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鋒 李清泉 董揚 季生棟
摘要:為了使甲基磺酸乙酯(EMS)誘變在糜子育種中發(fā)揮最佳效果,獲得優(yōu)質(zhì)的誘變材料,對糜子新品種齊黍2號進行了4種EMS濃度、3種處理時間的誘導(dǎo)處理,并對當代的種子出苗及幼苗生長情況進行研究。結(jié)果表明,與對照相比,低劑量EMS處理(0.3%,6 h)對糜子相對出苗、成苗率以及幼苗生長影響差異不顯著,隨著EMS濃度升高及處理時間延長,糜子出苗及幼苗生長逐漸受到抑制,1.2%EMS濃度14 h處理對糜子出苗及幼苗生長影響最嚴重,大大降低相對出苗率、相對成苗率,幼苗生長受到嚴重抑制。以相對成苗率達到半致死劑量為標準,0.9%EMS浸種10 h或0.6%EMS浸種14 h可作為EMS誘變糜子建立突變體庫的適宜條件。
關(guān)鍵詞:糜子;種子萌發(fā);幼苗生長;EMS誘變
中圖分類號:S516.0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2)10-0094-04
糜子(Panicum miliaceum L.)起源于我國,已經(jīng)有7 000多年的栽培歷史,具有生育期短、耐瘠薄、耐旱等優(yōu)點,是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qū)重要的特色雜糧作物[1]。糜子在長期的人工選擇及馴化過程中,遺傳基礎(chǔ)愈發(fā)狹窄,很多特異資源不斷消失。種質(zhì)資源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種質(zhì)創(chuàng)新的重要物質(zhì)基礎(chǔ)[2]。種質(zhì)資源創(chuàng)新的方法較多,人工理化誘變是目前改善種質(zhì)資源匱乏、拓寬遺傳背景的常用方法[3]。甲基磺酸乙酯(EMS)是一種高效、穩(wěn)定的化學誘變劑,具有突變率高、成本低、操作簡單、突變范圍廣且突變性狀穩(wěn)定等優(yōu)點,已被廣泛用于農(nóng)作物種質(zhì)資源創(chuàng)新[4],如玉米[5]、水稻[6]、大豆[7]等作物。
有關(guān)EMS誘變在糜子育種中的相關(guān)研究較少,張彬等選用1.0%EMS對伊選大紅糜進行誘變,所構(gòu)建的糜子突變體庫材料變異類型非常豐富,共發(fā)現(xiàn)104個形態(tài)性狀突變株系,突變頻率為4.5%,包括葉型、葉色、株高、育性、生育期、穗型、粒色等性狀[8]。經(jīng)查閱文獻,鮮見EMS對糜子誘變效應(yīng)的相關(guān)報導(dǎo)。本試驗以糜子新品種齊黍2號為材料,通過探究不同EMS濃度、浸種時間對糜子種子萌發(fā)及幼苗生長產(chǎn)生的影響,從而篩選出適宜糜子的EMS誘變優(yōu)化條件,以期為糜子突變體庫構(gòu)建及種質(zhì)資源創(chuàng)新奠定理論基礎(chǔ)。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與試劑
試驗于2020年在黑龍江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齊齊哈爾分院實驗室進行,以本單位選育的糜子品種齊黍2號作為試驗材料。EMS誘變劑購自上海麥克林生化科技有限公司。
1.2 試驗設(shè)計
1.2.1 EMS處理方法
選取顆粒飽滿的齊黍2號種子,先用8%NaClO溶液消毒15 min,然后用蒸餾水沖洗2次,浸種8 h吸脹后瀝干水分備用。用 0.1 mol/L 磷酸緩沖液(pH值=7.0)配制體積分數(shù)分別為0.3%、0.6%、0.9%和1.2%的EMS溶液,以磷酸緩沖液為對照。每個處理取100粒吸脹種子,置于100 mL錐形瓶中,分別加入50 mL不同濃度的EMS溶液,然后用錫紙包裹嚴實以防止EMS見光分解,在轉(zhuǎn)速為120 r/min的搖床中分別均勻搖晃6、10、14 h,每個處理3次重復(fù),EMS誘變處理后的種子用自來水沖洗2 h,然后再用蒸餾水漂洗3次。用濾紙吸干種子表面水分后播種于直徑為 8 cm 塑料花盆中(每盆播5粒種子),置于濕度為70%、溫度為28 ℃的人工智能氣候箱中培養(yǎng),培育期間水分供給保持一致。
1.2.2 種子發(fā)芽及幼苗形態(tài)指標測定
播種后每天觀察萌發(fā)情況并統(tǒng)計各處理出苗數(shù),計算各處理出苗率和相對出苗率,出苗第10天每個處理隨機選取10株幼苗測定苗高、根長。出苗30 d后計算成苗率和相對成苗率。計算公式如下:
出苗率=(出苗總數(shù)/供試種子數(shù))×100%;
成苗率=(成活苗總數(shù)/供試種子數(shù))×100%;
相對出苗率=(處理的出苗率/對照出苗率)×100%;
相對成苗率=(處理的成苗率/對照成苗率)×100%。
1.2.3 電導(dǎo)率的測定
將每個EMS處理的種子取20粒,蒸餾水漂洗后用濾紙吸干水分,置于小燒杯中,倒入10 mL蒸餾水浸泡,30 min后測定電導(dǎo)率,以蒸餾水為對照。
1.3 數(shù)據(jù)分析
采用Excel 2007對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及作圖,采用DPS 7.05軟件進行方差分析。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EMS處理對種子浸出液電導(dǎo)率的影響
由圖1可知,在經(jīng)過EMS處理后,糜子種子浸出液電導(dǎo)率相比對照大幅升高,隨著EMS濃度升高及處理時間延長,電導(dǎo)率也隨之增加,但是增長幅度有所變緩;6、10、14 h這3種浸種時間處理下,電導(dǎo)率均在EMS濃度為1.2%達到最高,分別為0.48、0.58、0.64。在3種浸種時間處理下電導(dǎo)率由大到小依次14 h>10 h>6 h。
2.2 EMS處理對糜子出苗進程的影響
EMS處理對糜子出苗進程有延遲和抑制作用(圖2),15個處理中有13個處理在第3天破土出苗;出苗最晚的是EMS 0.9%和1.2%濃度下浸種14 h這2個處理,均在第4天出苗。3個對照的出苗高峰均在第4天,隨后出苗速度變緩;在EMS濃度為0.3%下浸種6、10、14 h這3個處理的出苗高峰在第6天,隨著時間推移出苗速度也逐漸變緩;其余處理出苗高峰并不明顯。播種第7天所有處理出苗率趨于穩(wěn)定,至第9天所有處理基本出苗完畢。
2.3 EMS處理對糜子出苗率和成苗率的影響
由表1可知,EMS處理對糜子種子萌發(fā)產(chǎn)生了抑制作用,并隨EMS濃度升高及處理時間的延長,相對出苗率和相對成苗率均呈下降趨勢。低濃度下,0.3%EMS處理6 h的相對出苗率和相對成苗率與對照差異不顯著,其他EMS處理的相對出苗率和相對成苗率均顯著低于對照(P<0.05)。1.2%EMS處理14 h的相對出苗率和相對成苗率在所有處理中均最低,種子萌發(fā)受到嚴重抑制。通常以半致死劑量作為適宜處理劑量。本試驗中 觀察不同處理的幼苗致死情況,0.9%處理10 h和0.6%處理14 h的相對成苗率分別為50.04%和52.43%,接近半致死劑量,可作為EMS誘變糜子建立突變體庫的適宜濃度和時間。
2.4 EMS處理對糜子幼苗生長的影響
2.4.1 EMS處理對糜子苗高的影響
由圖3可知,在0.3%、0.6%的EMS濃度下浸種6 h以及0.3%EMS濃度下浸種10 h處理的糜子幼苗高度與對照差異不顯著。隨著EMS濃度的增加及浸種時間延長,糜子幼苗生長逐漸受到抑制,當EMS濃度>0.6%,浸種時間>10 h時,糜子幼苗高均顯著低于對照,1.2%EMS濃度下浸種14 h的苗高最低(5.70 cm),比對照(0,14 h)低36.67%。
2.4.2 EMS處理對糜子根長的影響
由圖4可知,糜子幼苗根長的變化規(guī)律與苗高大體一致,總體來看糜子根長隨著EMS濃度升高及處理時間延長逐漸減小。在0.6%、0.9%EMS浸種6 h處理以及0、0.6%EMS浸種10 h處理條件下,糜子根長與對照差異不顯著;當EMS濃度>0.6%,浸種時間>10 h時,糜子根長顯著低于對照。1.2%EMS濃度下浸種14 h的根長最低(6.20 cm),比對照(0,14 h)低34.74%。
3 討論
3.1 EMS處理對糜子種子萌發(fā)的影響
張忠武等用EMS處理豇豆種子后,其細胞遭受一定程度損害,導(dǎo)致細胞內(nèi)物質(zhì)滲漏,種子浸出液電導(dǎo)率上升[9]。云娜等用EMS處理對蒙農(nóng)紅豆草莢果出苗進程有延遲和抑制作用[10]。本試驗結(jié)果顯示,齊黍2號經(jīng)過EMS處理后,與對照相比種子浸出液電導(dǎo)率上升,出苗進程延緩,相對出苗率及相對成苗率顯著降低,且隨著EMS處理浸種時間延長和濃度加大,糜子種子萌發(fā)受抑制程度加深,這與上述研究結(jié)果一致。
3.2 EMS處理對糜子幼苗生長的影響
郭曉珊等用6種濃度EMS對番茄種子進行處理,結(jié)果顯示EMS對不同基因型的加工番茄的胚根和胚軸的生長有顯著抑制作用[11]。伊風艷等用9種濃度EMS對苜蓿種子進行處理,結(jié)果顯示低濃度EMS對苜蓿幼苗高無顯著影響,隨著EMS處理濃度的升高,幼苗生長逐漸被抑制[12]。本試驗結(jié)果顯示,在0.3%、0.6%的EMS濃度下浸種6 h以及0.3%EMS濃度下浸種10 h,糜子幼苗高度與根長與對照差異不顯著。隨著EMS濃度的增加及浸種時間延長,糜子幼苗生長逐漸受到抑制,1.2%EMS濃度下浸種14 h對齊黍2號生長一致程度最嚴重,苗高(5.70 cm)和根長(6.20 cm)在所有EMS處理中最低。
3.3 EMS處理糜子種子半致死劑量的選擇
適宜的誘變條件是誘變育種的關(guān)鍵,不同物種間或同一物種的不同品種間對誘變劑的敏感性不同,故選擇適宜的誘變濃度十分重要。半致死劑量是衡量敏感性的主要指標,也是誘變育種適宜劑量的參考[13]。本試驗中,根據(jù)相對成苗率試驗結(jié)果分析,認為EMS對齊黍2號的適宜誘變條件為0.9%EMS溶液處理10h或0.6%EMS溶液處理14 h,不同于烤煙(0.35%~0.52%,16 h)[14]、火龍果(0.5%~0.6%,1~3 d)[15]的適宜誘變條件,進一步印證了不用作物對EMS的敏感程度不同。由于本試驗只對齊黍2號這1個糜子品種進行了試驗,其分析結(jié)果是否具有普遍性、指導(dǎo)性有待進一步研究驗證。
4 結(jié)論
隨著EMS濃度升高及處理時間延長,電導(dǎo)率也隨之增加,在EMS濃度為1.2%達到最高;EMS處理可對糜子種子萌發(fā)及幼苗生長產(chǎn)生抑制作用,出苗高峰延遲,隨著EMS濃度升高及處理時間的延長,苗高、根長、相對出苗率和相對成苗率均呈下降趨勢。本試驗中,0.9%處理10 h和0.6%處理14 h的相對成苗率分別為50.04%和52.43%,接近半致死劑量,可作為EMS誘變糜子建立突變體庫的適宜濃度和時間。
參考文獻:
[1]林凡云,胡銀崗,宋國琦,等. 糜子抗旱及復(fù)水相關(guān)基因的cDNA-AFLP差異顯示[J]. 干旱地區(qū)農(nóng)業(yè)研究,2006,24(3):95-99.
[2]董俊麗,王海崗,陳 凌,等. 96份糜子種質(zhì)的遺傳多樣性分析[J]. 河北農(nóng)業(yè)科學,2014,18(4):1-4.
[3]梁任繁,何龍飛. EMS在作物育種應(yīng)用中的研究進展[J]. 種子,2008,27(2):47-49.
[4]Greene E A,Codomo C A,Taylor N E,et al. Spectrum of chemically induced mutations from a large-scale reverse-genetic screen in Arabidopsis[J]. Genetics,2003,164:731-740.
[5]Kumar G,Rai P K. EMS induced karyomorphological variations in maize (Zea mays L.) inbreds[J]. Turkish Journal of Biology,2007,31:187-195.
[6]葉 俊,吳建國,杜 婧,等. 水稻“9311”突變體篩選和突變體庫構(gòu)建[J]. 作物學報,2006,32(10):1525-1529,1599.
[7]韓鎖義,楊瑪麗,陳遠東,等. 大豆“南農(nóng)94-16”突變體庫的構(gòu)建及部分性狀分析[J]. 核農(nóng)學報,2008,22(2):131-135.
[8]張 彬,王 喆,陳利青,等. 糜子EMS突變體庫構(gòu)建和突變體篩選[J].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9,20(2):370-376.
[9]張忠武,孫信成,楊友偉,等. EMS處理對豇豆生長發(fā)育的影響[J]. 熱帶作物學報,2017,38(2):218-225.
[10]云 娜,石鳳翎,王曉龍,等. EMS誘變對蒙農(nóng)紅豆草出苗和幼苗生長的影響[J]. 中國草地學報,2014,36(3):5-9.
[11]郭曉珊,龐勝群,單淑玲,等. 甲基磺酸乙酯對不同基因型加工番茄誘變效應(yīng)[J]. 分子植物育種,2019,17(18):5986-5992.
[12]伊風艷,孫海蓮,王曉娟,等. EMS誘變對蒙古國黃花苜蓿種子萌發(fā)和幼苗生長的影響[J]. 種子,2018,37(10):41-44.
[13]耿興敏,王良桂,李 娜,等. 60Co-γ輻射對桂花種子萌發(fā)及幼苗生長的影響[J]. 核農(nóng)學報,2016,30(2):216-223.
[14]王軍偉,蔣彩虹,宋志美,等. 甲基磺酸乙酯對烤煙種子發(fā)芽率的處理效應(yīng)[J]. 中國煙草科學,2011,32(3):17-20,27.
[15]張冰雪,文曉鵬. EMS對火龍果種子萌發(fā)的影響[J]. 山地農(nóng)業(yè)生物學報,2013,32(3):194-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