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候讀過大量徐迅先生的文章,最記得那一本《半堵墻》,安慰了我的鄉(xiāng)愁。如今歲月深了,鄉(xiāng)愁卻淡了,但每每讀到徐迅的文章,總讓我有入桃花源的感覺——
緣溪行,忘路之遠(yuǎn)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徐迅的文章,其中有春日萬千氣象,像一片樹林,有杉、松、銀杏、桂、玉蘭、槐、楓、柳、樺、椿、欒、黃楊、枸骨、石楠、海桐、南天竹、鐵樹……紹興范文瀾故居后院有一棵鐵樹。有年春日,在范家逗留了半個下午。鐵樹生命力強(qiáng),喜光,稍耐半陰,喜溫暖。其形古樸,莖干堅硬如鐵,四季常青,老干布滿落葉痕跡,斑然如魚鱗。
這一回讀到徐迅的新作《懸崖上的人生》,讓我想起范文瀾故居那一棵鐵樹。氣息仿佛,況味仿佛,風(fēng)致仿佛。歷史隨筆,容易骨瘦如柴,少了嚼勁。當(dāng)下文學(xué)欣欣向榮,百花齊放,若說問題,或許有些文本過于較勁,少了嚼勁。很多文人也喜歡較勁,和徐迅交往十幾年,他從來不較勁。不較勁則松,人放松了,文章才放松。
文學(xué)不是較勁的事業(yè),自適就好。南宋洪芹,遷禮部侍郎,“帝銳意鄉(xiāng)用而以論去”,退寓永嘉,怡然自適。我的退寓之心在文字,文字寓所,文章自適。文章是寄托,寄之以情,托之以理,從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姑妄言之,徐迅是最得豐子愷筆意的人,其文字之好只在自然二字,隨意為上,無功令無仕進(jìn)無文以載道無學(xué)以致用,放任筆墨,唯以音韻之和諧為主,時見跌宕曠逸。自然在書里,自然亦來自鄉(xiāng)野。書香是一簾風(fēng)月,鄉(xiāng)野如滿庭閑花。
天下文章都是作出來的,任誰也不能不做作,少做作就好,淡去做作之心就好。
年輕時候讀過大量徐迅先生的文章,如今讀得少了,因為徐先生寫得少了,這回讀到其新作,恍惚回到了年輕的時候。
——胡竹峰題記
不知為什么,我每次趕到石牛古洞都是下雨的天氣。雨下得很猛,天柱山一下子就浸泡在了水里。雨水從巖石的上方往下流,流到崖壁底下便發(fā)出了嘩嘩的聲響。因為水流的聲音,石牛古洞立即就有了動感……那些字好像也忽然動了起來,它們從溪水里繽紛浮起,像是沾了晶瑩水珠的花瓣撒滿了一溪……
在雨簾的背后,朦朦朧朧的。那些石刻,那些字,那些人仿佛一起都走了出來……就像舞臺中央的燈光驟然而滅,面前黑乎乎的,我首先看到的是北宋皇佑三年(1051年)九月十六日,舉著火把走來的一行人。透過他們的身影,我看到了王安石(1021-1086年)留在石牛古洞東側(cè)崖石上的一行字:
“水泠泠而北出,山靡靡而旁圍。欲窮源而不得,竟悵望以空歸。”
這是一首六言絕句。在這首《題舒州山谷寺石牛洞泉穴》詩的旁邊,清清楚楚地留有幾溜行楷:“宋皇佑三年九月十六日,自州之太湖,過寺宿。與道人文銳、弟安國擁火游,見李翱習(xí)之書,坐聽泉久之。明日復(fù)游,乃刻習(xí)之后,臨川王安石?!?/p>
王安石似乎總喜歡舉火把游洞,后來游安徽的褒禪山也是——就這樣,正當(dāng)而立之年的王安石選擇這樣一個夜晚走了進(jìn)來,走進(jìn)了通判舒州的生涯。而在到此之前,他是猶豫不決,甚至有些灰心的。在給弟弟王安國的詩里,他還訴說了自己的心情:“只愁地僻無賓客,舊學(xué)從誰得指南?!保ā兜绞娲雾嵈鹌礁Α罚┧麚?dān)心地處偏僻的舒州民風(fēng)愚昧,無人交往,他的學(xué)問得不到長進(jìn)。以致到了以后,舒州同僚為他擺酒接風(fēng),他也“自嫌多病少歡顏,獨(dú)負(fù)嘉賓此時樂”。(《到郡與同官飲》)但從這個“聽泉”的夜晚開始,他準(zhǔn)備將他的身心交與這片山水了。
舒州大地也迎來他“悵望”的三年時光。
通判雖是一個副職,屬于地方小吏,但也是由京官選派而來,有權(quán)直接向皇帝奏事,是朝廷的眼睛。王安石接受這一官職,心情極為復(fù)雜。他位卑志高,時而躊躇滿志,時而也有“青山滿天地,何往為吾丘”(《鳳凰山二首》)的疑問。驅(qū)馬舒州山水,他甚至產(chǎn)生了“愿為五陵輕薄兒,生在貞觀開元時”(《鳳凰山二首》)的想法,滋生了“毋為百年憂,一日以逍遙”的及時行樂思想。只是一到舒州,就遇上大旱,他無暇多思,只能與舒州的老百姓打成一片。為了祈愿風(fēng)調(diào)雨順,他洋洋灑灑寫了《祈雨文》《謝雨文》兩篇文章,和當(dāng)?shù)乩习傩找黄鹎笥?;為救荒?jì)貧,他跋山涉水,發(fā)放糧食。“驀水穿山近更賒,三更燃火飯僧家。”(《發(fā)粟至石陂寺》)偶有閑暇,與同僚“幽菊尚可泛,取魚系榆條”,(《招同官游東園》)也一起采菊釣魚了。
“蓋自三年至五年,所見閭閻之疾苦,官吏之追呼,無不具托于詩篇?!边@是清代學(xué)者蔡上翔總結(jié)他為政舒州時說的話。此言甚是。舒州三年的從政,正是王安石一生中深入基層、當(dāng)?shù)胤焦贂r間最長的。他在舒州寫的詩篇,反映的也都是當(dāng)時生活艱難、民生凋敝、官吏無能的種種社會弊端。
最典型的是他的《發(fā)廩》《感事》《兼并》三首政治詩。在這三首詩里,他把親眼看到的社會黑暗揭示出來:“三年佐荒州,市有棄餓嬰……崎嶇山谷間,百室無一盈?!保ā栋l(fā)廩》)“賤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豐年不飽食,水旱尚何有?!保ā陡惺隆罚袄字涟俪?,小人私闔開。有司與之爭,民愈可憐哉!”(《兼并》)……這些詩既有對富豪掠奪人民土地財產(chǎn)的強(qiáng)烈不滿,也有對尸位素餐者的極大憤慨,還有他對豐年吃不飽飯的老百姓的憂心和愧疚;更有他對自己為政三年,沒有讓老百姓擺脫貧困的自責(zé)……舒州三年,對他的宦海生涯,對他后來改革思想的萌生和形成,乃至對整個北宋政壇產(chǎn)生的影響都不可輕視。要說他“變法”的思想在這里具備雛形并非言過其實,說他這三首詩可以與杜甫的《三吏》《三別》相媲美也不為過。
不僅勤政愛民,他還愛好讀書。經(jīng)常在“潛峰閣”挑燈夜讀。
現(xiàn)在,這里還留有一個“舒王讀書臺”。說他在赴任舒州的一艘夜行船上,遇上一位貌若天仙的女子,雙手捧一顆寶珠,踏浪而來,對他說:“常聞君勤奮好學(xué),特獻(xiàn)上一顆夜明珠伴君夜讀?!闭f罷,便在江上消失得無影無蹤。王安石抵達(dá)舒州后,政務(wù)之余便將“夜明珠”放在案頭,夜夜苦讀,甚至通宵達(dá)旦。潛峰閣的青燈光影就像天上皎皎的月亮,以致當(dāng)?shù)厝税堰@一景觀比喻為“舒臺夜月”,把潛峰閣稱為“舒王讀書臺”。他在這里讀書,輯錄了唐代詩人杜甫的一部詩集,親自撰寫《老杜詩后集序》,又寫了首《杜甫畫像》的長詩,對杜甫的詩歌極其推崇,
宋人邵伯溫《邵氏見聞錄》有他一則軼事,說他吃飯總敷衍了事,只吃眼前的鹿肉絲,筷子從不搛別的菜,以致人家誤以為他喜歡吃鹿肉,第二天又給他送來鹿脯……作為性情執(zhí)拗、被大宋王朝稱為“拗相公”的一代宰輔,這種傳說倒是符合了民間對他的一些期待與想象——他確實是一個容易留在民間故事里的人。
時至今日,這里的民間也還流傳著他的故事。
比如,說他不修邊幅。治所南邊雪湖岸上有位何翁隱士,他多次拜望都吃閉門羹。有一次,他乘其不備闖進(jìn)何府。何翁裝作在身上捉虱子,以此謝絕??刹坏群挝淘谏砩献匠鍪樱蛷淖约汉永镒匠鍪舆f給何翁。兩人相視大笑,從此成為莫逆之交。他的詩“有興提魚就公煮,此言雖在已三年”(《書何氏宅壁》)寫的就是這位。在另一個故事里,說他在舒州鄉(xiāng)下買米粑,與一漂亮的老板娘打賭,說老板娘若能對上對子,他就送她一幅字。他隨口戲謔一聯(lián):“大大一對白娘子包?!必M知老板娘機(jī)智異常,張嘴就對出下聯(lián):“長長兩幅王先生字?!焙Φ盟装姿统鲆环?。
在舒州任通判三年,由于當(dāng)時的宰相文彥博、歐陽修極力推薦,他曾有過兩次到京城任職的機(jī)會,但都被他找理由推辭了。特別是至和元年三月,他在舒州的任期已滿,朝廷任命他為“集賢校理”。這個職務(wù)在宋代士大夫們眼里是清要之職,但他斷然拒絕。他寫了一首詩:“戴盆難與望天兼,自怪虛名亦自嫌。槁壤太牢俱有味,可能蚯蚓獨(dú)清廉?!保ā妒嬷荼徽僭嚥桓芭紩罚┮员磉_(dá)自己的胸襟與抱負(fù)。
但他最終還是離開了舒州。從石牛古洞開始“悵望”的神情里,一步一步,信心滿滿地走向了繁華的京城,成為“中國十一世紀(jì)的改革家”(列寧語)——只不過,這時他花了三年的時間,經(jīng)歷了初到舒州時的茫然,再到“欲辭潛皖更躊躇”的心路歷程,對舒州人民有了依依不舍和“自羞”的情愫。直至元祐元年(1086年),他在金陵(南京)孤寂地離世,孤傲執(zhí)拗的“改革者”背影凄然地消失在北宋的天空,他再也沒有回來。但窮其一生,他一直沒有忘記舒州,也沒有擺脫與舒州的關(guān)系——元豐元年(1078年)受封舒國公,病逝當(dāng)年被追封為舒王。
還是在受封舒國公時,他認(rèn)為是朝廷對他最大的肯定和恩寵,竟高興得一口氣寫了三首詩——他懷想“落木云連秋水渡,亂山煙入夕陽橋”(《九日登東山寄昌叔》)的舒州山水,思念“皖城終歲靜如山”(《和曾子翊授舒掾之作》)的日子,自覺“今日桐鄉(xiāng)誰愛我,當(dāng)時我自愛桐鄉(xiāng)。”(《封舒國公三絕》之一)元豐七年(1084年),見到舒州的遜師,他又寫詩,云:“亦見桐鄉(xiāng)諸父老,為傳衰颯病春風(fēng)。”遙望留有遺憾的舒州,他的內(nèi)疚和羞愧感與日俱增:“看君別后行藏意,回顧潛樓只自羞。”“相看發(fā)禿無歸計,一夢東南即自羞?!?/p>
不羞的是他那留在舒州的一首首詩,刻在石牛古洞的一方方石刻了。他的“竟悵望以空歸”那首六言詩,連他政治上的反對派,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北宋文學(xué)大家晁補(bǔ)之看到,也不由得心存敬意,云:“蓋公在江南時所書野壁辭,凡二十四言,世以謂具六藝群言之遺味,故與其經(jīng)學(xué)典策之文俱傳焉?!边@一方石刻歷經(jīng)九百多年的風(fēng)雨,就像他拋向波瀾壯闊的生命大河里的一只鐵錨,牢牢地嵌入了古皖之地。
石牛古洞就像天柱山的一只嘴巴,年復(fù)一年、日復(fù)一日地訴說著什么,又像是天柱山三祖寺的一只耳朵,總在傾心諦聽什么……這里,第二個朝我走來的就是黃庭堅(1045-1105年)了。他在舒州逗留的時間不長,但他以此為家。他自號山谷、山谷道人,摩圍老人、摩圍居士……把自己唯一的愛女嫁給李公麟的侄子李文伯。他在此揮就的詩篇,已成為中國文學(xué)天空中一抹絢爛的霞光。
這位北宋的大詩人、大書法家自幼聰穎,七歲時便寫《牧童》詩,八歲時寫出《送人赴舉》詩,兩次鄉(xiāng)試均為第一。英宗治平四年進(jìn)士及第,神宗熙寧五年任北京(今河北大名)國子監(jiān)教授,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改任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縣令。
雖然他的履歷有“徽宗起知舒州”之句,但他實際并未就任。他到舒州全是因為六舅父李公擇,也即是李常在這里當(dāng)官的緣故。李常任淮南西路提點(diǎn)刑獄,治所正在舒州。據(jù)資料考證,他一生只在元豐三年兩次到過舒州,分別是那一年的秋天和冬天。也即他的恩師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謫黃州的年份——“長我教我,實惟舅氏”。自從十四歲時父親過世,他就跟著舅父李公擇在這一帶生活,他對這里應(yīng)該不很陌生。
也就比王安石大五歲——他三十五歲時來到石牛古洞。在石牛古洞,面對王安石三十年前留下的石刻,他有些興奮,也有些忐忑,寫了一首六言絕句:
“司命無心播物,祖師有記傳衣。白云橫而不度,高鳥倦而猶飛。”
這詩有禪意,似是脫胎于《景德傳燈錄》“一片白云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巢”之句。后來在《山谷詩集注》中,他自注云:“荊公通守舒州,嘗題詩云……故山谷擬作。”意猶未盡。他還寫了同樣充滿禪意的一首詩,名為《題山谷大石》:
“畏畏佳佳石谷水,冬冬隆隆山木風(fēng)。爐香四百六十載,開山者誰梁寶公。”
走進(jìn)石牛古洞,倏然看見一頭青牛跪臥溪畔,似飲水又像是撒歡,朝他哞哞叫喚。他恍恍惚惚,思緒縈回,仿佛就回到了自己童年,脫口叫一聲“青?!保d致勃勃在石牛溪旁大石上寫了一首詩:“郁郁窈窈天官宅,諸峰排霄帝不隔。六時謁天開關(guān)鑰,我身金華牧羊客。羊眠野草我世閑,高真眾靈思我還。石盆之中有甘露,青牛駕我山谷路?!比缓螅衷谑谏峡滔骂}記:“李參、李秉夷、秉文、吳擇賓、丘揖觀余書青牛篇,黃庭堅庚午小寒?!?/p>
天柱山層巒疊嶂,是道教第十四洞天、五十七福地。蒼蒼莽莽中有司命真君所居的司元洞府。那時,這里道宮幢幢,道場林立,有一種神秘的道教祖庭文化氣息。與上面兩首詩迥然不同,他的這首詩詩風(fēng)突變,瞬間就說他是一位墮落凡塵的“金華牧羊客”。如今“高真眾靈思我還”——黃氏祖寓婺州(即金華)。而《神仙傳》上也說:黃初平年方十五,為家牧羊,由一道士攜至金華山,歷四十年,成為神仙。后來他的哥哥找到他,問羊何在,他喝令滿山白石化為數(shù)萬只羊……登上石牛背,恍若騎上出關(guān)的青牛,黃庭堅流露出夫子自道的道家心性。
他是愿意相信人有“夙根”的。有一地似曾相識,他就覺得前生到過。宋人筆記《春渚紀(jì)聞》等書,也有他前世是一位閨中才女的記載。說那位才女平生最大愿望就是“身為男子,得大智慧,為一時名人”。才女熟讀《法華經(jīng)》,所以得以托生于他。還說他被貶至四川涪陵時,夢見一女子說墳里的棺材朽壞,尸身腋下有蟻蟲咬噬。他的腋下本有濕癬。于是他真的找到這座墳,為她改棺重葬,腋下的頑疾也不藥自愈了。
前世抑或今生,因“烏臺詩案”而帶來的種種人生的失意、苦悶和迷惘頃刻間煙消云散。騎著青牛,牧笛橫吹,他仿佛找到心中的一處世外桃源。后來著名畫家李公麟以此為背景,畫了一幅《魯直坐石牛圖》,題曰:“魯直坐石牛上,題詩石上,所謂‘青牛駕我山谷路’也?!辈⒄埲丝淘诹讼叺氖谏?。可惜這方石刻,不知何時被人盜走,石壁上兀自留下個凹處,讓人唏噓不已。
李公麟(1040—1106年)字伯時,舒州人。神宗熙寧丙科。歷南康、長垣尉,泗州錄事參軍,為中書門下后省刪訂官、御史檢法。好古博學(xué),長于詩。他與當(dāng)時舒州的李亮工(公寅)、李元中(沖元)號稱“龍眠三李”,與黃庭堅交情尤其深厚,且終生不離不棄。黃庭堅把女兒嫁給其侄李文伯,便是這種關(guān)系最有力的見證。
與舒州結(jié)下秦晉之好,成了兒女親家,也給舒州增添了一樁喜事。黃庭堅沒有理由不喜歡舒州。但畢竟是客游舒州,他在此寫詩,盡管一寫就寫成了千古流傳,但那只能說是他的過人之處。
《宋史》對他那次游歷舒州是這樣記載的:“初,游潛皖山谷寺、石牛洞,樂其林泉之盛,因自號山谷道人云?!蹦谴?,他與表弟李秉彝(夷)等游覽潛峰、山谷寺、萬松亭諸名勝,盤桓了五十余天。在舒州,他在延壽寺徘徊徜徉,欣賞芍藥、牡丹、春筍……拜謁前輩王安石讀過書的潛峰閣,追尋“梅蕊破顏冰雪,綠叢不見黃甘”的友情,登上“擢秀閣”,飽覽“歲晚對煙景,人家橘柚間”的舒州黃昏……聽說有“煙波釣徒”之稱的唐代大詩人張志和后人隱居在此,他還興沖沖地邀他煮泉品茗,作“靈龜泉銘”。特別有趣的是,在陪同的朋友丘揖的家里做客,看到父親親手點(diǎn)校的一部《韓愈文集》,他激動不已,手舞足蹈,賦詩曰:“中有先君手澤,丹鉛點(diǎn)勘書詩。莫惜借行千里,他日還君一鴟?!保ā稄那鹗慕桧n文二首》)不僅要還丘揖一壺酒,看丘揖臨摹王羲之《蘭亭序》,他還把自己收藏的幾本王羲之字帖都給了丘揖。據(jù)說,那次他把“少負(fù)奇氣,七歲能詩”的外甥徐俯也帶在了身邊。
他對舒州山水如癡如醉,現(xiàn)在,我們也許可以從他的家鄉(xiāng)找到一些答案。
他在家鄉(xiāng)江西雙井的居所背靠鳳凰山,面對修明河的明月灣,十里秀水穿村而過。四周象形山、虎形山以及獅形山逶迤環(huán)抱……讓人訝異的是,石牛古洞面臨潛水河,背靠的也是鳳凰山。周圍也是連綿不絕的天柱山峰。他七歲時寫的《牧童》詩:“騎牛遠(yuǎn)遠(yuǎn)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jī)關(guān)用盡不如君。”這里也有一頭牛,一頭石牛。所謂“青牛駕我山谷路”也。
此情此景,不知暗合了他的怎樣一個生命密碼?
元豐三年十月,也就是赴吉州太和任知縣時,他自金陵溯江而上,湊巧六舅李公擇自舒州治所外出巡察。不知無意還是有約,兩人在皖水入長江處相遇。風(fēng)雨連綿十幾天,甥舅兩人喝茶飲酒、讀書聊天;對床夜語,抵足而眠。黃庭堅情不自禁地想起詩人韋應(yīng)物《示全真元?!芬辉?,反復(fù)揣摩吟詠其中“寧知風(fēng)雨夜,復(fù)此對床眠”兩句,他迷離不已。與舅父分別后,他把這十個字放在自己寫的十首詩的韻腳,將童年以來舅父給予的關(guān)愛一一溢于言表,最后,動情地說“何以報嘉德,取琴作南風(fēng)”。他取“昔者舜彈五弦之琴,造《南風(fēng)》之詩。其詩曰‘南風(fēng)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fēng)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孔子家語·辨樂解》)的典故,希望能像舜那樣為民解憂紓難,為民增財添富……
由于赴任在即,黃庭堅惆悵地告別了舅父。臨別之際,他寫詩呈給舅父:“昨夢黃粱半熟,立談白璧一雙。驚鹿要須野草,鳴鷗本愿秋江?!币馑际钦f這次見面很快樂,昨夜睡得很香,還夢見自己當(dāng)了大官,獲得重賞。宦海沉浮,他已然是一只受驚的小鹿,只求像江上的鷗鳥能自由自在飛翔就好了……詩里突然透露了一種無名的悲傷。
仿佛預(yù)感前路虎視眈眈,命運(yùn)的大網(wǎng)張開了猙獰的大口。
崇寧元年(1102年)六月初九,黃庭堅領(lǐng)太平州(治在今安徽當(dāng)涂)事,僅僅當(dāng)了九天太守,就再次被免除職務(wù)。據(jù)《年譜》記載:“崇寧元年七月甲午,系舟達(dá)觀臺下,待舒城家問?!背鐚幎辏?103年),朝廷將《元祐奸黨碑》頒布天下,又開始新一輪對元祐黨人的打擊,黃庭堅名列其中,由此遭逢噩運(yùn)——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公爹,也曾是他在北京大名府國子監(jiān)時的同僚趙挺之當(dāng)了副宰相。此人為人陰險,卑鄙無恥,與他一直不和。果然,轉(zhuǎn)運(yùn)判官陳舉秉承趙挺之意旨,呈上他寫的《荊南承天院記》片語,將他以“幸災(zāi)謗國”治罪,貶到當(dāng)時蠻荒的宜州(廣西河池)。
六年的貶謫生活,給黃庭堅一家?guī)砹顺林氐拇驌?,也使他的身心遭到致命的摧殘。崇寧四年?105年),朝廷欲將他流放永州(今湖南),但九月三十日,他沒有聽到詔令就溘然長辭,生命的光輝凝結(jié)在了六十一歲的人生刻度上。
據(jù)說,他死前最快意的事就是飲完酒,把腳伸出了那欄桿外面淋雨,然后說:“吾平生無此快也!”
狹長幽深的石牛古洞,一股股溪流如抖落的白練。流水沿山谷的石壁急湍而下,或穿巖擊石,訇然作響;或百回千轉(zhuǎn),濺雪飛玉;或潺潺湲湲,竊竊私語……有了流水,這里不僅有了動感,還有了人跡,有了生命,有了鮮活的人文氣息和永恒生命的影子。留字或沒有留字的,來過或沒有來過的,都像影子一樣存在于這里。人影憧憧——這里,留下的最大的影子就是蘇東坡(1037-1101年)——蘇軾了。他沒到過石牛古洞,但卻像影子一樣真實而詩意地存在。他的詩,他的為人,他的故事……在這里到處傳說。
“水無心而宛轉(zhuǎn),山有色而環(huán)圍,窮幽深而不盡,坐石上以忘歸?!?/p>
石牛古洞巖石上這首六言詩,因旁邊刻有“荊公”二字,就有人說是王安石后來補(bǔ)刻的,也有人猜是黃庭堅步王安石詩韻而作。但兩人的詩集均沒有收錄。因此,這首六言詩就成了詩壇的一樁疑案。于是有人喟然長嘆,說,如果這詩是蘇軾——蘇東坡寫的多好!
這當(dāng)然是人們的一廂情愿。因為從蘇軾的生命軌跡和他的詩文看,他沒有到過這里。他與舒州的關(guān)系只是朋友、只是詩歌的關(guān)系。
第一次知道舒州,他是在杭州通判任上。熙寧七年(1074年),朋友柳子玉要到舒州任靈仙觀監(jiān),他贈詩一首,勸勉朋友,也期待“何時夢入真君殿,也學(xué)傳呼觀主來”。(《送柳子玉赴靈仙》)熙寧十年(1077年),朋友王景純致仕歸隱,他贈詩一首,與之開玩笑說“他年若訪潛山居,慎勿逃人改名字”。(《送仲素寺丞致仕歸隱潛山》)他與王安石、黃庭堅共同的朋友李公麟為弟弟李亮工隱居之宅繪制《歸來圖》,他還是贈詩一首:“五畝自栽池上竹,十年空看輞川圖。”(《李伯時畫其弟亮功舊宅圖》)
他和舒州的關(guān)系當(dāng)然還因為李公擇的關(guān)系。李公擇是黃庭堅舅父,也是他的密友。黃州與舒州當(dāng)時同屬淮南西路,初貶黃州(今黃岡)副團(tuán)練使,屬設(shè)在舒州的舒黃蘄鎮(zhèn)撫使管轄。事實上李公擇經(jīng)常去黃州,還將舒州的柑子寄給他嘗鮮?!拔矣型崂伞z我三寸甘……”(《東坡八首》其一)他吃了不算,還期待第二年的春天,弄些柑苗栽在自己的荒地上:“想見竹籬間,青黃垂屋角?!保ㄍ埃┦嬷莓a(chǎn)梅,梅花開時,李公擇寫了一首長詩,他依韻而和:“詩成獨(dú)寄我,字字愈頭痛?!薄昂萎?dāng)種此花,各抱漢陰甕?!北硎疽c李公擇一起回鄉(xiāng)抱甕,同種梅花。
《蘇軾文集》里有一篇《記公擇天柱分桃》的文章寫得很有意思:“李公擇與客游天柱寺還,過司命祠下,道旁見一桃爛熟可愛,當(dāng)往來之沖,而不為人之所得,疑其為真靈之瑞,分食之則不足,眾以與公擇,公擇不可。時蘇、徐二客皆有老母七十余,公擇使二客分之,歸,遺其母,人人滿意過于食桃。此事不可不識也?!?/p>
這是不可多得的一篇筆記小品。因其中有“此事不可不識也”語,有人認(rèn)為蘇軾去黃州之前,應(yīng)該向舒黃蘄鎮(zhèn)撫使報到過,意思是到過舒州。但更多人堅持認(rèn)為,雖然他被授“舒州團(tuán)練副使”之職,但緊跟其后有一句“永州居住”。意思是他不得離開永州——到底有沒有到舒州,留給世人的只能是一個千古之謎和一聲嘆息了。
但蘇軾晚年有卜居舒州的打算,卻是千真萬確的。
蘇軾幾遭貶謫,晚年為在何地安家居住卻費(fèi)盡了心思……似乎也沒有人像他那樣為晚年的卜居而一波三折。他最早動這個念頭是在元符三年(1100年)十一月。當(dāng)時,朝廷有旨給他:“復(fù)朝奉郎,提舉成都玉局觀,在外州任便居住?!保ā短K軾文集》)即他可以自由自在地選擇自己的住地。何以家為?他首先想到的當(dāng)然是老家,如“蜀若不歸,即以杭州為佳”。但兩地到底都不合適。于是他想到了常州。這一是他在常州還有一點(diǎn)田產(chǎn),二是在“烏臺詩案”發(fā)時,他曾將一家老小安置在常州的宜興縣。
他從貶謫之地嶺南北歸,途經(jīng)紹州(廣東)遇上了好友李亮工(公寅)。后來,他說:“今三十年而見君曲江(今廣東韶關(guān)),同游南華,宿山水間數(shù)日,道舊感嘆,且勸我卜居于舒,故詩中皆及之。”(《蘇軾文集》)由于李亮工的勸導(dǎo),他有了卜居舒州的打算。
“青山只在古城隅,萬里歸來卜筑初。會見四山朝鶴駕,更看三李跨鯨魚?!保ā洞雾嵣貍y李通直二首》)這是他關(guān)于卜居舒州的詩。他知道舒州城邊有雄奇靈秀的天柱山,也知道舒州有“龍眠三李”等朋友。對舒州的山水和鄉(xiāng)風(fēng)民俗,他一清二楚。因為李亮工的勸導(dǎo),他兀自做了一番美好的想象,與之分手后,便“意決往龍舒(即舒州),遂見伯時為善也”。
隨后,他寫信給了舒州的另一朋友李惟熙:
“偶得生還,平生愛龍舒風(fēng)土,欲卜居為終老之計?!保ā短K文忠全集·東坡續(xù)集》)
“住斗龍舒為多……龍舒聞有一官莊可買,已托人問之,若遂,則一生足食杜門矣?!保ā短K軾文集》)
但在著手購買官莊時,事情發(fā)生了變化。比他先期遇赦的弟弟蘇轍(子由)已經(jīng)定居在許昌。弟弟來信希望他定居許昌。蘇軾收到信,就產(chǎn)生了“老兄弟相守過此生矣”的想法??杉幢闶沁@樣,他的心還是在常州、舒州、許昌三地來回?fù)u擺,游移不定。以至中間還有過定居真州(現(xiàn)在的儀征)的意思。
最后,考慮到當(dāng)時常州遠(yuǎn)離北宋政治中心,又有當(dāng)年為官的一些根基,他還是選擇了常州。只是遺憾的是,他在那里住了一個多月便愴然而逝了。
名下雖然掛了“舒州團(tuán)練副使”職務(wù),舒州人民終沒有福分接納他的肉身。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zhí)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zhí)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xiàn)右足,魯直現(xiàn)左足……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珠可歷歷數(shù)也?!?/p>
這是明朝魏學(xué)洢寫的一篇《核舟記》。他把蘇軾、黃庭堅和佛印三人刻畫得神情畢肖,活靈活現(xiàn)。但實際上當(dāng)年乘舟泛游赤壁的并沒有黃庭堅和佛印兩人。只是在神刻王叔遠(yuǎn)眼里,舟上有蘇軾,一定就有黃庭堅,有佛印……同理,在舒州人民的眼里,王安石、黃庭堅到過舒州,那么蘇軾也應(yīng)該到過舒州。只有三個人聚集在這里,才是北宋文壇的風(fēng)云際會……
不過,讓舒州這一片山水后來感到幸運(yùn)的是,他們?nèi)嘶蜃阚E,或靈魂,或背影,抑或僅僅就是一縷縹緲的詩魂,最終他們都用自己的方式把各自留在了這里,留在了石牛古洞那一泓潺潺不止的溪流之中了。
這是舒州山水的一種功德圓滿。
這三人中,蘇軾是四川人,王安石和黃庭堅是江西老表。王安石年長蘇軾十六歲,蘇軾又年長黃庭堅八歲。三人是詩友,又同卷在黨爭的旋渦里。黃庭堅父親與王安石是同鄉(xiāng)同年進(jìn)士,自少年時代推崇王安石,他與王安石一樣經(jīng)歷了少年喪父之痛。孤傲的性格與王安石也有一比。蘇軾“烏臺詩案”株連到他,他受到了罰紅銅二十斤的處罰……或朋友,或為政敵,他們?nèi)藚s總是惺惺相惜。
蘇軾被捕關(guān)押,政敵們欲置之死地而后快。面對確鑿證據(jù),殺還是不殺,神宗皇帝一時舉棋不定。就在這關(guān)鍵時刻,罷相而退居金陵的王安石毫不含糊,連夜派人飛馬進(jìn)京上書給神宗,說:“安有圣世而殺才士乎?”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離黃州奉詔赴任汝州(今河南汝陽),未果,途經(jīng)金陵(南京),專程拜訪王安石。王安石穿了便服,騎著毛驢接他。蘇軾慌亂得連帽子都沒戴,迎上前施一大禮說:“今日太失禮,竟敢以便服來參見大丞相?!蓖醢彩溃骸岸Y儀哪里是為我們這種人而設(shè)呢!”說罷,兩人一起詩酒唱和,好不投機(jī)。王安石約他在金陵買田筑屋,相鄰而居。蘇軾感動得和詩一首,曰:“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保ā洞吻G公韻四絕》其三)詩中充滿了對王安石的景仰,兩人相處了三十多天。
蘇軾離開時,王安石還對人說:“不知更年幾百,方有如此人物!”
這樣的蘇軾,這樣的蘇東坡,舒州人民當(dāng)然世世代代喜歡。何況,他為舒州寫了那么多美妙的詩文,留下那么一個美妙的卜居之夢?,F(xiàn)在,這里民間宴席擺放桌椅,仍然還有“蘇端、歐端”之分;民間嫁娶也有“蘇才、郭福、姬子、彭年”之說。這“蘇”就是舒州人對他生命的一種樸素而真誠的認(rèn)可和懷念。
石牛古洞六百多米長、十七米寬。面朝潛水河,依偎三祖寺。兩岸青山傍圍,藤蘿滿壁。松篁交蔽,綠蔭成蓋的天然洞穴里,又因長年溪流不息,人們稱之為“山谷流泉”……據(jù)專家辨識,散落在山谷的石刻起自唐貞元初年,至宋元明清乃至民國都有,共有三百多幅。是一處罕見的沒有斷代的摩崖石刻……石刻或字大如斗,或字小如蝌蚪,或飄逸,或沉雄,或蒼勁,或圓潤,行楷隸篆草、顏柳歐米趙……雖然其中也不乏“到此一游”之語,但文體繁雜而齊備,大都出自一些官宦名流、騷人墨客之手。
流水不腐,轉(zhuǎn)眼便是永恒。這些石刻經(jīng)過千百年風(fēng)霜雨雪的洗禮,已與天柱山渾然一體。剔除所有的煙塵與浮華,仿若上天賜予天柱山的一座書法藝術(shù)博物館,已然凝結(jié)出一束遮擋不住的巨大的人文之光。同時,它又像綻放在溪谷的一朵碩大無朋的宗教與藝術(shù)之花,日浸月潤,兀自散發(fā)出了一種禪意的澄澈和芬芳。歷久彌香。
水曲霞觴轉(zhuǎn),泉水漱玉抱。(宋·陳楠)
拂拭懸崖觀古字,塵心病眼兩醒然。(宋·留正)
禪林誰第一,此地冠南州。(宋·張同之)
扶藜踏雪訪梅花,小注青牛處士家。(宋·趙希袞)
石牛洞里詩無數(shù),盡在煙云縹緲間。(元·吳伋)
醉倚石牛山谷晚,泉聲靜聽思冷然。(明·萬象春)
水流云自在,去住各無心。(民國·施樹巖)
這都是留在石牛古洞里的詩句。不僅如此,這里還有諸如求雨,祭山、賑災(zāi)這樣的記事石刻。有一方石刻就記載了南宋慶元三年(1197年)“勞農(nóng)”(慰問農(nóng)民)賑災(zāi)之事。從石刻的文字來看,安慶知府陳棅先來慰問農(nóng)民,七十五天之后,他又到了天祚宮禱告雨神。這石刻起碼透露了兩條完整的信息:一是南宋慶元三年這里有過大旱,二是當(dāng)時父母官的親力親為。光緒壬午(1882年)清知縣陳慎容在此賑災(zāi),如法炮制,勒石以記。
宋人趙彥衛(wèi)《云麓漫鈔》卷二有一段記載:“舒州皖公山洞(即石牛古洞),留題者甚眾。沉樞密曩嘗游,見洞上莓苔剝落處,露一字‘日下火’,知非今人名。試命抉剔之,乃李翱題,字甚勁健。予嘗親到,名公題刻已遍,山水殊勝?!边@些石刻,無論是被山水遮蔽或者顯示,袒露或者覆蓋,都讓人能尋到一些有趣的歷史細(xì)節(jié),看到歷史光鮮的葉片和生動的枝蔓。
石牛古洞有過熱鬧,有過沉寂,也有過令人揪心的破壞。
現(xiàn)在的石牛古洞分為三段:曰“潺潺溪”,曰“石牛溪”,曰“山谷流泉”。據(jù)《潛山縣志》記載,石牛蹤跡或有兩處,一處在上游,渾圓巨石如巨牛臥伏溪底,沐浴溪流。腹背外露,水時而漫漶其上。兩只天然蹄印嵌在類似脊背的石頭上。被人嘆為“天下奇觀”。另一處就是黃庭堅吟詠的那頭“青?!绷?。青牛落在進(jìn)石牛古洞的門口,四蹄彎曲腹下,頭、背、腹、腿的線條分明,酷肖青牛跪臥溪畔,飽飲了清泉,然后在茂林修竹間翹首藍(lán)天,諦聽三祖禪寺古剎之鐘聲。千百年來歲序的更替,地質(zhì)的變遷,兩只牛蹄印仍然完好無損,但黃庭堅騎過的那頭青牛卻被當(dāng)作“牛鬼蛇神”炸了牛頭,只剩下殘缺的牛身臥伏在溪水里,如怨如訴,如歌如泣。
由于青牛,當(dāng)?shù)匮苌艘恍┥裨?。一說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guān),走著走著,忽然感覺青牛的腳步放慢了。老子問:“你伴我數(shù)十春秋從不懈怠,今天怎么啦?”青牛忽地淚水一流,垂下雙耳伏在地上,說:“你出關(guān)得道成仙,歸時無期,老畜還是眷念中原山水,不忍離去?!崩献右恍Γ骸案饔衅渲?。待你送我西行三日,我即讓你返回?!鼻嗯R宦?,不用揚(yáng)鞭自奮蹄,把老子送到西域后,腳踏祥云便往回走。走了一陣,云彩忽被天柱峰扯住,青牛低首一看此處如蓬萊,遂落下了云頭。后來人們經(jīng)??匆娨活^壯碩的青牛出入天柱山。一位貪心財主看到這條無主青牛,想牽牛回家,于是使勁地拽牛的尾巴。青牛本能地一跺腳,財主不幸摔到谷底,一命嗚呼。青牛見斷送一條人命,遂心如死灰,搖身一變,變成石牛遁跡了山林。青牛跺腳處便留下了牛的蹄印。
二是與《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有關(guān)。說從前這里有頭水牛精出入田園菜地,糟蹋莊稼。當(dāng)?shù)乩习傩湛嗖豢把?。有一天,為牛郎織女牽線搭橋的金牛星路過,見到這頭水牛精橫行霸道,為害一方,就大聲叱責(zé)。不想,水牛精心生歹意,竟用雙角頂撞金牛星。這情景恰被天宮值日的星君看見,立即告訴了太上老君。于是太上老君將它困在天柱山的一個山洞里。但水牛精嫌那山洞逼仄,還是掙扎著逃脫。又被鳳凰山的仙鶴稟告了太上老君。于是太上老君廢了水牛精的靈性,罰它跪臥石牛古洞,永世不得超生。
兩則神話都勸人向善。有趣的是,它們都與天柱山的道教有關(guān)。
石牛古洞是佛道的,也是儒家的,更是詩意的……它最大的詩意是這里經(jīng)常上演中國古典詩歌的盛宴——“和詩”。
自王安石那首“竟悵望以空歸”的六言詩橫空出世,不僅有了“坐石上以忘歸”的六言絕句,還因為黃庭堅那首“白云橫而不度,高鳥倦而猶飛”的和詩而引來了眾多唱和者。例如:“詩可弦兮介甫,操可礪兮涪翁。已已一時陳跡,悠悠萬古清風(fēng)?!保ㄋ巍ぺw希袞)“水如玉而可掬,山似黛而重圍,坐石上以濯纓,沿山阿而詠歸?!保鳌?yīng)峰)“水流碧兮如玉,山交翠兮若圍。臨石崖以兀坐,臥云榻而遲歸?!保鳌垜?yīng)治)“往古來今遞嬗,青山白水重圍。望前賢而仰止,探勝跡以忘歸。”(清·張期愈)“前古游人來往,崖頭姓字朗朗。我來石上觀泉,又見鳴琴詩榜?!保駠S任琦)“山崎嶇兮四繞,水淺湛兮中流。問鑿基兮誰知,曰志公兮建修?!保駠ね豕饧s)……和詩布滿了石牛古洞。
“東坡文章妙天下,荊公絕句妙天下?!边@是宋代文壇流行的兩句話。前夸蘇軾文,后夸王安石的詩。宋代文人稱贊王安石六言絕句天下無雙。據(jù)說一次翰林日,蘇軾邀請門人聚集太乙宮,欣賞王安石的兩首六言絕句,吟詠再三,蘇軾對黃庭堅說:“座中只有你的筆力可及。即使可及了,但不會有荊公的自在。”雖然如此,但和者還是紛至沓來,他們把酒臨風(fēng),吟詩唱和,其樂融融。這些和詩既有對王安石、黃庭堅兩位前輩的懷念與追思,也表達(dá)出他們自己體悟的人生意趣……
漫漫歲月,詩人們隔空而吟,也促使他們成為各自生命的啟迪者、鼓舞者。
與王安石舉火游石牛古洞整整相距九百三十年,一九八一年的仲夏,也是從此處走出的原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來到這里,他步韻而作,揮毫潑墨:“汲盡泠泠江水,沖開靡靡山圍。三祖道場重現(xiàn),千花滿載而歸。”一九九○年第二次來此視察,他心游萬仞,又賦六言詩一首:“大悲無不包容,渾然忘得是非。識得信心不二,千花滿載而歸?!?/p>
千花滿載而歸。是啊,時光流轉(zhuǎn)近千年,趙樸初先生這兩首六言絕句,便是思接千載,直指佛心,直指一種生命的“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吧。
雨,不知什么時候已經(jīng)停了。石牛古洞里煙霧暗涌,云霞縹緲。溪石竹樹若隱若現(xiàn),時而一片迷蒙,如夢如幻。溪石上濕淋淋的,晶瑩的水珠在竹葉與樹梢上閃爍著,像灑落人間的一粒粒燦爛星辰。煙樹之中,或坐或臥的王安石與黃庭堅那兩尊銅像,猶如兩顆碩大的星斗漸漸浮現(xiàn)了出來……伴隨著溪流婉轉(zhuǎn)激回的,是一陣款款低吟的洞簫聲。一切宛如天籟。望著巍峨的天柱山,我突然覺得,這就是天柱山最溫柔的一部分了。
裹挾著盛唐的煙霞、大宋的風(fēng)雨,再上場的應(yīng)該是明朝正德年間的胡纘宗了。雖然舒州兩字早已寫進(jìn)了歷史,這里改叫安慶府,治所也從舒州潛山搬到長江邊的宜城,他也只能稱作安慶知府胡纘宗,但在石牛古洞,能承接唐宋之風(fēng)的也只有他了。
史載,胡纘宗(1480-1560年),字孝思,一字世甫,號可泉,一號鳥鼠山人,甘肅天水秦安人。他的祖父曾任過縣官,父親胡士濟(jì)是一位儒生,曾在四川雙流等地任縣學(xué)教諭。明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年)他考中舉人,正德三年(1508年)考中三甲一名進(jìn)士,被破格擢用,授翰林院檢討,參與編纂《世宗實錄》。正德五年(1510年),權(quán)傾一時的劉瑾謀反被誅,胡纘宗被人誣告而受牽連,謫為嘉定州判官;正德十年(1515年),升為南京戶部湖廣司員外郎,后升為郎中。正德十四年(1519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改任安慶知府。這時,他才三十九歲。
由于父親博學(xué)多識,胡纘宗耳濡目染,從小就喜歡學(xué)習(xí),讀書異??炭唷7婚g還有姐姐用嘴銜油點(diǎn)燈供他讀書到三更的故事。他沒有辜負(fù)姐姐的期望,正德三年就考中進(jìn)士,殿試為一甲,后因大學(xué)士焦芳包庇其子焦黃中,把他改為三甲第一名。以致讓當(dāng)時閣臣試官李夢陽看不過去,特奏請讓他等同于一甲,為傳臚。他這才被授予翰林院檢討,成了當(dāng)時朝廷惜才憐士的一則笑談。他與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子”友善,后來詩學(xué)思想也接近他們。
“青山下碧流,江樹行舒州。千里輕帆外,層層見水樓。”(《望安慶》)從南京趕往古舒州——安慶的船上,他寫了這樣一首詩,可見心情是何等愜意。就是在那一年,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權(quán)之玄孫朱宸濠起兵謀反,很快攻陷南康、九江等地。就在想沿江東下,直取南京時,卻在安慶遭到了守軍的拼死抵抗。朱宸濠親臨督戰(zhàn),激戰(zhàn)十幾天仍攻克不下安慶城。其時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王守仁(王陽明)攻克其老巢南昌,朱宸濠只好回師。安慶解危。但這個“寧王之亂”卻給安慶造成了極大破壞。胡纘宗到安慶后,他首先做的就是戰(zhàn)后恢復(fù)工作。為此,他定了許多規(guī)矩,比如,不準(zhǔn)屬吏騷擾百姓,如有訴訟只是“里人論之”,然后又“裁河泊之冗員,裁糧役之虛耗,裁商稅之濫科,而弊政以釐”。(李天爵《知府胡公去思碑記》)再實地考察,“開吳塘烏石堰,溉民田”,在短短的時間里就使安慶“撫綏安輯,民以大蘇”,從而深得民心。
在石牛古洞的東側(cè),有一方石刻上寫著:
“前翰林檢討胡纘宗,前監(jiān)察御史余珊,前兵科給事中齊之鸞正德辛已至日集此,陳良材刻?!?/p>
如果與當(dāng)年通判舒州的王安石相比,他是“一把手”,比王安石有權(quán)得多,也多干一年……因府治移到了安慶,他把著名的“天柱閣”從潛山遷到長江的岸邊。這樣,他既能感受“云從天柱出”,又能領(lǐng)略“月傍小孤流”的安慶山水了。在安慶,除了加強(qiáng)府學(xué)和縣學(xué)外,他還恢復(fù)和新建了近思、山谷、桐溪、皖山等書院,在安慶各地建設(shè)名宦祠、鄉(xiāng)賢祠、忠烈祠等。他精研文史,在文學(xué)、理學(xué)、書法等領(lǐng)域都有造詣。作為明朝地方志歷史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這里不僅留下了大量詩詞歌賦,還主修了十七卷《安慶府志》,為安慶留下了一份珍貴的地方文獻(xiàn)。
與他一起吟詩唱和的朋友主要是齊之鸞、余珊兩位。他們經(jīng)常攀登天柱山,“上山掃碧霞,下山凌蒼漭。”(《馬上見天柱山》)天柱山的石牛古洞、山谷流泉、三祖寺、白鶴觀……到處都留下了他們尋訪的足跡和詩句。在王安石讀書遺址旁建造讀書臺,在石牛古洞石刻“望岳”“靡靡溪”“山谷”等,僅他一人留下的石刻就有七八方之多。
由于勤政愛民,禮賢下士,他的政績在安慶有口皆碑。以至離任安慶,當(dāng)?shù)厥棵駷樗塘ⅰ叭ニ寂啤保f是“皖之士民,遠(yuǎn)至深山窮谷,皤皤之輩,咸奔走噓唏,不舍公去”。他走的那天,安慶一帶甚至連路邊相送的人都萬般不舍,泣不成聲。數(shù)以百艘的船只一路送他到京口才折返。
離開安慶后,胡纘宗陸續(xù)在蘇州、山東、浙江、山西、河南等地做官。嘉靖十八年(1539年)年底,在河南巡撫任上,因衙門失火燒毀符敕,他引咎辭職,退守老家甘肅秦安,在葫蘆河畔開始過上讀書著述的隱居生活。然而,沒有想到的是,在家居住生活了十年之久,到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他卻遭遇一場“詩案之獄”。
事情緣于當(dāng)時的戶部主事王聯(lián)。王聯(lián)是一個貪婪成性、睚眥必報的小人。胡纘宗任河南布政使時,王聯(lián)就在其管轄的陽武縣任知縣。雖是父母官,他卻在當(dāng)?shù)卮笏了压蚊裰窀?,中飽私囊,以致陽武縣民不聊生,民怨沸騰。老百姓恨之入骨。為了懲戒王聯(lián),胡纘宗叱責(zé)過他一次,但他屢教不改。胡纘宗只得叫人在他屁股上打了一頓板子,希望他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赏趼?lián)不但不思悔改,而且懷恨在心。當(dāng)了戶部主事又違反國法入獄,為了茍且,他上書誣告了胡纘宗。
明武宗朱厚照游覽楚地時,胡纘宗曾寫了首《迎駕詩》,其中有“穆天八駿空飛電,湘竹英皇淚不磨”兩句——“穆天八駿空飛電”,語出左丘明《子革對靈王》里“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將皆必有車轍馬跡焉”。意思是說周穆王隨心所欲,走遍天下,想讓天下都印上他的車轍印和馬蹄印。王聯(lián)說這是誹謗明武宗貪婪。而“湘竹英皇淚不磨”之句則暗示明武宗像舜一樣死在南巡的路上,他的愛妃也會像娥皇女英慟哭不已,淚灑青竹變成淚痕斑斕的“湘妃竹”……王聯(lián)抓住這兩句詩上書明武宗,說胡纘宗心懷歹意,含沙射影地詛咒圣上。
經(jīng)他這么惡意挑撥,明武宗也覺得胡纘宗這詩包藏了禍心,是在詛咒他,怒火中燒。接到王聯(lián)的上書,立即要求特案特辦,將胡纘宗捉拿進(jìn)京,判了死刑。受株連者一時竟達(dá)百余人。在獄中,胡纘宗抱膝無眠,依著寒燈孤影,竟以錦衣衛(wèi)的八種刑具為題寫《制獄八景》詩。
同監(jiān)的難友都替他難過,見他這時候還寫這種詩,便搶了他的筆,責(zé)怪道:“你是因為寫詩,才獲了死罪,現(xiàn)在還寫詩干什么?”
胡纘宗凄然地一笑,說,我是因詩而惹禍,現(xiàn)在我不寫詩,就能免除我的死刑嗎?白駒過隙,如今四百多年過去,在他的詩集里再找不到這首著名的《制獄八景》詩了。但他的這一個“坐詩當(dāng)死”的故事卻在當(dāng)?shù)亓鱾鳌?/p>
由于剛正的刑部尚書劉讱的據(jù)理力爭,確認(rèn)胡纘宗這首詩不是誹謗,而是歌頌,應(yīng)予原宥。這才真相大白,塵埃落定。不久,王聯(lián)以誣罔罪處死,但明武宗恨意未消,仍將胡纘宗“杖四十遣歸”。出獄時,布衣詩人謝榛聞訊,贈他以詩,云:“白首全生逢圣主,青山何意見騷人?!蹦赀~的胡纘宗立即口占一詩致謝。后人以此說:“纘宗意氣,殆不減蘇長公也?!背隽死为z,胡纘宗回老家仍著書不歇,直至七十五歲時還完成了一部學(xué)術(shù)著作《愿學(xué)編》。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九月初三,胡纘宗揮毫對客,以八十一歲高齡卒于家中。
如此,明王朝胡纘宗這樣一位著名的大儒和封疆大吏,終于幸運(yùn)地?fù)旎匾粭l老命,以善終的方式魂歸故土……只是以詩惹禍招災(zāi),他生前不知是否會想到,在他曾經(jīng)為官的地方——那遙遠(yuǎn)而美麗的天柱山麓,他們留下的石刻,為他和像他一樣行走在懸崖上的人生,延續(xù)了一種生命的永恒。
責(zé)任編輯:胡汀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