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治德
古有“川鹽入貴州,渝商聚茅臺”之說,此說離不開洗油谷。洗油谷今名飛龍河谷,是古代渝州通往貴州茅臺鎮(zhèn)的出境要道,清代方志稱洪洞道?,F(xiàn)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渝黔古道江津段,也是四面山西部十里畫廊核心景區(qū)。
清朝時期,重慶詩人、河南光山縣令袁州鎏在《赴懷陽經(jīng)洪洞道中》寫道:“山川多我蜀,峻險無比肩。豈知此洪洞,綿亙矗到天。千峰插云表,萬壑遄飛泉。俯窺邃莫測,惴惴驚臨淵。攀蘿經(jīng)百里,竟日窮人煙。洗油復(fù)險極,雞翅更悚然。念我先君子,避寇向此遷。跋涉雖艱苦,家室賴之全。奇勝桃源擬,山陰道遜旃?!?/p>
懷陽即今貴州仁懷市。北宋建置仁懷縣,元朝改名懷陽縣,明初改回仁懷縣。習水縣建置前,與渝西南岬角四面山接壤。明清時期,渝黔古道江津南路直達茅臺,在今江津中山古鎮(zhèn)歇馬臺進入飛龍河谷,溯流南行至四面山,出紅圈子岬角接黔界。
飛龍河谷古名洗油谷,洗油谷系洗魚谷音轉(zhuǎn),洗魚系習魚音訛,習魚始見于《山海經(jīng)》記載。當今學者認定赤水河中的胭脂魚,為古習國部落圖騰。江津西南部古與小方國習國接壤,洗油谷是地理實證。
洗油谷南北走向,雞翅山東西橫亙,險塞于谷中,飛龍河鉆入地下成為暗河。雄關(guān)擋道,灰色山壁高500余米,宛若雄雞展翅,故名雞翅山。古時棧道鑿于絕壁上,有天梯石棧勾連之勢,可謂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
明朝天啟元年(1621年),古藺土司酋長奢崇明以支援遼東戰(zhàn)事為借口,騙過洗油谷駐軍,兵出江津西南捷徑,順流而下劫掠重慶。乾隆《江津縣志·寇逆》載:“天啟元年,藺酋奢崇明父子陰蓄不軌,遣將樊龍、張彤,藉援遼,提兵赴渝,殺巡撫徐可求等官,據(jù)渝城。”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攻陷重慶,企圖經(jīng)江津南路取黔北高原,以居高臨下控制全川。其時遵義府隸屬四川,遵義府發(fā)往重慶府的救兵一部堅守在雞翅山,把張獻忠軍數(shù)次抵擋在洗魚谷外。渝黔西南通道,遂成生民避禍進入貴州的活命通道。其后抗擊清軍入川,戰(zhàn)事慘烈,幸存生民再次由此逃命。
洗油谷歷史細節(jié)很多,軍事遺跡觸目皆是。南明永歷朝最后一位兵部尚書程源是江津人,在洗油谷戰(zhàn)至身邊僅剩一名親隨,大喊四聲復(fù)興明朝,背上箭瘡崩裂,倒地氣絕。幸存親隨成為程門忠烈之根,而今江津程氏人丁,都以程源后裔自矜。
清康熙六年(1667年),曾經(jīng)的四川第一人口大縣江津,版籍人口總計990人。康熙十九年(1680年),山西陽城進士王璧出任江津知縣。此時,江津縣衙廢墟一片,人員只有王知縣及隨同的一名老仆。次日,王璧把“招徠人丁”的告示貼在縣衙大門傾頹的石柱上。
江津南大路洗魚谷古道上,漸漸出現(xiàn)了走回鄉(xiāng)關(guān)的人丁。他們的行囊里,背著祖父輩的骨殖,還有云貴深山的金黃色玉米種子?!昂V填四川”的大幕,由逃難回鄉(xiāng)的子民在肅穆中拉開。
編輯/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