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雅蘭
(漳州衛(wèi)生職業(yè)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2021年教育部印發(fā)了《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高校每年都要對新生進行全面的心理健康評估,并對其進行科學分析和合理應用.2022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yè)教育法》首次明確職業(yè)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目前關于高職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少于大學新生.
高職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有以下方面:1)了解高職新生整體心理健康水平[1-2];2)在不同維度上比較高職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顯著性差異[3-4];3)用元分析的方法研究高職生心理健康水平變化趨勢[5-6];4)提出提高高職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議和策略[7-8].上述研究中,90 項癥狀自評量表(SCL-90)在高職新生心理健康測評中運用最多.除此之外,大學生人格問卷(UPI)、卡特爾十六種人格因素量表(16PF)和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三種量表也常用于高職新生心理健康測評,但是上述量表存在一些局限[9].2018年,教育部以全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為基礎,編制了“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篩查量表”.該量表經驗證模型結構合理,各項目區(qū)分度良好,信度和效度符合心理測量學要求.目前運用該量表對高職新生心理健康水平進行研究有以下方面:闡述不同等級心理問題在高職新生中的比例[10];探索量表在高職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11];結合其它量表,對結果進行深入探討[12];從一級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的高職新生中進一步排查出存在自殺意向、幻覺妄想等精神病癥狀的學生[13].綜上所述:目前研究缺乏對造成高職新生心理困擾原因的分析.
本研究采用“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篩查量表”對某高職院校3 219 名新生進行心理測評.通過調查高職新生心理問題的檢出率和對比不同維度的心理健康水平,了解高職新生整體心理健康狀況.再一對一訪談一級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高職新生并分析訪談結果,進而探討高職新生存在心理問題的原因.
對福建省內某高職院校3 219名大學新生進行問卷調查.男生813名,女生2 406名;獨生子女482人,非獨生子女2 737人;農村生源2 301人,小城鎮(zhèn)生源588,中小城市生源286人,大城市生源44人.
“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篩查量表”一共有96 道題,分為22 個維度.參與者根據一點也不像我,有點像我,很像我和非常像我四個等級進行選擇.該量表把心理問題劃分為一級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二級心理問題和三級心理問題.
施測前收集基本人口學資料包括性別和生源地.參與者通過微信掃碼進入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系統(tǒng)進行測評.對篩查出來的一級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學生進行一對一的訪談.
采用SPSS26.0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
對3 219名大學新生進行問卷調查,不同等級心理問題檢出率見表1.
表1 不同等級心理問題分布情況Tab.1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levels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對322 個一級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高職新生的訪談結果顯示(表2):148 個(46%)學生主訴不存在心理困擾,174個(54%)學生表示存在心理困擾.在訪談中發(fā)現存在自殺意圖的學生有8人:其中3人受創(chuàng)傷性事件困擾,均為校園欺凌創(chuàng)傷事件,1 人有自殘行為;2 人受疑似精神病癥狀困擾,均有求醫(yī)行為;2人受人際交往困擾,其中1人為失戀且有自殘行為;1人存在學習困難.
表2 訪談結果分析Tab.2 Analysis of interview results
女生在13個指標上得分顯著高于男生且女生的總分顯著高于男生(表3).
表3 性別差異分析Tab.3 Gender difference analysis
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鎮(zhèn)生源地高職新生在學習壓力和就業(yè)壓力顯著高于農村生源(表4).
表4 生源地差異分析Tab.4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 in place of origin
高職新生不同等級心理問題的檢出率為45.88%,這個結果與之前研究結果一致[10,14].有研究者認為接近一半的心理問題檢出率過高,可能是因為“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篩查量表”較低心理問題認定準入門檻[15].對量表篩查出的一級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高職新生進行一對一訪談,有46%學生主訴并不存在心理困擾.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篩查量表”高估了一級心理問題篩查指標的相關風險[15];另一個原因是高校咨訪—師生非性雙重關系對訪談結果的影響,有些學生為了給老師留下好印象,傾向于承認自己沒有心理問題[16].雖然“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篩查量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上與其它量表相比仍然具有很好的實效性[15].
篩查出的322個一級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的高職新生中,174個(54%)高職新生主訴存在心理問題.主訴問題類型按比例由高到低排序:人際關系、學習困難、家庭問題、創(chuàng)傷性事件、睡眠障礙、疑似精神病癥狀、學校適應性問題、軀體疾病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
3.2.1 人際交往
根據埃里克森的自我發(fā)展理論,高職新生處于青春期,青春期的心理任務是克服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17].高職新生的主要心理任務是建立同一感,因此會很在意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及自己在社會集體中所占的位置.所以處于青春期的高職新生有強烈的人際交往需求,但是因為自身不成熟,就容易產生人際交往方面的困擾.
3.2.2 學習困難
有研究指出高職新生學習適應度處于中下水平[18].高職新生大多是因為成績無法達到普通本科的錄取分數線才進入??圃盒>妥x,因此學習能力低于本科學生.在中職階段有部分專業(yè)沒有設置理科科目,部分同學升入高職后對于理科科目的學習存在更多困難.高職生的社會認可度低于本科大學生,部分學生和父母把提升學歷(專升本考試)作為最重要的目標,導致學生學習壓力過大.部分學生對所學專業(yè)不感興趣,但是迫于畢業(yè)考核壓力,不得不學習,導致學習壓力過大.
3.2.3 家庭關系
一項對某高職院校連續(xù)三年心理咨詢記錄進行統(tǒng)計分析的研究發(fā)現,因為家庭問題約談的學生在各種心理問題中占比最高[19].本研究在訪談中發(fā)現不僅親子關系不和諧會影響高職新生的心理健康,父母關系不和諧也會對高職新生造成負面影響.
3.2.4 創(chuàng)傷性事件
有研究指出,雖然大學生經歷的事件不符合學術關于“創(chuàng)傷性事件”的定義,但是也導致了創(chuàng)傷性體驗,包括了情緒、認知、行為和生理上的改變[20].青少年在經歷創(chuàng)傷性事件后,情感、認知、意志和行為都會發(fā)生變化[21].
3.2.5 存在自殺意圖的問題類型
一項對30個存在自殺意圖的高職新生進行訪談的研究指出,造成高職新生產生自殺意圖的原因包括家庭問題、校園暴力、創(chuàng)傷性應激障礙、錯誤戀愛觀、同學關系、就業(yè)壓力和學業(yè)壓力大、不良社會環(huán)境[22].該研究結論與本研究的訪談結果基本一致.綜上所述,造成高職新生產生自殺意圖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不局限于某一類型問題.極少高職新生會因為心理問題求醫(yī).
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生.研究認為造成差異的原因是女性對環(huán)境和人際關系的變化更敏感,情緒體驗更深刻以及就業(yè)壓力更大[23].
不斷縮小的城鄉(xiāng)教育水平差距,導致農村和城鎮(zhèn)生源的心理健康水平逐漸縮小[5].但是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鎮(zhèn)高職新生學習壓力和就業(yè)壓力均顯著高于農村.學習壓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習態(tài)度[24].高職生的成就目標對學習態(tài)度有顯著預測作用[25].成就目標越高,學習壓力也就越大.就業(yè)是以就業(yè)為定位的高職新生的最重大的成就目標.因此學習壓力和就業(yè)壓力是正相關關系.有研究指出受家庭經濟條件和自身素質制約,農村大學生就業(yè)機會比城鎮(zhèn)大學生少,待業(yè)時間比城鎮(zhèn)大學生長[26].這與本研究得出的結論不一致.可能是因為農村高職新生畢業(yè)后既可以回農村就業(yè)也可以到城鎮(zhèn)就業(yè),但是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鎮(zhèn)生源地高職新生畢業(yè)后一般不會去農村就業(yè),選擇比農村生源少.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高職生的學歷層次較低,在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鎮(zhèn)就業(yè)比在農村就業(yè)更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