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木春
教書多年,我發(fā)現(xiàn)兩個有趣的現(xiàn)象:一是不少學生小時候很能寫,到高中反而不會寫了;二是許多學生小時候愛閱讀,到高中捧起書就頭大。
不會寫的原因大多在于學生被灌輸了一種見解——寫作文就是要“裝”,裝著裝著就不知如何下筆了。不愛讀書則是由于初中(甚或小學高年級)階段就開始的大量練習扼殺了學生的讀書熱情。兩種貌似不相干的現(xiàn)象,其實都與作文有關(guān)。
文字的背后站著思想。作文的關(guān)鍵不在“作”,而在讀與思。讀是寫的儲備。于是,每次給高中生上第一課,我必先給他們“洗腦”:語文不是做習題,語文就是讀書、讀好書。之后引導學生讀書(課外書):高一讀小說,高二讀論述類作品。我以為作文訓練同時是做“人”的訓練。
讀書的過程伴隨著思考,思考是對“讀”的反芻與發(fā)現(xiàn)。課堂上,學生輪流分享讀后感。我重視這種閱讀交流,它能夠推動學生去與作者、與自己對話,而且通過“說”,培養(yǎng)學生在公眾場合“演說”的能力。
回到具體的作文,我贊賞“為文且須放蕩”的主張。課外作文,鼓勵學生“隨便寫”,無禁區(qū),要求唯有一個字:“真”。課內(nèi)作文,為避免學生臨場無話可說或胡編亂造,一般預先公布作文題,讓他們有時間去觀察體驗、收集素材。有時,課上還讓學生就作文題先分組討論:寫什么?怎么寫?然后形成自己的想法,付諸筆墨。
進入高三,我“臉一黑”,正告他們:從今始,寫作文要轉(zhuǎn)入“應試”訓練,以前鼓勵你們寫作文要“放蕩”,現(xiàn)在必須反過來,要講套路,要合規(guī)矩。
學生會心而笑。而我恍惚感到,講臺上的這個我不是“我”,而是另一個陌生人,他有兩張臉。3BBBB494-84B7-43D1-95BD-4BB64F6C97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