,是特定的還是泛化的,是自己造成的還是別人造成的。
心理學家曾經(jīng)做過一項關于孩子和父母解釋風格的測驗。他們發(fā)現(xiàn),孩子(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的樂觀程度跟母親的極為相似,跟父親的卻不相似。這表明,孩子主要學習母親對因果關系的解釋風格。就是說,母親怎么做,孩子就會怎么做。
2.老師的批評會影響孩子的思考模式。
如果孩子做錯了事,老師會說什么非常重要,而且孩子不只聽老師說什么,還包括怎么說。老師在孩子的心里是比父母更高的權(quán)威,孩子對老師的話深信不疑,并用它形成自己的解釋風格。
有研究者曾將攝像機架在某小學三年級的教室里,對這群孩子進行長久的觀察。
他們發(fā)現(xiàn)教室里的男孩、女孩舉止完全不同。女孩安靜地坐著,注意聽老師講話;她們有時說悄悄話或竊笑,但基本上比較遵守紀律。男孩就不同了。他們雖然坐著,卻在座位上扭來扭去;老師講話時,他們不注意聽,也不遵守紀律,不時喊叫,甚至離位追逐打鬧。
測驗成績出來,對不及格的孩子,老師批評的話語不盡相同。
對男孩,老師一般說“你沒注意聽講”“你學習不認真”“你做作業(yè)太馬虎”等。這些缺點是暫時的、特定的,也是可以改正的。
對女孩,老師一般說“你對數(shù)學沒一點概念”“你的作業(yè)總是寫得亂七八糟”“你從來不驗算”等。因為女孩的課堂表現(xiàn)較好,老師無法以“不認真學習”“沒注意聽講”“做作業(yè)太馬虎”等暫時原因批評她們,老師能說的缺點多是永久的、泛化的,同時也是難以改正的。
研究者故意給這個班級的孩子們出了一道難題,然后發(fā)問:“你覺得自己為什么沒有得出正確答案?”女孩的回答多是“我不擅長做難題”或者“我不夠聰明”。男孩的回答則是“我沒專心做”“我沒盡全力”“誰在乎這個啊”。
顯然,女孩的解釋風格更接近悲觀主義,而男孩的解釋風格則比較樂觀。研究者因此認為,這或許也是女性為什么比男性更容易患上抑郁癥的原因。
3.童年早期,孩子遭遇生離死別或重大變故,如果后來事情好轉(zhuǎn),則孩子會比較樂觀;如果后來事情沒有好轉(zhuǎn),那么悲觀的種子會深深地埋在孩子的心中。
美國經(jīng)濟大蕭條前,有科學家開始做一項長達60年的針對兒童成長的研究??茖W家發(fā)現(xiàn):一些中產(chǎn)家庭的女孩雖然在童年遭受了家庭失去財富的打擊,但在中年早期就撫平了內(nèi)心創(chuàng)傷,步入老年時她們的心理和生理都很健康;而較低階層的女孩在遭遇經(jīng)濟大蕭條后,一直沒能樂觀起來。到中年時,她們幾乎崩潰;到了晚年,她們更是境況凄涼,生理和心理都不健康。
推測原因:那些晚年過得好的女孩,其家庭情況在經(jīng)濟大蕭條結(jié)束后慢慢好轉(zhuǎn),這讓她們習得了對生活的樂觀態(tài)度。而低階層女孩的家庭情況沒有好轉(zhuǎn)。她們之前貧窮,之后繼續(xù)貧窮,這造成了她們看問題的態(tài)度是悲觀的、絕望的,甚至影響了她們的健康。
這里不得不強調(diào),在重大變故中,父母離異是最容易讓孩子變得悲觀的一件事。
10歲的辛迪,父母去年離異,她隨母親生活。父母離異前,她的解釋風格只比平均水平稍微悲觀一點。但父母離異后,她明顯萎靡了,動不動就流淚,成績一落千丈。同時在人際交往中,她也表現(xiàn)退縮,不再和朋友來往,認為自己笨,不討人喜歡。總之,她變得異常悲觀。
研究人員對離異家庭的孩子一年測驗兩次,發(fā)現(xiàn)他們遠比正常家庭的孩子抑郁。開始,研究人員以為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孩子會慢慢適應現(xiàn)狀,走出抑郁,縮短與正常家庭孩子的差距,可結(jié)果并非如此。
父母離異3年后,這些孩子依然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抑郁得多。他們哀傷、沒有熱情、自我評價低、身體常鬧小毛病。也許不是所有離異家庭的孩子都會抑郁,但總體來說,父母離異一定會使孩子更容易抑郁。
抑郁孩子的世界是陰暗、凄涼的。他們做事半途而廢的比例高得驚人,而且很多看起來毫無關聯(lián)的不幸事件也會不斷地落在他們的頭上。
追根溯源,是父母離異導致他們這樣嗎?研究人員認為,其實不是離異,而是吵架。
在研究中,有部分父母沒有離異,但是感情不和,總是吵架,且吵得很兇。這種家庭的孩子跟離婚家庭的孩子一樣糟糕,也很抑郁,且抑郁會持續(xù)到父母停止吵架后很久,同時也會遭遇比正常家庭孩子更多的不幸事件。
父母吵架會給孩子帶來長久的傷害:一種情況是,父母相互不滿,當著孩子的面爭吵不斷,這會直接干擾孩子的生活,引起孩子的長期抑郁;另一種情況是,父母不當著孩子的面爭吵,但孩子能感覺到父母非常不快樂,這也會嚴重影響孩子,并引起孩子的長期抑郁。
父母吵架,如何收場至關重要。如果孩子看到父母吵架后達成了某種協(xié)議,解決了某個問題,一定程度上會減輕自己的震驚和不安。所以,如果當著孩子的面,父母不幸又吵了起來,那么最好能吵出個結(jié)果,讓孩子看到你們最終達成了協(xié)議,有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我們總以為強大的人才樂觀,其實這種說法顛倒了因果關系。正確的說法是:樂觀的人才強大
過去家長總認為,智力超群是保證孩子學業(yè)成功的關鍵。如今看來,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它忽略了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解釋風格。換言之,孩子要想學習好,只有聰明是不夠的。失去樂觀,傳統(tǒng)意義上的聰明對成功沒有大的幫助。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在“才能”不變的情況下,樂觀者有超出其潛能的表現(xiàn),而悲觀者的表現(xiàn)則在其潛能之下。就是說,潛能如果沒有樂觀的加持,深藏海底,永遠不被挖掘,那么它的存在就毫無意義??梢?,樂觀是多么的重要。
沒有誰的生活是一帆風順的。在風雨飄搖的人生路上,家長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注意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解釋風格,在孩子的生命早期,給他施加正面影響,爭取讓他在8歲前養(yǎng)成樂觀開朗的好性格。
過去,我們總以為強大的人才樂觀。如今我們知道,這種說法恰恰顛倒了因果:不是強大的人才樂觀,而是樂觀的人才強大。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