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淇 劉葉高 黃書文 黃黎紅 張文華 董貴發(fā) 劉萬震 聶曉玲
(1三明市三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福建三明365000;2 福建建寧日鑫菌業(yè)科技有限公司,福建三明354500;3尤溪縣林業(yè)局,福建三明365100;4建寧縣農業(yè)局,福建三明354500)
茶樹菇Agrocybe aegerita,又名茶薪菇、楊樹菇、柱狀田頭菇,隸屬于真菌門、擔子菌亞門、傘菌目、糞銹傘科、田頭菇屬[1]。茶樹菇菌蓋肥厚、菌柄脆嫩,味道鮮、香氣濃、口感好,高蛋白、低脂肪且富含真菌多糖、礦物質等,是一種營養(yǎng)價值很高的珍稀食(藥)用菌[2]。隨著人們對食用菌需求量的增加和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食用菌工廠化栽培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食用菌工廠化栽培是最具有現代農業(yè)特征的產業(yè)化生產方式,其采用工業(yè)化的技術手段,在相對可控的環(huán)境設施條件下組織高效率的機械化、自動化作業(yè),實現規(guī)?;?、集約化、標準化和周年化生產[3]。目前,我國能夠實現工廠化栽培的食用菌種類不多。茶樹菇是市場需求量較大的食用菌品種之一,但由于其產量低、出菇周期長和易發(fā)病蟲害等原因,工廠化生產難以推廣。筆者利用我國南方比較豐富的松木屑、杉木屑、茶籽殼、玉米芯、菌草粉和雜木屑等設計7個配方栽培茶樹菇,并適當減少棉籽殼用量(棉籽殼是高產栽培的原料,但培養(yǎng)出的茶樹菇口感略差),以得到適合工廠化生產的高產優(yōu)質配方,以便提高工廠化生產效率及經濟效益。
茶樹菇5 號,由三明市三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試驗共設計7 個配方,分別是配方1(CK):雜木屑36%,棉籽殼36%;配方2:松木屑36%,棉籽殼36%;配方3:杉木屑36%,棉籽殼36%;配方4:茶籽殼36%,棉籽殼36%;配方5:玉米芯36%,棉籽殼36%;配方6:菌草粉36%,棉籽殼36%;配方7:雜木屑12%,松木屑12%,茶籽殼12%,玉米芯12%,菌草粉12%,棉籽殼12%。以上配方均添加麩皮20%,玉米粉5%,糖1%,碳酸鈣1%,石灰1%。
松木屑和杉木屑提前堆積發(fā)酵5~6 個月,以去除油脂和芳香類物質[4]。雜木屑、茶籽殼和玉米芯配料前預濕。將配比好的培養(yǎng)料放入攪拌機內,加入1.5 倍的水,攪拌均勻。將攪拌好的培養(yǎng)料放入裝袋機中裝袋,每袋培養(yǎng)料濕重1 kg,料含水量60%,折干料重400 g。制備好的料袋放入高壓蒸汽滅菌鍋中滅菌后,移入無菌接種室內,冷卻至28 ℃左右。在無菌操作臺上接種,每袋接種3匙麥粒種,然后置于25 ℃恒溫室內培養(yǎng)。每個配方3 個重復,每個重復30袋。
菌絲成熟后將菌袋移入出菇室,放置3 d 讓其適應出菇室環(huán)境。其間以噴霧方式控制空氣相對濕度為85%~95%,溫度為20~25 ℃。3 d 后開袋,蓋上無紡布,噴霧保濕,其間定時揭開無紡布通風透氣。每天通風2~3 次,適當照射散射光,5~7 d 后即有原基長出。菌袋分化出原基后不再蓋無紡布。第一潮菇采摘完畢后,清理菌袋表面,放置一周。一周后噴重水,控制溫度為20~25 ℃,保持空氣相對濕度為85%~95%,促長出第二潮菇。第三潮、第四潮菇管理方法同前。
觀察7 種配方的栽培袋菌絲蓋面時間、長至半袋用時、滿袋用時,記錄產量,并計算生物學效率。用IBM SPSS Statistics軟件對數據進行差異性分析。
由表1可知,配方1、配方2、配方3、配方5、配方6、配方7栽培袋菌絲蓋面用時為6~8 d,但配方4菌絲蓋面用時為12 d,且菌絲滿袋用時顯著長于其他配方。配方4從接種到菌絲滿袋約比其他配方遲17 d。
表1 供試配方茶樹菇菌絲生長情況
2.2.1 供試配方平均袋產量與生物學效率
由表2 可知,配方4 的產量最高,平均袋產量為296.6 g,生物學效率為74.1%,顯著高于其他6 個配方;配方2 產量第二,平均袋產量268.9 g,生物學效率為67.2%,顯著高于除配方4外的5個配方;配方1(CK)、配方3、配方5和配方7產量處于第三梯隊,平均袋產量分別為242.5 g、237.2 g、242.8 g 和237.5 g,生物學效率分別為60.6%、59.3%、60.7%和59.4%,4個配方之間產量無顯著性差異;配方6產量最低,平均袋產量219.4 g,生物學效率為54.8%,顯著低于其他6個配方。
表2 供試配方茶樹菇的平均袋產量與生物學效率
2.2.2 供試配方第一潮菇的平均袋產量與生物學效率
由表3 可知,配方2、配方5 的第一潮菇產量居第一梯隊,二者之間無顯著性差異,但顯著高于其他5 個配方,平均袋產量分別為167.4 g、168 g;配方4、配方6、配方7 的第一潮菇產量居第二梯隊,三者之間無顯著性差異,平均袋產量分別為155.5 g、153.3 g、149.2 g;配方1、配方3 的第一潮菇產量最低,二者之間無顯著性差異,顯著低于其他5 個配方,平均袋產量分別為134.0 g和134.7 g。
表3 供試配方第一潮菇的平均袋產量與生物學效率
2.2.3 供試配方第二潮菇的平均袋產量與生物學效率
由表4 可知,配方4 的第二潮菇產量最高,顯著高于其他6 個配方,平均袋產量為111.4 g;配方2 和配方7 的第二潮菇產量其次,二者之間無顯著性差異,平均袋產量分別為81.3 g、77.2 g;配方3 的第二潮菇產量居第三梯隊,平均袋產量為67.5 g;配方1和配方5 的第二潮菇產量居第四梯隊,二者之間無顯著性差異,平均袋產量分別為59.5 g、59.8 g;配方6 的第二潮菇產量最低,顯著低于其他6 個配方,平均袋產量為53.1 g。
表4 供試配方第二潮菇的平均袋產量與生物學效率
2.2.4 供試配方第三潮菇的平均袋產量與生物學效率
由表5可知,在0.05顯著水平下,配方1的第三潮菇產量最高,顯著高于其他6個配方,平均袋產量為40.6 g;配方4和配方3的第三潮菇產量居第二梯隊,二者之間無顯著性差異,平均袋產量分別為31.1 g、35.1 g;配方2的第三潮菇產量居第三梯隊,平均袋產量為20.2 g;配方5、配方6和配方7的第三潮菇產量為第四梯隊,三者之間無顯著性差異,顯著低于其他4個配方,平均袋產量分別為15.0 g、13.1 g、11.1 g。
表5 供試配方第三潮菇的平均袋產量與生物學效率
2.2.5 供試配方第四潮菇的平均袋產量與生物學效率
第四潮菇只有配方1 出菇,出菇袋數占總袋數的三分之一,平均袋產量僅為8.1 g。
2.2.6 供試配方前兩潮菇的平均袋產量與生物學效率
由表6 可知,配方4 前兩潮菇產量最高,平均袋產量為266.9 g,生物學效率為66.7%,顯著高于其他6 個配方;配方2 前兩潮菇產量第二,平均袋產量為248.7 g,生物學效率為62.2%,顯著高于其他5 個配方;配方5 和配方7 前兩潮菇的產量居第三梯隊,二者之間無顯著性差異,平均袋產量分別為227.8 g、226.4 g,生物學效率分別為57.0%、56.6%;配方3 和配方6前兩潮菇的產量居第四梯隊,二者之間無顯著性差異,平均袋產量分別為202.1 g、206.4 g,生物學效率分別為50.5%、51.6%;配方1前兩潮菇的產量最低,顯著低于其他6個配方,平均袋產量為193.5 g,生物學效率為48.4%。供試配方前兩潮菇的產量之和除配方1、配方3外,均超過總產的90.0%。
表6 供試配方前兩潮菇的平均袋產量與生物學效率
在供試7種配方中,配方4和配方2的茶樹菇產量高,生物學效率分別為74.1%、67.2%,這符合工廠化生產對高產配方的需求。配方2的第一潮菇產量最高,配方4 次之;配方4 的第二潮菇產量居第一梯隊,配方2 的第二潮菇產量居第二梯隊;配方2 第三潮菇產量占總產的7.5%,配方4 第三潮菇產量占總產的10%,2個配方均未長第四潮菇。僅統(tǒng)計前兩潮菇的產量,配方4 和配方2 的生物學效率均超過60%,分別比傳統(tǒng)配方1分別高了18.3%、13.8%??梢姴枳褮ず退赡拘荚耘嗖铇涔降漠a量集中在前兩潮,相比傳統(tǒng)雜木屑配方既能保證產量,又能大大地縮短生產周期,這非常符合工廠化栽培茶樹菇的要求,因此這2種原料較適宜工廠化栽培茶樹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