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平
太極拳是實戰(zhàn)搏斗的技藝,自400 年前創(chuàng)立之初就是如此,實戰(zhàn)大家楊露禪、武禹襄、陳發(fā)科、陳照丕、陳照奎等聞名遐邇。只是,當下太極拳實戰(zhàn)搏擊,被一些所謂“大師”攪和得顛倒黑白,真假不分。
太極拳技擊是什么?是推手?非也非也!
是散手、散手、散手!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但是,目前講到太極拳技擊,絕大多數說是推手,從組織的推手比賽可見一斑。殊不知,推手只是訓練太極拳技擊聽勁、化勁的一種方法或手段。
推手聽化勁,打手練熟技,散手是目的。
我們不能只推手、打手。若停留在推手階段,散手實戰(zhàn)時則手忙腳亂,無法應敵。
太極拳的散手現在幾乎很少有人問津,其訓練方法或方式也鮮見。筆者根據師傳及自己多年交流、教學體悟,在太極拳散手方面有所體悟和實踐,略談一二與大家分享。
散手,亦稱太極散手,相對推手、打手而言,系指太極拳徒手對抗搏斗。一般說來,太極拳技擊經過推手、打手階段的訓練,就該進入對抗搏斗的散手階段,這是太極拳術最后的也是最高的表現形式,真正的功夫或技藝就體現在這個階段。
許多人將散手和“散打”混為一談。“散手”“散打”都有一個“散”字,雖有聯(lián)系但有較大區(qū)別?!吧⒋颉笔乾F代意義上的稱謂,是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并運用武術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服對方的徒手對抗格斗項目,常由直拳、擺拳、勾拳、鞭拳、鞭腿、蹬腿、踹腿、摔法等技法組成。散打沒有套路訓練,只有單招和組合,見招拆招。
“散手”,應該說是太極拳對抗搏斗的專用術語,是不附加任何條件的徒手對抗,是與單人、多人或兵器的搏斗。它運用掌、拳、肘、臂、肩、膝、腿、胯等“渾身處處都是手”的部位攻擊防衛(wèi),采用踢、打、跌、拿、放的技法,體現舍己從人、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的技理,在對抗搏斗中不講花架子,只講打贏實用。它是太極拳套路、推手、打手各項訓練“脫規(guī)矩”的綜合,是太極拳技藝水平的直接體現。
打開“民國”時期前的各種傳統(tǒng)武術書籍,或學練各種傳統(tǒng)拳術,無一例外都會講到對抗搏斗。從古至今的武俠小說,也都是以對抗搏斗為功夫的最高表現形式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和欣賞,金庸小說里,東邪、西毒、南帝、北丐四個頂尖高手武藝巔峰的華山論劍,郭靖的“降龍十八掌”、楊過的“黯然銷魂掌”、段譽的“六脈神劍”、張無忌的“九陽神功”、南帝的“一陽指”、鳩摩智的“小無相功”等,都使練武之人心向神往。
太極拳界的宗師、大師也都是以他們傳奇般的對抗搏斗技藝名揚天下,深受太極拳人的尊敬。陳長興“牌位大王”,凡近身者,如水觸石,不抗自頹;楊露禪“楊無敵”,打遍天下;陳發(fā)科“拿、打、跌、放”哼哈立判;陳照奎“拿、跌、纏絲”令人膽寒等。陳王廷的《拳經總歌》,王宗岳的《太極拳論》《打手歌》,武禹襄的《打手要言》《四字秘訣》,李亦畬的《五字訣》《撒放秘訣》,陳微明的《太極拳的散手用法》等,無一不是對抗搏斗經驗的總結和技理的指導。陳鑫的《陳氏太極拳圖說》不僅將對抗搏斗技法和理念散寫于各拳勢中,他還寫了《太極拳用說》《界限》《爭走要訣》三篇文章,專門闡述太極拳對抗搏斗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技法要求等。
這些說明了一個道理:對抗搏擊、功夫技藝是中國武術的初心,當然也是太極拳的初心。
散手,要求太極拳練習者在招熟、懂勁的基礎上,無任何限制,與任何拳術徒手對抗搏斗。這里有幾個關鍵要素。
對于太極拳的招術不說爛熟于心,起碼也要不假思索。筆者將陳式太極拳大架83 式260 余個招術提煉歸納為54 技式150 余個招術,這些招術要反反復復地進行對抗訓練,以至條件反射,不假思索。
懂勁,是太極拳技擊的專用術語,是指通過“聽勁”察知對方動作的路徑、速度、力量大小及變化而應對,進而克敵制勝。怎樣才能懂勁?王宗岳說得很清楚,“須知陰陽,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
招熟與懂勁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招熟離不開懂勁,是懂勁的載體;懂勁離不開招熟,是招熟的主體。而且隨著招術的逐漸熟練,越來越要求懂勁,也就是說,懂勁成就招熟,招熟依賴懂勁的程度和水平,以至無招無術,從心所欲。
現代對抗搏擊比賽都是在一定的規(guī)則下進行的,一為體現公平,二為保護參賽選手的人身安全,比如頭部、襠部、喉部等不可攻擊,這無疑是需要的也是應該的。太極拳散手的初心是無限制的,那是因為冷兵器時代生死搏斗的需要。筆者在訓練弟子時,任何攻擊部位都要講清講透,尤其是勁路要講清講透,當然只是點到即止。
太極拳散手不能也不應該只與練太極拳者對抗,而是要敢與任何學過拳術的任何人徒手對抗,甚至與沒有學過拳術的、打“王八拳”的人過招。筆者曾與練過拳擊、練過摔跤、練過紅拳及其他拳種的拳友或來訪者交流切磋,也與社會上各色人員過過招,受益良多。
太極拳散手承接推手、打手的沾連黏隨、引進落空等技法,觸覺靈敏,反應迅速,應見手即進,即化即打,動作螺旋圓轉,接觸點要冷脆彈發(fā),舉手不得留情。尤其重在接手打開對方門戶,登堂入室,勁力生猛,或震撼、或穿透、或滲透,其接觸點一般都會有響聲,這叫“掌起響連環(huán)”“一響我便贏”,達到“得機得勢應重創(chuàng)”的效果。
因此,我們應該清楚:散手是檢驗太極拳實戰(zhàn)功夫的唯一標準!這個標準不是打手,更不是推手!
任何肢體語言都體現著藝術氣息和美的感受,舞蹈、體操、技巧等是這樣,太極拳散手也不例外。
中國武術大多數拳種都有對練,對練就是將本門拳架套路中的招術按照預定程序編排的攻防格斗套路,對進一步理解拳術套路中每個動作的攻防含義有重要作用。有人認為,武術講究實打實用,套路是花拳繡腿。其實不然,拳術包括器械的套路自古有之,雖然套路何時出現無從考究,但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套路是武術發(fā)展的高級階段。無論是拳術還是器械,都是先有散招或散打,后有套路,這是中國武術發(fā)展史所能表明的。因此,古已有之的傳統(tǒng)套路絕不是花拳繡腿,而是各拳術若干杰出人物將實戰(zhàn)搏斗中的實用技法總結歸納,有機編排,組成套路,既為平時訓練之用,又能增強體質體能。
當然,套路終究不能實戰(zhàn),上陣御敵依然要散勢應對,如按套路御敵不是傻子就是呆子,這叫“練時有定勢,用時無定法”。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說:“故擇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勢,勢勢相承,遇敵制勝,變化無窮,微妙莫測,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窺者,謂之神?!边@里的“勢勢相承”是講散勢編排成套路,“變化無窮,微妙莫測”是指上陣御敵散勢招術實戰(zhàn)的效果。因此,套路為實用而設,實用依套路訓練,這就是傳統(tǒng)套路與實戰(zhàn)的辯證關系。至于現代武術套路的高、難、飄動作與實戰(zhàn)是否相關,那是另外的話題。
現代以來對練已經成為武術運動的重要項目之一,其套路動作已不限于任何拳種門派。對練一般是由兩人或兩人以上進行的,其有三種練法。一是徒手對練,就是運用踢、打、摔、拿等方法,按照進攻、防守、還擊的運動規(guī)律編成的對練套路,這類對練最為普遍。二是器械對練,就是以器械的劈、砍、擊、刺等技擊方法組成的對練套路,主要有長械對練、短械對練、長與短對練、單與雙對練等多種形式,常見的有單刀進槍、三節(jié)棍進棍、雙匕首進槍等。三是徒手與器械對練,就是一方徒手,另一方持器械進行的攻防對練套路,如空手奪刀、空手奪棍、空手進雙槍等。武術對練實戰(zhàn)氣氛逼真,動作熟練,方法準確,配合協(xié)調,觀賞性強,受到習武者的廣泛喜愛。尤其是武俠功夫影視作品,運用影視制作技術,將對練套路制作得更為逼真,并予以夸張化、飄逸化、現實化,優(yōu)于武俠小說中文字描述對抗搏斗產生空間遐想的藝術美感,更容易產生強烈、直觀的藝術沖擊,美的享受油然而 生。從20 世 紀70 至80 年 代的《猛龍過江》《精武門》《少林寺》,及以后的《射雕英雄傳》《臥虎藏龍》等一系列功夫武俠影視作品,無一不體現中國武術對練(打)之美,無一不是藝術之佳品。
太極拳散手,雖然同樣屬于拳術的對練,但它不像其他拳術套路單練后可直接進入對練階段。太極拳散手,它從推手開始,進而打手,進而散手,這是其一。其二,其他拳術一般都是以剛對剛,以剛克剛,以快制慢,以強勝弱;而太極拳散手則是以陰對陽,以柔克剛,以弱勝強,后發(fā)先至。因此,太極拳散手更有韻味,更有美感,更有藝術范兒。講述楊露禪偷學拳事跡的《神丐》《太極宗師》等影視作品,就深刻地反映了太極拳散手的藝術魅力。太極拳散手有三美,即陰陽之美、三節(jié)之美、雕塑之美。
陰陽之美:“一陰一陽之謂道”,洪荒宇宙無處不是陰陽。太極拳尤其講究陰陽。拳架套路有陰陽;推手、打手你來我往,你陽我陰,你陰我陽;散手對抗陰慢先陽至,弱陰克強陽。兩人對抗,不論推手、打手、散手,都是一個球體,陰陽互為其根,走弧劃圈,螺旋纏繞,負陰抱陽,觀看者賞心,對抗者沉湎,美感悠悠然。
三節(jié)之美:關于“三節(jié)”的問題,陳長興在《十大要論》里已經講得很清楚。大千世界,許多哺乳動物都呈“三節(jié)”,尤以貓科動物諸如老虎、獅子、豹子見長。君不見其在追捕獵物時的奔跑,三節(jié)分家、線條優(yōu)美、周身協(xié)調,捕捉獵物瞬間前肢的節(jié)節(jié)貫穿,將獵物牢牢控制于爪下不得逃脫。這是大自然賜予動物世界之美,我們由衷贊嘆。若不及、若過于,則時間、空間、力度不協(xié)調,無法節(jié)節(jié)貫穿,獵物往往幸運逃脫其爪下。太極拳散手對抗,如同貓科動物捕捉獵物,其三節(jié)必先分家,才可節(jié)節(jié)貫串地致勝一擊。其間的美感我們也會由衷贊嘆。如“懶扎衣”技勢中的“翻手為云”招術,“前蹚拗步”技勢中的“迦葉拈花”。
雕塑之美:雕塑,是指用各種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創(chuàng)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借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雕塑者的審美感受、情感和理想。其實,太極拳也有雕塑的美感,只不過是人體塑形,而不是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它既要符合太極拳的要求,也要符合人體力學原理。
太極拳的雕塑美感,在套路、推手、打手、散手的各個階段都可產生。套路中的定勢,如陳式太極拳大架一路的單鞭、白鵝亮翅、披身捶,二路的煞腰壓肘、連環(huán)炮等拳式的定勢,都是極富美感的定形。關于陳式太極拳套路的藝術,著名拳師馬虹曾經贊許是“力的旋律,美的造型”,有著“對稱美、節(jié)奏美、開合美、螺旋美、輕沉美和意境美”。
同樣,在打手、散手中,運用十三式技法將對方采捋、擠靠、擲放或致對方被拿、跌撲等,其自身只要停滯不動,其身形就是塑像,是一尊武藝搏斗的塑像,也是具有時間、空間的雕塑之美。一般來說,只要符合太極拳的要求,也就符合了人體力學的原理。筆者已嘗試無數次,大家不妨試試。我們應該敬佩古人,他們不僅創(chuàng)造了技擊的太極拳術,也將太極拳散手技術上升為藝術,有了藝術的氣息、韻味、美感,使得散手對抗和交流切磋成為“散手的藝術”或“藝術的散手”。
但凡練過幾天武術或其他搏擊術的人大多希圖與人較量,尤其是年輕人。說來也奇怪,不習武也不會動與他人較量的念頭,只要習武沒幾天,就想與人過過招了。其實這也不足為奇,學了幾天三腳貓拳技,總要試試自己學的功夫管不管用嘛。同樣,太極拳者學練了幾天推手,也想去找人試試,以檢驗自己的推手功夫練到何種程度了。目前,推手的交流比較普遍。
說到切磋推手,這就使筆者想起舊時武林“踢場子”的陋習?!疤邎鲎印币步性覉鲎?,大多是當地練武之人向來到此地的賣藝人故意找碴尋釁,攪散其賣藝場所,故而有“踢場子”的說法。之后,凡是到教習、傳授武術拳場挑釁滋事或專門向名家高手挑戰(zhàn)的行為,都歸于“踢場子”一類。筆者少年時代曾隨師兄們也干過這類事。
古有“文人相輕”之說,其實,武人也有“武人相輕”的說法。文人自視清高,看不起他人;武人之間相互詆毀,爭強好勝,則“踢場子”時常發(fā)生。現代以來,隨著文明程度的提高,這類事件很少發(fā)生了,民間的交流、切磋已是常態(tài)。但,交流切磋也應遵循一定的“規(guī)矩”,這就是現代武人交流的“文交”和“武交”。
“文交”,就是雙方見面后,先各自交談門派沿革、歷史掌故、上輩名人,以彰顯輩分高、影響力大而令對方丟臉。及后,可交流本門拳術的拳理拳法、技擊門道,太極拳者就要講述太極拳的拳理拳法、技勢招術等,看誰一知半解或不懂裝懂,如此可“文比自慚”矣!
“武交”有兩種形式,即“演練”和“試手”。
“演練”,就是各家拳術套路展示。太極拳者上場展演一下太極拳,看看功架、功力、攻防技術和神韻,由此可以看出誰的拳術水平高、功夫好。
“試手”,就是動手比試較量了。在“文交”和“演練”的前提下,雙方意猶未盡,就可以比試比試了。這在太極拳界比較多,主要體現是推手,因推手是不容易傷人且較文明的武藝較量。雙方搭手摸勁,進而聽勁、化勁互推數下,一般交流切磋到此為止。有時會進入打手階段,此時,雙方拳技高低、功夫強弱便知五六,“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沒有”嘛。鬧紅臉,甚至“踢場子”的意圖和事情已經很少很少了。
需要指出的是,一般交流切磋止于“推手”,而往下延續(xù)的“打手”就比較難了,更遑論“散手”。因此,我們說“推手容易打手難,散手更是難上難”。目前,演練太極拳套路,適當推手摸勁,或自己本門弟子打手、散手演示,向對方“秀肌肉”式的“武交”看來是比較好的方式。筆者自身和帶領弟子如此交流切磋數次,效果良好。
其實,大家想想,無論古代還是現代的民間,真正散手交手甚至殊死搏斗的有幾宗?即使清代鏢局的鏢師走鏢也不是整天生活在打打殺殺之中,何況還有明鏢、暗鏢、硬鏢、軟鏢等方式。鏢師們大多希望通過“軟鏢”的方式走鏢,不到萬不得已不會以“硬鏢”方式依靠動手比武或干脆武力解決。因為鏢局是以保護貨物平安到達目的地為前提的。鏢師不走鏢時,他們的任務就是練武練功,長武技、增功力,有武功為后盾,走鏢才有底氣和膽氣。情同此情,理同此理,筆者也是帶領弟子們從難從嚴進行打手、散手訓練,讓他們打手、散手時更有底氣和膽量。
在與他人交流切磋“武交”時,演練的拳架套路以及推手、打手直至散手,首先使他人敬畏三分,產生威懾效果。因為,打手、散手者必定是少數,而且大家都知道散手實戰(zhàn)才是太極拳的靈魂。太極拳的靈魂在你體內,他人必將忌憚,你自然氣壯!
由上所述,太極拳散手能打,而且應該打得很好。然,目前在多數人眼中,太極拳不能打,其因素多樣復雜,筆者認為有五。
一,當今社會已經失去靠武術搏擊生存的土壤。
二,散手雖存在于民間武林,而當今的民間武林也不需要也沒必要運用散手的方式去解決武林糾紛或事項,故而推手較普及和廣泛。
三,檢驗民間太極拳者水平高低、功夫好壞大多以推手,至多以打手水平為評判標準。
四,民間的散手者一般不可能像專業(yè)格斗搏擊運動員那樣訓練,其體能和實戰(zhàn)氛圍都不如從事專業(yè)格斗搏擊運動和賽事的運動員。
五,練太極拳者以中老年人居多,他們追求的多是鍛煉身體、健身養(yǎng)生。
可喜的是,2018 年8 月5 日,陳家溝舉辦了“陳式太極拳國際交流大賽”,期間舉辦了名為“中外對抗賽”實為太極拳散手的對抗自由搏擊的比賽,共有5 對選手參加比賽,以太極拳選手完勝而宣示太極拳是能夠打的。但問題是,第一、場地同拳擊場地,第二、雙方都戴有拳擊式拳套,第三、比賽只呈現擊、打、踢、摔技法,比賽方式還是如拳擊、散打類比賽?;蛟S是規(guī)則的限制,或許戴著拳套無法施展,這次比賽還是看不出太極拳技法的運用,沒有達到太極拳散手的預期。
雖然如此,我對此還是鼓勵點贊,畢竟在陳家溝舉辦這樣的比賽是有益的嘗試。筆者以為,我們應該總結經驗,認真探討,專項設計,恢復散手。在“武林大會”的基礎上,國家層面要重新規(guī)劃設計,可否將目前的太極拳“推手比賽”改為“打手比賽”,并在此基礎上專項設計組織“散手比賽”,以此激勵民間的太極拳技擊愛好者向往“真槍實彈”。若此,經略數年,成果必現,則乃太極拳幸事、武林幸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