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嘉善博物館收藏有一幅《涉趣園玩芝圖》,為嘉善清中后期望族草里生楊氏一祖宗人物像,不但還原了家中園林“涉趣園”一角,還有后人長題感慨世事變遷。圖中文字與楊氏家譜互為印證,呈現(xiàn)了草里生楊氏一支從遷入嘉善到成為鄉(xiāng)里望族,繼而走向衰弱的整個脈絡(luò)。
【關(guān)鍵詞】嘉善;望族;涉趣園 ;草里生楊氏
【中圖分類號】K879.4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2)07-204-04
【本文著錄格式】朱曉霞.淺談嘉善清中后期望族草里生楊氏——從《涉趣園玩芝圖》到《草里生楊氏家譜》[J].中國民族博覽,2022,04(07):204-207.
嘉善縣博物館藏有一祖宗人物像,長104厘米,寬49厘米。右下角鈐印“尹崑之印”白文方印,“凇霞”朱文方印。尹崑,1800年前后作畫,昆山陳墓(今昆山錦溪鎮(zhèn))人,流寓吳。善寫真及山水、人物、仕女。[1]畫中一老太倚坐室內(nèi),身著藍(lán)色右衽大襟長襖,紫色襖裙,面容祥和,身側(cè)小案之上有一書書冊攤放,后置香爐。屋外清供滿桌,樹木茂盛,奇石林立,屋后院墻之外有石筍聳立。整幅畫面給人恬靜安逸之感。如圖1所示,上有王文溶1913年兩段長題,分別題于二月初一和二月初四。王文溶(1864—1921年),字章華,號蘭坪。嘉善西塘人。清光緒20年舉人,官龍泉縣教諭。工書法??氯f源所著《斜塘竹枝詞》,得其校勘重印。
題一“表弟楊舒翹茂才,以其曾祖羨江公繼配曹太恭人《涉趣園玩芝圖》遺照屬題,勉成拙句,謹(jǐn)錄于左。高曾涉趣壯游觀,怎奈園亭紙上完,創(chuàng)業(yè)守成都不易,兮明留與后人看。外高祖青溪公,創(chuàng)造涉趣園,尋規(guī)劃勞心,工未竣而嘔血卒。外曾祖羨江公繼成之,毀于咸豐庚申之劫,惟祠堂、義莊及怡園存。既無題跋又無詩,劫后春風(fēng)識面遲,阿堵傳神何日是,算未不外道咸時。近年表弟出遺照于書篋中,時能識者有舅祖母郁、查二太,在若遲出數(shù)年,二太皆仙去,誰能復(fù)(復(fù))識之,題頭其可無乎。非秋桐桂亦流芳,草里生芝草更香,拾得一芝全福壽,多男莫復(fù)(復(fù))話汾陽。子九人,號以梅蘭竹菊仁義禮智信九字次其行,獨舅祖蘭谷公出自吳氏。女四人,次女即我先祖笏山公諱恩培之繼配,先君星榆公諱毓更,先姑母諱文之先母也?;k(嬴)金遺子不如經(jīng),福地嫏(瑯)嬛富汗青,幾上是誰書一卷,學(xué)詩學(xué)禮問趨庭。《世系改略》及《涉趣園詩文》稿板皆毀于庚申劫火。振鐸封曹世澤新,增輝女界太恭人,先君出自宏農(nóng)氏,小子廬山愧識真。太恭人嘉善石馬灘曹信孚公之女,生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卒同治二年癸亥五月二十八日,壽七十有二。溶同治三年生,已不及見矣。歸璞于今五十年,斯圖壽世總由天,傳家好比連城寶,子子孫孫永保全。癸丑二月朔日,曾外孫王文溶拜藁?!扁j“文溶印”白文方印,“蘭坪毛痕”朱文方印,起首鈐“聽香閣”朱文長方印。
題二“讀外曾祖朝議公祭我高祖母倪太宜人之文,時道光三年癸未季春月庚辰日也,暨《涉趣園十景詩》。我高祖東甫公,曾祖湘秋公,本生曾祖春和公,皆有和作,刻于涉趣園,唱和集中,竊嘗嘆,如聞其聲,想見其為人。及觀外曾祖母曹太恭人涉趣園秋景遺照,亦如見其人而悅,若身侍于其側(cè)照忽,忽留十余年矣,屢欲為之題,懼才薄力弱不勝任,每操筆而遂止者,不知凡幾。今溶年及知非,太恭人之卒亦越五十年,乃我自高祖以下皆能詩善書,及見而不及題,偏若有侍于不及,見之小子溶,溶亦馬齒加長矣,復(fù)(復(fù))何待于今乎,今非適當(dāng)右軍序蘭亭之歲乎。我六世祖省三公字安九,其照有亭臨水曰玩鵝圖,五世祖菊邨公字均一,其照植杖坐樹下,石上皆刻,石置祠內(nèi),劫后被移遠(yuǎn),棄一里外道旁,因夢尋得之,憶之愴然。俯仰今夕之際,撫人事之變遷,此小子所以感喟,追悼泫然,于握管題句之時,而不能已于言也。癸丑仲春月四日,增外孫王文溶又識?!扁j“煮石后人”朱文橢圓長印,“文溶”朱文方印。
題一共作六律,先后說明了此圖為《涉趣園玩芝圖》,圖中之人為外曾祖之繼配曹氏;涉趣園為外高祖創(chuàng)建,外曾祖繼成,卻毀于庚申劫火;此圖劫后余生,無題無詩,幸得二位舅祖母尚在且能識;外曾祖共有九子,八為曹氏出,四女,次女為王文溶先祖之繼配,生有王父及姑母;圖中幾上有一書,憶及《世系改略》及《涉趣園釋文》稿板皆毀;曹氏家世及生卒年,王生不及見之,但希望此圖可以得以保存。
時隔三天,王文溶再題此圖,從曾祖楊家憶及本家,感慨時事變遷。高祖、曾祖、本生曾祖皆有詩作刻于涉趣園,如聞其聲,未見其人;發(fā)現(xiàn)曹氏遺照已有十多年,屢欲題而止;家中不乏能詩善書之人,卻無人題之,1913年適逢王文溶虛歲五十,而曹氏之卒亦有五十年;念及六世祖、五世祖,感慨世事變遷,追悼泫然。
幸得嘉善圖書館藏有《草里生楊氏家譜》八卷二冊,《六修秀溪王氏宗譜》六卷四冊,得以對題跋中提及諸人進(jìn)一步補充了解。
青溪公,即楊堃(1764—1818),字雨蒼,號青溪。太學(xué)生,贈朝議大夫。讀書通經(jīng)史,尤工書法。羨江公,即楊錦(1788—1844),字文韜,號羨江。州同知。繼配曹氏(1792—1862),嘉善石馬灘太學(xué)生曹信學(xué)之女。楊錦有九子,分別號梅亭、蘭谷、竹坡、菊巖、仁齋、義葊、禮泉、智塘、信有,除蘭谷外皆為曹氏出;七女,前四為曹出,長、六、七皆觴,三女適配西塘鎮(zhèn)太學(xué)生王太勛公子,布經(jīng)歷銜王恩培,即王文溶所記“次女即我先祖笏山公諱恩培之繼配”。郁、查二太分別為楊錦第二子楊導(dǎo)沇(號蘭谷)夫人郁氏,第五子楊導(dǎo)河夫人查氏,兩人皆為曹氏媳。楊舒翹(1867—?),名鵬年,字萬里,號舒翹。嘉善西塘人。邑附貢生。
王文溶六世祖王國鼎(1698—1773)字安九,號省三,太學(xué)生,覃恩貤贈奉直大夫,四修宗譜,邑志有傳。五世祖王德游(1734—1804),字均一,號菊邨,太學(xué)生,覃恩誥封奉直大夫。高祖王根凝(1758—1824),字恭壽,號東圃,一號認(rèn)齋,又署淡庵、南園。工書法,辨金石,能吟事。曾祖王太勛(1794—1828),字遇文,號湘秋,太學(xué)生,無子二女,以王光煦子王恩培嗣。本生曾祖王光煦(1799—1820),字春和,太學(xué)生。倪氏為根凝側(cè)室,為太勛、光煦生母。祖父王恩培(1818—1864),字寅谷,號笏山,國學(xué)生,候選巡檢。父親王毓更(1843—1870),字品純,號星毓,又號洵漁。癢生,著有《梅小筑駢散文稿》《墨濃月上樓詩草》。姑母王文,嫁與嘉定候選巡檢沈以照。
梳理之后發(fā)現(xiàn)楊、王二家之前還有一次聯(lián)姻,即楊堃次女,適配西塘鎮(zhèn)直州同王根凝之公子王太勛,但無出。因而王太勛以弟弟王光煦之子王恩培為嗣,并為子求取妻兄之女?!恫堇锷鷹钍霞易V》的存世,補充了《涉趣園玩芝圖》題款中的疏漏之處,讓兩家的姻親關(guān)系得以更加明朗(如圖2所示)。
家譜收有楊堃原序,可知草里生楊氏第一世祖楊述古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之秋,由直隸之容城縣河照村(今屬河北保定)避俺答之亂,徙居浙江嘉善縣九北區(qū)之孫家草里。同時展現(xiàn)了草里生楊氏遷居嘉善之后,通過發(fā)展經(jīng)濟、教育子孫、兼濟宗親成為邑中望族,繼而進(jìn)行家族通婚維系聲望與地位。
楊氏南遷乃是為了避兵亂,嘉善則為楊氏的發(fā)展與繁榮提供了沃土。一世初到嘉善之時,置田園,構(gòu)廬舍,耕讀自娛,以安其素;三世時,雖家漸中落,卻不因之而有所懈怠,出則務(wù)農(nóng),入則教子;四世時,勤儉持家,務(wù)農(nóng)桑,力學(xué)問,樂善不倦;五世時,守寒素家風(fēng),意泊如也,課農(nóng)教子,雖家無余財,廩無余粟,貧而非病。跨入清朝之后,楊氏經(jīng)濟狀況開始好轉(zhuǎn)。七世雖年幼失怙,但為人勤勉,夜靜更深仍有書聲、機聲達(dá)于閭巷,又行事節(jié)儉,于是家當(dāng)漸裕,在《子彝公分授遺書》中提到“余賴先人遺產(chǎn)十余畝……上賴祖德內(nèi)藉(借)妻助,得繼成百余畝”,可見其經(jīng)營有成。八世時,兄弟二人同心同德,惟守先人耕讀遺訓(xùn)。
在傳承方面,前期楊氏子嗣頗顯淡薄,五世、六世、七世更是一脈單傳,但在家風(fēng)教育方面,楊氏先祖秉持“以德傳家”的原則。四世謂人曰“積玉積金不如積德以貽后,傳子傳孫不如傳清白以光前”;七世臨終謂子孫“為人須自重自愛,不自重者取辱,不自愛者肇禍,酒色財氣均要摒絕,以酒能誤事,色足傷身,賭可傾家,氣則招禍,凡事退一步想前路愈寬,緊一分做后頭難解”;八世詔子侄曰“吾楊氏世傳清白,不望子孫富貴,但望子孫謹(jǐn)身寡過,不辱及先人”。可見,楊氏傳家不以錢財,以清白;不以華膴,以勤儉。除了言傳,更有身教。四世雖家中貧,卻樂善不倦;五世時操守廉謹(jǐn);六世純孝;八世晚年家境頗饒,宗親鄰里有貧乏者,出其余資以相恤;九世有言“大丈夫一生事業(yè),不能策勛于國,亦當(dāng)為善于鄉(xiāng),而敬宗睦族尤要”,故修家譜、建支祠義莊、捐置義田,做到了“富者兼濟宗親”[2]。
九世楊堃是楊氏興盛的標(biāo)志性人物。楊堃所做貢獻(xiàn)如下。一是丁巳(1797年)春月,于宅之西北隅建一個小亭,恰逢友人送來董其昌所書“涉趣”的舊額一塊,便以“涉趣”為亭名。后有錢默庵作“涉趣十景”。楊堃遂以名不副實為由,于己巳(1809年)新辟一小園,綴以帖石、疏泉、林亭、花木,仍以“涉趣”為院名。園中分列十景,往來名流騷客無數(shù),唱和極盛,刻成《涉趣園唱和集》(1816年成集)。江浙一帶諸多詩家前來參觀涉趣園,留下詩篇,使楊氏聲名傳出嘉善。二是修家譜三卷(一誥贈、二系圖、三氏次)以追本溯源,于嘉慶癸酉年(1813)告成,并著有《世系改略敘》(1816年作)。修家譜除了可以追本溯源外,更能“敬宗收族”,尊敬祖宗以孝治家,收錄族人團結(jié)同心。三是丁丑(1817年)之秋于上玉圩祠(上玉圩有楊氏本家墓地)旁建支祠,以“支”名以區(qū)別官祠宗祠,后又建義莊,以“義”名示仗義好施,并設(shè)家塾,內(nèi)向有圖書版藏極富,以供子弟之研求,并捐置義田一千八十余畝,可贍貧族且資課誦之費。
但是支祠義莊功未及半,楊堃便積勞成疾而卒。十世楊錦、楊輪兩兄弟,克承父志,于1820年完成了支祠、義莊的建設(shè),額支祠楣曰“永言孝思”,義莊三堂曰“敦睦”“德裕”“式谷”。楊錦于1827年續(xù)修家譜,并定《原例八則》。將楊堃葬于義莊之中,由陳傳均為楊堃撰寫墓志銘。隨后在支祠后方建造“怡園”,由姚文田題額,取“兄弟怡怡”之意,園中假山嵌空,石筍玲瓏,有洞天之樂。(如圖三所示)姚文田(1758—1827),字秋農(nóng),號梅漪。浙江吳興人。嘉慶四年狀元,翰苑名賢,文壇巨匠,官至禮部尚書。因孝義楊錦被獎府同知職銜隨加一級授朝議大夫,楊輪被獎為州司馬銜援例晉一級授儒林郎。丙戌年(1826年)嘉善水災(zāi),饑民載道,楊錦慷慨助,貧民賴以存活又蒙記錄二次。[3]
經(jīng)過楊堃、楊錦、楊輪父子三人的經(jīng)營,以“貧時務(wù)農(nóng)教子,富則兼濟宗親”立身,以“為善積德,自重自愛”立行,楊氏家聲蔚然,儼然成為邑中望族。自楊堃子女起,楊氏開始了與望族及讀書人的聯(lián)姻(見表1)。
與那些已有功名或正在上升并極具潛力的“文化”家族通婚,這樣的聯(lián)姻方式,可以使自己的家族獲得新的人才與財源。在科舉時代,女子擇嫁多以儒家為業(yè),以期異日之富貴。同樣,對于男子,姻親的紐帶關(guān)系直接影響政治生命。望家族繁榮,望子孫成才,是人之常情,這種常情充分表現(xiàn)在楊氏的婚姻匹配之中。
奈何禍??偛谎嗽福特S庚申之劫,蘇浙兩地在太平天國戰(zhàn)爭中經(jīng)濟文化遭受嚴(yán)重破壞,楊氏一族或殉難于鄉(xiāng)里,或離散之四方,屋廬盡遭兵焚,涉趣園也于其時被毀。涉趣十景:涉趣梅芬、舍風(fēng)松嘯、石屋棋聲、釣磯魚躍、涵靜荷風(fēng)、層臺霞彩、閣聞稻香、橋窺月影、林囐招涼、筠廊挹翠皆已不可見。支祠、義莊及怡園得以留存,民國十五年(1926年)三月,胥社同人曾觴詠于怡園。只是至今也已不可見。
明末的避難遷徙已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次以東南為目的地的大規(guī)模移民運動。江南文化的崛起及其尚文傳統(tǒng)的形成,與中原衣冠望族避亂江南密切相關(guān)。[4]嘉善在清朝崛起的這一批家族中幾乎有一半是避難遷徙而來,經(jīng)過祖先幾代經(jīng)營,逐漸成為鄉(xiāng)里望族,在到達(dá)鼎盛之后只蔭蔽了二三代,就迅速衰弱下去。這樣的發(fā)展形式契合了整個清朝國力的盛衰。清朝建國之后,一反明末戰(zhàn)亂紛爭,民生凋敝的狀態(tài),百姓得以休養(yǎng)生息,通過“攤丁入畝”“一條鞭法”等賦稅政策的實施,增加了大量可以自由流動的勞動力,推動了商品經(jīng)濟的活躍。但經(jīng)過這一場在嘉善持續(xù)了三年多的太平天國運動,這些家族如同清朝國祚一般元氣大傷,雖仍有綿延,但已是窮途末路。草里生楊氏便是其中典型的一支。
參考文獻(xiàn):
[1]陸家衡.玉峰翰墨志 修訂本[M].蘇州:蘇州大學(xué)出版社,2015.
[2](清)李正墀.草里生楊氏家譜.卷四世傳。
[3](清)李正墀.草里生楊氏家譜.卷四世傳,第6頁。
[4]朱麗霞.清代松江府望族與文學(xué)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朱曉霞(1990-),女,漢族,浙江嘉興人,本科,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為文物與博物館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