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繼東
1610年,在家丁憂期滿的徐光啟接到吏部的文書,告訴他可以回京復職了,可徐光啟回復說“薯種越冬春耕事未完,容春后北返”,他的意思是貯存好紅薯,春天播種后再回北京做官。
紅薯在明朝中期引入中國,最大的特點是產量高,可由于信息不通交通閉塞,種植范圍一直在嶺南一帶徘徊,沒有在國內大面積推廣播種。除了信息、交通的原因,紅薯本身也有一個缺陷,就是貯種不易,過冬的紅薯不是爛掉,就是提前發(fā)芽。丁憂三年的徐光啟一直在家試驗,一定要解決貯種這個難題。
徐光啟把紅薯分成幾組,分別藏于閣樓、草垛、墻洞等地方,但到春天拿出來,基本上都是爛掉的多。有一年他突發(fā)奇想,用舊棉被把紅薯包裹著,結果沒挨過冬天,紅薯爛得更快。到了第三年,徐光啟在自家院子里挖了幾個土坑,底下分別墊上稻草、樹枝、草木灰等,把紅薯種放進去后,土坑的上方有的插上透氣的竹筒,有的密不透風。徐光啟不去復職,就是等待著試驗的結果。
到了春天,那些密不透風的土坑讓徐光啟欣喜不已,每個出土的紅薯都完好如初,他記錄如下文字:選擇高土,薯入地窖,秘藏過冬,開春如新。之后,徐光啟在全國大力推廣這種貯種方法,紅薯得以大面積種植。
徐光啟提倡為學經世致用,為官造福百姓,他一生在農業(yè)方面的諸多實踐,從宏觀的角度看,是為了一個國家的糧食安全。
(編輯??余從)1B285A00-EEE9-4E9E-8E35-4C478C96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