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呼蔥覓蒜
本名王曉藝,1992年生于北京,古風插畫師。代表作品有“無臉古裝群像”系列、“缽山圖繪”系列等,已出版繪本《舊時書》《朝暮集》《一生所愛》《萬夜聊齋》《浮生繪夢》《繪詩經》等。
古風插畫師呼蔥覓蒜喜歡古代,尤其是宋朝。在我們到達約定的地方前,她剛從書店借了本《東坡詞選——山水宋畫版》,書中選了100首蘇軾的詞,配上100幅宋代山水畫,一詞一畫,詞中可見“溪山清遠,秋林放牧”,畫中可品“遠山長,云山亂,曉山青”。
“比起唐朝的外放,宋朝詩詞、繪畫相對比較含蓄。我喜歡這種感覺,不直給,留一部分給讀者慢慢體會?!焙羰[覓蒜對《環(huán)球人物》記者說。她之所以取名“呼蔥覓蒜”,是有一次偶然讀蒲松齡的《綽然堂會食賦并序》,里面有段文字寫眾弟子的吃相,“夫然后息爭心、消貪念,箸高閣、餅干咽,無可奈何,呼蔥覓蒜”,覺得畫面生動至極,自己又愛好美食,便取“呼蔥覓蒜”做筆名。
呼蔥覓蒜以“無臉古裝群像”成名。在她的畫中,無論才子佳人、帝王將相,還是江湖兒女,都是“無臉長身小人”。她畫《萬夜聊齋》,改編聶小倩和寧采臣的故事;畫熱門影視劇《花千骨》《瑯琊榜》《夢華錄》等,才子佳人、仙俠志怪都飄然立于畫板之上;畫《朝暮集》,勾畫深宮庭院、尋常人家、詩酒江湖中的人生百態(tài)。她近期的作品是《繪詩經》,將詩經中《國風》的故事,大到天地山川、家國天下,小到兒女私情、家庭瑣事,置于一缽、一盆、一碗、一勺、一鼎、一盂中,人稱“一碗山河,一勺愛情,一抽屜四季時光”。
《繪詩經》的封面是呼蔥覓蒜畫的《關雎》。
古今中外,以《詩經》入畫的作品不少,呼蔥覓蒜的獨特之處在于一缽一世界——用“缽山圖繪”的形式創(chuàng)作。
少時,她就喜歡微縮造景的內容,常常扒著父親的小魚缸和盆景看。一看就是一整天,想象著搭建里面的小世界?!盎孟胱约荷碓谄渲校跇蛏峡达L景、在林蔭鳥叫中登高、在小船上看船夫撐竿,像一場沉浸式的游戲?!焙髞恚洺8赣H逛花鳥市場,自己也收集小盆景,閑暇時就擺弄它們。讀大學時,她學平面設計,有一次查資料,無意中翻到了一本舊書《東海道五十三驛缽山圖會》,是日本畫家歌川芳重所繪的經典山水盆景圖譜,將東海島上沿途風光名勝都置于一盆一缽中,“我一下子看呆了,還可以這樣作畫!”
“缽,是一種用陶瓷、硬石或金屬制成的類似盆而略小的器皿,如勺、碗、盂等;缽山,類似中國古代文人把玩的盆景,而盆景其實也是古人追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情趣。借用這一形式作畫,讓人與自然對話交流?!敝螅_始在“缽”中講故事,并將之取名為“缽山圖繪”。
wO65Jzm2Z9p57X9SLsL0wGiK25xJnbbfhOWGOeFlJqU=呼蔥覓蒜畫的《國風》故事,包括《桃夭》《考槃》《擊鼓》《氓》《七月》。
兩年前,呼蔥覓蒜偶然翻《詩經》,讀到熟悉的《關雎》《蒹葭》《桃夭》,被詩中的情感擊中,提筆畫了起來。《關雎》是《詩經》的開篇,講述青年男子追求美麗姑娘。她的腦子里先冒出兩個畫面:一名女子在河邊采摘荇菜,一名男子在彈奏古琴。作畫時,她想到了“缽山圖繪”,便將兩個畫面分別置于兩只盛滿河水的缽中,女子所在的缽在上方,微微向男子一方傾倒,有一股水傾瀉而下,“水是流動的,視覺上給人感覺兩人是相互靠近的。我想表達一個開放的結局:也許我愛的她,心中也對我有些許好感呢”。
原本畫著玩兒,做編輯的朋友看到后,如獲至寶,建議她將《詩經》都畫出來。她找來《詩經》通讀、細品,發(fā)現(xiàn)能觸發(fā)靈感的詩句大都來自于《國風》,“《國風》屬于周代各地的民間歌謠,故事性強,情感飽滿,有講述愛情的,有反映男子征戰(zhàn)的,也有諷刺統(tǒng)治者的。很容易產生畫面感,而且每一首詩就是一個微縮的世界”。最終,她決定以“缽山圖繪”的形式,將《國風》里的160首詩一一畫出。
她畫《擊鼓》,遠征的士兵思念親人有家難歸,缽里長著一棵大樹,樹下白馬在吃草,一男一女隔著缽壁,手手相印,兩人想見而不能見;畫《考槃》,高頸黃色花瓶之上,生長著兩棵松柏,樹下一位白衣隱士正望向遠方;畫《碩鼠》,高高的油燈上,一邊是火焰,一邊是一對夫婦和一只巨大的老鼠,諷刺統(tǒng)治者貪得無厭,玩火必自焚;畫《七月》,用多寶格、首飾箱,將農民四季的勞作收入格子與抽屜中……
勞動與愛情、風俗與婚姻,山川地貌、亭臺樓閣、花鳥蟲魚,整個《國風》都被呼蔥覓蒜收入一“缽”之中,“于方寸之中造景,碗中的山水配上流云,有一種清涼的感覺,放在一起就是一碗碗山水刨冰,任君挑選”。
對創(chuàng)作,呼蔥覓蒜常常是隨性而起,“我一開始畫畫沒有刻意定位要畫古風,完全是興趣導向”。
她打小愛看電視,最愛古裝劇,常常想象自己生活在古代,或是行俠仗義的俠客,或是待字閨中的女子,或是寒窗苦讀的書生。她會根據(jù)記憶將劇中的人物畫下來,“就像收集人物卡片一樣,不同的是卡片是自己畫的”。這一愛好持續(xù)到讀大學,也是在大學時,她開創(chuàng)了“無臉人”作畫風格。
大四那年,她做畢業(yè)設計——用自己的畫做書籍裝幀。她選《聊齋》為主題,畫神鬼妖狐,每次畫到五官時就卡殼,只能先空著。有一次被導師撞見,說:“這幅‘不要臉’的作品很特別,讓人一眼能記住?!笔芾蠋煿膭?,她開始摸索,再畫時就著重刻畫人物的動勢,比如發(fā)絲、衣服的飄動,還有周遭的環(huán)境,如飄動的云、搖擺的樹葉等,以此烘托人物的情緒,“雖無臉,但有魂”。
呼蔥覓蒜畫的《大話西游之大圣娶親》系列之一。
呼蔥覓蒜根據(jù)徐克導演的電影《青蛇》畫的“無臉青蛇”系列之一。
“國畫中被大家喜愛的一大原因就是留白,無臉是將人物的情緒藏起來,正好應了古風中內斂含蓄的調子。”呼蔥覓蒜說。慢慢地,她形成了“無臉”的風格,“人物都沒有五官,但服飾、發(fā)型很花費心思。比如女俠,頭發(fā)很自然地往后飄,顯得英姿颯爽;如果是個女妖,就會身體面向你,但頭是回過去的,頭發(fā)往前邊飄,有一個發(fā)絲勾住臉的感覺”。她將自己畫的“無臉人”作品上傳到微博上,迅速走紅。從此古風畫師的江湖上便有了“呼蔥覓蒜”的名號。
此后,她再畫古裝影視劇人物,都是無眉無眼。畫《青蛇》《倩女幽魂》,“美人在骨不在皮”。2017年,她迷上《大話西游之大圣娶親》,畫紫霞和至尊寶站在一堆臉譜前,說“我的意中人在附近”;畫紫霞拿劍指著至尊寶。其中有一幅孫悟空身披金甲,手拿金箍棒,抬起一只腳,準備邁上無限延伸的高臺,紫霞遙遙地望著他。當時恰逢電影加長紀念版在內地公映,這幅畫被選作海報,傳遍全網。
現(xiàn)在的呼蔥覓蒜,是一位自由職業(yè)者。她的個人微博擁有100多萬粉絲,“每天都在被粉絲催更”。
“我畫古風作品,也是希望讓更多人看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美,找到那種骨子里的共鳴感,和古人隔著時空對話?!彼f,傳統(tǒng)文化是古人智慧凝結成的一顆顆璀璨的寶石,歷經百年甚至數(shù)千年,有的沉寂,有的隱藏在一些小角落,“我做的就是把它們找出來,用心除去表面的塵土,重新把它放在新的展示柜中,讓更多的人看到”。
“但又不只是簡單地搬用,而是結合現(xiàn)實生活,用新時代的思想和手法來表現(xiàn)。”此前,呼蔥覓蒜曾和作家姬理繪合作畫冊《萬夜聊齋》,兩人一起改寫了《聊齋志異》里聶小倩和寧采臣的故事。小倩不再等待寧采臣來救,而是憑借智慧最終奪了除魔劍,手刃黑山老妖。“根據(jù)這個內核,小倩的設定肯定不能是拖著長裙的端莊淑女,她就是一個艷麗、有個性的女鬼,想怎樣就怎樣。”她說,想借此傳遞一種聲音:女性不是男性的附庸,而應該為自己的夢想奮斗。
創(chuàng)作之外,呼蔥覓蒜喜歡動物、植物,經常出門采風。她住在北京郊區(qū),周邊有山有水,都是采風的好去處。不久前,她去了趟法海寺,寺中有國內現(xiàn)存最完整、面積最大的明代壁畫,但她印象最深的是大雄寶殿前的兩棵白皮松。
“據(jù)說是遼宋時期的遺存,樹皮雪白雪白的。站在兩棵樹前,有一瞬間莫名被感動了。它們是歷史的見證者,見證著千年間發(fā)生的故事?!被貋砗?,她為白皮松畫了一系列畫,兩棵白皮松幻化為兩位白發(fā)仙人,春時和小姑娘弄桃花,夏時觀僧人對弈,秋時與掃地的僧人逗樂,冬時則對坐暢聊,四季更迭,時光流轉。
“我這幾年最大的變化,就是更能從生活中找到靈感了。”她常常收集靈感碎片,想到哪兒就畫到哪兒。有時遇到下雨天,有時聽一首歌,有時看到花開葉落,一道彩虹或一角飛檐,她都會為它們“加戲”,想象一個故事,最終落筆為畫,“越是生活中的靈感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越是真情流露,越能得到共鳴”。
本名王曉藝,1 9 92年生于北京,古風插畫師。代表作品有“無臉古裝群像”系列、“ 缽山圖繪”系列等,已出版繪本《舊時書》《朝暮集》《一生所愛》《萬夜聊齋》《浮生繪夢》《繪詩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