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閆龍
對于我這樣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來說,中軸線不僅是地理位置,而且是根植于血液中的成長記憶。
《北京中軸繁景圖》局部
1964年的大年初三,我出生在故宮旁邊的騎河樓。整個兒童時期,我和家人住在東皇城根82號,灰磚灰瓦木窗框的胡同景象成了我的兒時記憶。從小迷戀畫畫的我于1979年考入了白塔寺附近的北京工藝美術學校。東華門、五四大街、景山、北海……每天,我騎著“飛鴿”28自行車,往返于家和學校之間,也游走在北京中心老城的各個景點之中。
美術學校學制4年,尤其注重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知識傳授。至今,先生講解《清明上河圖》的情景仍歷歷在目。年少的我似乎就是畫中的學童,隨著先生游歷在北宋都城東京的虹橋邊,欣賞著河工的號子。我夢想著自己也可以像畫家張擇端一樣,用我所學為后人留下一幅有意義的作品。用畫筆記錄北京中軸線風貌的想法就這樣在心中埋下了種子。從美術學校畢業(yè)后,我先是進入北京金漆鑲嵌廠做設計,深入了解了工藝美術與傳統(tǒng)繪畫相結合的藝術,后又考入中國美術學院版畫系,系統(tǒng)地學習了西方繪畫理論和技藝。1989年,我選擇長期從事所熱愛的繪畫事業(yè),在北京工業(yè)大學藝術設計學院任教直至今天。
2011年,我正式開始構思和籌備《北京中軸繁景圖》的創(chuàng)作,一個最大的原則就是要真實、全面、細致地展現(xiàn)北京城的社會生活。為達到這一目標,我查閱了大量北京建城歷史資料與民間傳說,走訪了眾多北京民俗專家和老藝人,實地采訪了30多家中軸線上的老居民,創(chuàng)作人物速寫6000多幅,繪制古建結構圖2000多頁。在最終完成的畫卷中,能夠認出品牌的各式汽車有300多輛,僅商家店面裝飾的燈籠就有十幾種造型。
作畫過程
畫作卷軸及其文創(chuàng)產(chǎn)品
我心目中的《北京中軸繁景圖》不僅要保留傳統(tǒng)繪畫的風格,同時更要符合大眾的審美方式。若只按國畫畫法畫不出透視效果,而只用西方技法則畫不成長卷。因此在繪畫表現(xiàn)方式上,我融合古今中外繪畫之長,不拘泥于傳統(tǒng)。例如古人繪畫中沒有汽車這一物象,用傳統(tǒng)技法很難表現(xiàn),我就把現(xiàn)代手繪工業(yè)效果圖的技法運用到描繪汽車上。在人物表現(xiàn)方面,我力求體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比如地安門問路的年輕人、推著輪椅的外國老夫婦等等。其中還有一個小彩蛋,就是我?guī)е鴥鹤佑瓮娴谋秤啊?/p>
北京是一座人文歷史很豐富的古城,現(xiàn)代和歷史在這里有一種奇妙的交融。而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發(fā)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助力了非遺文化的傳承和傳播。
歷時4年,這幅長50米、高70厘米的絹本界畫終于完工。畫作按四個主題由南向北依次展開,首先從中軸線南端的永定門外至大柵欄前門,之后從前門到天安門廣場,然后是從故宮到景山,最后從景山后街到鐘鼓樓。整幅畫卷共涉及4000多個人物,以及數(shù)不清的建筑。
對于我這樣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來說,中軸線不僅是地理位置,而且是根植于血液中的成長記憶。2019年,《北京中軸繁景圖》在“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展出。衷心希望這幅畫卷能夠成為各國朋友了解北京中軸線和北京精神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