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亞云,李明華,樊再軒
摘 要: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館藏的38幅壁畫是僅揭取了顏料層的一批特殊壁畫,自2010年起一直保存在博物館里的庫房,近年來由于庫房環(huán)境原因,壁畫顏料層疏松,病害劣化態(tài)勢嚴重,亟須進行保護修復。呼和浩特博物館內蒙古壁畫保護中心于2019年將傳統(tǒng)工藝與現(xiàn)代科學技術手段有機結合,成功地對這批壁畫進行了保護修復,為今后類似壁畫的保護修復提供了實例和借鑒。
關鍵詞:壁畫;揭取;顏料層;后期加固
中圖分類號:K85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2)05-0018-06
一、引言
在古代壁畫的揭取保護中,僅揭取顏料層的保護方式在國內還很少,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館藏的38幅、近23m2壁畫即屬于此類。這批壁畫從2010年至今一直保存在館里庫房簡易文物柜架上,近年來,由于庫房環(huán)境中的溫、濕度,光照,空氣等因素的影響,壁畫顏料層愈加疏松,病害劣化態(tài)勢嚴重,隨時會有碎裂的風險,亟須對這批珍貴的文化遺產進行保護修復。2019年1月呼和浩特博物館內蒙古壁畫保護中心與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合作,在經專家論證方案的基礎上,將傳統(tǒng)工藝與現(xiàn)代科學技術手段有機結合,成功地對米拉壕墓葬群壁畫進行了保護修復。此次的保護修復是我中心首次對僅揭取顏料層的壁畫進行保護工作,修復難度大,對技術人員的修復技藝要求高,但是,通過該項目的實施,不僅為內蒙古地區(qū)壁畫保護工作積累了珍貴經驗,鍛煉了隊伍,提高了修復保護水平,也為今后更好地保護類似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提供了實例借鑒。
米拉壕墓葬群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烏蘭鎮(zhèn)東南角。遠古時期這里氣候溫和,地貌平坦,雨水充沛,水草肥美,有著相對獨立的地理優(yōu)勢和極其優(yōu)越的交通條件,非常適合人類生存繁衍,是北方草原民族的戰(zhàn)略要地和游牧民族的大本營。中原農耕經濟與草原游牧經濟在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亦農亦牧的經濟模式,使這里成為農耕政權與北方游牧部落經濟貿易、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重要區(qū)域。隨著此地鳳凰山[1]、嘎魯圖[2](巴日松古敖包)等漢墓、漢城的發(fā)現(xiàn),不僅反映了漢代鄂爾多斯地區(qū)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和民族交流、融合的意識形態(tài)[3],也豐富了人們對這里北方游牧民族文化、漢文化遺存的認識。2010年9月,為配合米拉壕移民小區(qū)建設工程,考古工作者對這里進行了田野調查和考古發(fā)掘工作,對清理發(fā)掘的五座墓葬中的壁畫進行了搶救性揭取,部分壁畫病害程度嚴重,當時曾進行了初步的保護修復。
二、米拉壕漢墓壁畫概況
(一)概況
米拉壕漢墓葬群未發(fā)表發(fā)掘簡報,五座墓葬的基本情況主要通過當時參與發(fā)掘保護工作的楊文宗、尹春雷所撰寫文章獲取[4]。米拉壕漢墓葬群在進行發(fā)掘之前早已經被嚴重盜擾,五座墓中除殘留部分壁畫外基本無其他信息。墓葬所在地層為砒砂巖層,墓葬土質松散潮濕。墓葬形制為斜坡土洞豎穴帶單耳室墓(圖1),這是自秦朝以來喪葬觀念的反映,即由斜坡式墓道連通地面與墓主人的地下居所。
米拉壕墓葬群五座墓的編號與基本信息如下:
墓葬編號:2010EWM:M19、M23、M25、M27、M30。
各墓室長360cm—420cm、寬170cm—183cm、高133cm—175cm;耳室長90cm—140cm、寬100cm—144cm、高100cm—133cm;墓道長443cm —1037cm,寬100cm—110cm。
(二)壁畫保存現(xiàn)狀
米拉壕墓葬群五座墓的壁畫面積總共有92.17m2,壁畫殘存面積最大的是M19,有19.6m2(圖2),最少的是M30,有17m2。清理時墓葬的墻體已經坍塌,壁畫受到嚴重損毀,保存狀況不容樂觀。
1.壁畫病害調查與評估
墓內壁畫基本繪于墓室四周、墓頂、耳室內,繪制工藝簡單,直接在砒砂巖表面涂刷黃色作為底色層,使用石青、石綠、土黃、赭石、朱砂等礦物質顏料作畫[5]。
墓室壁畫的顏料層在打開墓室時由于溫、濕度變化出現(xiàn)嚴重起翹、脫落現(xiàn)象;受地下水的作用,造成墓室四壁距地面一米以下高度的壁畫全部脫落。
壁畫病害嚴重,從支撐體到顏料層病害叢生。如支撐體的坍塌脫落、墻體空鼓,斷裂,錯位,地仗層脫落、酥堿,顏料層脫落、粉化、起甲、龜裂等病害在每個墓葬中都很嚴重。
2.墓葬殘留壁畫主要題材
壁畫上所見最多的是黑、紅、綠、藍、白、黃這六種顏色,一些畫面上還有少見的紫色(表1)[6],繪畫時畫面大多不畫輪廓線,直接以大塊色彩表現(xiàn)人物衣著、牛馬等,頗有寫意風韻,也表現(xiàn)出工匠繪畫技藝的嫻熟。
壁畫題材主要有以下幾類:
(1)太陽圖和星月圖:漢代壁畫墓中的圖像開始呈現(xiàn)出大致穩(wěn)定的體系,日月星宿的天象圖大都繪于墓室頂部和墓室上方。漢代農業(yè)已經十分發(fā)達了,為了順應農時,當時的人們很注重一年四季星云的變幻,也將之表現(xiàn)于墓葬所繪壁畫中。墓中所繪的星座一般不會是畫工信手點畫,而是選擇具有代表性、為人所熟知的星座加以繪制,但由于繪制星座的人并不是天文學家,因此星座位置和相互距離會存在一定的偏差(圖3)。
(2)放牧圖:畫面是一片連綿的山巒,其間散布著多頭牛、羊、馬等動物。以山間畜群的形式表現(xiàn)放牧,反映了這一地區(qū)重視畜牧業(yè)的特點,顯現(xiàn)出“畜牧為天下饒”之景象(圖4)。
(3)車馬出行圖:是漢代墓室壁畫中比較常見的題材之一,用繪制的車輛馬匹營造出行場面,也是墓主人身份的重要象征。有些車馬出行圖可能就是墓主人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展現(xiàn)[7],這種喪葬觀念表現(xiàn)在官吏死后建造墓葬時,還希望享受車馬出行、威風八面的榮耀,突出生前的威儀及顯赫的地位(圖5)。
(4)農耕圖:漢代墓葬藝術圖像中多見牛耕圖,除了農業(yè)生產中牛耕的逐漸普及外,還與田莊經濟的發(fā)展有關。
(5)樓閣歌舞圖:這類圖像在反映漢代富裕階層生活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舞蹈表演者有男性也有女性,但女性較多。漢代的舞蹈形象注重上肢動作的變化,以手舞長袖、滿庭繚繞的畫面為常見[8],長長的衣裾拖在身后,十分飄逸(圖6)。
(6)其他題材:值得一提的是在這處墓葬的壁畫中畫有很多鞋子,大多是兩雙不同顏色,一大一小同時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是否表現(xiàn)此墓是雙人墓還不可得知。此外,壁畫中的很多人物的衣著沒有繪制輪廓線,而是直接以大塊色彩表現(xiàn)。
總之,這批墓葬壁畫題材豐富多樣,內容涵蓋宇宙天象、建筑樓閣等與墓主的個人經歷和與之相關的宴飲行樂、歌舞射獵、車馬出行等為主題的生活場景[9],色彩絢麗生動,圖像涉及當時的思想、信仰、宗教、軍事、政治、禮儀及社會生活的各方面,是一部用圖像編繪的漢代歷史畫卷。為研究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民風、民俗、軍事、生產、生活等提供了珍貴的繪畫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但壁畫整體保存狀況差,病害種類多,損壞嚴重,亟須實施搶救性揭取保護。
三、壁畫保護工作流程
(一)壁畫揭取保護
米拉壕墓葬壁畫是直接繪制在砒砂巖上,沒有地仗層。砒砂巖成巖程度低、沙粒間膠結程度差、結構強度低,遇水如泥、遇風成砂,質地松散,支撐強度差,墓葬群土質松散潮濕,且大量坍塌,揭取難度大,而采取揭取顏料層的方式目前在我國也是很少涉及的揭取方法。對壁畫進行搶救性揭取,時間緊任務重,無論揭取過程中哪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問題都會對壁畫造成不可修復的傷害。經過一系列壁畫搶救性揭取保護方案的試驗,最后確定了八個壁畫揭取的實施步驟:(1)清理面畫;(2)加固畫面;(3)確定切割線;(4)封貼畫面;(5)分割壁畫;(6)制作壁畫夾板;(7)切割畫面;(8)包裝切割壁畫[10]。
在完成揭取后,專家們對部分壁畫進行了修復,剩余的38幅壁畫收藏在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庫房內,這些僅有顏料層和底色層的壁畫,由兩塊粘有薄海綿和塑料薄膜作為過渡層的木板夾住存放在鋼制文物架上。由于自然環(huán)境中的空氣、光線、溫、濕度等因素的影響,壁畫病害的劣化態(tài)勢加重,壁畫顏料層薄脆如紙、吹彈可破,隨時都會有碎裂的危險。為了保護這批珍貴的實物資料,博物館決定對這批壁畫開展修復工作。但是,此次修復工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在沒有揭掉當初貼覆保護的紗布之前壁畫畫面如何,壁畫顏料層的病害嚴重程度,這些問題都是不可預知的(圖7)。
(二)壁畫加固保護修復方案
壁畫修復的直接目的是保存畫面完整,盡可能完全顯現(xiàn)壁畫的畫面內容,并且延緩壁畫老化,在延長壁畫壽命的基礎上利于展示。這也是我們保護修復的主要目的,這就需要制作新地仗層讓顏料層有固定依附,然后再揭掉畫面所覆紗布,使畫面能重新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
1.材料的篩選
(1)地仗材料的選擇:考慮新制作的地仗層與揭取壁畫背面結合牢固度、材料的可逆性、修復后壁畫的穩(wěn)定性等因素,以及修復過程中每一道工序連續(xù)性、隱藏工序安全性、地仗層的透氣性等問題,經過一系列實驗后,我們選擇了原墓葬中起支撐作用的砒砂巖作為新地仗層材料。
(2)地仗黏合劑材料選擇及濃度配比:通過選用SF-016、Primai AC-33、改性丙烯酸乳液作黏結劑與砒砂巖配制新地仗層的試驗,最終選定AC33作為黏結劑。為了找到適合的AC33濃度,我們配制了不同比例、濃度的砂漿做顏料層粘接試驗。在選定黏結劑濃度時,還需要考慮新地仗材料與黏結劑質量配比,以及地仗層材料硬化時間,硬化后的韌性、強度、收縮率等。通過多次試驗塊的配比實驗,我們準確掌握了1m2新制作地仗層所需要砒砂巖和黏結劑的質量,黏結劑在每一步驟中的濃度,這些數據的確定為后序步驟提供了量化標準(圖8)。
2.修復加固工藝篩選:在對壁畫進行修復加固步驟實驗時,我們運用了傳統(tǒng)修復工藝、科學的配比試驗性修復,在一個試驗塊上制作了新地仗層,用熱敷法揭掉紗布后使之露出壁畫的畫面,效果良好(圖9)。
3.揭取壁畫顏料層后期加固修復方案
壁畫實驗塊的保護修復基本完成,實驗效果理想。按以上工藝方法制定如下保護修復流程(圖10)。
(三)壁畫修復方案的實施
我們設計的實驗性保護修復技術路線和保護材料選取的方案得到壁畫修復專家的一致認可,肯定了“用原支撐體材料砒砂巖制作新地仗層再進行畫面修復”的處理方法,確定了對米拉壕壁畫保護修復中修復材料的選用與技術操作步驟及方法,為下一步壁畫保護修復提供了良好的實踐基礎。
1.壁畫背面的修復:
修復步驟如下:(1)壁畫原狀,貼有紗布正面;(2)清理壁畫背面;(3)用1%-2%改性丙烯酸溶液做顏料層背面補強2-3遍;(4)把脫鹽脫堿的砒砂巖過篩,砒砂巖需達到20吋-40吋之間的目數或0.9mm-0.45mm之間孔徑要求,用適合濃度的黏結劑AC33溶液和砒砂巖按試驗比例數據配制砂漿待用;(5)整平紗布,剪去四邊多余紗布,尤其是剪去紗布重疊有褶皺處,用0.8-1cm厚的木線條釘制成適合尺寸的木框,木框的每邊都比原壁畫大出3-5cm;(6)校尺校對木框成直角;(7)上砒砂巖漿前用小噴壺在壁畫背部噴2%改性丙烯酸溶液;(8)上砒砂巖漿,用稍大些的不銹鋼壓角逐漸把砒砂巖漿壓實壓緊,抹壓砒砂巖漿時不能帶起一點底色層;(9)用稍大抹鏟整體找平;(10)等待晾到合適的干度。(圖11)
2.壁畫正面的修復
(1)翻轉畫面,做前期準備;(2)用手感覺壁畫正面翻轉后干、濕程度(憑修復者經驗判斷);(3)熱敷法,用白毛巾鋪在壁畫表面外層的紗布上,用手感覺紗布軟化程度,待紗布軟化后揭掉外層紗布;(4)再次用熱敷法將白毛巾鋪在貼近壁畫表層的紗布,待軟化后揭掉貼近畫面紗布;(5)攻克難題,揭取壁畫表面紗布時有些顏料層與紗布粘接很牢固,此時需要用鐵制修復刀或手術刀把顏料層從紗布上剔下來,再回貼到新制作的地仗層上;(6)用鑷子去掉畫面紗布殘留線絲;(7)用棉簽蘸溫蒸餾水,用滾涂方法去掉畫面殘留桃膠和加固劑;(8)揭掉紗布,露出整體畫面。
3.繪制病害現(xiàn)狀圖及進行壁畫表面病害修復
經過上述步驟,揭掉紗布后壁畫的畫面展現(xiàn)出來,工作人員及時拍照并做現(xiàn)狀病害圖。我們通常采用兩種方式制作病害圖,一種是手工繪制病害圖,另一種是使用AutoCAD軟件進行病害圖的繪制。這兩種方式都是以拍攝的數碼照片為底圖,按照調查標準繪制壁畫病害圖,以便準確、直觀地反映壁畫修復前的狀況。壁畫照片拍攝在地仗層沒有干透時完成,然后要盡快地把壁畫表面的病害加固回貼,這就需要全體修復人員齊心協(xié)力共同完成這一工作。由于選用砒砂巖配60%AC33溶液做新的地仗層,砒砂巖沙粒間膠結程度差,結構強度低,壁畫顏料層與地仗層的粘接基本是依靠AC33進行,通過實驗得知:在地仗層未干透時對壁畫表面病害的回貼、加固滴注黏結劑的濃度最小、次數最少,按壓效果最佳,達到了最小介入和最大兼容的效果。
4.粘接蜂窩鋁板
制作地仗層之后,需要把壁畫與地仗層進行固定,我們采用了蜂窩鋁板的材料。
(1)打磨蜂窩鋁板,以增加蜂窩鋁板與軟木接觸面,便于更好粘接;(2)蜂窩鋁板和軟木用環(huán)氧樹脂粘接,軟木起緩沖作用;(3)軟木和碳纖維用環(huán)氧樹脂粘接后涂刷兩次30%Paraloid B-72,B72起隔離作用,考慮到以后的重新保護修復,可以去掉蜂窩鋁板,具有可逆性;(4)60%AC33貼無紡布,粘貼好的無紡布能使新的地仗層更加牢固結實;(5)畫3×3cm網狀格子線條,在格子交叉點使用大注射器吸取醋酸乙烯乳液注射點膠,膠點直徑約為1-1.5cm,膠點呈棋盤狀分布;(6)粘接新做地仗層和支撐體;(7)翻轉壁畫到正面,確定尺寸有無差錯并進行微調;(8)墊上宣紙,蓋上木板進行加壓固化(圖12)。
5.邊沿補泥及邊沿協(xié)調
壁畫側面蜂窩板的蜂窩空隙處用隔離層砂漿填實,外面用砒砂巖砂漿抹平,做防護協(xié)調層整體效果。
四、壁畫表面顏料層保護修復
(一)畫面清理
畫面經過近十年的存放,表面污染的土垢和泥漿都已變得很堅硬,對于這些病害的清理,我們采用2A溶液(乙醇和純凈水質量比1:1)軟化后用手術刀機械剔除,還有一些難溶的鈣質結殼、水漬等污染需選用5%—10%六偏磷酸鈉溶液清除掉。
(二)顏料層中的粉化、起甲、龜裂的加固回貼
對顏料層中粉化、起甲、龜裂類病害,采用改性丙烯酸、改性有機硅丙烯酸、蒸餾水分別配制成1.5%、2%、2.5%、3%水溶液,用針管滴注;注射的黏結劑不宜過多或過少,過多時會溢流形成膠痕,過少時顏料層黏結不牢固。視壁畫病害嚴重程度不同,每處注射2~3遍。待黏結劑滲入地仗層后,用墊棉紙防護的木質修復刀輕輕壓實滴注畫面,將病害畫面輕輕回貼原處,再用不銹鋼鐵質修復刀對壓實畫面微調按壓。將顏料層回貼后,用拓包滾壓,滾壓的方向應從顏料層未裂口處向開裂處輕輕滾壓,這樣能將龜裂、起甲部位的空氣排出,不產生氣泡,同時也確保壁畫表面不會被壓出皺褶。(圖13)
(三)畫面中缺失、縫隙或揭取壁畫臨時填補材料
剔掉臨時填補材料,用砒砂巖砂漿填補,不進行補色,補缺的部分要略低于原畫面。
(四)疊壓、外力損傷修復
顏料層用乙醇溶液軟化后滴注2%改性丙烯酸和改性有機硅丙烯酸混合液,待黏結劑滲透使表面顏料層完全軟化后,用手術刀或牙科工具把疊壓、外力損傷處的顏料層在有裂隙開口處撬起,在低凹處填上砒砂巖漿,將撬起的顏料層貼回原地仗,滴注黏結劑并用不銹鋼彎腳壓平。
五、保護修復后壁畫竣工圖
為了明確每一幅壁畫保護修復完成操作程序及工程量,對每一幅壁畫進行了竣工圖的繪制??⒐D主要采用AutoCAD軟件制圖,將壁畫各部位的病害標出,并針對不同病害類型所采取的保護修復措施,本保護修復工作完成依照國家標準來執(zhí)行。
六、認識與思考
(一)用原墓葬支撐體材料砒砂巖制作壁畫顏料層的新地仗層,不僅增強了揭取壁畫背面與新制作地仗層結合的牢度性,而且兼顧了修復后壁畫的穩(wěn)定性,保證了地仗層的透氣性以及在以后保護修復中的可逆性,達到了傳統(tǒng)材料與科學工藝技術相結合的目的。靈活應用現(xiàn)代科技成果,使保護更加有效、更趨于合理,更具有整體觀賞性,為今后的展示利用奠定了基礎。
(二)壁畫修復時先要制作新地仗層,使揭取的顏料層有固定依附,用熱敷法揭掉畫面所貼敷紗布,盡可能完全顯現(xiàn)壁畫的畫面內容,并且運用科學技術手段修復、袪除壁畫表面病害,延緩壁畫老化,在延長壁畫壽命的基礎上利于長期展示。
(三)采用蜂窩鋁板作為壁畫新的支撐材料,不僅解決了壁畫材質與支撐體的兼容性、耐久性、輕便性問題,同時也兼顧了美觀和實用性,更便于保護、保存,亦能滿足陳列遷移的多種需求,保護修復效果良好。
(四)進行畫面修復時不進行表面顏色的修補,達到保持原狀的要求。
(五)對壁畫畫面進行封護時,所用低濃度Paraloid B72乙醇試劑對壁畫色度會產生一定影響,相信隨著文物保護事業(yè)的發(fā)展,會有更加合適的材料來替代。
(六)壁畫保護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面臨的問題也是復雜多變的,對修復后的壁畫除了要有合適的收藏保存和展覽空間環(huán)境外,更需要進行長期的跟蹤監(jiān)測,以便對保護修復材料、工藝、方法有一個更加深入探索、研究的過程。
參考文獻:
〔1〕魏堅.內蒙古中南部漢代墓葬[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
〔2〕烏審旗文物局.烏審旗文物志[M].內部資料,2012.
〔3〕甄自明,王瓊,趙婷.農牧交匯、胡漢交融:鄂爾多斯高原鳳凰山漢墓壁畫再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2020(09):12-20.
〔4〕〔6〕〔10〕楊文宗,尹春雷.鄂托克旗烏蘭鎮(zhèn)米拉壕墓葬壁畫搶救性揭取保護[A].周天游.首屆曲江壁畫論壇論文集色物象變與辯[C].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11-28.
〔5〕楊澤蒙.鄂爾多斯?jié)h代墓葬壁畫賞[J].鄂爾多斯文化,2010(02):32-36.
〔7〕李雙,辛梟宇.淺談鄂爾多斯地區(qū)的漢代墓葬壁畫[J].鄂爾多斯文化,2013(21):31.
〔8〕劉婕,李小旋,邵菁菁.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A].繪畫.墓室壁畫(漢)[C].北京:開明出版社,2017.58-181.
〔9〕戴亞偉.內蒙古中南部地區(qū)東漢墓壁畫研究——以和林格爾和鳳凰山漢墓壁畫為例[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8.
(責任編輯 賽漢其其格)
Ordos Bronze Museum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Uncovered Murals in Mirao-Han Tomb Group
REN Ya-yun1, LI Ming-hua2, FAN Zai-xuan3
(1.Hohhot Museum, Hohhot 010021, China; 2.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3.Dunhuang Academy,Dunhuang 736200, China)
Abstract: The 38 murals in The Ordos Bronze Museum are a batch of special murals that only uncover the paint layer. Since 2010, they have been kept in the warehouse of museum. In recent years, due to environmental reasons of the warehouse, the skin layer of the murals is loose 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diseases is serious, which is in urgent to protect and restore. The Inner Mongolia Mural Conservation Center of Hohhot Museum successfully protected and restored these murals in 2019 by organically combining traditional techniques with moder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eans, providing example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similar frescoes in the future.
Keywords: Fresco; Peeling off; Paint Layer;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