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學(xué)者俞蛟在《鄉(xiāng)曲枝辭》中記敘了這樣一件真人實事——
嘉慶年間,有個叫王寶一的紹興農(nóng)民,因當(dāng)年糧食歉收,過年無米下鍋,就和兒子在除夕前一天,用船載著一只家里以前裝稻谷的大瓦甕,去沿途叫賣。
行至數(shù)十里處,終于有戶人家愿以三百文錢買下瓦甕。待王寶一父子將瓦甕抬進買主家,對方準(zhǔn)備付錢時,一鄰居突然潑起了冷水:“我前天看見有人花兩百文就買到一個可裝七石稻的大瓦甕,這瓦甕只能裝個五六石,而且還有裂痕。你現(xiàn)在又不急著用,等以后有更便宜的再買也不遲?。 甭劥?,買主當(dāng)即反悔,無論王寶一怎么哀求,就是不肯松口。
眼看天色將晚,王寶一只好和兒子又把瓦甕重新抬回船上。由于又饑又餓,兒子一時手滑,致使瓦甕落地跌碎。見此,王寶一頓時失去理智,就撿起一塊碎片用力砸在兒子頭上,竟失手將兒子砸死。待他失魂落魄回到家中,倚門等候的妻子和母親見只有王寶一一人,且臉色極為難看,問什么也不言語,妻子就沖到船上,一看兒子已死,瓦甕全破,便當(dāng)即跳河。王寶一雖連忙跳入河中,但被撈起的妻子已是氣絕身亡。待凍得瑟瑟發(fā)抖的王寶一將妻子遺體抱回家中,呈現(xiàn)在他眼前的,又是母親上吊的慘況。于是,在悲憤內(nèi)疚之下,王寶一也揮刀自刎而死。
幾句無心冷語即殺死一家四口,那個鄰居要是早知道這一慘絕人寰的結(jié)果,想必他也不會大潑冷水。但問題在于,即便預(yù)料不到惡果,也不該如此言說。試想,若不是困難之極,誰會在除夕前一天叫賣仍可留用的家具?對這樣一個急需幫助的人,不雪中送炭也就罷了,為何還要雪上加霜?可見,這冷語背后有人情人品,我們還是慎說為妙。 (摘自《做人處事》 忠毅村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