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作為我國的民族民間樂器,受到廣大民眾的喜愛。但是當前掌握竹笛音準的演奏技巧對于學習者來講是相對復雜的問題,在實際的演奏當中更加難以理清頭緒。雖然說音準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其聲音是物理振動帶來的結果,可以由聽覺感知。因此,需要通過各方面的分析,從而有效掌握竹笛音準。[1] 本文主要從分析竹笛演奏中音準的構成因素進行闡述說明。
音準是當前竹笛演奏當中的主要因素,是表現過程中主要的指標。但結合實際來看,音準很難掌握,而其中因素十分復雜,有效地解決過程也相對復雜。音準最關鍵的兩個因素就是物理因素和技術因素,那么物理因素可想而知,所有聲音都與振動有著緊密的關系,振動的原理同樣會影響到音準。技術因素主要就是指研究者自身的能力,口型、身體肌肉各個方面,但不管是竹笛自身的原因還是聽者的問題,竹笛音準始終都難以掌握,演奏者經常出現掌握不正確的音準,由此需要全面分析音準的構成因素,不論從演奏者還是聽者,都會帶來更好的感受。[2]
竹笛屬于一種開管樂器,主要通過邊棱的震動作為主要的發(fā)聲途徑,演奏者通過唇中心將氣流進行全面的調整,從而呈現束狀,面向笛子吹孔不斷傳輸。需要指出的就是,不管是射氣的變化,還是束狀氣流的快慢與粗細都會對演奏造成影響。針對入射氣流來說,在吹孔期間,會被邊棱分成兩股氣流,一股氣流向內,則另一股氣流向外,并且在吹孔處還會形成相對強烈的虹吸效應,兩股氣流之間會發(fā)生碰撞,從而產生聲音,這就是激發(fā)頻率。需要格外強調的是,想要出現“激發(fā)”改變,最為核心的就是在氣流對邊棱聲音產生需求的框架下,角度越大,那么頻率就會隨之增大,并且速度也會得到提升,由此頻率就會增加,這可以說明空氣柱有著不同的粗細,因此竹笛所對應的音高也會有不同的高低聲音變化;針對空氣中震動的頻率來說,可以對頻率與空氣柱自身進行激發(fā),但是激發(fā)頻率與空氣柱頻率之間存在較大的差別時,便會使空氣柱的發(fā)聲降低或者升高,通過對氣射角、氣流速度的調節(jié),可以實現對音準進行誤差的糾正。[3]針對上述的物理特點,在進行竹笛演奏期間,需要分別從氣流的寬度與流向等方面實現精準的判斷。因此,這些物理性需要所推動的就是音準氣息變化的結果,入射氣流的控制以及壓力等,使呼吸系統(tǒng)依照特定的方式所給出的結論。將口型運動的基本規(guī)律,以及呼吸運動的基本方式進行合理化掌握之后,就可以更好地解決當前音準中存在的問題。[4]
想要全面研究物理因素,就需要掌握竹笛的發(fā)聲原理。因為竹笛本身就屬于一種管弦樂器,主要依靠的就是空氣柱振動發(fā)出聲音。演奏者針對自身口型的控制,從而進行不同音調的演奏。在演奏者吹入氣體的過程中,竹笛的空氣柱就會被劈開,并且氣體射向竹笛的邊棱,從而通過振動發(fā)出聲音。演奏者吹出氣體的快慢以及力度,都會直接影響音準的變化,并且空氣柱自身的變化也會直接影響到音準的高低。所以從物理方面來看,需要轉變的是氣體射入的角度和氣體的速度。在了解到這一特點,可以有效地掌握音準,并且改變音準,所以需要做的就是從入射氣體的角度以及速度進行研究,從而解決角度、入射速度等問題,這主要取決于我們的口型和力度,呼吸方式也十分關鍵。如果了解到這些物理因素,那么音準就會被具體化,掌握就會更加容易。[5]
(一)口型因素
在上述的觀點當中可以方便我們了解到氣射角度的作用,氣射角度所依靠的就是口型和腹部之間的相互配合。所以我們可以先了解唇部如何改變。唇部的打開直接決定了風口,唇部旁的肌肉松弛并且也在控制著風口的大小。通常情況下,放松口部肌肉的同時,我們的口角處肌肉的力量就會加大,可以全面控制風門;放松我們的笑肌,可以縮小風門,演奏期間我們的肌肉合作產生了阻抗氣流的作用。這樣的阻力,使得風門的大小和角度也發(fā)生了改變。由此可見,口型并不是簡單的問題,他并沒有固定的模式,通常情況下需要演奏者在實踐中慢慢地掌握,從而更好地把握這一關鍵因素,通過實踐調整口型,以便更熟練地演奏竹笛。
(二)呼吸因素
呼吸作用在竹笛演奏中對于音準的把握屬于重點也是難點,在這里著重闡述。演奏者的氣息所依靠的不僅是單獨層面氣息,配合不同的口型,由此就會產生不同的音調。演奏者通常情況下運用不同的呼吸方式進行,但一般還是這三種主要的方式,首先通過腹部進行呼吸。這就是我們俗話說的“氣沉丹田”,依靠胸中上部的肋骨參與呼吸,但是對于運氣的初學者來說,這實在是有點強人所難,因為這樣的方式需要保證具備一定的氣量;其次需要通過腹部進行呼吸,主要依靠的就是我們的胸肌與腹肌進行有效的呼吸,雖然說這樣的方式在實際運用當中十分簡單,但是因為胸上部受到了牽連,由此限制的氣息,運氣久了就會產生明顯的疲勞現象;最后就是將第一種與第二種進行全面的整合,從而形成全新的方式,俗稱胸腹部式呼吸,混合的方式可以彌補前兩種方式存在的不足,并且結合的優(yōu)點主要就是吸氣時腹部和胸部自然地打開,并且將自己的后腰和臀部上抬,這樣的方式是公認最有效的方法,但是當前的初學者難以掌握這樣的方式,由此在實際演奏中存在較多的問題,主要就是腹肌不能自然地鼓起,最終還是實現上腹呼吸的情況。[6]
(三)氣流角度的因素
氣流角度主要所指的就是風門和我們吹氣的夾角,我們的夾角高,音準也會隨之變高,反之夾角低,音準也會隨之變低。由此在實際練習過程中,需要積極練習高低音準相互轉換,在吹奏期間,遇到高音部分的時候,氣量需要逐漸地加大,我們的呼吸速度也要提升,對應氣流也會自然加速。當然我們也可以通過笛子向內轉動來控制音準。我們在向內轉動的過程中,可以嘗試改變的同時減小氣流的大小;反之,在遇到低音的情況下,氣量就會減少,呼吸減慢,控制氣流的速度就會縮減,也可以嘗試向外轉動笛子。
(四)其他因素
很多演奏者在實際演奏過程中,強弱音保持得并不一致,主要是個人沒有掌握好換氣的時機。因此需要了解“口風”這一名詞,“口風”主要指的就是風口和邊棱之間的距離,如果距離遠了,我們的聲音就會變得粗糙,如果近,我們的聲音就會受到阻礙,因此需要保證適中,恰到好處地選擇45度左右的位置,調整好口風入射的距離,并且保證自己的站姿或坐姿正確,上半身身體垂直,不駝背,實現自己最好的發(fā)聲狀態(tài),抬頭平視前方,避免在吹笛的時候低頭,并且還需要保證上下嘴唇的平衡,保證與吹孔之間形成銳角,呈現自己良好的狀態(tài),在發(fā)生問題時可以全面地解決,不論高、中、低區(qū)間的音準,都可以更好地控制。在實際的演奏中,內心要保持積極的狀態(tài),才能掌握準確的音準,如果我們內心消極的狀態(tài),即使再努力,也無濟于事。同時,在竹笛演奏中需要進行聽力的練習,聽力對于學習者來說十分關鍵,可以讓我們明確地認識到哪里存在不足,必須做出調整,掌握良好的音準,通過長期的訓練才可以實現綜合能力的提升。[7]
在上述的各項中,講述了很多的演奏竹笛的方式與技巧,但掌握音準還需要通過不斷的練習,并且在口型、呼吸、站姿三方面進行綜合訓練,保證協(xié)調性,由此才可以真正地掌握竹笛的音準以及正確的演奏方法??傮w來說,在音高期間,氣流需要變得急促,入射氣流的方向也需要隨之調高,口型需要進行收縮,并且保證風門收緊的狀態(tài)。在音低期間,需要保證氣流的緩慢,我們的入射角度也需要隨之降低,嘴旁邊的肌肉放松,保證風口的寬松。只有相互之間的配合,多次進行高音和低音的練習,才可以更好地掌握竹笛的音準。
總而言之,針對竹笛演奏音準所造成的因素不僅包含了口型,并且還涵蓋了吹孔等,不管是哪種運動肌體,如果出現失誤的情況,就會造成音準無法掌握,并且?guī)聿槐匾挠绊?。由此需要運用科學的理論來進行全面指導,保證更加規(guī)范化與合理化的訓練方法,方便在竹笛演奏的過程當中,將音準的問題有效解決,呈現出更好的竹笛演奏效果,為聽眾帶來更好的感受。
[1]盧公量:《傳統(tǒng)六孔竹笛演奏中的律制取向之探究》,《北方音樂》2018年第24期,第50-51頁。
[2]于悅:《論竹笛演奏藝術的第二度創(chuàng)造——以中國竹笛樂團音樂會為例》,《北方音樂》2015年第13期,第133-134頁。
[3]唐俊喬:《試論郭文景的竹笛與樂隊協(xié)奏曲〈愁空山〉對竹笛演奏技術的拓展》,《音樂創(chuàng)作》2012年第7期,第118-121頁。
[4]唐俊喬:《試論郭文景的竹笛與樂隊協(xié)奏曲〈愁空山〉對竹笛演奏技術的拓展》,《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第108-113頁。
[5]李朋:《試析竹笛的訓練與演奏技巧對音準的影響》,《科技信息》2011年第6期,第270頁。
[6]王鶴:《論竹笛演奏中音準的構成因素》,《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第71-75頁。
[7]姜玲:《化繁為簡、由大放小——論竹笛花舌演奏技巧的教學實施與有效訓練》,《音樂生活》2018年第5期,第67-68頁。
依力亞爾·買買提 喀什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助教26B72F93-9BBD-4852-914D-39F60016E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