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思怡 尹雁楠
關鍵詞:戴廷栻 《楓林一枝》 明清詩歌 遺民詩人
作為明代遺民的一員,戴廷栻展示了明代遺民的生活狀態(tài)和思想情感,那是一種被激情和無力拉扯、被持續(xù)性的無奈和間歇性的輕松裹挾著的狀態(tài),而這種狀態(tài)在他現(xiàn)今存留的唯一一部詩集——《楓林一枝》中得到明顯的體現(xiàn)。因此,研究《楓林一枝》不僅有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能夠感受到其背后時代的氛圍基調。由于清朝大力查處明朝“余孽”,詩集中很難留下過分直白的語言,這就使得戴廷栻在《楓林一枝》中的語句充滿了含沙射影的暗示,其中表現(xiàn)尤以引用典故為最。一個詩人的作品風格、行文內容乃至所采用的表現(xiàn)手法,都與其所處背景、周遭環(huán)境、個人思想有密切的聯(lián)系。本文將以《楓林一枝》為參考,從國家、人民和個人三個角度出發(fā),結合具體內容,分析戴廷栻在其中呈現(xiàn)的思想情感,從而觀照到遺民群體中部分人的生活狀態(tài)和復雜情感。
一、故國情懷
在清初遺民群體中,戴廷栻的思想并不十分激進,但他和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三人一樣,充滿了對故國的懷念和對新朝的不接受,這種想法在《楓林一枝》中有明顯的體現(xiàn)。通過詩人的作品能窺見那時遺民群體的思想感情,但由于清朝大力查處明朝“余孽”,所以遺民群體難以存留下太過直白的語句來抒發(fā)情感,尤其是關于前明一朝的詩,這使得他們在懷念故國、表達態(tài)度時常常會用比較隱晦的語言。
歷經(jīng)朝代更替,戴廷栻對國家、王朝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他在《詠吾戴氏之懷凡八章》第七首中寫到了對孔周禮法的看法:“昔視為迂腐,今始信其真。”意為之前他認為禮樂過于迂腐,現(xiàn)在卻覺得禮樂也是有可取之處的,前后對禮樂態(tài)度的變化很大。背后的原因其實是朝代更替,在君臣綱常的禮樂思想中暗含了戴廷栻對新朝不尊臣綱、不守禮法的否定和斥責。《獨漉》:“獨漉獨漉,水深泥濁。愿為孤臣孽子,焉可得?”借李白詩典故,暗喻新朝之污濁,言明自己這個孤直之臣不愿同流合污。除此之外,詩人還被復國無望、愁苦困窘的情緒包裹著,《苦雨》中的“苦”一字就能體現(xiàn)出他諸多難言的情緒,如“夜雨朝來不斷愁,非關志士苦悲秋”,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出詩人的艱難?!赌嗷罚骸澳嗷败嚫?。先號啕而后笑,蓋尤而效。后車不戒,先笑而后號啕,亦孔之昭。”則更進一步思考朝代更替,以車喻王朝,讓人們不忘前朝教訓。
除此之外,戴廷栻更多是表達了對故國的種種情感。無論是讀書學習還是外出游歷,無論是懷念先賢還是交游朋友,戴廷栻都會把思緒拉回到故國,并且用隱晦的詞句記錄下來。
戴廷栻最常用的就是借詠人詠事來抒發(fā)對故國的情感,其中最突出的是《六君詠》組詩。《六君詠》是戴廷栻為自己欽佩的六位君子所作的詩,其中《溫嶠》一篇寫到劉琨死后晉朝風雨飄搖,“血淚灑斷裾,引領悲荒丘”,表達故國淪亡之悲痛,借古人之情抒發(fā)自己的感情,隱晦又直白。在《申包胥乞師》:“天遣關東持鷸蚌,靈均無淚哭懷王”一句借寫屈原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哀悼先帝,悲嘆故國,表達自己對明王朝覆滅的哀思,也隱含著對前明不用賢才而最終覆亡的哀嘆。
戴廷栻還善于用典,以短小精悍卻意義豐富的典故表達自己的故國之思和所追求的精神品質。在《雙松歌為貞靜先生作》中,不但贊揚了貞靜先生,而且表明了自己所贊嘆、追求的愛國品質:“西山豈少薇可食,誓景往哲追清風”,用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采薇而食最終餓死的歷史典故表達自己對故國的忠誠;用“君不見武侯廟前亦老柏,霜干曾及杜陵翁”表明自己也會和先賢一樣為故國鞠躬盡瘁,誓死罷休。
戴廷栻的愛國情感是他的更高追求,這種追求也在指引著他的行動。《詠吾戴氏之懷凡八章》組詩:“食客三四百,人皆稱其豪。此亦何足道,吾視等一毛。俠氣自可喜,君臣無所逃。不肯事新莽,吁嗟乎子高?!北磉_了他在功名利祿之外的這種更高追求,他的人生中還有財富和地位所比不了的,那就是君臣之義,就是對國家的忠誠?!安豢鲜滦旅?,吁嗟乎子高”更把這種情感推向了高潮。他以贊忠于故國之行為表達自己對故國的忠誠,而他的愛國不只是在詩中寫寫而已,還付出了行動,丹楓閣成為明朝遺民秘密活動的據(jù)點,這個規(guī)模宏大的建筑成為清初北方政治氛圍濃厚的學術圈的中心,吸引了諸多清代大儒與著名學者。
戴廷栻在國破家亡的打擊下仍有一顆赤子之心,為故國奉獻著自己的情感、才華、精力,萬死而無悔,《楓林一枝》作為一個記錄者,一個見證者,為研究清初遺民的學術與文化心態(tài)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二、士人思慮
戴廷栻出身明代官宦世家,祖父和父親都是明朝進士,祖父官至布政使,且戴家在祁縣有田產,歷經(jīng)戰(zhàn)亂仍保留下來。傅山曾稱贊戴廷栻有俠氣,好交游,為人慷慨;稱他有心計,精明而有才干?!稐髁忠恢Α酚涗浟舜魍蜓壑械闹茉猸h(huán)境,真實地記載了戴廷栻的心理狀況,為我們理解當時士人復雜的心理面貌提供了文獻支持。
《京師春興》中,戴廷栻描寫了百姓生活和樂安閑的富貴景象:“鶯花恩澤先馳道,煙柳光輝近御河?!?詩句中的“鶯花”“煙柳”通常情況下都是重大節(jié)日才會出現(xiàn)的盛景。不僅是白日里,就連夜晚也有百姓在街市游逛,側面證明了新朝統(tǒng)治下百姓的幸福生活?!坝印笔墙y(tǒng)治階級專用的河道,此詩題目中也直接提及“京師”,但這種繁華并不僅僅局限于京城以及一些大城市,小城鎮(zhèn)和小鄉(xiāng)村也是如此。《寧鄉(xiāng)道中》:“策蹇寧鄉(xiāng)道,情欹路不偏。野芳尋繾綣,村酒致留連。水碧潛通漢,山青遠插天?!绷攘葞拙渚凸蠢粘隽艘环l(xiāng)村美景圖,騎著驢走在鄉(xiāng)間小路上,路邊野花青草叢叢,碧水藍天,山清水秀,更有醇香的美酒,實乃快活人生。
與“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不同,在戴廷栻的描寫中,新朝建立之后,人民生活安閑自在。上層社會有上層社會的生活方式,下層社會有下層社會的生活方式,各有其法,各有其道,彼此都有秩序地維持著整個社會的平安繁榮?!皯z才天子恩無極,應詔詞臣筆不停?!碧峒傲私y(tǒng)治者對人才的看法,表現(xiàn)出新朝統(tǒng)治者對人才的重視,為了選拔人才不斷推出有針對性的政策方針;選賢舉能、親賢遠佞是一個國家長遠發(fā)展的必要因素,只有重視人才,才能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使得國家興旺發(fā)達。
戴廷栻從行為上看似屬于降節(jié)詩人,但從其性格和品行、家教淵源、仕清后所做官職的低微等方面來看,戴廷栻的仕清遠遠沒有表面上的那么簡單。其仕清不是為了做官,而是為了保全更多的仁人志士。其父戴運昌為崇禎十年進士(1637),留任戶部員外郎;在明末剛直不阿,與朝廷權奸宦官作斗爭。甲申之變,明朝覆亡,清兵入關后,隨即由京師返鄉(xiāng),隱居在祁縣東南麓臺山,躬耕自食,不再入城邑,不與時官往來,不愿諂事新朝。戴運昌在異族入主之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志節(jié),為人所稱道。在此家風影響下,戴廷栻也致力于反清復明活動,因此說為了聞喜縣訓導而降節(jié)是說不通的。
在清初詩人中,戴廷栻是屬于表面降清而實際有苦衷的一類詩人。這種矛盾的心理在其作品中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即事》:“聽有郊原野老哭,官軍虜?shù)门畠簹w?!敝苯颖憩F(xiàn)出了朝代更替背景下,類似于老人、女子、小孩的悲慘境遇。因為連年的征戰(zhàn),男子大多被迫充軍,很可能一去不歸,受傷殘疾已經(jīng)是最好的結果。子女于父母而言都是最重要的,又有誰愿意把可以給自己養(yǎng)老送終的兒子送往那煉獄般的戰(zhàn)場?朝廷一紙文書,再大的不舍也不得不獨自承受,送上戰(zhàn)場的男子死期不定,但抗旨不遵卻是即刻處死?!犊嘤辍罚骸耙褂瓿瘉聿粩喑睿顷P志士苦悲秋?!背H,愁思不斷,不僅有對朝廷風雨飄搖的愁、對統(tǒng)治者碌碌無為的愁、對貪官污吏膽小怕事的愁,還有對將士們上陣殺敵不知何時安全歸來的愁、對妻子兒女思念卻不得見的愁,奈何愁緒無法紓解,現(xiàn)實無力反抗?!独钐焐纬w代柬問訊二首》:“饑寒偏我輩,甘旨近如何。畊鑿安勤苦,行藏共琢磨。于今離亂際,干請慎無他?!睋Q代之際,最苦不過百姓;辛苦耕作一年,糧食可能在還沒有長成熟的時候就被戰(zhàn)火波及,瞬間化為烏有,盡管有少數(shù)的糧食已然成熟,但種糧食的人很可能再也沒有機會去收割了。百姓流離失所,饑寒交迫,心中所想只剩下“活著”的唯一信念。
戴廷栻是矛盾的,故國早已遠去,眼前盡是新國的景象。詩人在對舊國的懷念與新生的向往之間,在新舊兩朝之間苦苦掙扎。他的詩句中既想維持來之不易的新朝和平安現(xiàn)狀,又對舊朝有著深深的思念與眷戀,徘徊不定,內心愁苦不已。
三、隱者心境
詩人明亡后隱居于祁縣麓臺山,體現(xiàn)出既生存于新國又與新國生活脫軌的矛盾狀態(tài),心緒繁重隱晦,郁郁于心。然而由于環(huán)境復雜,社會動蕩,戴廷栻無法將往來心情直抒胸臆,詩中往往是將自身的沉郁頓挫的感情付諸隱晦的暗喻與歷史典故。因此無論是憤恨還是悲痛的澎湃情感,多少都因為這種含蓄的表達而沾染上了無奈之感。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這實際上正是當時一批詩人所特有的惶恐、壓抑與不安。
《詠吾戴氏之懷凡八章》中多用歷史典故,詩人懷古傷今,常在古詩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聯(lián)想如今際遇不免生出悲慨之感。此時戴廷栻失去過往,生出了舉目無歸處的荒涼之感。但詩人并未為此委曲求全,細讀詩句,其中又能見到詩人雖有亡國之傷痛,但其對于秉持本心是極為堅定的,自有決絕之感。
引用典故是戴詩一大特點?!对佄岽魇现畱逊舶苏隆分骸捌魄俸螞Q絕,吾家之安道?!?詩人自比于戴逵破琴,既有惺惺相惜之感,又有決絕之堅定,顯示出詩人崇尚高潔,不與官場同流合污的本心。諸如此類的還有“不肯事新莽,吁嗟乎子高”“次仲盛際遇,十六舉而征”等,借用古人軼事,皆有對亡國的眷戀及對如今新朝相迫的無奈。
詩人的個人感情往往與國家命運相關聯(lián),更不用說戴廷栻所處時代背景正是兩國交替的復雜情勢。
面對故國山河飄搖,新國逐步替代,詩人體現(xiàn)出無法抑制的悲慨。在他的詩歌中,這種“位卑未敢忘憂國”
的感情色彩時常出現(xiàn)?!蛾P山月》:“昨夜鳳樓合歡曲,今朝淚擁青衫濕。”以歌舞升平的鳳樓與冷淚浸濕的青衣形成了鮮明對比,國家興亡,昨夜今朝,壯志凌云與失意落魄相互交織,詩人的恍惚悲涼躍然紙上,其中無奈讀起來令人心酸不已。
戴廷栻的詩中少有直接描寫自己的哀愁,即便點出“愁”字也是以委婉的方式出現(xiàn)。如《將進酒》:“ 且飲酒,飲酒歌莫愁,世事如覆水,一任東西南北流?!贝司潆m提到“愁”字,卻是在勸人飲酒吟歌時不要愁。而古往今來,皆是“借酒消愁愁更愁”。此處詩人勸人莫愁,不是因為心里毫無愁緒,而是因為天大的愁緒也無法開口講出,看似勸人,實則勸己。一則顯露出無人相伴聊以勸慰的孤單零落之感,二則滿溢出在時代背景下身不由己、如履薄冰的不安與心酸。
在悲嘆為主基調的詩集中,詩人的喜色如同直白的感傷一樣少見?!毒煷号d》之六:“歸去故園尋酒伴,丹楓閣夢又新成?!憋@露了詩人難得的瀟灑與希冀之情。結合背景,這種感情來自句中所提到的“丹楓閣”。清順治十七年(1660),戴廷栻在祁縣城內興建了一座三間四層規(guī)模宏大的丹楓閣,通體紅色,遠遠望去紅光滿天,蔚為壯觀。閣中藏書逾萬卷,傅山曾為其題匾。在當時,丹楓閣為明朝遺民秘密活動的據(jù)點,一時名滿天下,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海內名流,南方多聚于冒辟疆之水繪園,北方則以丹楓閣稱極盛。
在跌宕起伏的命運中,戴廷栻仍有生活所可以追尋的光亮。詩人一生嗜好收藏書畫彝鼎,丹楓閣藏書、藏版、藏字畫極其豐富,藏書在萬卷以上,可謂是一處文化典庫。與此同時,戴廷栻殷實的經(jīng)濟境況,使他能夠贊助傅山和其他從外省來到山西的明朝遺民,于是與藏物相映生輝的是志同道合之人的酌酒交談,推心置腹,這對于當時的戴廷栻來說是極大的慰藉??梢哉f,無論是在藏品方面還是與人交際,丹楓閣都是詩人重要的感情寄托。然而,以樂寫悲悲更悲,在丹楓閣的背后,是詩人在艱難境遇中的困苦心境。這罕見的略微上揚的情感建立在沉郁的整體基調上,更顯出詩人在困境中仍不放棄,努力求得希望的無奈與辛酸。
四、結語
《楓林一枝》中不僅僅是戴廷栻一人的自怨自艾,整部詩集也不是一部單純的文學作品。身處于極其復雜的社會背景,戴廷栻的情感也相應更具層次性與豐富性,在沖突矛盾之中不斷升華。整部詩集雖然文風隱晦,多用典故,但不難看出詩人對于國家、人民的憂慮以及個人命運的深刻感悟。歷經(jīng)時代動蕩,戴廷栻的詩歌中顯示出文人特有的蘊含于蕭瑟感中的倔強與孤獨。
作為著名的文人,一個“文化資本”的擁有者,雖然政治權力和財富可能隨著朝代的更迭而喪失或減少,但個人的文化資本不容易被剝奪。因此,戴廷栻在文藝上的聲名不但不會因改朝換代而受損,反而在清初持續(xù)增長。 戴廷栻所展現(xiàn)的是遺民詩人群體在復雜的時代背景下的心境,這種雖處逆境卻并未放棄,堅守文人風骨,保持探究與感知的精神仍具有肯定與研究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