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統 徐蓓
眾所周知,美國作家斯諾寫于1937年的《紅星照耀中國》(亦稱《西行漫記》)是向全世界介紹紅軍長征的第一本著作。但很少有人知道,斯諾依據的資料來源于紅軍長征親歷者們在1936年集體撰寫的《紅軍長征記》這本書。
為什么會有《紅軍長征記》
紅軍長征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耳熟能詳,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誰都知道。但是,紅軍長征的故事是怎么來的?可能大家就不知道了。
《紅軍長征記》就是這樣一部描寫紅一方面軍長征經歷的原始記錄,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紅軍長征的親歷者在長征完成后不久親筆寫的,所以具有非常珍貴的歷史價值。
1942年版本的《紅軍長征記》只選了50多篇文章,砍掉了近一半的文章。因為當時的審查者認為,宣傳長征要注重正面形象,所以把一些不太適合、不太成熟的內容刪除了。
有一篇莫休寫的《由金沙江到大渡河—— 一頁日記》,講的是紅軍過草地時的情景。他說當時他們住在一個喇嘛廟里,天天餓得到處找東西吃。有一天,莫休辦事回來,畫長征漫畫的畫家黃鎮(zhèn)笑嘻嘻地遞給他一碗東西,像豆沙一樣,吃一口,原來是麥子,真香??!莫休就問黃鎮(zhèn)這些東西哪來的,黃鎮(zhèn)指了指供臺。原來,喇嘛廟供臺上的那些佛爺都是白面做的,拿個佛爺放到鍋里一炒,就炒成了豆沙樣。沒想到,人都餓到了這個程度!
這位莫休是誰呢?原來是當時黨內的大才子、時任中宣部部長的徐夢秋。當年在陜北組織《紅軍長征記》整理編輯工作的就是徐夢秋,他不僅編輯整理了這本書,還親力親為寫了好幾篇文章。但是,徐夢秋后來被國民黨俘虜,叛變了革命,所以他寫的文章也就被刪掉了。
從這本書里,我們看到了什么?
第一,這是一群有信仰的人。紅軍過草地時非常艱難,甚至是超越人類極限的。在《紅軍長征記》里,徐夢秋寫到,在草地露宿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得有一堆篝火,有了篝火,晚上就能活,要是沒有篝火,可能就會被凍死。所以當時的紅軍干部在過草地時沒有一個人騎馬,而是讓馬馱一些柴火和樹枝,這樣到了宿營地就能點一堆火。草地上時不時有暴雨傾盆而下,有些人沒有帳篷,怎么辦?就背靠著背,頭上頂一塊雨布,熬過一個寒冷的黑夜。
但就是在那樣艱苦的環(huán)境里,紅軍戰(zhàn)士們也有歡樂時刻。要宿營了,大伙對著蔡暢大姐喊道:給我們唱個歌好不好?在大家的掌聲中,蔡暢說:好吧,我給你們唱!于是,在黑暗的草地上,一堆堆篝火如同一顆顆星星,蔡暢大姐在這片荒原之上,用法語唱了一首《馬賽曲》。
楊定華在文章里寫了這樣一件事:這些紅軍干部戰(zhàn)士終于歷盡艱險走出了草地,進入陜甘地區(qū),遇上了張學良的部隊。張學良的軍官們一看,紅軍隊伍里有周恩來、蔡暢這樣的留學生,還有吳玉章這樣的辛亥革命元老。他們說:你們這些共產黨人,在哪里不能找到一個好職業(yè),干嗎要受這個苦?看來你們這些人真是有“主義”的。這個“主義”,就是為中國、為理想,為了推翻舊世界,為了建設一個新中國,他們才甘于受這樣的苦。
第二,長征中的共產黨人是朝氣蓬勃的。讀了這些回憶錄,我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他們正年輕,他們非常單純、質樸。
紅軍中有很多小戰(zhàn)士,他們本來就是一些孩子,十五六歲就參加了長征。文章中提到,這些小戰(zhàn)士非常勤快。到了一個鎮(zhèn)子,準備宿營時,這些男孩女孩馬上到處張望,看看哪里有門板,然后飛快地跑過去,把老鄉(xiāng)家的門板卸下來,讓傷員躺在門板上。哪里有小溪,年輕的女戰(zhàn)士就趕緊把紅軍帶血的衣服、繃帶拿到小溪里去洗。也就是說,部隊已經走得疲憊不堪,到了宿營地,這些小同志仍然不休息,還在不斷地忙活。過草地的時候,正值寒冬,這些小紅軍一下河,他們的雙腿就被冰水凍得沒有了知覺,他們哇哇地哭起來。這時候,成年的干部就背著這些孩子,蹚過一條又一條冰河。
這些文字,沒有文學的描述,也沒有什么浪漫色彩,但那些真實的場景,好像就在眼前。
把歷史遺產傳承下去
我印象最深的是飛奪瀘定橋的故事,其中有些情節(jié)和大家熟知的電影《飛奪瀘定橋》不太一樣。在《紅軍長征記》里,我發(fā)現飛奪瀘定橋的關鍵是“飛”。紅軍長征的先遣團紅一軍團二師四團在接到搶奪瀘定橋的命令時,是限他們24小時之內趕到瀘定橋頭的。而當時他們還在海螺溝以南,距離瀘定橋有240里地。于是,紅軍戰(zhàn)士們開始狂奔起來,所有的輜重、行李全都扔了,只背著槍和彈藥往前跑。當時沒有公路,都是崎嶇的羊腸小路。結果抬頭一看河對岸,也有一支火把在行進,原來是一支國民黨的川軍去增援瀘定橋。為了趕在國民黨增援部隊之前拿下瀘定橋,紅軍決定也拿著火把往前跑。終于,川軍在下大雨的時候受不了了,在一個村子住了下來。但是紅軍沒停腳,一直往前狂奔,終于在第二天早晨趕到了瀘定橋。
當時,瀘定橋的守軍也接到了命令,開始在橋上拆板子。但是,把瀘定橋上的橋板全部拆除要花多長時間?15天。為什么?因為瀘定橋非常窄,只夠兩個人上去干活,效率非常低。所以當時川軍拆到半夜,可能只拆了20米左右。誰知道紅軍第二天早上就趕到了,嚇得川軍不敢拆了。紅軍稍做休整后就開始奪橋,所有火力朝著瀘定鎮(zhèn)的南岸和橋頭堡猛烈掃射,川軍嚇得魂飛魄散,點了火就逃往后山。紅軍一邊鋪板子一邊爬橋,走到中間時,火已經燒了起來,所有人就沖了上去,脫下衣服來撲火,終于把瀘定橋給奪了下來。
其中最讓我驚嘆的,是紅軍戰(zhàn)士一天一夜跑了240里地,而且還是越野跑。對比一下國民黨的部隊,我也給大家介紹一本書叫《圍追堵截紅軍長征親歷記》,這是國民黨將領寫的回憶錄。這些國民黨將領說,當年追剿紅軍,真是一個受罪的任務。在四渡赤水的時候,川軍、黔軍奉命聯合圍剿紅軍,蔣介石在重慶坐鎮(zhèn),天天給這些川軍、黔軍下命令,紅軍現在已經到了某某地點,限他們兩天內趕到,消滅紅軍。但這些軍長、師長到了當地一看,那些大山真是又高又陡,而且什么公路也沒有,都是羊腸小道,根本不可能在兩天之內追上紅軍。因為國民黨軍和紅軍的速度根本沒法比,所以,國民黨軍盡管多路一起圍剿,但他們就是圍不住紅軍,堵不死紅軍。
對紅軍來說,一天走100里地,那是家常便飯。這就是作風的差別,而作風的差別背后,其實是信念的差別。紅軍為誰打仗?是為了老百姓,是為了干革命,這是和國民黨部隊有天壤之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