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珂
摘 要:在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中,多元文化的碰撞和相互滲透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中國的文化、文明、習俗和人民的特點一直吸引著西方國家的關注。早在13世紀,馬可·波羅就在《東方地平線》中記錄了他在中國的親身經(jīng)歷。這是對中國的一種異國情調(diào)的描述,充滿了不完整的事實,給西方留下了神秘的印象。在美國主流文學中,中國形象的塑造與馬可·波羅一樣,以19世紀的中國移民為最初的原型。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文學中的這個原型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相關學者進行了一項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在不同時期,美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盡管跌宕起伏,但中國人的整體形象從消極到積極,從歧視到接受,從誤解到理解。
關鍵詞:中國形象;美國文學
美國作家經(jīng)常從自己的歷史和文化角度審視中國,對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生活、民族性格等方面產(chǎn)生了許多觀點、研究和著述,包括真實的一面,也包括畸形和扭曲的一面。美國文學作品中有很多關于中國形象的描述。這些關于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生活和民族特征的描述反映了當時美國對中國的看法。這些美國作家基于自身的歷史文化背景,對中國形成了客觀的看法,當然,也形成了畸形的主觀態(tài)度。此外,他們在不同時期改變了對中國形象的看法。本文旨在從不同歷史時期美國文學對中國的描述出發(fā),探討中國形象的演變。我們總能在西方找到一個代表人物來塑造每個時代的中國形象。從13世紀到14世紀,意大利人做到了這一點;從16世紀到17世紀,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做到了這一點;18世紀的法國人,19世紀的英國人,20世紀的美國人。美國人對中國的理解經(jīng)歷了一個變化的過程,這在他們的文學作品和新聞報道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對19世紀以來美國文學作品中“中國形象”的探索,將有助于我們理解“中國意象”的變化和循環(huán)。
一、美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是什么?
比較文學意義上的形象是指一個國家的文學對其他國家形象的塑造和描述。D、法國當代比較文學學者佩戈(H.Pageaux)將其定義為“文學性和社會化過程中獲得的對外國的看法的總和”。因此,我們可以將文學中的“中國形象”理解為:相關的價值觀、倫理道德、審美理想、生命力、精神面貌、整體印象和對社會狀況的評價。作為一個古老而遙遠的東方國家,西方對“中國形象”的研究對西方人來說一直是神秘的。自馬可·波羅時代以來,西方人從未停止過對中國的研究。史景遷、夏伯甲等人分析了16世紀至20世紀西方中國觀的演變,可以概括為16世紀的好奇、17世紀和18世紀的欽佩和批評、19世紀的否定和20世紀上半葉的肯定。在人類文化交流中,西方文明向東方傳播,東方文明向西方傳播。前者是中國學者經(jīng)常討論的話題,而后者是研究者還是研究成果很少,這與中國在世界文明進程中的角色不相稱。
由于研究的范圍,通常使用以下三種方法來關注和調(diào)查中國形象的演變。
(1)跨文化和跨學科融合:在傳統(tǒng)意義上,外國圖像的研究涉及“人類研究”的所有內(nèi)容:“從外國人的民族志特征,如外表、膚色和肢體語言,到服裝、飲食、習俗,再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所有這些都是外國形象的組成部分,因此也在研究者的視野中。無論是研究其中的一部分還是整個,研究者都需要在文學的交叉點進行全面調(diào)查?!蔽膶W和民族學、文化人類學、歷史學、社會學和許多其他學科?!把芯棵绹膶W中的外國形象還需要跨文化和學科的綜合方法。研究美國文學的中國形象涉及政治、歷史、傳播、文學和藝術等學科的知識和理論,需要從多個角度和理論進行研究。這項研究將基于跨文化圖像學理論,借鑒了話語理論、后殖民主義理論、比較文學圖像學理論、傳播理論等理論資源,形成了一個討論和支持這一論點。
(2)縱向與橫向比較相結(jié)合;研究美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就是研究美國人的中國思想史。我們不僅要梳理美國華人形象的歷史,還要將特定時期的華人形象與文獻聯(lián)系起來進行分析。本研究擬采用縱橫結(jié)合的方法,分析美國文學中中國形象形成的原因、發(fā)展規(guī)律及其對西方中國形象的重要影響,剖析其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話語。
(3)案例研究與文化調(diào)查相結(jié)合:美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是嵌入文本中的形象,文本是研究的基礎。本研究基于具體而詳細的案例研究,旨在對典型文獻文本進行多層次、多維度的分析。在文本分析的基礎上,本研究計劃從文本的歷史和文化角度來看待作品,發(fā)現(xiàn)文學與其他類型文本、政治和經(jīng)濟環(huán)境、意識形態(tài)實踐等諸多因素之間的親和力,理解中國形象在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特殊意義,并盡可能全面地還原中美文化交流過程中的復雜局面。不僅需要分析美國電影中的中國形象是如何產(chǎn)生的,它是如何反復出現(xiàn)的,是如何被編程的,還需要分析中國形象如何與特定的時代語境互動,共同構建關于中國的權力話語。
美國作家眼中的“中國形象”是眾所周知的。英國著名漢學家雷蒙德·道森(Raymond Dawson)曾說過:“歐洲對中國的觀念在某些時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我們發(fā)現(xiàn),有趣的是,這些變化更多地反映了歐洲知識史的進步,而不是中國社會的變化?!薄W?9世紀以來,在整個美國文學界,中國和中國人的形象一直在積極和消極、贊成和反對、否定和肯定之間來回搖擺,展現(xiàn)了美國作家對中國的想象和認知,以及他們對自己欲望的理解和維護。當他們想要掠奪落后的中國時,中國被描繪成地獄,中國人也被描繪成惡魔;當他們對國家制度、國際環(huán)境和宗教信仰感到不滿時,中國被提升為一個天堂,因為在西方文化中,中國不是一個現(xiàn)實地理上的國家,而是一個在文化想象中具有特定政治和倫理意義的他者空間。作為經(jīng)濟、政治和人文的縮影,文學作品是對“中國形象”描述的最佳體現(xiàn)。通過19世紀以來的美國文學作品,本研究將分析和解釋不同時期的“中國意象”,以期清晰地解讀“本土人”構建的中國形象“美國”,并看到中國形象的出現(xiàn)和傳播、理解和想象、虛構和偏見、現(xiàn)狀和可能性。
二、幾個世紀以來美國文學中中國形象的演變
受各種歷史因素的影響,在近代早期,美國和英國一樣,大力贊揚中國和中國人民。然而,工業(yè)革命后,美國文學作品也對中國和中國人的形象進行了抹黑和丑化。美國文學作品中最早的華人形象是19世紀當?shù)厝A工的形象。這一時期,美國文學作品主要詆毀中國形象。1848年,在加利福尼亞發(fā)現(xiàn)金礦后,中國人進入美國當苦力。美國人受到種族主義和反華運動的影響,他們玷污了中國和中國人的形象。1865年,中國勞工的形象出現(xiàn)在布雷特·哈特的文學作品中。他稱中國人是一個異教徒的笨蛋,是一個使用各種陰險或愚蠢伎倆的中國人。1894年,美籍英國傳教士亞瑟·史密斯(中文名明恩普)出版了《中國人的特點》,將中國人描述為沒有時間觀念、智力低下和精神麻木的丑陋形象。從20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美國文學作品改變了中國形象,這與英國一樣,也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給世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創(chuàng)傷。美國作家希望從東方文化中找到精神慰藉。例如,1925年,厄爾·比格斯出版了一系列偵探小說。主人公陳查理是一個聰明、幽默、冷靜、睿智、公正的中國人。他在辦案時利用了中國文化的精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31年至1935年,賽珍珠出版了“地球三部曲”,描繪了一個勤勞、勇敢、堅強、善良的中國農(nóng)民的形象,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改變了美國文學中中國人的“中國佬”或“黃禍”形象。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中國形象再次遭到詆毀。由于中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和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美國作家從自己種族的優(yōu)越性出發(fā),對東方主義表現(xiàn)出傲慢和偏見的態(tài)度,再次丑化中國人。例如,西蒙·賴斯的《中國的陰影》使用了非常惡毒的語言來貶低中國;1990年,季思道和吳解放出版了《中國覺醒》,再次玷污了中國和中國人的形象。同時,一些美國文學也客觀、全面地描述了中國和中國人的形象。彼得·海斯勒是一個典型的代表。改革開放后,我國社會經(jīng)濟水平持續(xù)提高,科技快速發(fā)展,綜合國力持續(xù)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彼得·海斯勒以紀錄片的方式創(chuàng)作了“中國三部曲”,全面介紹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其中,《甲骨文》和《尋找中國之路》探索了改革開放時期的中國,描述了中國社會制度的巨大變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文化的沖擊為新時代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奠定了基礎。彼得·海斯勒是美國文學的代表人物,他在中國生活了十多年,對中國及其人民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因此,他的作品中對中國及其人民的描述更加全面和客觀。他認為,中國人善良、寬容,但他們也有排斥和消極懶惰的心態(tài)。在危機時期,它尤其能激發(fā)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這表明中國人民具有雙重性格,部分原因是中國人民對自己的身份沒有正確的認識。
三、演變的啟示
本文按照時間順序,總結(jié)19世紀至21世紀美國文學中中國形象的演變。它列舉了一些作家的作品,如布雷特·哈特(Bret Harte)、賽珍珠·S·巴克(Pearl S.Buck)、艾米·譚(Amy Tan)、嚴歌苓(Yan Geling)和彼得·赫斯勒(Peter Hessler),并分析了這些變化的發(fā)展趨勢和原因,旨在通過對19世紀以來美國文學中的研究重新定位中國形象,而不是證明這是否是對這一時期美國文學中中國形象的偏離,而是探索中國人形象在美國文化中的意義和原型,并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該研究將基于對美國文學中中國形象的更全面研究,并提供這一時期變化的趨勢和原因,擴大人們對美國文學中國形象的理解,盡管美國人對中國及其人民存在偏見和無知。通過研究美國文學,本研究通過展示對中國形象的不同看法和評論,特別是對中國的經(jīng)濟、政治、生活、文化等方面,提供了許多關于中國的知識。所有這些都有助于人們以正確的方式了解中國和中國人。因此,面對這些扭曲的中國形象,我們應該認識到其中的非理性,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一些重要的啟示。因此,我們應該理性、批判性地看待中國形象的演變。此外,我們應該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積極推廣真正屬于中國人的形象。
美國作家對中國的現(xiàn)有描述讓我們對美國人對中國形象的看法有了一種視角,并了解了美國人眼中中國形象演變的歷史。美國人對中國的理解就像一面歷史的鏡子,這無疑有助于我們摒棄糟粕,汲取精華,反思和改善我們的民族性格。因此,我們要有寬廣的胸懷,審視自己民族弱點的根源,努力克服狹隘的民族心態(tài)。隨著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我們應該揚長避短,增強自我意識和信心,更好地定位中華民族,使其在世界各國中站穩(wěn)腳跟。
通過對美國現(xiàn)代文學中中國形象演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jié)論:我們應該理性地閱讀美國文學。美國文學作品中的中國形象不能依靠美國作家小說中的虛假形象,也不能依靠中國視角來糾正。它應該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在欣賞美國文學時,我們應該懂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在國際文化交流過程中,宣傳中國人民的積極品質(zhì),展現(xiàn)中國人的真實形象,使中華民族更好地立足于世界民族大家庭。同時,積極推動世界文明共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