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區(qū)中生界沉積演化特征

2022-07-19 08:25吳高奎張忠民林暢松田納新左小軍孔凡軍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2022年4期
關鍵詞:層序三角洲前緣

吳高奎,張忠民,林暢松,田納新,左小軍,李 浩,孔凡軍,李 軍

[1.中國石化 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北京 100083; 2.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海洋學院,北京 100083;3.中國石油 塔里木油田公司 勘探開發(fā)研究院,新疆 庫爾勒 841000]

塔里木盆地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典型疊合含油氣盆地[1-2],因在中生代經(jīng)歷了多期構造運動,形成了一系列標志性的區(qū)域性角度不整合。盆地的古構造和古地理也幾經(jīng)變遷,不利于盆地的層序地層劃分和沉積充填演化研究,制約著盆內的油氣勘探[3-5]。綜合多學科分析方法,在層序地層劃分的基礎上,識別塔里木盆地主要的沉積體系類型,揭示其沉積充填演化特征,是闡明盆地動態(tài)演化過程和取得盆內油氣勘探突破的關鍵,也是相關學科(如沉積學和石油地質學等)的研究熱點[6-8]。

塔北隆起區(qū)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北緣,內有多個中生界區(qū)域性角度不整合和大型古隆起[9-10],沉積類型豐富,可勘探層系較多,是塔里木盆地的重要油氣勘探區(qū)。前人對塔北隆起區(qū)中生界層序地層劃分[11-15]及沉積充填演化[16-20]開展了不少研究,但多因資料數(shù)量和質量的局限,在層序地層的劃分方案上難以達成一致,亟需綜合多種資料對塔北隆起區(qū)中生界的層序地層格架進行重新厘定。在沉積充填演化方面,現(xiàn)有的研究也多是針對局部地區(qū)或個別層組展開,鮮有基于中生界層序地層格架揭示區(qū)內中生界沉積充填特征及其與塔北隆起發(fā)育演化過程的響應關系。

針對上述問題,綜合塔北隆起區(qū)豐富的二維地震、重點區(qū)三維地震、測井(含巖心)和野外露頭等資料,應用多學科理論分析方法,在重新劃分區(qū)內中生界層序地層格架的基礎上,總結了主要的巖相組合特征,識別了主要的沉積體系類型,系統(tǒng)地揭示了沉積充填特征及其與塔北隆起中生代發(fā)育演化的響應關系,深入認識了塔北隆起區(qū)中生界陸相湖盆碎屑巖的沉積演化過程。

1 地質背景

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國西北部,被天山、昆侖山和阿爾金山所環(huán)繞,面積達56×104km2。盆地于中生代進入陸內盆地演化階段[2],形成了“三隆四坳”7個一級構造單元,自北向南依次是庫車坳陷、塔北隆起、北部坳陷帶、中央隆起帶、塔西南坳陷帶、塔東南隆起帶和塔東南坳陷帶[21]。研究區(qū)主要涉及塔北隆起與庫車坳陷(圖1)。

圖1 塔北隆起區(qū)構造簡圖及資料分布情況Fig.1 Simplified structural map of the Tabei Uplift region with data used in the study

塔北隆起為東西向展布,長約400 km,寬約80 km,東起柯坪斷隆,西至庫魯克塔格斷隆,南鄰北部坳陷帶,北接庫車坳陷,形成于早古生代[21],在中生代演化為一個由溫宿、西秋、新和和牙哈等4個次隆構成的大型古隆起帶,整體處于衰亡階段[22]。塔北隆起兼有海相寒武系-奧陶系含油氣系統(tǒng)和陸相三疊系-侏羅系含油氣系統(tǒng),具有重要的油氣勘探價值和理論研究意義[23-25]。庫車坳陷為東西向展布,長約470 km,寬40~90 km,東起庫魯克塔格斷隆,西至溫宿凸起,南鄰塔北隆起,北接天山。三疊紀初,繼上二疊統(tǒng)厚層磨拉石沉積之后,庫車坳陷進入前陸盆地演化階段[26],發(fā)育了數(shù)千米厚的中生界陸相碎屑沉積體,是開展油氣勘探、解析“盆-山耦合”的重要研究對象之一[27-28]。

研究目的層包括三疊系、侏羅系和白堊系(圖2)。三疊系(T)殘余厚度為0~700 m,與前三疊系呈高角度削截不整合接觸。三疊系底部的俄霍布拉克組(T1eh)主要發(fā)育湖相泥巖和粉砂巖沉積,局部地區(qū)可見底礫巖發(fā)育,其中普遍發(fā)育早三疊世輪藻、介形蟲和孢粉等古生物化石。三疊系中部的克拉瑪依組(T2kl)主要發(fā)育一套辮狀河三角洲沉積,為厚層粗砂巖,該組富含中三疊世早期真蕨類和松柏類等植物化石。三疊系頂部的黃山街組(T3h)為一套湖相泥巖沉積,發(fā)育晚三疊世孢粉和葉肢介等植物化石。區(qū)內侏羅系(J)西部缺失,東部則南薄、北厚,與三疊系呈微角度不整合接觸。在塔北隆起西部的三維工區(qū),侏羅系僅殘余下侏羅統(tǒng)陽霞組(J1y),厚度為0~300 m,為一套粗粒辮狀河三角洲沉積,砂礫巖和粗砂巖為主。白堊系(K)在研究區(qū)僅發(fā)育下白堊統(tǒng),以不整合面TK1bs為界,自下而上分為卡普沙良群(K1kp)和巴什基奇克組(K1bs)。K1kp的殘余厚度為0~390 m,與侏羅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觸,其底部的亞格列木組(K1y)為辮狀河三角洲沉積,由礫巖、含礫砂巖和細砂巖構成。K1kp中部的舒善河組(K1s)是以泥巖-粉砂巖為主的濱淺湖沉積,富含多種早白堊世古生物化石(如葉肢介)。K1kp頂部的巴西改組(K1b)為一套由粉砂巖和細砂巖構成的曲流河三角洲沉積。白堊系巴什基奇克組(K1bs)主要為細粒辮狀河三角洲沉積,含有早白堊世介形類組合。

圖2 塔北隆起中生代構造-地層序列[10]Fig.2 Generalized Mesozoic tectono-stratigraphy succession of the Tabei Uplift[10]

2 層序地層劃分

2.1 劃分方案

識別層序界面并建立層序地層格架是盆地分析的首要任務[29]。據(jù)地震反射特征、測井巖性和電性突變、露頭巖性和產(chǎn)狀突變等,在研究區(qū)內共識別出4個區(qū)域性角度不整合(TT,TJ,TK和TE)和1個區(qū)域性平行不整合(TK1bs),據(jù)此明確了二疊紀末/三疊紀初、三疊紀末、侏羅紀末和晚白堊世/白堊紀末為盆地的4次變革期,劃分中生界為4個二級層序(Ⅰ—Ⅳ),大體上依次與T,J,K1kp和K1bs相對應。據(jù)二級層序內部的局部不整合及其對應整合面,進一步劃出了11個三級層序(圖2):二級層序Ⅰ劃分為Ⅰ-SQ1,Ⅰ-SQ2和Ⅰ-SQ3等3個三級層序,依次對應T1eh,T2kl和T3h;二級層序Ⅱ殘余厚度薄,劃分為三級層序Ⅱ-SQ1;二級層序Ⅲ劃分為Ⅲ-SQ1,Ⅲ-SQ2,Ⅲ-SQ3和Ⅲ-SQ4等4個三級層序,依次對應K1y和K1s下部、K1s中部、K1s上部和K1bx;二級層序Ⅳ劃分為Ⅳ-SQ1,Ⅳ-SQ2和Ⅳ-SQ3等3個三級層序,依次對應K1bs的下部、中部和上部。

2.2 界面特征

二級層序界面(主要不整合TT,TJ,TK和TE)的識別特征已有詳細論述[30],以下重點介紹7個三級層序界面的識別特征。

三級層序Ⅰ-SQ1和Ⅰ-SQ2之間層序界面Tsb2,是T1eh和T2kl的分界線,為沖刷不整合面及其對應整合界面。地震反射上,Tsb2表現(xiàn)為強相位,連續(xù)性較好,上超且尖滅于古隆起之上,界面下可見削截(圖3)。測井曲線由平直狀向上過渡為箱形或鋸齒狀箱形,巖性從底部泥巖向上突變?yōu)榉凵皫r(圖4)。

三級層序Ⅰ-SQ2和Ⅰ-SQ3之間的層序界面Tsb3為T2kl和T3h的分界線,表現(xiàn)為沖刷不整合界面及其對應整合界面,其與界面Tsb2具有相似的地震反射特征(圖3)。測井曲線上,Tsb3位于水退到水進的轉換處。Tsb3界面之下以進積為主,粒度向上變粗、砂質含量增加,界面之上反之(圖4)。

三級層序Ⅲ-SQ1和Ⅲ-SQ2之間的層序界面Ksb2位于K1s下部,反射弱,連續(xù)性差,界面之下局部可見削截(圖3)。在測井曲線上,界面之下一般為低GR和低電阻率的薄層粉-細砂巖,呈現(xiàn)漏斗形或箱形,為三角洲前緣的河口壩或水下分流河道沉積,界面之上一般為湖相泥巖和粉砂質泥巖(圖4)。

三級層序Ⅲ-SQ2和Ⅲ-SQ3之間的層序界面Ksb3位于K1s中部,地震反射強度和連續(xù)性一般,在W7井附近可見上超現(xiàn)象(圖3)。在測井曲線上,界面之下的GR曲線呈指狀,界面之上則變?yōu)橄湫?。界面之下為砂、泥互層,界面之上砂巖厚度增大,泥質含量變少(圖4)。

圖3 跨塔北隆起三維地震剖面層序地層劃分(剖面位置見圖1)Fig.3 Seismic section across the Tabei Uplift and corresponding sequence stratigraphic division(see Fig.1 for the location)

圖4 跨塔北隆起連井剖面層序-沉積相對比(剖面位置見圖1)Fig.4 Cross-well correlation of stratigraphic sequence-sedimentary facies in the Tabei Uplift(see Fig.1 for the location)

三級層序Ⅲ-SQ3和Ⅲ-SQ4之間的層序界面為Ksb4,是K1s和K1bx的分界線,在地震上表現(xiàn)為局部不整合面,可見其削截Ksb3(圖3)。相比Ksb3與Ksb2,其地震反射能量較強,連續(xù)性好。在W5井區(qū),界面之下表現(xiàn)為灘壩沉積,界面之上則為三角洲前緣相水下分流河道沉積(多期疊置),測井曲線呈箱形(圖4)。

三級層序Ⅳ-SQ1和Ⅳ-SQ2之間的層序界面Ksb6位于K1bs中下部,地震資料顯示界面之上存在上超(圖3)。在W4井附近,界面之下主要為辮狀河三角洲平原沉積,測井曲線為箱形;界面之上則過渡為辮狀河三角洲前緣沉積,測井曲線變?yōu)殇忼X狀(圖4)。

三級層序Ⅳ-SQ2和Ⅳ-SQ3之間的層序界面Ksb7位于K1bs中上部,為地震反射能量較弱的波峰,連續(xù)性較好。在W4井附近,界面之下可見明顯的削截;在W6井附近被不整合TE削截(圖3)。從測井曲線上看,界面之下主要為辮狀河三角洲前緣沉積,向上過渡為辮狀河三角洲平原沉積(圖4)。

3 沉積體系識別

沉積單元的級次劃分采用了“沉積體系-沉積相-沉積微相”方案[31]。綜合分析測井(圖5)、巖心(圖6)、露頭(圖7)和地震(圖8)等資料,在研究區(qū)內的中生界識別出了11種巖相組合,確認了辮狀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灘壩和沖積扇/扇三角洲等4種主要沉積體系組合(表1)。

3.1 辮狀河三角洲沉積體系

辮狀河三角洲沿塔北隆起南北斜坡在T1kl,J1y和K1y均有發(fā)育,在K1bs沉積時期表現(xiàn)為淺水辮狀河三角洲[32]。辮狀河三角洲前緣相包括巖相組合FA1和FA2,前者為厚層灰綠色含礫砂巖(礫石直徑小于1 cm),分選性和磨圓度一般,成熟度低,發(fā)育遞變層理或大型槽狀交錯層理,多期正旋回垂向疊置,GR曲線呈箱形或鐘形(表1),解釋為辮狀河三角洲前緣水下分流河道沉積[33];后者為含礫細砂巖、細砂巖或粉砂巖,呈反旋回,GR曲線呈漏斗形,解釋為辮狀河三角洲前緣河口壩沉積(表1)。

淺水辮狀河三角洲前緣相包括巖相組合FA3和FA4,前者為棕紅色的中-細粒砂巖,分選較好,成熟度較低,發(fā)育平行層理,局部可見沖刷泥礫,垂向上呈多期疊置發(fā)育,砂體厚度不大(一般在3~6 m),測井曲線為箱形或鐘形,解釋為淺水辮狀河三角洲前緣水下分流河道沉積(表1);后者為棕紅色細砂巖和粉砂巖,呈反韻律,測井曲線為漏斗形,對應小規(guī)模河口壩沉積(表1)。

3.2 三角洲沉積體系

K1kp沉積時期,研究區(qū)內東南部發(fā)育大規(guī)模三角洲沉積,主要可識別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緣等相類型。三角洲前緣相包括巖相組合FA5,F(xiàn)A6和FA7。FA5為細砂巖和粉砂巖沉積,石英含量較高,槽狀交錯層理發(fā)育,多期正旋回垂向疊置,單個砂體厚度在5~10 m,測井曲線為箱形;FA6為細砂巖和粉砂巖沉積,反旋回,GR曲線呈漏斗形;FA7為塊狀泥質粉砂巖和泥巖沉積,GR曲線低平。上述巖相組合,依次解釋為三角洲前緣相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壩和水下分流河道間[34-35]。

在卡普沙良河(圖7b)及克孜勒努爾溝(圖7c)野外剖面,可見三角洲前緣河口壩和水下分流河道沉積在K1s的大規(guī)模發(fā)育。三角洲前緣河口壩主要為紅棕色細砂巖,呈反旋回,厚度可達5 m,發(fā)育平行層理;水下分流河道以紅棕色中砂巖和細砂巖為主,底部發(fā)育沖刷面,向上粒度變細,厚度約為1~7 m,發(fā)育槽狀和楔狀交錯層理,多期河道垂向切割和疊置。

3.3 灘壩沉積體系

K1kp沉積時期廣泛發(fā)育灘壩沉積,主要為灘砂和壩砂兩種相類型。發(fā)育完整的灘砂由頂部灘脊和底部灘席構成,砂體厚度一般小于1 m,測井曲線表現(xiàn)為高GR,底部為鋸齒化的漏斗形,頂部呈多個指狀或尖刀狀復合而成的鐘形(圖5d),代表巖相組合FA8(表1)以薄層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和泥巖互層為特點,發(fā)育小型交錯層理、波狀層理和平行層理(圖6d)。發(fā)育完整的壩砂,由頂、底部的壩側翼微相和中部的壩主體微相構成,垂向上呈“下反上正”的復合旋回[35],下部測井曲線為齒化漏斗形,上部則為鐘形,GR值變化幅度較大且頻率較快(圖5d,圖6d),代表巖相組合FA9(表1)以鈣質膠結薄層細砂巖、粉砂巖或泥質粉砂巖為主,厚度多小于10 m,分選和磨圓度較好,石英含量較高,成分成熟度高,發(fā)育小型浪成交錯層理、波狀層理、爬升沙紋層理和平行層理等。

圖5 塔北隆起區(qū)主要沉積體系測井識別特征(井位置見圖1)Fig.5 Logging identification of the major sedimentary facies developed in the Tabei Uplift region(see Fig.1 for well locations)

圖6 塔北隆起區(qū)主要沉積體系巖心識別特征(對應巖心素描見圖5)Fig.6 Core photos showing the major sedimentary facies developed in the Tabei Uplift region(see Fig.5 for core sketches)

塔里齊克溝(圖7d,e)及克孜勒努爾溝等野外剖面上均有灘壩沉積出露(圖7f,g),以細砂巖或粉砂巖為主,氧化型紅棕色和褐色,砂體分選較好,多見爬升沙紋層理、丘狀交錯層理、小型浪成交錯層理、平行層理和楔狀交錯層理等沉積構造,說明水流沖洗或波浪改造作用頻繁。

圖7 塔北隆起區(qū)主要沉積體系露頭識別特征(露頭位置見圖1)Fig.7 Outcrop photos showing the major sedimentary facies developed in the Tabei Uplift region(see Fig.1 for outcrop locations)

3.4 沖積扇/扇三角洲沉積體系組合

沖積扇是間歇性河流攜帶的大量粗碎屑物質在山口堆積、發(fā)育的扇狀沉積體,扇三角洲是沖積扇推至穩(wěn)定水體發(fā)育的一種三角洲[29]。限于資料精度,在研究區(qū)難以對二者進行區(qū)分,因而統(tǒng)稱為沖積扇/扇三角洲沉積體系組合(以扇三角洲沉積體系代指)。扇三角洲沉積體系在K1bs沉積時期最為發(fā)育,主要可識別出扇三角洲前緣相,代表巖相組合FA10和FA11(表1),前者為厚層礫巖和含礫砂巖沉積,礫石混雜分布,分選和磨圓差,成分和結構成熟度低,底部可見沖刷面,正粒序,GR曲線呈頂?shù)淄蛔兊南湫位蜱娦?,垂向上多期疊置,解釋為扇三角洲前緣水下分流河道沉積[36];后者為粉砂巖和泥質粉砂巖,反韻律,電測曲線表現(xiàn)為鋸齒化的漏斗形,解釋為扇三角洲前緣河口壩沉積。

表1 塔北隆起區(qū)主要沉積體系巖相組合特征Table 1 Lithofacies associations of the main sedimentary systems in the Tabei Uplift region

4 沉積充填演化

4.1 沉積充填序列

研究區(qū)沉積充填序列通過選取不同構造部位的重點井進行連井層序-沉積相對比,再賦予地震相以沉積學意義而得到揭示。以K1kp為例,其地震剖面B—B′上可辨識出5種地震相:①強振幅、中頻、連續(xù)性好的平行反射構型;②中等振幅、中低頻、連續(xù)性中等的波狀反射構型;③弱振幅、中頻、連續(xù)性差的前積反射構型;④中強振幅、中頻、連續(xù)性差的前積反射構型;⑤強振幅、中頻、連續(xù)性差的雜亂反射構型(圖8a)。與剖面B—B′對應的連井C—C′上顯示出K1kp由南到北依次發(fā)育三角洲前緣、濱淺湖和辮狀河三角洲沉積(圖8b),其中來自南向物源的三角洲呈“先退積、后進積”,物源來自古隆起的辮狀河三角洲僅在斜坡底部層序中發(fā)育。平行、波狀和前積反射構型等3種地震相依次對應三角洲前緣相、濱淺湖相和辮狀河三角洲沉積。

圖8 塔北隆起區(qū)白堊系卡普沙良群地震相與連井相解釋(剖面位置見圖1)Fig.8 Seismic facies identification and cross-well correlation of depositional facies in the Lower Cretaceous Kapushaliang Group,Tabei Uplift region(see Fig.1 for the profile location)

4.2 沉積演化特征

4.2.1 晚三疊世(三級層序Ⅰ-SQ3)

研究區(qū)在晚三疊世發(fā)育了兩個古隆起帶,東西向呈雁列式分布,南北向則分成兩排。古隆起的剝蝕和供源對區(qū)內沉積體系的類型和展布有著明顯的控制作用[30]。在隆起南坡,主要發(fā)育辮狀河三角洲(分為平原相和前緣相)以及濱淺湖相沉積體系,前者向穩(wěn)定水體推進距離較遠。在隆起北坡,主要發(fā)育沖積扇/扇三角洲、辮狀河三角洲(從平原相向北過渡為前緣相)和湖泊沉積體系(從濱淺湖相向北過渡為半深湖相),其中辮狀河三角洲沉積的展布范圍窄于南坡(圖9a)。

4.2.2 早侏羅世(三級層序Ⅱ-SQ1)

早侏羅世,塔北隆起帶“一字型”近東西向展布并分割湖盆,對研究區(qū)內的主要沉積體系的發(fā)育類型和展布范圍有著明顯的控制作用[30]:南坡主要發(fā)育辮狀河三角洲平原相、辮狀河三角洲前緣相和濱淺湖相[20],辮狀河三角洲南向推進距離很遠,展布形態(tài)契合古隆起帶的南側輪廓線。北坡主要發(fā)育沖積扇/扇三角洲、辮狀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積體系(濱、淺湖相),辮狀河三角洲沉積北向推進距離有限(圖9b)。

4.2.3 白堊系卡普沙良群沉積末期(三級層序Ⅲ-SQ4)

塔北隆起主體消亡,僅剩溫宿次隆暴露于西南部,但剝蝕供源有限,對沉積作用影響較小[30]。研究區(qū)內主要發(fā)育三角洲、辮狀河三角洲、沖積扇/扇三角洲沉積組合和灘壩沉積等,其中三角洲沉積占優(yōu),物源可能來自東南方[35]。庫車坳陷則以北部造山帶物源形成的辮狀河三角洲沉積為主。來自溫宿次隆的物源在南坡發(fā)育小型辮狀河三角洲沉積,在北坡則發(fā)育沖積扇/扇三角洲沉積。區(qū)內其他部位可見灘壩沉積發(fā)育(圖9c)。

4.2.4 白堊系巴什基齊克組沉積末期(三級層序Ⅳ-SQ3)

溫宿次隆范圍縮小,但在研究區(qū)的西南部依舊暴露和剝蝕[30]。研究區(qū)總體演變?yōu)槟蟽A斜坡[30],對應氣候干旱炎熱、水體較淺且湖盆寬緩[32],周邊大量物源向盆地中心推進,致使淺水辮狀河三角洲(包括辮狀河三角洲平原和辮狀河三角洲前緣相)在盆內側向疊置、橫向連片發(fā)育。另外,該時期研究區(qū)還發(fā)育了一些小規(guī)模沖積扇/扇三角洲沉積,主要分布在研究區(qū)的東北角和溫宿古隆起的北坡(圖9d)。

圖9 塔北隆起區(qū)中生界沉積演化Fig.9 Sedimentary fill evolution of the Mesozoic in the Tabei Uplift region

總體上,晚三疊世,塔北隆起范圍較大且是主要物源區(qū)[37],主要發(fā)育辮狀河三角洲、沖積扇/扇三角洲和湖泊沉積,前者分布在寬緩的南坡,占主導地位[17];后者分布在陡窄的北坡[38-39]。早侏羅世,塔北隆起范圍增大且供源增多[40],地勢寬緩的南坡發(fā)育更大規(guī)模的辮狀河三角洲沉積。白堊系卡普沙良群沉積時期,塔北隆起主體逐漸衰亡為水下低?。?],主要發(fā)育三角洲、灘壩、辮狀河三角洲、沖積扇/扇三角洲和湖泊沉積,其中三角洲占優(yōu)(物源來自東南部大陸蝕源區(qū)),打破了三疊紀-侏羅紀主要發(fā)育辮狀河三角洲的沉積格局。白堊系巴什基奇克組沉積時期,塔北隆起演化為南傾斜坡(湖盆寬淺),淺水辮狀河三角洲沉積橫向疊置、連片發(fā)育(物源來自東部大陸蝕源區(qū)及北部造山帶),與前人立足整個塔里木盆地開展的研究認識一致[36]。

研究區(qū)中生界的沉積充填演化是對塔北隆起隆升-衰亡過程的直接響應,換言之,盆地的沉積充填記錄反映了塔北隆起中生代的發(fā)育演化特征:在三疊紀-侏羅紀,塔北隆起的剝蝕供源和對沉積的控制作用有所加??;到早白堊世初期(三級層序Ⅲ-SQ1)塔北隆起剝蝕供源的規(guī)模變得非常有限;到卡普沙良群沉積末期(三級層序Ⅲ-SQ4)塔北隆起主體衰亡為水下低隆,到巴什基奇克組沉積末期(三級層序Ⅳ-SQ3),塔北隆起總體已演化為南傾斜坡。

5 結論

1)塔北隆起區(qū)中生界可劃分為4個二級層序(Ⅰ-Ⅳ)及11個三級層序,主要發(fā)育辮狀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灘壩和沖積扇/扇三角洲等沉積體系(組合)。

2)晚三疊世(三級層序Ⅰ-SQ3),物源主要來自塔北隆起,隆起北陡、南緩,分別發(fā)育沖積扇/扇三角洲、辮狀河三角洲沉積。早侏羅世(三級層序Ⅱ-SQ1),塔北隆起范圍擴大、供源增多,寬緩南坡發(fā)育更大規(guī)模的辮狀河三角洲沉積。白堊系卡普沙良群(三級層序Ⅲ-SQ4)沉積末期,僅溫宿次隆小規(guī)模供源,研究區(qū)主要發(fā)育大型三角洲沉積(物源來自東南部大陸蝕源區(qū))。白堊系巴什基奇克組(三級層序Ⅳ-SQ3)沉積末期,研究區(qū)演化為寬淺氧化湖盆,主要發(fā)育淺水辮狀河三角洲沉積(物源來自東部大陸蝕源區(qū)及北部造山帶)。

3)盆地沉積充填記錄反映了塔北隆起中生代的發(fā)育演化過程。三疊紀和侏羅紀塔北隆起“隆升剝蝕、供源控沉”作用強烈且呈加劇趨勢,早白堊世初剝蝕供源有限,后主體衰亡為水下低隆并于早白堊世末演化為南傾、寬緩的斜坡。

致謝:馮志強教授和劉景彥教授為文稿撰寫提供了指導,兩位審稿專家對文稿修改提出了建議,在此一并致以誠摯的謝意。

猜你喜歡
層序三角洲前緣
層序界面的識別及其在油氣勘探中的應用
層序地層研究在豫北小南海石膏找礦的應用與效果
黃河下游的三角洲特性及未來治理思路
一種飛機尾翼前緣除冰套安裝方式
高壓渦輪前緣幾何形狀對性能影響分析
壯麗的河口三角洲
前緣
科羅拉多河三角洲
壯麗的地球“血管”
洞头县| 谢通门县| 来安县| 舞钢市| 垣曲县| 定安县| 杭锦旗| 清镇市| 花莲县| 常熟市| 高州市| 仁布县| 麦盖提县| 衡南县| 桐梓县| 垫江县| 噶尔县| 玉溪市| 龙里县| 安宁市| 神农架林区| 邢台县| 喜德县| 盐边县| 杨浦区| 凭祥市| 新沂市| 镇巴县| 兰考县| 左权县| 德庆县| 武威市| 汝南县| 军事| 七台河市| 衡阳市| 新丰县| 三原县| 汉阴县| 牟定县| 鹤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