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偉
同學們好,上一期我們看到了海洋動物的“衣”和“食”,里面有樣式繁多的“服裝”,有豐盛可口的美食,這些不僅讓我們大飽眼福,更是讓我們“大快朵頤”。那海洋動物的“住”和“行”又會為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呢?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有的魚四海為家
和人類一樣,有些魚很看重自己的“住房”,它們甚至每天都會游回同一個地方睡覺,但有些魚就選擇了“四海為家”。這倒不是因為它們愛“游歷四方”,而是它們有身不由己的苦衷。就拿鯊魚來說吧,它體內(nèi)沒有魚鰾(biào),無法同其他魚類一樣自由地上浮下潛。而且,鯊魚的身體密度大于水,如果不游動,它就會沉入海底。同時,鯊魚雖然有魚鰓,但是魚鰓的呼吸功能已經(jīng)退化,所以為了獲得溶解在水中的氧氣,它必須不停地游動,讓海水穿過自己的鰓裂(鯊魚嘴后面的裂痕),以此吸取水中的氧氣供自己呼吸。因此,鯊魚即使睡覺也不會停止游動,頂多游得慢一點兒。
有的海洋動物喜歡住在敞亮的地方,但有的海洋動物喜歡住在昏暗的“居所”里,不為別的,主要是那里夠隱蔽,既能藏身保證安全,又有助于覓食。
比目魚就是此類居所的忠實“粉絲”,為了適應環(huán)境,它甚至不惜改變自身樣貌。要知道,剛從卵里孵化出來的時候,小比目魚的外貌和其他魚類一樣——兩只眼睛分布在頭部的兩側,游動姿態(tài)也與其他魚類一樣。但隨著成長,比目魚開始慢慢地用身體一側游泳,漸漸地,它的身體變得扁平,兩只眼睛也長到了同一側。最后,它再也無法適應漂浮的生活,就住在了柔軟的海底沙地中。雖然它偶爾也會側著身子游動,但大多數(shù)時候,它會將身體埋在沙地里,只露出雙眼,像潛望鏡一樣,默默地觀察著,一旦不知情的小魚、小蝦、小蟹經(jīng)過,它就縱身躍起,大口吞掉。
圓鰻也喜歡成群結隊地住在沙地里,不過,不是平趴著,而是“半埋”著——將下半身埋在沙地里,露出上半身隨著海流晃動,搖曳生姿,遠遠望去如同海草在隨水流搖擺,不知情的浮游動物路過,準會被圓鰻吃掉。一旦遇到危險,圓鰻馬上連頭帶尾躲進沙子里。
同以上動物相比,迷你體形的隆頭魚則要靈活多了,它白天四處覓食或游玩,遇到危險,馬上會鉆入沙地避難;到了晚上,更是會早早地鉆到沙地里睡大覺。
在海洋中,最熱鬧、最受歡迎的當數(shù)“珊瑚礁社區(qū)”,從沒有人能準確說出其中到底住了多少種魚。因為有的魚只有年幼時居住在這里,有的魚一輩子都住在這里,還有的魚只是偶爾經(jīng)過,休息一下。而由珊瑚蟲的石灰質(zhì)骨骼堆積而成的珊瑚礁擁有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洞穴,完全可以滿足不同身材的魚的不同要求。
蝦虎魚和塘鱧(lǐ)魚,體形嬌小,因為沒有自保的利器,白天總是躲進一個小小的洞穴,等到晚上才出來找食吃。體形稍微大一些的雀鯛(diāo)、天竺鯛則選擇了相對大一點兒的洞穴,它們每天都會回到固定的地方睡覺。大眼鯛、蝶魚則是隨遇而安,只要是珊瑚礁的隱蔽處、凹陷處,或光線微弱的地方,它們都可以暫時居住。身體細長、滑溜溜的鰻鯰往往會選擇礁與礁之間的縫隙——那兒狹窄至極,難進又難出,是絕佳的“安全住宅”。
黑暗、隱蔽的環(huán)境,是“夜貓子”的好住處。在珊瑚礁的底部常常有一些大洞,體形較大的擬金眼鯛和金鱗魚總是在白天成群地躲進去,夜晚再出來各自捕食。
當然,好房子誰都喜歡,“珊瑚礁社區(qū)”也常常出現(xiàn)一屋難求的現(xiàn)象。此時,如果遇到人類“贈送”的社區(qū),比如廢棄的汽車、輪胎、船或是水泥建成的一座座人工魚礁,它們也會興高采烈地住進去。不管怎么說,有家總比沒家強。
有一些魚,嬌小體弱,卻個性不羈,愛好自由,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們不在乎安全,它們也會尋找“安全公寓”,比如小丑魚就選擇了???,體長只有2 厘米左右的姥姥魚選擇了海百合。還有的魚選擇了“海膽公寓”作為自己的住宅,這樣的住宅不僅外觀酷炫,還能帶著住戶“移步換景”,住戶永遠不用擔心看厭了住宅外的景色。當然,住戶也不用擔心住宅跑得再也找不到——海膽用透明的、細小的、眾多的管狀腳在海底四處移動,但移動得并不快,如果食物豐富的話,它一天只會移動10 厘米左右;即使食物匱乏,它一天也不過移動1 米左右。
這么好的住所,要住進去,必然要付出代價。就拿刀片魚來說吧,它是“海膽公寓”的忠實住戶,為了住進去,它甚至放棄了絕大多數(shù)魚的游動方式,由橫著游變成了豎著游。同時,它的外形也有了相應的變化——酷似刀片,背鰭演化成了一條硬刺,從頭部一直貫穿到尾部,頭尾呈針狀,這使得刀片魚總是直立于水中,頭朝下、尾朝上游動,這種姿勢便于刀片魚隱藏在“海膽公寓”的長刺當中,捕獵和防御敵害。D12CE7FF-0AB4-4DC7-BB38-0AE075704851
同陸地上的動物一樣,為了覓食、繁衍和躲避敵人,海洋里的動物也面臨著出行問題。而它們的出行方式堪稱千奇百怪。
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了解它們的出行方式吧!
總是生活在珊瑚礁區(qū)的鱗煙管魚長相十分有趣,它有一雙黑色的大眼睛,又細又長的身體沒有鱗,光滑得像淡紅色的馬鞭,還有它的吻部像一根長長的管子,幾乎占了整個身體長度的三分之一。比長相更有趣的是它的“佛系”出行方式。
鱗煙管魚喜歡白天出行,輕輕擺動尾巴,慢慢游動。它經(jīng)常會停下來一動不動,假裝自己只是一根漂浮的樹枝。對鱗煙管魚來說,這種出行方式不僅省力,還能降低被敵人發(fā)現(xiàn)的概率,簡直是一舉兩得。不過,如果鱗煙管魚身邊有小魚出沒,它就沒那么淡定了,會直接用長管狀的吻部將之“嗖”地吸到肚子里。
如果鯡魚打算出行,那絕對不會單獨行動。它們游泳的時候似乎沒有獨立意識,總是采取集體出行的方式,而這主要是出于保命的目的。
成千上萬的鯡魚在一起游動時,無論是前進、后退還是左轉、右轉,彼此間都保持著固定的距離,即使敵人發(fā)動進攻,鯡魚群可能會改變隊形但卻不會分散。在捕食者看來,鯡魚群就像不?;蝿拥木€條,讓它們眼花繚亂,無處下口。即使捕食者終于下定決心沖向鯡魚群,鯡魚群還會躲閃,讓捕食者撲空。
生活在全球各大洋暖水域的條紋躄(bì)魚是另外一種擁有特別出行方式的魚。條紋躄魚雖然渾身長滿了斑點、疙瘩、結節(jié),看起來既像珊瑚,又像附著在海底的海綿,但它其實是魚,一種非常“懶”的魚——它總是在海底慢吞吞地爬行,有點兒像青蛙,因此也有人叫它“青蛙魚”。而條紋躄魚之所以能在海底爬行,和它的胸鰭、腹鰭、已經(jīng)特化成像腳一樣的肉蹼以及貼地的尾鰭分不開。
放心吧,條紋躄魚雖然行動緩慢,但完全不用擔心覓食問題,因為它第一背鰭的棘已經(jīng)特化成細長的“吻觸手”,就像它自帶的“釣竿”,而且上面還有像蠕蟲一樣的“餌球”,可以將小魚、小蝦吸引過來!
成年之后,身體只有幾十厘米長(一般不超過1 米) 的(yìn) 魚, 本身并不十分擅長游泳,但它有別出心裁的出行方式。
在魚的腦袋上方有一個橢圓形的、像鞋底一樣的東西,那其實是由魚的第一背鰭進化而來的吸盤,這個吸盤具有強大的吸附力。魚就用它吸附在自己想搭乘的任何“便車”上,鯊魚、海龜、海豚、蝠鲼(fú fèn)、人類的船舶都是魚的“便車”。一般來說,這些“便車”也不會拒絕,因為對它們來說,從身上弄掉魚是件很費力氣的事兒,而帶著魚又沒有多大損失。再說, 魚還會為這些“便車”提供服務——魚會把它們身上的寄生蟲清除掉,何樂而不為?
不管怎么樣, 絕大多數(shù)的海洋動物都會出行,或白天或黑夜,或快或慢,但也有例外,比如藤壺,一種看上去不像動物的動物,因為長得有點兒像馬的牙齒,住在海邊的人類還給它送了個外號——“馬牙”。
在幼年時,藤壺可以自由地在海洋中漂浮。成年后,藤壺靠濾食為生,再也不會自由移動了。成年后的藤壺會附著在固定或浮動的堅硬物體上,巖石、鯨魚、海龜、船底等都是藤壺的“附著場所”。即使人類想弄掉它也不容易,因為藤壺每一次蛻皮分泌出的藤壺膠,都具有極強的黏性和防水性。這家伙可是給人類和海洋動物帶來了不少麻煩!D12CE7FF-0AB4-4DC7-BB38-0AE07570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