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燕
6月17日,又一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到來。今年的國際主題是“攜手抗旱 共同成長”。我國主題為“攜手防治荒漠化 ?共建命運共同體”。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生態(tài)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xù)發(fā)展的千年大計,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荒漠化防治是人類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yè)”“荒漠化防治是關系人類永續(xù)發(fā)展的偉大事業(yè)”“要科學推進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推進防沙治沙高質量發(fā)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黨和國家高瞻遠矚、運籌帷幄,部署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chuàng)性、長遠性工作,統(tǒng)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防沙治沙工作從認識到實踐都發(fā)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2.82億畝,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完成營造林面積171萬公頃,工程固沙5.7萬公頃,沙化土地封禁保護面積達到177.2萬公頃,建立了41個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qū)、128個國家沙漠(石漠)公園。初步建成了荒漠定位觀測體系和防沙治沙標準化體系,建立了26個荒漠生態(tài)系統(tǒng)定位觀測站和13個沙塵暴地面監(jiān)測站。開展了第五次、第六次荒漠化沙化和第三次、第四次石漠化調查監(jiān)測,摸清并掌握了我國荒漠化、沙化和石漠化土地狀況及動態(tài)變化情況。
自2004年以來,全國沙化土地面積連續(xù)三個監(jiān)測期保持減少,呈現整體遏制、持續(xù)縮減、功能增強、成效明顯的良好態(tài)勢?!笆濉逼陂g我國沙塵天氣明顯減輕,較“十一五”期間減少31%。我國沙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得到明顯改善,逐步建立起我國北方風沙線上的綠色生態(tài)屏障。經過多年實踐,我國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提前實現了荒漠化土地零增長,為聯(lián)合國提出的到2030年實現全球退化土地零增長目標做出了中國貢獻,不僅為推進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貢獻了“中國經驗”,而且取得這份成績的“密碼”也令世界各國著迷,不斷地探究,希望借鑒。
頂層設計 依法治沙
作為世界上荒漠化面積最大、受影響人口最多、風沙危害最重的國家之一,我國成功遏制荒漠化擴展態(tài)勢,荒漠化、沙化、石漠化面積持續(xù)縮減,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的關鍵在于頂層設計不斷出新和法治手段不斷健全。從世界上首部專門為防沙治沙而制定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的通過到《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一系列的政策法規(guī)將防沙治沙融入生態(tài)文明建設大局統(tǒng)籌謀劃。
依法治沙成績顯著
近年來,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組織編制并報國務院批準實施了《全國防沙治沙規(guī)劃(2011-2020)》,出臺了《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規(guī)劃(2013-2022年)》《巖溶地區(qū)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十三五”建設規(guī)劃》,頒布實施了《國家沙漠公園發(fā)展規(guī)劃(2016-2025)》和《全國沙產業(yè)發(fā)展指南》,防沙治沙的規(guī)劃體系逐步建立,頂層設計逐步完善,科學有序推進防沙治沙工作。印發(fā)了《沙化土地封禁保護修復制度方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草原保護修復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文件,出臺了《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qū)管理辦法》《國家沙漠公園管理辦法》等一系列規(guī)范性文件,國家沙漠公園制度、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qū)制度、荒漠生態(tài)補償制度等逐步試點建立,確保防沙治沙制度化、法治化、規(guī)范化。
正是有了這些政策法規(guī)的實施,有了清晰的目標規(guī)劃,有了腳踏實地的落實,“十三五”期間,我國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1000多萬公頃,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積130萬公頃,四大沙地生態(tài)整體改善,石漠化程度持續(xù)減輕。據國家林草局統(tǒng)計,5年間,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累計完成營造林任務101.9萬公頃,工程固沙3.47萬公頃。在內蒙古、青海、甘肅等黃河流域5?。▍^(qū))啟動實施了規(guī)?;郎持紊吃圏c項目。新增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qū)46個,新建國家沙漠(石漠)公園50個。同時,加快推進石漠化治理。目前我國石漠化土地面積1007萬公頃,與2011年相比,石漠化土地面積減少193.2萬公頃,其中極重度石漠化減少15.1萬公頃,減少47.1%;長江流域泥沙量減少40%以上;石漠化地區(qū)植被綜合蓋度達到61.4%。
中國林科院沙林中心主任、荒漠化研究所所長盧琦介紹,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將防沙治沙專門立法的國家,這在世界防沙治沙史上也是一次偉大的實踐。
“十四五” 治沙走進新時代
“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國防沙治沙進入了新的發(fā)展階段。國家林草局不僅打出政策組合拳,編制了《全國防沙治沙規(guī)劃(2021—2035年)》《全國沙產業(yè)發(fā)展指南》《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qū)建設方案(2021—2035年)》,聯(lián)合印發(fā)了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青藏高原生態(tài)屏障區(qū)等9項生態(tài)保護修復重大工程規(guī)劃。更是重點謀劃“十四五”及中長期防沙治沙的規(guī)劃目標、任務布局與措施,提出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tǒng)治理、源頭治理新方向。在重要生態(tài)區(qū)重點生態(tài)保護和修復工程專項規(guī)劃、印發(fā)了《“十四五”林業(yè)和草原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重點區(qū)域生態(tài)保護和修復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指南和投資估算指南等規(guī)劃指南中,突出強化荒漠化石漠化綜合治理等相關內容,并推動將荒漠生態(tài)保護補償納入《生態(tài)保護補償條例》。
根據《“十四五”林業(yè)草原保護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21?2025年計劃造林2.7億畝,森林撫育1億畝。其中,以種植為主要內容的人工造林和飛播造林1.13億畝,以保護、恢復為主要內容的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復、森林撫育2.57億畝。2026?2030年,考慮到造林空間約束趨緊,人工造林計劃任務將逐步減少,以提高森林質量為目的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復等計劃任務將有所增加。預計人工造林和飛播造林0.6億畝、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復、森林撫育2.1億畝。
《北方防沙帶生態(tài)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建設規(guī)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北方防沙帶區(qū)域風沙危害得到有效遏制,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質量和穩(wěn)定性顯著提升,生態(tài)服務功能顯著增強,基本建成我國北方生態(tài)安全屏障。B70F6124-4939-46A0-AE0F-8FBFD4644E78
北方防沙帶是我國防治沙化和荒漠化的核心區(qū),納入全國重要生態(tài)系統(tǒng)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的總體布局?!兑?guī)劃》實施范圍為北京、天津、河北等9個?。▍^(qū)、市)181個縣(市、區(qū)、旗)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所屬99個團,總面積183萬平方千米?!兑?guī)劃》提出統(tǒng)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tǒng)治理,以防沙治沙和荒漠化防治為主攻方向,重點實施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生態(tài)保護和修復、內蒙古高原生態(tài)保護和修復、河西走廊生態(tài)保護和修復、塔里木河流域生態(tài)修復、天山和阿爾泰山森林草原保護、北方防沙帶礦山生態(tài)修復等6項重點工程,共29個重點項目?!兑?guī)劃》提出,到2025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460萬公頃,退化草原治理270萬公頃,營造林220萬公頃,水土流失治理450萬公頃。到2035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1380萬公頃,退化草原治理740萬公頃,營造林610萬公頃,水土流失治理1120萬公頃。
生態(tài)修復重點工程打造治沙世界樣板
地處毛烏素沙地邊緣的山西右玉屬于典型的農牧交錯帶,由于受過度放牧等影響,這里生態(tài)環(huán)境曾經惡劣,自然災害頻發(fā)。如今,隨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生態(tài)工程的推進,右玉超90%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生態(tài)環(huán)境越來越好。
多年來,國家先后實施京津風沙源二期工程、石漠化綜合治理、全國重要生態(tài)系統(tǒng)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全國防沙治沙示范區(qū)、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qū)補助試點等重點工程和項目,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分區(qū)施策;堅持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荒則荒。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農林水牧多管齊下,綜合治理,對沙化重點地區(qū)和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集中治理。一系列舉措的多年實施使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大幅縮減,沙區(qū)生態(tài)狀況和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其中,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自2000年開始試點,2002年正式啟動,一期工程為2002?2012年,范圍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五?。▍^(qū)、市)75個縣(旗、區(qū))。二期工程2013年開始,工程范圍增加了陜西省,總面積70.6萬平方公里,涉及138個縣(旗、市、區(qū))?!笆濉逼陂g,累計投入中央資金84億元,年均約20億元,完成造林任務1250萬畝,工程固沙42萬畝。
錫林浩特 ?退化草原修復樣板
錫林浩特的牧民董連寶看著長勢良好的1769畝自家草場,高興得合不攏嘴,盤算著今年一定大賣。他說3年前可不是這樣,當時他家的牧場就已經面臨“禿頭”危機。多虧了當地的京津風沙源治理和退化草原修復項目的實施,他的牧場經過平整治理的風蝕坑,如今牧草長勢比項目區(qū)外的草場要好很多,風蝕區(qū)平均每平方米出苗430株,普遍高度在1米以上,這兩年每年光賣草就能多收入13萬元。
在聯(lián)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上,中國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tài)修復司發(fā)布了《中國生態(tài)修復典型案例集》,從全國精選出的18個典型案例中,“錫林浩特退化草原生態(tài)修復項目”是唯一入選的草原生態(tài)修復項目。內蒙古自治區(qū)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打造出的“中國模式”,成為聯(lián)合國向世界推薦的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的草原生態(tài)修復樣板,也是京津風沙源治理、沙地治理工程的實施效果的樣板。
錫林浩特市草原面積2095萬畝,占比達到94%,素有“草原明珠”的美譽。長期以來,通過落實草畜平衡、春季牧草返青期休牧、核心區(qū)禁牧等政策措施,以及京津風沙源治理、沙地治理工程的實施,草原退化基本得到了遏制,但草原生態(tài)的脆弱性仍需要進一步改善。據2009年全區(qū)草原勘察規(guī)劃院數據顯示:錫林浩特市退化草原面積1429.44萬畝,沙化草原面積112.39萬畝,鹽漬化草原面積107.85萬畝,“三化”總面積1649.68萬畝,占草原總面積的78.74%。全市現有重度“三化”草原面積182.4萬畝,其中退化草原面積139.03萬畝,嚴重沙化草原面積22.14萬畝,重度鹽堿化草原面積21.23萬畝。從2019年起,錫林浩特市對國有農牧場和牧戶的7.6萬畝退化草場進行生態(tài)治理,3年間探索出了退化放牧場修復、退化打草場修復和野生優(yōu)良鄉(xiāng)土草種撫育的治理模式。
錫林浩特退化草原生態(tài)修復項目負責人曼麗介紹,2019年3月,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啟動了退化草原人工種草生態(tài)修復項目。錫林浩特市作為試點地區(qū)開始后,錫林浩特草原已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過幾年的退化草原生態(tài)修復,錫林浩特草原風蝕坑消失,地形平緩,裸地消失;通過補播、施肥,植被蓋度、高度、產量、植物種類均明顯增加;切根施肥措施促進羊草株高提高53%,株叢數增加26%,根芽數量增加47%,牧草干重提高85%。
錫林浩特市對退化草原進行生態(tài)修復,不僅讓草原重獲新生,也增加了植被多樣性,使沙化草地植物群落結構更加穩(wěn)定。經監(jiān)測,切根處理顯著提高了植被蓋度、密度和產草量。切根可以促進羊草復壯與自我繁殖,使羊草的個體數量增加、蓋度提高,不同深度之間沒有顯著差異。試驗數據表明,施不同肥料的打草場平均每畝增產20%?40%,打草場禾本科和豆科植物占比有了較大提高。錫林浩特市毛登牧場是錫林郭勒盟面積最大的打草場,這些年退化沙化加劇。通過補播、施肥、切根、輪刈等綜合施治,6.5萬畝項目區(qū)植被蓋度平均提高15%?20%,干草產量平均提高20%?40%,土壤有機質增加10%以上,牧場收入增加近30%。統(tǒng)計數據顯示,項目區(qū)內的7.6萬畝草場,每年可實現增收225萬元。
京津冀攜手共筑綠色長城
北京市延慶區(qū)“四十里北山綠化帶”,西起與河北省懷來縣交界的古崖居,東至龍慶峽,是重要旅游風景區(qū)的沿線,曾經巖石裸露、植被稀少,當地的老百姓稱這里是“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隨著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持續(xù)推進,經過荒山人工造林,現如今,荒山禿嶺全部披上了綠裝,在緩坡面上黃櫨、火炬、五角楓、紫葉碧桃等彩葉樹種和沙地柏、油松、側柏等常綠樹種混交,實現“春有花、夏有蔭、秋有彩、冬有綠”,成為進京路上和北京冬奧會舉辦地周邊一道靚麗的風景。B70F6124-4939-46A0-AE0F-8FBFD4644E78
近年來,生態(tài)環(huán)境作為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率先突破的領域之一,三地之間的合作愈發(fā)密切,其中,治沙成效尤為顯著。據北京市林業(yè)工作總站有關負責人介紹,經過20余年的不懈努力,北京市京津風沙源工程累計完成造林營林921.9萬畝。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山區(qū)林木綠化率達到79.4%,比2000年增加22%;山區(qū)森林覆蓋率58.8%,比2000年增加19%,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貢獻率達到90%以上。大片的綠色壓制了肆虐的風沙,北京的沙塵天氣顯著減少。近年來,北京年均沙塵天氣已降至3天左右。
渾善達克的多彩春天
“在沙窩子里種樹是真難呀?!蹦撩駷跞請D那順感慨地說道,運苗、種植、巡護、澆水、除叉、填土,每一項都很辛苦。不過,“年年都不一樣嘞!”烏日圖那順指著窗外說,以前家門口就是沙窩子,春天的沙塵暴真嚇人。如今卻不一樣了,樹苗一年比一年高,風雖然大,但沙塵少了。特別是夏天的時候更是綠油油的,涼快又好看,心情都跟著好了。
“今年我想試著種一些松樹苗,看看能不能以后靠賣樹苗掙些錢?!睘跞請D那順介紹,以前的種植以沙柳、檸條、沙棘等為主,雖然保護了生態(tài),每年也能為牛羊提供一些口糧,但他覺得還可以更好。
在渾善達克,烏日圖那順一家三代在沙窩子里種樹的故事被傳為美談,他的爺爺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在這里植綠。一代代、年復一年,現在已植樹200余畝、種植樹木2萬多棵。
在渾善達克,像烏日圖那順一家植樹治沙的人和故事很多。春天是渾善達克牧民最忙碌的時節(jié)?!?月正是開工的時候。去沙地里割還沒發(fā)芽的黃柳樹條,等土解凍之后種下去?!碑吜ω曔_來2011年退休之后返鄉(xiāng),成為當地出了名的植樹人。與烏日圖那順不同的是,他的樹大部分種在了別人的草場里。過去10年來,附近8戶牧民的8000余畝沙化嚴重的草場在他的努力下,逐漸披上了綠色新衣。
渾善達克沙地主要分布于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和赤峰市,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地。據當地提供材料顯示,當地已審議通過《渾善達克沙地生態(tài)綜合治理草畜平衡試點工作實施方案》,提出以實現生態(tài)良好、生產發(fā)展、生活富裕為目標,加快轉變生產經營方式,嚴格實行草畜平衡,促進草牧場自然恢復。公開材料顯示,2000年以來,內蒙古對渾善達克沙地實施重點治理。截至2020年,渾善達克沙地森林覆蓋率提高10%,草原平均植被蓋度提高8%,沙地擴展蔓延趨勢得到有效遏制。
“職業(yè)沙手”冷靜治沙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關山萬里遠征人,一望關山淚滿巾”……
從古至今,沙漠承載著豪情,敘述著離愁,更展示著精神。自稱為“職業(yè)沙手”的盧琦說:“荒漠不是病,荒漠化才是病,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癌癥,得治!”他介紹,荒漠化在我國最主要的表現形式之一是土地沙化,防沙治沙、國土綠化是遏制我國北方土地退化的重大舉措,是我國應對荒漠化的國家行動。
多少年來,中國“治沙人”薪火相傳,歲月中一個個傳奇,一個個故事,一代又一代“職業(yè)沙手”鑄就了治沙的中國方案。
黃土高原披上綠裝
鼻尖貼著峭壁,李峰“掛”在20米高的半空中,一手把住繩索,一手抽出背上的樹苗,穩(wěn)穩(wěn)地栽進壘石坑中,腳下便是滾滾黃河。
15年來,李峰就是這樣帶領一支60余人的植樹隊,在黃河崖、延河壁上栽下30多萬棵側柏?!斑@里是典型的石質山,表層土壤只有10厘米,過去樹苗成活率不到六成?!崩罘逭f,要栽活一棵樹,首先要就地將山石敲碎,壘起半米多高的石坑,將樹栽下后再回填黃土,然后“喂”足60斤水。
延安市延長縣黃河岸邊,曾經光禿禿的山崖,如今滿目蔥蘢,綠意盎然。
從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qū)李官溝村的觀景臺上望去,一片片沙丘綠意鋪展。2012年,植樹造林能人李增泉在這里租下了10448畝土地,既種樟子松生態(tài)林,也種桃、李子等經濟林?!皠偟嚼罟贉蠒r,這里除了沙,就是土。等這片綠林成了規(guī)模,我們可以建生態(tài)旅游觀光區(qū),有采摘園、有農耕文化展覽館,廢棄的土窯洞還能改造民俗風情園……”李增泉憧憬著美好的未來。
刨坑、栽樹、澆水,甘肅省慶陽市華池縣南梁鎮(zhèn)高臺村六道梁上,造林大戶李文軍忙得滿頭大汗。2013年以來,他已在華池縣6個鄉(xiāng)鎮(zhèn)、12個行政村種下近10萬畝,共2200多萬棵樹。
地處黃土高原腹地的慶陽市,境內溝壑縱橫、植被覆蓋率低。2013年,慶陽啟動實施“再造一個子午嶺”工程,規(guī)劃每年利用宜林荒山造林100萬畝以上。到2020年底,當地累計完成造林730.85萬畝。去年初,慶陽又開展“再造一個子午嶺”工程提質增效行動和“一村萬樹”工程,進一步提升林草生態(tài)建設水平。如今沙塵天氣越來越少,去年慶陽市環(huán)境空氣質量優(yōu)良天數340天,環(huán)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2.95。
陜甘寧革命老區(qū)多半屬于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qū),年均降雨量只有200到500毫米;生態(tài)環(huán)境整體脆弱,環(huán)境保護和生態(tài)建設任務繁重。
正是有了像李峰、李增泉、李文軍等這樣的治沙人、植樹人,一代接著一代干,目前榆林860萬畝流沙全部得到了固定或半固定,沙區(qū)植被平均覆蓋度達到60%,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飛躍。
八步沙 荒漠化防治中國方案的典型
在漫漫黃沙中,謀求綠色生存空間,是物質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對壘。
你扶犁我開溝、有人躬身鋪草、有人揮鍬填沙……3月份開始,甘肅省河西走廊沿沙漠地區(qū)的武威、張掖等地,春季壓沙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大家搶著干、比著干,一排排整齊的草方格延伸開來,治了風沙,護了新綠。
寧靜的小村莊,遮天蔽日的滾滾沙塵席卷而來,一片昏黃……古浪縣八步沙治沙紀念館里展演的短片,真實再現了上世紀古浪縣沙暴肆虐的惡劣生態(tài)。八步沙位于騰格里沙漠南緣,曾是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最大的風沙口。1981年,作為“三北”防護林前沿陣地,古浪縣著手治理荒漠。B70F6124-4939-46A0-AE0F-8FBFD4644E78
“治沙,算我一個!”漪泉大隊的老支書石滿第一個站了出來。緊接著,賀發(fā)林、張潤元、郭朝明、羅元奎和程海也加入。他們以聯(lián)戶承包的形式,組建八步沙集體林場。慢慢地,樹苗成活率得以提高。綠點染開來,一如天上的星。這就是八步沙六老漢造就的傳奇。
用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來形容六老漢的勞苦不易一點都不過分。累了,倒頭便睡,任憑日曬蚊咬;餓了,就用石頭支起鍋,開水泡饃當飯吃。即使這樣,一場大風過后,活下來的樹苗連半數都不到。六位老漢沒有灰心。嘗試,失敗,再嘗試,又失敗,再重新開始……六老漢一邊摸索,一邊求教,終于發(fā)現在樹窩周邊埋上麥草,能把沙子固定住,在刮風時就能保住樹苗。于是,他們開始采用“一棵樹,一把草,壓住沙子防風掏”的辦法,再戰(zhàn)黃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六位老漢白了頭發(fā),卻綠了沙漠。他們用汗水澆綠4.2萬畝沙漠,使周圍土地和村鎮(zhèn)得以保護。老漢們曾約定:“不管多苦多累,每家必須出一個人,把八步沙治下去?!?/p>
在八步沙林場,隨處可見不同類型的植被?!斑@里有榆樹、沙棗,還有檸條,它們十分耐旱,根系發(fā)達,往沙漠深處扎,對防風固沙十分有利?!绷謭龈眻鲩L賀中強介紹,40年來,以八步沙“六老漢”為代表的林場三代職工與干旱和風沙頑強抗爭,從第一代治沙人“一棵樹、一把草,壓住沙子防風掏”,到第二代治沙人創(chuàng)新應用“網格狀雙眉式”沙障結構,實行造林管護網格化管理,至第三代治沙人全面嘗試“打草方格、細水滴灌、地膜覆蓋”新技術進行防沙治沙。截至目前,八步沙林場累計完成國家“三北防護林”建設13.7萬畝,草方格壓沙4萬畝,封沙育林育草37.6萬畝,通道綠化200公里,農田林網5000多畝,栽植各類沙生苗木4000多萬株,花卉、風景苗木1000多萬株。
石光銀 一輩子就干治沙這一件事
“我這輩子就只干一件事:治住沙子!”這是石光銀畢生的承諾。
2021年6月29日,有48年黨齡的石光銀獲得了代表黨內最高榮譽的“七一勛章”。這枚勛章的背后是這位治沙人數十年的奮斗。
出生于毛烏素沙地南緣的榆林市定邊縣的石光銀從1968年當選定邊縣海子梁公社圪塔套村小隊長開始的數十年里,帶領群眾在毛烏素沙地南緣治沙造林,為徹底改變“沙進人退”的惡劣環(huán)境作出了杰出貢獻。
1984年,石光銀成立了一家治沙公司,承包治理3000多畝荒沙。他賣掉家里養(yǎng)的84只羊和1頭騾子,同鄉(xiāng)親們東拼西湊攢夠了樹苗錢,一頭扎進茫茫沙海。喝的是沙坑里澄出來的沙糊糊水,吃的是風干的玉米饃,甚至啃過楊樹皮。出師不利,再戰(zhàn)鎩羽,石光銀帶領鄉(xiāng)親們三戰(zhàn)“狼窩沙”,采用新學來的“障蔽治沙法”,走到哪干到哪、睡在哪,終于取得勝利,九成樹苗都活了下來。
數十年來,石光銀帶領群眾三年造林使海子梁有了1.4萬畝的第一片綠洲到25萬畝荒沙、堿灘上植樹5300多萬株(叢),反復造林面積35萬畝,筑起了一道“綠色長城”。如今,陜西已成為我國第一個完全“拴牢”流動沙地的省份,創(chuàng)造了世界治沙奇跡。
民勤 阻止兩大沙漠“握手”
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北部沙漠邊緣的西渠鎮(zhèn)號順村,一塊“關井壓田封育區(qū)”地圖指示牌豎立在路邊。一旁,一塊半人高的石板斜插進沙地里,上面一個斑駁而粗壯的“關”字。這塊石板下有著一個令人動容的故事。
青土湖,是石羊河的尾閭湖,離號順村十幾公里,被稱為防止騰格里沙漠與巴丹吉林沙漠合攏的“水門關”。20世紀50年代,由于水資源遭到過度開發(fā),發(fā)源于祁連山、維系綠洲存亡的石羊河流入民勤的河水不斷減少,1959年青土湖徹底干涸,形成了13公里的風沙線。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在這里呈“握手”之勢。
村民馬占明說,艱苦的生存環(huán)境逼迫許多人離開故土,“絕不成為第二個羅布泊”是當時民勤人唯一的心愿。也正因此,民勤這塊中國最“倔強”的綠洲,和沙漠掰了70年手腕,成功阻擋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握手”;同時,扎緊“水袋子”,扼住沙魔的喉嚨,甩掉了“第二個羅布泊”的帽子;讓沙漠長出“綠色奇跡”。從那時起, 治沙英雄石述柱就帶領全村的男女老少,推著獨木輪、木轱轆大車運送黏土,一寸一寸往高高的沙丘挪動。
2007年,國家啟動對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guī)劃,邁出拯救民勤綠洲的重要一步。民勤也借此契機推行史上最嚴控水措施——關井壓田和水權分配。 “從那時我看到了奇跡和希望,干涸51年后,湖水漸漸從沙漠中‘蘇醒,沙漠邊緣甚至有7口被封掉的井自流成泉。”馬占明說。
民勤縣水務局副局長魏多玉介紹,全縣永久封井3018眼,永久壓減配水耕地44.18萬畝,按照每畝用水500立方米計算,僅此一項,每年農業(yè)節(jié)水2.2億立方米。
目前,民勤縣壓沙造林面積達到100.9萬畝以上,在408公里的風沙線上建成長達300多公里的防護林帶,全縣森林覆蓋率由20世紀50年代的3%提高到18.21%。
中國治沙史上,每一抹綠色背后都有一個奮斗故事。在寧夏靈武,王有德帶領職工植樹造林六十萬畝,有效阻止了毛烏素沙漠南移和西擴;在塞罕壩機械林場,三代務林人澆灌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S沙中、蒼穹下,綠意在蔓延,精神在延續(xù)。
科學治理 ?奇跡不斷
回顧新中國的治沙史離不開科學治理。多年來,在防治荒漠化的實踐中一代又一代治沙人不斷深化防沙治沙領域的科技應用,積極開展生態(tài)保護與修復關鍵技術攻關。
中國魔方 ?魔力十足
1958年,世界上首條通過高大流動沙丘的“沙漠鐵路”包蘭鐵路竣工,在寧夏中衛(wèi)境內6次穿越騰格里沙漠。其中,沙坡頭段穿越沙漠最長,沿途沙丘裸露,植被覆蓋率極低,路軌常常受到流沙侵襲。
在黃沙漫天的沙漠建設穿沙鐵路談何容易。在固沙治沙初期,科研人員嘗試過卵石鋪面、瀝青拌沙、草席鋪蓋等眾多固沙方式,但都被風沙掩埋殆盡。有一次,當時的工人在沙漠中扎了“人定勝天”“中衛(wèi)固沙林場”幾個字,結果意外地發(fā)現其中方塊形的字沒有被沙子埋沒??蒲腥藛T由此獲得靈感,經過反復試驗,將麥草或稻草在流動沙丘表面扎設成1米×1米方格形狀,形成網狀結構。它們就像沙海中的衛(wèi)兵,筑起一道禁錮流沙的草墻。從此,“麥草方格”固沙法漸漸蜚聲世界,被譽為“中國魔方”。B70F6124-4939-46A0-AE0F-8FBFD4644E78
在“麥草方格”技術的基礎上,由固沙防火帶、灌溉造林帶、草障植物帶、前沿阻沙帶和封沙育草帶共同組成的“五帶一體”鐵路防風固沙體系正式形成。自此,“寸草遮丈風”的草方格讓包蘭鐵路開通60余年來從未被流沙阻斷,像一條蜿蜒的河,串起了沙漠中生命的綠色。
庫布其 ?從“死亡之?!钡饺蚴痉秴^(qū)
“我從來沒有想到過沙漠會變得這樣美好!”2021年9月,第八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開幕,參加論壇的一位外賓來到基地參觀后感慨:“滿眼望過去都是光伏板,下面還會種植土豆、蔬菜等作物,這一切太不可思議了!”
長空之下,光伏板整齊鋪開,匯成一片壯闊的海洋。風起時,光伏板下綠意涌動,生機盎然。環(huán)顧四周,卻見黃沙漠漠。內蒙古庫布其光伏治沙示范基地讓人恍若夢中。
庫布其沙漠深處,一個名叫“那日沙”的地方,沙丘上一根高十多米的標尺十分顯眼,標尺上懸掛一個個年份牌,大概每隔一兩米一個,這些標牌就是當年沙丘的高度。位于最高點的是2009年,向下依次為2012年、2014年、2016年……這個年份牌就是庫布其治沙成效的見證。
庫布其的蒙古語意為“弓上的弦”。庫布其沙漠總面積2790萬畝,猶如一根弓弦橫亙在黃河南岸的鄂爾多斯市西北部,這個被稱為“生命禁區(qū)”的中國第七大沙漠曾經是京津沙塵天氣策源地之一。這里曾經植被稀少、沙塵肆虐,被稱為“死亡之海”。經過多年治理,目前,庫布其沙漠已完成修復治理873.3萬畝,植被覆蓋度由上世紀80年代不足3%提升到53%,降水量明顯增加,沙塵天氣明顯減少,總體趨勢向好。2014年,庫布其沙漠生態(tài)治理區(qū)被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署確定為“全球沙漠生態(tài)經濟示范區(qū)”。庫布其沙漠治理成為中國的一張綠色名片。
沙丘高度連年降低賴于科學治理。據億利集團治沙專家張吉樹介紹,他們采用風向數據法造林技術來降低沙丘高度。該技術利用削峰填谷原理,先確定流動沙丘所在地的主風向,然后在迎風坡四分之三的高度以下種植林木,未造林的坡頂便會被大風逐漸削平,栽植林木的地方得到固定。如此10年,依靠這項技術治沙160萬畝,使庫布其沙漠治理區(qū)的沙丘高度平均下降三分之一左右。據介紹, 當地按照“先易后難、由近及遠、鎖邊切割、分區(qū)治理、整體推進”的治理思路,堅持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重點防治與區(qū)域防治相結合,研發(fā)運用容器苗造林、迎風坡造林、水氣種植法、甘草平移種植、無人機飛播等治沙“黑科技”,科學有效推進庫布其沙漠治理。
內蒙古自治區(qū)林業(yè)和草原局局長郝影說,庫布其沙漠治理成效是內蒙古整體生態(tài)修復治理成果的縮影?!笆濉逼陂g,內蒙古共治理沙化土地近7200萬畝,占全國治理面積的40%以上,約等于3個北京的國土面積,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轉變。據悉,內蒙古現已將一半土地列入生態(tài)保護紅線范圍,規(guī)劃到2035年,草原生態(tài)功能和生產功能顯著提升。
生態(tài)環(huán)境日趨友好也推動了當地沙漠旅游業(yè)發(fā)展。當地百姓搭建蒙古包、燒烤棚,經營著牧家樂,日子越過越紅火。庫布其人從單純的生態(tài)建設,向生態(tài)建設、生態(tài)經濟發(fā)展并舉轉型,書寫著一個個“點沙成金”的傳奇。
吐魯番 ?不毛之地上的植物園
春日暖陽下,吐魯番一座植物園里,紅柳、梭梭還沒褪干凈枯黃,也隱隱透出了綠色,這片150公頃的園區(qū)是全世界唯一一座位于海平面以下的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吐魯番沙漠植物園。這里曾是寸草不生的流沙地,在科研人員40多年的接續(xù)努力下,如今已變得綠意盎然,生長著500多種耐鹽、耐旱的荒漠植物。
“讓不毛之地長出綠意,太難了?!敝袊茖W院新疆生態(tài)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潘伯榮說。原本是奔著治沙去的,結果治出了一座植物園。 “治沙有了效果,才逐漸規(guī)劃成植物園?!迸税貥s說道。
上個世紀,這個沙漠植物園所處的位置是一片荒漠,9萬畝風蝕、流沙侵蝕的不毛之地,只能在冬季排放坎兒井農閑水的渠溝里零星見到一些駱駝刺、鹿角草和蘆葦等植物。每逢春季,吐魯番便風沙肆虐,給農業(yè)造成嚴重危害。1973年,27歲的潘伯榮剛剛被分配到所里工作不久,就跟著同事們到站上參與治沙工作,與荒漠植物結下了不解之緣。
“水銀溫度表的刻度只到82攝氏度,我們測的時候水銀柱的水銀已經頂到頭了,可見沙面溫度超過82攝氏度?!迸瞬畼s說,在這種極端高溫下要大面積種植固沙植物,水是最重要的,“吐魯番坎兒井的水是長流的,水溫還在10攝氏度以上,所有農田冬灌結束,剩下的水就成了閑水,匯集農閑水冬灌流沙地就成為開展大面積固沙造林試驗研究的關鍵。”特別是冬天,吐魯番冬季氣溫在零下15攝氏度左右,極端低溫在零下28攝氏度,冬灌是一項艱苦的工作。“冬水引來的時間基本到了12月下旬,還必須連續(xù)澆灌,每6小時輪流倒班,晚上只能提盞馬燈照亮。”潘伯榮回憶著當年的艱苦。
1975年,經過規(guī)劃設計,科研人員在已營建的大面積人工固沙灌木林中劃地籌備建設新疆第一座植物園——吐魯番沙漠植物園,用以更好地引種收集干旱荒漠區(qū)的各類植物,并對它們進行繁殖培育。從建園伊始,科研人員就確定了“以科研促建園”的發(fā)展模式。高溫、風沙、缺水……在這樣的條件下都能存活的植物,放在哪里不能活呢?潘伯榮他們做的就是在極端條件下選育植物,栽培成功后運用到防風治沙工作中去。雖然防沙植物大多是耐旱、耐鹽堿及耐高溫的,但不同的沙漠需要選擇不同的荒漠植物?!氨热?,有些沙漠鹽堿化程度比較高,但溫度相對不是很高,那在植物的選擇上就要更注重耐鹽堿性而不是耐高溫性?!迸瞬畼s介紹。吐魯番沙漠植物園的科研任務之一就是尋找適合不同沙漠環(huán)境的植物,為人工繁育荒漠植物創(chuàng)造條件。
在中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一條縱貫沙漠的公路沿線,紅柳、梭梭、沙拐棗等固沙植物分布兩邊,有效阻擋了風沙對公路的侵害。這條世界上最長的沙漠公路在2005年完成了436公里的全線綠化,防沙林帶為沙漠增添了生命的氣息。這些植物都是由吐魯番沙漠植物園篩選出的。潘伯榮介紹,從修路開始,他們就研究防沙問題,剛開始種樹來不及,就用草方格,然后選擇沙拐棗做先鋒,雖然抗鹽性不強,但生長速度快,一年就能長3米高,再搭配紅柳、梭梭,建立起了全線的防風工程。
數百種在荒漠中生長的植物來到中科院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后,經過科研人員的選育,又從這里走向中國北方治沙防沙前沿?!叭薄狈雷o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沙漠公路防護林工程以及干旱地區(qū)城市防護綠地建設工程中,這座植物園提供荒漠植物苗木上百萬株、種子50多噸,為促進荒漠化防治、發(fā)展沙產業(yè)等作出了積極貢獻。
目前,植物園已引種栽培植物500余種,其中荒漠珍稀瀕危特有植物近60種;已建立常溫和低溫種質資源庫,長期有效保存荒漠植物種質資源600余種、3500余份。
防治荒漠化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zhàn)。中國從1995年提交第一個國家履約行動方案到2017年成功舉辦《聯(lián)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COP13),中國荒漠化防治工作完成了跟跑、并跑、領跑的“三級跳”,解鎖了一個又一個治沙秘密,貢獻了一個又一個可借鑒的治沙模式,成就了一個又一個中國方案。令世界感嘆的中國方案不斷出新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治沙奇跡,讓綠色不斷延伸。B70F6124-4939-46A0-AE0F-8FBFD4644E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