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元權
古人云:伏久者飛必高。曹操便是。
董卓專權,穢亂宮廷,殘害朝臣。曹操對其行刺失敗,便假借皇帝旨意,舉起討董大旗。此乃人心所向,很快得到各路諸侯呼應。袁紹率先引兵三萬,與曹操會盟。十八路人馬齊聚洛陽,約摸有二三十萬人。
問題來了:誰來主持大局?
照理說,盟主往往由召集人擔任。但曹操明白,他不能當這個盟主,為何?
先前,曹操被通緝,逃亡路上誤殺呂伯奢一家;之后,曹操發(fā)矯詔起兵,各鎮(zhèn)諸侯為其所騙。曹操私德有虧,不免心虛。再者,曹操兵力不過萬余人,在十八路人馬中占比太少,且都是新兵蛋子,由他統(tǒng)領盟軍有些力不從心。
曹操選擇退后一步,不做出頭鳥,是為明智。他深知,即使自己是一只鷹,也只能蟄伏在那里,等待飛翔的最佳時機。
假如他自薦為盟主,必成出頭之鳥、眾矢之的,以其身份、資歷、兵力,恐怕難以服眾。
而袁紹名頭大,根正苗紅,所以推選盟主時,曹操趕緊第一個提名袁紹。
果然,眾皆曰盟主“非本初(袁紹)不可”。
袁紹是大家投票選出來的領導人,歷史給了他機會,只是他太不爭氣。
袁紹上臺后,第一個決策便失誤。他任命自己的弟弟袁術總督糧草,而袁術在關鍵時刻斷了先頭部隊的糧草,導致盟軍首戰(zhàn)失利,還害得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險些喪命。袁紹卻說孫堅挫了盟軍銳氣,全然不提袁術的責任。
袁紹任人唯親,處事不公,暴露了其難擔大任的端倪。
其時,只一個華雄,便將盟軍難住。華雄叫陣,無人敢應。
關羽主動請戰(zhàn),袁紹又出昏招——質疑關羽的身份。關羽跟著劉備打散工,若論身份,根本沒資格和華雄對戰(zhàn)。
眼看陷入僵局,曹操急忙出來解圍,給關羽做擔保,說:“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試教出馬,如其不勝,責之未遲?!标P羽又立下軍令狀,這才有了“溫酒斬華雄”的機會。
內部出現紛爭,作為盟主的袁紹卻優(yōu)柔寡斷,拘泥身份,無決斷之能力。
關羽斬華雄,扭轉盟軍頹勢,劉、關、張反受袁術責罵。此時,又是曹操主持公道,并暗中撫慰三人。
幾輪下來,袁紹與曹操的能力、格局,高下立判。
其后順理成章,曹操非盟主,卻在行盟主之職。待董卓親領大軍來攻時,主持大局的人已變成曹操了。
起初,袁紹做盟主當仁不讓,但一上臺便用人失策,還徇私推責,毫無擔當和胸懷,眾人這才明白看走了眼。而曹操狡黠、機敏,選擇主動放棄,關鍵時刻抓住機會,展示自己過人的膽識和擔當。以退為進,這是政治家的智慧。
當今那些急功近利、急于上位者,不知先學曹公,韜光養(yǎng)晦,等有了足夠的本事和底氣,脫穎而出就只是時間問題。
(摘自《特別關注》)60B0C702-B067-49F1-BEAA-74057128555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