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子
貞觀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剛繼位不久,長孫皇后卻遭遇難產(chǎn),不僅孩子遲遲生不出來,還得了重病,起不來床。太醫(yī)們都束手無策。這可把唐太宗急壞了,該如何是好?
在此關鍵時刻,有個叫徐懋功的大臣給唐太宗出了個主意,他說五臺山有個名醫(yī)叫孫思邈,醫(yī)術超群,對婦科也很精通,被很多人稱為“扁鵲再世”,可以請他來看一看。唐太宗聽完,連忙派人去請孫思邈。
孫思邈自然不敢不從,連夜隨人趕到了皇宮。到了皇后的寢宮后,孫思邈本想給皇后切脈,但在當時,身為平民的他根本不被允許接觸皇后的“鳳體”??蓵r間又緊急,必須盡快給皇后診脈,好做下一步的準備。這可怎么辦?
孫思邈思考片刻,從口袋里拿出一根絲線,掐成同樣長的三截,讓太監(jiān)將線分別拴在皇后右手腕的三個指定位置上。眾人對他的做法將信將疑,太監(jiān)為了測試孫思邈的醫(yī)術,把絲線拴在了花盆里的冬青根和籠子里的鸚鵡腿上,然后將線頭交給孫思邈,孫恩邈很快就識破了太監(jiān)的伎倆。太監(jiān)這才對孫思邈的診療手段心悅誠服,將絲線拴在了皇后的右手腕上。
孫思邈仔細切過脈后,對唐太宗說,皇后主要是胎位不正導致的難產(chǎn),才引起了重病,只要喝一服藥就能好。唐太宗吩咐孫思邈趕緊開藥方。吃了孫思邈開的藥,長孫皇后果然很快就把孩子生了下來。
這件事在歷史上是真的發(fā)生過,還是民間杜撰,現(xiàn)在已很難考證。不過里面提到的懸絲診脈,作為脈診中的奇技,卻在坊間多有流傳,到現(xiàn)在,也有一些人相信醫(yī)術特別高超的老中醫(yī)真的能利用懸絲診脈幫人療疾治病。
懸絲診脈真的存在嗎?我們來聽聽從過去的看病現(xiàn)場留下來的記錄。
一位曾侍奉過慈禧太后的太監(jiān)有過如下記述:“(慈禧)太后的太醫(yī)值班,住壽藥房……如感不適,先告知李蓮英,李傳上差首領(太監(jiān)),叫大夫請脈……傳大夫時,藥房首領引兩位大夫至殿外,先通知御前首領,再由首領進殿報告:‘大夫上來了。回事和小太監(jiān)先預備請脈的幾案和脈枕、手帕。太后或在寢宮,或在外間坐定,小太監(jiān)說‘帶大夫,御前首領方可將大夫帶進殿內。大夫進殿先是跪安,太后將手伸出,放在脈枕上,媽媽、女子代蒙一塊綢布,兩位大夫跪在左右,各診脈一次。”
從上面的文字我們可以看出,太醫(yī)為慈禧太后診脈,并不是“懸絲”,慈禧太后會主動伸出手臂,放在脈枕上,再讓身邊侍奉的人代蒙一塊綢布。
而另一位曾經(jīng)為慈禧太后充當外文翻譯的德齡女士曾目睹太醫(yī)為慈禧太后診病的場景,而據(jù)她記載,給慈禧太后蒙的不是綢布,而是極薄的紗綢:“在太后的左右兩邊各放一張小桌子,每張桌上都有一個軟墊。太后坐在御座上,兩條前臂擱在兩張小桌上……女侍官幫太后把手腕露出來……各蓋一條極薄的手帕……兩位太醫(yī)左右各一,用指尖觸那蓋著手帕的手腕?!?/p>
這么看來,太醫(yī)給太后看病號脈,根本不是“懸絲診脈”,至多算是“隔紗診脈”,所以,古代所謂的懸絲診脈很可能只是說說而已。
據(jù)說,皇宮中的后妃生病,總要由貼身的太監(jiān)、宮女介紹病情給太醫(yī),太醫(yī)也會詳細地詢問關于后妃們的情況,諸如飲食、大小便、氣色、舌象、身體癥狀等。為了獲得真實詳盡的情況,太醫(yī)有時要給太監(jiān)一些金錢,以便換取更詳細的信息。問得差不多了,太醫(yī)心里也就有了底。到了真正“懸絲診脈”的時候,太醫(yī)們屏息靜氣,沉著切脈,好像真有那么回事一樣。當年“京城四大名醫(yī)”之一的近代醫(yī)學家施今墨曾經(jīng)承認,雖然他也懸過絲,但這只不過是一種沽名釣譽的形式罷了。
一位曾給慈禧太后看病的太醫(yī)披露,有一次他給慈禧太后看病,既看不到她的神色,又不敢問病情,“懸絲診脈”(其實是隔紗診脈)完以后,為了得到關于病情的準確信息,他用重金賄賂了內侍和宮女,才想辦法開出了消食健脾方,治好了慈禧太后的消化不良。
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古人對“男女之大防”看得很重,而皇宮中的后妃、公主本就身份尊貴,在這方面自然更嚴格,像前面關于慈禧太后的例子,腕部無論是蓋的綢布,還是一片細紗,都有男女之大防的意思在里面。而之所以會變化成懸絲診脈在坊間流傳,多是民間喜好“奇聞”,對其進行了戲劇性的夸大,以此作為茶余飯后的談資罷了?!皯医z診脈”的存在只不過是一種表演而已。
(顧婉娜薦自《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