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蘇琴,姚田甜,陸紅健
(如東縣中醫(yī)院 江蘇如東226400)
尿潴留指尿液滯留在膀胱內,無法正常排出。術后尿潴留多為非器質性,包括興奮、抑制兩種。在肛腸疾病治療過程中,手術刺激、麻醉藥物、肛管填塞物、精神緊張等均會導致尿潴留,不僅增加了術后并發(fā)癥,且降低術后康復效果。中醫(yī)理論研究顯示,尿潴留屬于癃閉范疇,而針對神經因素引發(fā)的尿潴留應用熱奄包聯(lián)合中藥穴位敷貼可取得顯著干預效果[1]。本研究探討基于中醫(yī)護理傳承平臺的熱奄包聯(lián)合中藥穴位敷貼在肛腸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0年10月1日~2021年2月28日在本院實施肛腸手術的82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各項檢查符合肛腸疾病診斷標準者;于腰麻下行手術治療者;各項指標符合手術標準者;既往無麻醉藥物或其他藥物過敏史者;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前列腺肥大者;嚴重腸吸收不良綜合征或潰瘍者;嚴重心、肝、腎等器官組織功能障礙者;嚴重血液、循環(huán)、呼吸等系統(tǒng)功能障礙者;合并結直腸癌,無法進行手術者;精神、認知或溝通障礙者;既往長期服用抗生素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1例。對照組男19例、女22例,年齡(45.27±5.91)歲;病程(3.54±1.34)年;疾病類型:混合痔23例,肛裂8例,肛瘺6例,肛周膿腫4例。觀察組男21例、女20例,年齡(45.58±6.01)歲;病程(3.49±1.27)年;疾病類型:混合痔23例,肛裂7例,肛瘺6例,肛周膿腫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中藥穴位敷貼。術后嚴密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評估切口包扎舒適度,若包扎過緊或感覺明顯壓迫,應及時進行松解。醫(yī)護人員及時疏導患者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為患者講解術后康復及護理知識,避免發(fā)生尿潴留。對慢性尿潴留患者,可指導家屬熱敷,并采用流水聲、吹口哨等刺激患者聽覺,促進排尿。同時進行穴位敷貼,以玄明粉、檳榔、小茴香、烏藥等研磨成粉,利用醋混勻調制成糊狀,選取氣海穴、關元穴、中極穴,時間>4 h,敷貼期間觀察患者不良反應,如有不適立即取下。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中醫(yī)護理傳承平臺的熱奄包。①制作熱奄包:取200 g吳茱萸、400 g粗鹽,分別放入帶蓋的容器中,在中藥和粗鹽上噴灑適量水,待其完全浸濕后,放置在微波爐內加熱,待溫度升至50~60 ℃,取出并置于10 cm×10 cm的布袋內,封口處縫制密閉,避免藥物及粗鹽外露。②取穴:確定氣海穴、中極穴、關元穴位置。將中藥一面貼近皮膚,使其在各穴位間來回滾動,至熱奄包不燙后,將其貼敷在神闕穴,直至患者出現(xiàn)排尿感覺,可自行排尿,共熱敷3 d。③避免燙傷:熱敷前嚴格控制溫度,評估患者的耐受程度,觀察熱敷位置的皮膚狀態(tài),保證熱敷時溫度適宜,避免燙傷[2]。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首次排尿時間、殘余尿量、排尿完全通暢時間、尿流量、疼痛情況、排尿成功率、尿潴留發(fā)生率、導尿率、滿意度評分。疼痛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使用一條長度為10 cm的游動標尺,自0~10共有11個刻度表示評分,其中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烈疼痛。
2.1 兩組首次排尿時間、殘余尿量、排尿完全通暢時間、尿流量、VAS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首次排尿時間、殘余尿量、排尿完全通暢時間、尿流量、VAS評分比較
2.2 兩組排尿成功率、尿潴留發(fā)生率、導尿率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排尿成功率、尿潴留發(fā)生率、導尿率比較(%)
2.3 兩組滿意度評分比較 觀察組滿意度為(81.27±8.46)分,對照組滿意度為(56.37±9.67)分,觀察組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
肛腸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質量。目前,臨床治療尿潴留首選排尿誘導療法或導尿術。導尿術雖可臨時緩解尿潴留,但仍為侵入性操作,易損傷尿道,造成尿路感染,延長患者住院時間[3-4]。中醫(yī)理論中,尿潴留為癃閉范疇,疾病發(fā)生位置在膀胱,發(fā)生機制主要是膀胱氣化功能障礙,原因與三焦、脾、肺、腎等密切相關。利用中藥貼敷在氣海穴、關元穴、中級穴,不僅可補氣養(yǎng)血、通經散淤、調和氣血,還能補脾益腎、通經活絡,行氣活血,解除筋脈淤滯,促進膀胱氣化,使尿液排出。但僅應用穴位敷貼作用緩慢,因此,本研究在穴位敷貼基礎上應用中醫(yī)護理傳承平臺的熱奄包。
中醫(yī)護理傳承平臺是中醫(yī)理論發(fā)展傳承的輔助信息系統(tǒng),其通過復雜的熵聚類法和無監(jiān)督的熵層次聚類法對疾病進行辨證,使用相應的方劑組合,通過分析患者癥狀,了解針對性用藥的重要意義。而護理傳承平臺的熱奄包治療方法簡單、安全性高,患者痛苦小,效果較好。吳茱萸味苦、辛,作用于機體后可歸于胃經、肝經及脾經,能有效燥濕、溫中、散寒。將其作用于患者機體氣海穴,可溫補腎元,至元氣通達三焦,有效疏通膀胱氣機,促進小便通利。中極穴為膀胱募穴,其與氣海穴合用,可益腎氣、利下焦、通膀胱、通尿閉[5]。關元穴又名丹田,同屬于膀胱募穴之一,是任脈與三陰經的交匯,機體元氣所在,對此穴位進行刺激,可溫補下元、活血理氣,有效鼓舞膀胱氣化,達到起便之功效[6]。除此之外,中醫(yī)認為尿潴留屬于癃閉范疇,主要為膀胱氣化無權與氣機受損所致,為預防并改善此癥狀,可以調理膀胱氣機和活血止痛為主。而吳茱萸性熱,味辛、苦,歸肝、脾、腎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之功效,在置于相應穴位時,可達到促使藥物通過穴位到達膀胱,恢復膀胱氣化功能[7]。且中藥穴位貼敷選取的神闕穴為機體五臟六腑之本。通過熱敷吳茱萸和粗鹽,有效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散寒止痛,有利于松弛膀胱及尿道括約肌,恢復膀胱神經功能,反射性刺激膀胱括約肌肌壁,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縮,促使患者順利排尿,改善尿潴留癥狀。兩種方式聯(lián)合應用可增強對患者膀胱功能的刺激,促進膀胱內尿液排出[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首次排尿時間、殘余尿量、VAS評分、排尿完全通暢時間、尿潴留發(fā)生率、導尿率均低于對照組(P<0.01,P<0.05);觀察組滿意度評分、排尿成功率、尿流量均高于對照組(P<0.01,P<0.05)。由此可知,對肛腸疾病術后患者實施中醫(yī)護理傳承平臺的熱奄包聯(lián)合中藥穴位敷貼具有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對肛腸疾病術后患者應用中醫(yī)護理傳承平臺的熱奄包聯(lián)合中藥穴位敷貼,可減少尿潴留,促進患者術后盡早排尿,提高手術治療效果,改善術后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