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霞 姜建萍 程 鑫
中風是一種臨床較為常見的、起病突然的腦血液循環(huán)障礙性疾病,其具有高致殘率和致死率。中風痙攣性后遺癥是指在神經元受損康復期間遺留的腦部障礙,其臨床表現(xiàn)為協(xié)調運動不能完成、上肢屈曲內旋、上肢肌群阻力增加等癥狀,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永久性關節(jié)攣縮,給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現(xiàn)階段,臨床治療中風痙攣性后遺癥尚無特效辦法,其多采用血塞通注射液及丹參注射液等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中醫(yī)認為中風痙攣性后遺癥屬“痙證”“筋病”范疇,其為本虛標實之證,肝腎陽虛、氣血運行不暢、經脈失于濡養(yǎng)為此病主要病機[2]。針灸是中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是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應用針刺的手法進行緩解患者臨床癥狀,常用于中風后吞咽障礙、腦外傷等疾病。本研究旨在探討在中風痙攣性后遺癥治療中,針刺回陽九針穴可對患者的血清內皮衍生超極化因子(EDHF)、內皮素(ET)、一氧化氮(NO)含量及認知功能的影響,以便找尋出更加有效的治療方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的100例研究對象是中風痙攣性后遺癥患者(地點:新鄉(xiāng)中醫(yī)院,時間:2017年1月—2020年12月),按照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分為試驗組(50例)、對照組(50例)。對照組病程為2~11個月,平均病程為(6.57±1.13)個月;年齡為45~83歲,平均年齡為(62.57±4.22)歲;女、男患者為22例、28例。試驗組病程為3~11個月,平均病程為(6.69±1.23)個月;年齡為46~84歲,平均年齡為(62.91±4.36)歲;女、男患者為21例、29例。2組基線資料經過統(tǒng)計學軟件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其不影響本研究結果,因此組間可比。濰坊市中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此研究,經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后實施。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3]中四肢麻痹、口眼歪斜中醫(yī)診斷標準者;急性期已過處于后遺癥期屬于氣虛血瘀型者等。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肝等功能疾病者;由外傷、腦腫瘤等引起的腦梗死者;合并耳聾、失語及嚴重認知功能障礙者。
1.3 方法2組患者合并高血壓病或糖尿病給予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給予靜脈注射血塞通注射液(規(guī)格為5 ml∶0.25 g,生產廠家為葵花藥業(yè)集團(吉林)臨江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22022854),用藥劑量為100 mg/次,1次/d;靜脈注射丹參注射液(規(guī)格為2 ml,生產廠家為金陵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福州梅峰制藥廠,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35020223),用藥劑量為4 ml/次,1次/d。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使用針刺回陽九針穴治療,取啞門、中脘、合谷、勞宮、環(huán)跳、三陰交、足三里、太溪、涌泉等穴,直刺啞門0.5寸,中脘1寸,合谷0.5寸,勞宮0.3寸,環(huán)跳2寸,足三里1寸,太溪0.5寸,三陰交1寸,涌泉0.5寸。得氣后留針30 min,提插捻轉,平補平瀉,10 min行針1次,1次/d。2組患者以4周為一個療程,并實施治療1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對2組患者采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相關診斷標準進行評估臨床療效;痊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81%;有效:36%<神經功能缺損評分<81%;無效:神經功能損傷評分≤36%??傆行蕿槿屎陀行实南嗉又汀"谏尜|量評分。采用生存質量表(QLQ-C30)評價2組患者治療后的生存質量[5],其中包括認知功能、社會功能及情緒功能,其每項總分值為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功能恢復越好。③血清ET、EDHF、NO水平。采集2組患者晨起空腹血5 ml,以3000 r/min離心5 min分離血清;2組患者血清ET、EDHF、NO含量(時間:治療前后的清晨,樣本:空腹血5 ml,血清:離心裝置中速率參數(shù)為3000 r/min,時間參數(shù)為5 min)檢測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
2.1 臨床療效試驗組與對照組治療后進行比較:臨床總有效率呈上升趨勢,試驗組、對照組之間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中風痙攣性后遺癥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比較 (例,%)
2.2 生存質量評分2組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認知功能、社會功能、情緒功能評分均呈上升趨勢,且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比較,其水平呈上升趨勢,試驗組、對照組之間及其治療前后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中風痙攣性后遺癥患者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分,
2.3 血清ET EDHF NO含量2組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血清ET含量呈降低趨勢,且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比較,其水平呈下降趨勢,血清EDHF、NO含量呈上升趨勢,且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比較,其水平呈上升趨勢,試驗組、對照組之間及其治療前后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中風痙攣性后遺癥患者血清ET EDHF NO含量比較 (例,
中風發(fā)病的主要病因是腦出血及腦卒中,當外界環(huán)境急劇變化、過度勞累、酗酒、熬夜等都會誘發(fā)中風[6]。患者發(fā)生中風后,由于病灶部位腦供血不足,導致腦神經壞死,會留下多種后遺癥。痙攣是一種運動障礙,其主要是指上運動神經元綜合征其中的一種病癥,中風后肢體痙攣主要是因為上神經元發(fā)生損傷,明顯減弱牽張反射受中樞系統(tǒng)的阻礙作用,從而出現(xiàn)一系列的痙攣狀態(tài),且以肌張力增高為主要特征[7]。近幾年,中風痙攣性后遺癥的發(fā)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
中醫(yī)認為,由于濁邪留滯于機體內,導致其經絡受到阻礙,氣血運行不暢,進而引發(fā)經筋失于濡養(yǎng),出現(xiàn)一系列的拘攣癥狀[8]。血塞通注射液及丹參注射液等藥物是目前中風痙攣性后遺癥較為常用的方法,其可通過活血化瘀、擴張血管等作用,達到減輕患者病情的目的,但其在應用中效果欠佳。針灸療法是中醫(yī)治療中風痙攣性后遺癥的主要方法,研究表明針灸療法具有擴張血管,緩解血管痙攣、增加腦血流量的作用,有專家認為神經應歸屬于經絡,可通過針刺神經干的方式進行加快恢復神經元,達到調整經絡、疏通氣血運行的目的?;仃柧裴樠ㄓ蓡¢T、勞宮、三陰交、涌泉、太溪、中脘、環(huán)跳、足三里、合谷9穴組成,啞門為督脈、陽維之會,中脘為胃募穴,合谷為手陽明經之原穴,勞宮為心包之穴,能泄熱啟閉、調節(jié)陰陽,環(huán)跳是足少陽膽經穴,三陰交為足太陰脾經穴,足三里為足陽明經之合穴,太溪是足少陰腎經穴,涌泉為腎經之穴,針刺回陽九針穴采用平補平瀉手法,可發(fā)揮補氣壯陽、陰陽調和之功效[9]。由以上數(shù)據(jù)處理后的結果可知,2組治療后相比,臨床療效、認知功能、社會功能、情緒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針刺回陽九針穴可有效提高患者臨床療效,改善生活質量,增強認知功能、社會功能、情緒功能,與王玉等[10]研究結果一致。血清ET是由內皮細胞合成的,其廣泛存在于心血管平滑肌及腦神經組織中,可通過與內皮素受體結合收縮血管,加重腦組織缺血,中風患者血清中ET濃度明顯增加;血清NO可調節(jié)血管平滑肌的收縮或舒張,擴張血管、抗血小板聚集,引起血管平滑肌受阻,調節(jié)血管舒縮狀態(tài);血清EDHF可激活鉀通道,起到舒張血管的作用[11]。針刺回陽九針穴主要是通過針刺相應的腦區(qū)域及腦組織,進而促進腦血流量增加,擴張血管。2組治療后相比,血清ET含量呈下降趨勢,血清EDHF、NO含量呈上升趨勢表明針刺回陽九針穴可有效擴張患者血管,減少中風痙攣性后遺癥的發(fā)生,控制病情進展,與江淑紅等[12]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在中風痙攣性后遺癥患者治療中,針刺回陽九針穴可明顯緩解臨床癥狀,改善生活質量,增強認知功能、社會功能、情緒功能,提高臨床療效,降低血清ET水平,升高血清EDHF、NO水平,控制病情進展,但本研究采取的樣本量較少,且中心較為單一,故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臨床可進一步進行多中心、大樣本量的研究,以便后期實施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