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壯添,陳睿智
(珠江水利科學研究院,廣州 510611)
治導線是河道整治規(guī)劃擬定的滿足設計流量要求尺度和控制河勢的平面輪廓線[1],原本是游蕩性河段彎曲型整治設計流路的一種表達方式,在整治實踐中需按照治導線來新建和續(xù)建整治工程、確定整治工程的位置和長度,故確定治導線是河道整治的核心和依據[2]。河口治導線既是河口行洪納潮的外延控制線,又是河口灘涂開發(fā)圍墾的限制線。治導線方案布置須在“以泄洪為主,兼顧航運、灘涂開發(fā)、岸線利用”的前提下,結合河勢、水沙特性,協(xié)調各部門利益要求,達到合理劃定河口行洪范圍、改善行洪條件的目的[3-5]。
赤石河是深汕特別合作區(qū)主干行洪通道,研究赤石河口治導線布置可有效保障區(qū)域泄洪、納潮、旅游開發(fā)等功能,是滿足深汕特別合作區(qū)社會經濟發(fā)展需求的基礎。本文結合赤石河口近期演變及潛在的岸線利用需求,擬定三個治導線方案,并從對防洪防潮、流態(tài)、納潮量、河勢穩(wěn)定等幾個方面綜合論證,最終確定最適宜的布置方案。
赤石河,又名鳳河,是深汕特別合作區(qū)主干行洪通道,發(fā)源于白馬山峰,流入紅海灣,集雨面積382km2,河流長度36.8km。赤石河口具有泄洪、納潮、旅游景觀等多種功能,口外沙壩砂質良好,河口水質優(yōu)良,適合旅游開發(fā)。
通過對2010年以來實測地形和高分辨率遙感影像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赤石河口河勢基本穩(wěn)定,口外左岸東西向沙壩的發(fā)育對河口段灘槽格局造成一定影響。
1)赤石河口外存在東西向的沿岸輸沙,在河口區(qū)漲落潮流和波浪共同作用下,口外沙壩自東向西延伸,迫使口門段深槽向西側偏移。
2010年口外沙壩呈NE-SW向,沙壩寬度約150m,口門段深槽寬約300m;2018年沙壩向SW向延伸約220m,壩體寬度約190m,口門段深槽縮窄至210m;2020年沙壩西側前端位置基本保持不變,在S和E向波浪作用下發(fā)育反向沙嘴,壩體寬度減小,詳見圖1。
圖1 2010—2020年間赤石河口灘槽格局對比
2)沙壩在汛期受上游來水和臺風暴潮影響,在中部沖決形成新的入海通道,表現(xiàn)出一定的不穩(wěn)定性。
受上游洪水和臺風暴潮作用,2018和2020年間口外沙壩中部沖決形成新的出口,寬度在110m左右,赤石河形成兩口入海格局,但主槽仍位于決口西側。汛期當上游發(fā)生大洪水時,由于河口段深槽走向較為曲折,洪水來不及宣泄,在沙壩比較薄弱的位置沖決形成更短路徑的入???。同時沙壩中部直面本區(qū)S向常向浪,沙壩外側受波浪淘刷,是沙壩中部容易決口的另一個原因。
由于赤石河口外沙壩自東向西延伸,迫使口門段深槽向西側偏移,間接加長了河道,延緩了洪水宣泄。此外,沙壩在汛期受上游來水影響,在中部沖決形成新的入海通道,說明赤石河口洪水宣泄需求較大,需考慮流出洪水宣泄通道。另一方面,口外沙壩砂質良好,河口水質優(yōu)良,沙壩上進行旅游開發(fā)條件較好,為保障泄洪、納潮,兼顧旅游開發(fā)等需求,為河口整治提供基礎導向,需先劃定河口治導線。
考慮到右岸海堤基本形成,堤線穩(wěn)定,其治導線可按堤線確定,自河口天然埡口上端,沿堤頂前沿線到河口沙壩對岸,再沿多年平均高高潮位與岸邊交線下延約800m。左岸分別從有利行洪和沙壩開發(fā)的角度,擬定3個方案(詳見圖2):
圖2 赤石河入??谥螌Ь€論證方案布置示意圖
1)方案1:沿港尾河口順接赤石河規(guī)劃海堤線出河口后,以45°角延伸至規(guī)劃海堤管理范圍線。
2)方案2:出港尾河口后,沿沙壩上緣前沿,由中間沖決口前沿出河口,再沿沙壩下緣向東延伸約400m,最終與規(guī)劃海堤管理范圍線順接。
3)方案3:出港尾河口后,沿現(xiàn)狀整個沙壩上緣前沿,出河口后再向東延伸到約800m,最終與規(guī)劃海堤管理范圍線順接。
為分析治導線方案效果和影響,應用二維數學模型對洪水、枯水及風暴潮等水文組合工況下3種治導線方案進行模擬。并從防洪防潮、流速流態(tài)、納潮量及河勢穩(wěn)定方面的影響對3種治導線方案進行比選和推薦。
3.2.1 二維數學模型
采用守恒形式的二維淺水方程:
式中,U為守恒向量;Eadv、Gadv分別為x、y方向的對流通量向量;Ediff、Gdiff分別為x、y方向雷諾應力引起的擴散通量向量;Edis、Gdis分別為x、y方向二次流引起的擴散通量向量;S為源項向量:
式中,h為水深;u、v分別為垂直方向平均流速在x、y方向的分量;b為底高程;r為降雨強度;i為入滲強度;vt為水平方向的紊動粘性系數;Dxx、Dxy、Dyx、Dyy為二次流引起的擴散應力項;g為重力加速度;f為柯氏力系數,f=2w sinφ,w為地球自轉角速度,φ為當地緯度;為風應力;Sxx、Sxy、Syy為波浪輻射應力;Sfx、Sfy分別為x、y方向的摩阻斜率;S0x、S0y分別為x、y方向的底坡斜率:
3.2.2 計算工況
根據設計洪水與設計潮位,考慮洪潮遭遇組合,本次主要考慮以洪為主工況,即不同頻率設計洪水遭遇外江5年一遇設計潮位。各工況詳細參數見表1。
表1 水文組合工況特征參數
3.2.3 數學模型構建
①網格剖分
二維數學模型的研究范圍包括了整個紅海灣、赤石河河口及上游4km河段。研究水域面積約1 155km2。模型采用三角形網格,并在河口附近水域進行了網格加密。共計54 140個單元、29 092個節(jié)點。模型研究范圍網格剖分及局部網格細節(jié)分別見圖3。
圖3 二維網格剖分結果
②治導線方案概化
本次網格剖分中,沿著赤石河口3個治導線方案所在位置布置了控制線。治導線陸域側區(qū)域采用高程抬高的方式進行概化,按全部不過水考慮。
③采樣點設置
為對比分析3種治導線方案對赤石河防洪納潮、流速流態(tài)、納潮量等方面的影響,在二維模型中布置了21個水位流速采樣斷面、16個流速采樣斷面,以及在河口處布置了1個潮量統(tǒng)計斷面。采樣點及統(tǒng)計斷面位置如圖4所示。
圖4 赤石河二維模型采樣點及潮量統(tǒng)計斷面分布圖
對不同水文條件下各治導線方案特征水位進行統(tǒng)計,統(tǒng)計成果見表2,水位變化特點如下:
表2 采樣點水位變化結果表
1)50年、100年、200年一遇洪水分別遭遇外海5年一遇高潮位條件下,與現(xiàn)狀相比,方案3沙壩口(Z1)水位分別壅高0.54m、0.71m和0.88m,沙壩末端(Z6)水位分別壅高1.01m、1.24m和1.46m,沙壩的發(fā)育嚴重影響了赤石河的行洪能力,對深汕特別合作區(qū)防洪排澇體系建設帶來較大影響。
50年、100年、200年一遇洪水分別遭遇外海5年一遇高潮位條件下,治導線方案1產生的最大壅水分別為0.05m、0.04m和0.04m,均發(fā)生在距離沙壩口上游1.2km處,壅水0.01m范圍可追溯至上游3.2—3.6km;方案2最大壅水達到0.73m(200年一遇),上游4km處仍有0.27m的水位壅高;方案3最大壅水達到1.46m(200年一遇),上游4km處仍有0.67m的水位壅高,可見,由于方案2、3大幅縮小了河口泄洪斷面過水面積,導致上游洪水位壅高明顯,將進一步影響赤石河行洪安全。
對選取洪水和枯水兩種典型水文條件,統(tǒng)計不同不同治導線方案下各采樣點流速變化情況,統(tǒng)計成果見表3,流速變化特點如下:
表3 采樣點流速變化結果表
1)200年一遇洪水遭遇外海5年一遇高潮位條件下,方案1河口靠近沙壩末端(V1)流速最大增加0.03m/s,方案2、方案3則分別增加了0.64m/s和1.49m/s。3個治導線方案下,流速增加區(qū)域均集中在河口附近,上游河段受河口水位的頂托,流速減小,其中方案3流速減小最為明顯,在距離河口約1.2km的V7、V8采樣點,減少值在1m/s以上。
2)多年平均徑流遭遇枯季外海天文大潮潮位過程條件下,3種治導線方案對河口及以上河道的漲急流速、落急流速影響變化值均小于0.01m/s。
洪水和枯水兩種典型水文條件下,不同治導線方案下各采樣點流向變化情況如下:
1)在洪水條件下,方案1造成的流向變化幅度在5°以內。方案2、方案3洪水落潮順時針方向偏轉幅度達15°。
2)枯水條件下,3個治導線方案對河口的流向影響不大,采樣點流向變化均在1°以內。
綜上,枯季,3種治導線方案對赤石河口的流速、流向基本沒有影響。洪季,由于治導線方案2、方案3大幅縮小了河口泄洪斷面過水面積,導致出口斷面流速增加明顯,方案1則對流速影響較小。
赤石河口由于自然演變引起的河口沙壩發(fā)育,對赤石河行洪影響較大,不宜開發(fā),建議下一步深入研究沙壩形成機理,有針對性地實施疏浚、挑流等措施,確保赤石河行洪安全;赤石河口沙壩圍墾對赤石河枯季的流速、流向等影響影響均不大,但在洪季特別是赤石河發(fā)生洪水時,除方案1外其余兩個治導線方案行洪影響均較大。通過以上對3個治導線方案的計算分析結果可以看出,3個治導線方案中,相對于方案2、3,方案1基本沒有縮窄現(xiàn)狀河口斷面,對河口段的洪潮水位、流速流向、納潮量的影響都在可控范圍內。尤其是洪潮水位影響方面,方案1基本維持了現(xiàn)狀河口喇叭形的泄洪通道,保障了汛期洪水的正常宣泄,銜接了規(guī)劃海堤,因此,從行洪安全以及與規(guī)劃海堤等銜接的角度,本研究推薦采用治導線方案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