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婧
摘要: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依靠語言,英語數(shù)學是語言教學,當然離不開文化教育。本文主要探討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對不同的文化進行探究、對比和品味。同時,在學習世界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提高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懷。
關鍵詞:文化對比文化探究文化品格
當被問到什么是英語學習的時候,很多學生表示學習英語就是聽說讀寫的訓練以及知識點的記憶。這種周而復始的重復以及機械式積累讓語言學習缺乏深度和趣味。如果讓學生一邊學習,一邊了解語言背后博大精深的文化,通過探究、對比和品味,學習一定會變得妙趣橫生且不缺乏深度。
一、語言學習中探究文化的意義
所謂語言,就是由詞匯和語法構成,能表達人類思想的符號系統(tǒng)。而文化是指人類創(chuàng)造出來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借助語言符號去了解博大精深的文化,就是將機械的符號學習轉變?yōu)橛幸饬x的深度學習。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瑰寶,語言只是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和載體。如果將英語學習只局限于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訓練,而忽略英語國家的優(yōu)秀文化,如歷史、風俗習慣、風土人情等,那就如我國《韓非子》里所載《買櫝還珠》的故事,丟了真正珍貴的東西。在語言教學中重視文化探究為大勢所趨。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政策不斷改變。從教學大綱只重視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到課程標準直接將“文化意識”列為英語學科四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政策的演變已充分說明語言學習中探究文化的重要性。
二、文化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語言教學完全離開文化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不進行有效地挖掘與整合,文化教學只會流于形式,會出現(xiàn)諸如以下的種種問題。
一是對文化知識的了解淺表化。對于一些英語國家的文化,學生有一定的了解,但十分有限。例如,當說到英國時,學生能想到的信息大概是England,London,English……有的甚至連國家名稱都說錯,更不用說對它的組成和歷史的了解。
二是對文化差異了解甚少。學生缺少對英語國家文化的了解,自然會導致其對文化的差異一無所知,常體現(xiàn)在用中式的文化常識和思維方式去解決問題。例如,面對別人的贊美,該如何回答?有學生回答:“Well,its not that good.”這就是思維方式的差異。中國人任何時候面對別人的夸獎都要謙虛一下:哪里哪里,我還不夠好。而英語國家則習慣直接用“Thank you”來接受別人的贊美。
三是文化態(tài)度的偏差。很多學生沒有樹立正確的文化態(tài)度,其主要表現(xiàn)在“過分重視西方文化(崇洋媚外型)”和“排斥西方文化(故步自封型)”。中國提倡不過洋節(jié),很多學生響應號召,覺得“干嗎要了解別的國家的文化,他們又不學我們國家的文化”。
三、文化教學策略之“三步走”
在英語文化教學中面對上述問題,筆者采取“三步走”策略來保證文化教學的有效性。
(一)端正文化態(tài)度
《管子·形勢解》中有這樣一段話:“海不辭滴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逼湟馑季褪窍胍袕V博的知識和見識,就不能將所學所知局限在國門之內。新時代的青少年,應該廣泛涉獵各國優(yōu)秀文化,增長見聞,取長補短。
(二)深入挖掘文化內涵——找準切入點
文化的滲透需要契機,在我們的教材中,很多地方給我們設置了很好的切入點。教師要敏銳地發(fā)現(xiàn)這些切入點,再適時地加以引導,就會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在日常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尋找切入點。
一是文化對比。通過文化對比,學生不僅加深了對文化差異的印象,還有助于其將零散的文化信息系統(tǒng)化。文化差異的話題需要教師去發(fā)掘,教材中并沒有明確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要對文化教學有一定的敏感度。例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Unit 9 B部分有一個日程表,與我們初中的課程表有很大的差異。我布置了一個讓學生課下觀看紀錄片《中國老師來了》的任務。看完以后,學生對中國和英國的老師、學生、教學方法、學習方法、作息時間都有了較清晰的認識。這就是對比,對比帶來的沖擊必然會加深學生對文化差異的印象,還會引發(fā)他們的深度思考。
二是文化探究和體驗。在進行英語課堂教學時,我們要引導學生去探究相應的文化知識、文化現(xiàn)象,這樣會讓課堂更加有深度、更有活力。
例如,人教版八年級下Unit 5 B部分介紹了Dr.Martin Luther King被刺殺的事件,有些學生并不知道他是誰,也不知道他為什么被殺,更不明白為什么他被殺后,Robert一家會那么悲傷。與其讓學生稀里糊涂,不如讓他們去探究一下Dr.Martin Luther King,再沿著線索去了解一下美國黑人的境遇、斗爭,這樣學生自然就會了解Dr.Martin Luther King在為黑人爭取平等中所發(fā)揮的作用,他的I Have A Dream這樣著名的演講也會吸引學生去聆聽和模仿。關于黑人的斗爭就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學生也從中窺探到了重要的美國歷史文化。又如,人教版八年級下Unit 10 A部分出現(xiàn)了yard sale這樣一個文化現(xiàn)象,這也是在中國沒有的文化現(xiàn)象。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這個體驗機會。我們以小組為單位,六人一組,每位學生從家里帶來五件舊物,在學校選一個地方,各小組把各自做的海報掛好,開始銷售。為了讓賣貨的過程更加順暢,學生會把在交流中可能使用到的句子提前準備好,做好價格標簽,準備好零錢。大多數(shù)學生都沒有過這個經(jīng)歷,所以當舊物被賣出去的時候都異常興奮。這也是我們常說的:Tell me,Ill forget;Show me,Ill remember;Involve me,Ill understand.
三是文化傳播。作為一線英語教學,我們要讓孩子們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但我們的孩子未必了解或深度了解中國文化,不了解就不利于傳播。在人教版九年級Unit 10這一單元,我們了解了不同國家的一些餐桌禮儀,當要求學生談論我們自己國家的餐桌文化時,很多同學不知道從何說起,這也就是說他們對于我們博大精深的文化同樣缺少了解。
的確,中國的餐桌禮儀實在是太多了,有的甚至已經(jīng)不被提及或者淡化了,但這不妨礙我們去了解它,因為餐桌文化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隱射。當學生們真的去探究它時,會發(fā)現(xiàn)很多我們平時根本不知道的事情:who sits first,when and where to sit,how to use and put the chopsticks,how to pick up dishes,how to propose a toast,what to say,how to eat...當我們有了豐富的積累,就能侃侃而談,這也為文化傳播奠定了基礎。
(三)逐漸形成跨文化交際意識
雅各布·布克哈特(瑞士歐洲文化史研究的專家)說過:“任何一個文化的輪廓,在不同的人的眼里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圖景?!蔽覀兌贾牢幕婕暗拿媸謴V闊,這就注定了我們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文化教學的終極目的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引導他們搜尋和探究文化現(xiàn)象背后的文化內涵,養(yǎng)成自覺對比各國文化的習慣,形成自覺探究和弘揚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品質。
我們陪伴孩子的時間是有限的,但學生的文化品格卻是可以終生陪伴他們的;我們的教學也不僅僅是知識灌輸和積累,而是要豐富學生的精神和靈魂。豐富學生的精神和靈魂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文化熏陶,重視英語中的文化教學也正是基于這一根本目的。
參考文獻:
劉道義.論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的文化意識[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18(6):38.
責任編輯:唐丹丹2827F5D8-C1DA-4E93-8FD2-46ABC46B9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