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妮
小時候,我出生于一個偏僻的鄉(xiāng)村,母親時常給我講城里的故事,她勾勒出來的城里像極了課本中學到的山的那邊和海的那邊,我也時常想象山的那邊不只是山,海的那邊不只是海。于是我天天纏著母親給我講故事,故事講過很多遍后,母親開始厭煩,只有我被故事里的城市吸引,也被故事里的美好與執(zhí)著感動。
最令我感動的是母親故事里的“明長城”,我最初以為是“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長城,母親告訴我,“此長城非彼長城”。后來,我才知道,母親所說的明長城,是獨屬于神木這塊大地上的,獨屬于神木人的記憶。母親告訴我,不要小覷我們賴以生存的這方天地,它用它的方式告訴我們,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人的精神天地。后來的我懂得了身邊的事物才是最值得珍惜的,只要我們學會用一雙智慧的眼睛發(fā)現(xiàn)它。
長城作為中華民族勤奮與智慧的偉大象征,歷經(jīng)了兩千多年,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而母親的一生,則用她勤勞的雙手書寫了她的偉大和不易。這讓我在母親的影響下,自信而驕傲。
母親善于講故事,也善于讓我從故事中學習,在我們鄉(xiāng)村貧瘠的大地上,母親用勤勞的雙手,用鋼鐵般的意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那個時候的我,看到的更多的是母親的背影和她佝僂的腰,但母親從來沒有抱怨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現(xiàn)狀,而是用她的付出讓我看到生活就是活著,活著就是辛苦,沒有人能輕輕松松地享受生活的甜。彼時的我,已經(jīng)開始替母親分擔一部分家務。比如,坐在家門口的板凳上等待母親歸來;接過母親手中的鋤頭和帽子,倒?jié)M一杯水,等待母親歸來時大口大口喝下去……做這一切的時候,那種從來沒有過的滿足感,油然而生。最開心的莫過于通過腳步聲和咳嗽聲來判斷母親回來的位置,然后手忙腳亂地關掉電視機裝作認真寫作業(yè)。每次,都像是我和母親之間的一場較量,一場只有我們心知肚明的較量。
我想,母親是知情的,否則不會笑容里帶著寬容,我想,母親是開心的,農(nóng)村生活的枯燥和乏味,讓一個孩子的世界,多少帶著灰色,但是因為彩色的電視,架起了一座通往夢想的橋梁,才格外讓人動容。
時間劃過,一分一秒,我也漸漸長大,從稚嫩的孩童,走向生命的更深處,母親的負擔也開始加重,除了日復一日的忙碌和辛苦以外,母親臉上的憂愁更深。我深知,是我和弟弟的學費和生活費,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母親發(fā)愁。但母親卻很快做了決定,去錦界,鄉(xiāng)村生活已經(jīng)無法滿足一家人的生活,如果繼續(xù)留在鄉(xiāng)村,我和弟弟就會走他們的老路,一輩子留在大山里,一輩子無法走出大山。現(xiàn)在想想,母親是智慧的,雖然母親只字不識,但她的決定卻讓我和弟弟受益一生。猶記得,那時候的錦界屬于新開發(fā)的地區(qū),到處都是工廠,到處都是打工人,母親開始了她的又一段人生,每天出入工地,用一天35 元的工錢將這個家支撐起來,也撐起了我和弟弟的一片天。開學時期,我和弟弟在新開的錦界中學上學,我們也成了家鄉(xiāng)第一批從農(nóng)村出來讀書的孩子。
一切都是新的開始,像萬物最初的樣子,蓬勃發(fā)展。孩子的世界,單純而美好,很快,我就認識了新老師和新的同學,我們時常在一起玩鬧,比起閉塞的農(nóng)村生活,這里的天地,足以讓我興奮很久。當然,母親依然忙碌,忙忙碌碌,我不知道,一個瘦小的女人如何在工地立足,就像我永遠不懂得母親歷經(jīng)的磨難一樣。只是,清晨醒來的時候,母親就不見了;夜晚,當我們熟睡,母親才披著月色回來?;貋砗蟮哪赣H看起來很疲憊,卻滿眼笑意,問我們一天在學校的學習情況。盡管,大多數(shù)的時候,母親并不是很懂,但她常會說,好好去了聽老師的話,認真讀書寫字,將來找個好工作,不用像我們一樣受苦。我聽著母親的話,也曾暗下決心,將來一定要有出息,不能讓母親的付出付諸東流,一定要對得起母親。我想那個時候,我的母親,就教會了我要努力,作為一個從農(nóng)村出來的孩子,一定要更加用功,她也用自己的智慧,為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我看著母親早出晚歸,心里無限的心疼,卻也無可奈何。大多數(shù)的情況下,母親都戴著一個帽子,帽檐很高,剛好堵住了母親的臉。我看不出母親臉上的表情,是充滿了生活的苦的味道,還是留有著歲月的痕跡,夾雜著年華逝去的滄桑,或者是對新生活的盼望之情??傊?,那張帽檐下的臉,我無數(shù)次猜測過,也無數(shù)次端詳和凝視過。我也相信,在某一個地方,在某一個時刻,母親也這樣端詳過我們無數(shù)次,用她年輕的眼和溫柔的心。
多么值得慶幸,母親從未改變,即使鄉(xiāng)村沒有城市喧鬧,即使鄉(xiāng)村生活乏味,她依然充滿希望地活著。多么慶幸,母親從未抱怨,即使生活沒有想象中容易,她依然用她堅定的步伐走過這一生。
時光不易,每一步都充滿艱辛,在母親明智的決定下,在母親艱辛的勞作中,我順利考上高中。此時的母親笑得像個孩子,也喃喃念叨,又得三年,我理解母親的辛勞,也學著母親的樣子,盡可能將家里的家務收拾好,幫著母親分擔生活的難。在這個時期,我學習了做飯,也能在母親分不開身的時候,做一碗熱騰騰的湯面端在母親跟前,并能照顧弟弟,我們總以為給孩子最好的生活就是愛,其實,盡自己的努力生活,對于孩子而言,就是最好的愛和榜樣。
每一個父母都是孩子最早的老師,無論是生活方面還是精神方面,都在無形中給孩子樹立典型,父母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每個孩子都在潛移默化地受父母影響。
那個時候的我已經(jīng)開始長大,并且懂得,無論是處在鄉(xiāng)村還是城市,都要有自己的精神世界。這個世界通往的道路,需要每一個人努力尋找、用心尋找。而我的精神世界,就是那座小時候母親講給我故事里的明長城。依然記得,我第一次經(jīng)過它時的感動和震撼,我看著它屹立在城市的盡頭,看著它經(jīng)過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看著它周而復始,一年又一年,存在,也感受到來來往往的人,經(jīng)過它,探索它,紀念它,反反復復。它的存在,像是讓我認識了世界上又一個母親,偉大而神奇,堅定而篤行。
我在這樣的找尋和尋找中,踏上了四年的大學之旅。猶記得,母親目送我離開時的目光,那目光里有不舍,有希望。我不敢看母親的眼,只是微笑著說,不用擔心,我會照顧好自己的。列車啟動,我看著母親的身影越來越遠,看著她越來越瘦弱的身軀,還有頭上隱隱可見的白發(fā),此次此刻,腦海中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還有他筆下的《匆匆》,不禁鼻子一酸。對于我們而言,“匆匆”只是時間上的概念,但對于母親來說,卻是將苦難吞下、用意志扛起生活的每一天。我不知道,她是如何熬過那些黑暗的夜,更不知道,在無助的時刻,她是怎樣一步一步走過來的。我只知道,在任何時候,她都是堅強的,是堅強的母親,更是平凡而偉大的母親。
還好,她沒有倒下,而我開始逐漸成長,正如母親所愿,我不用受苦了,一直以來從事著教師行業(yè),與一群孩子斗智斗勇。我回到了當年的錦界,站在明亮的教室,看著孩子們明亮的眼睛,想起了當年的自己,也是這樣的課堂、這樣的老師、這樣熟悉的場景,卻讓人動容不已,時間是個很公平的東西,我在這場輪回里,看到了母親,也看到了自己。
我們時常認為追逐和遠行是一種能力,有時候的堅守和堅持也是一種能力,也許母親當年在講故事的時候,也將自己融入了故事,她就是那一座屹立不倒的明長城,、經(jīng)歷著年年歲歲和歲歲年年。也許我也是那個故事里的一部分,又好像不是,誰又能說得清呢?
只是,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我的成長,變成了一種守望,守望孩子們的成長、守望母親的幸福、守望精神家園明長城的屹立不倒。只要母親還在,我就是幸福的人;只要長城還在,我們就是有歸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