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顏克存
在我們家,最能見證時光的東西就數(shù)母親的頂針了。它不僅是外婆留給母親唯一的嫁妝,也是母親手心里的寶。它見證了我們家?guī)状丝p縫補補的艱苦歲月。
母親的頂針,時常躺在母親的針線籮里。它的上面布滿了或深或淺、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的小眼,有的光亮耀眼,有的銹跡斑斑。每當母親坐在陽光下做針線活兒時,它就會出現(xiàn)在母親的右手中指上,像一枚精美的戒指,在陽光的照射下散出點點金光。使我總也忍不住好奇,要趴在母親的腿上,雙手拽住母親的右手,對著太陽高高舉起,反復瞧個究竟。
據(jù)母親回憶,在她小的時候,外公就去世了,一家人全靠外婆照顧,她和舅舅更是外婆一人拉扯大的。為了使艱難的日子好過點,外婆除了干好生產(chǎn)隊的活兒和自家家務之外,還要幫助隊里或鄰居們做針線活兒,以此換來別人在日常生活上的些許關照。因此,母親的頂針,記載著一段特殊的歷史和一個個關于外婆的不尋常的故事,也凝聚著母親與外婆之間深深的母女情。
母親心靈手巧,她的針線活兒手藝全部傳自外婆,她的女紅在村里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小到釘紐扣、裁褲邊、縫拉鏈,大到納鞋底、織棉褲、做棉襖等,樣樣精通。只要是母親做的衣褲鞋襪,不管穿在什么人身上,都件件合身,樣樣好看。以至同村的婦人和姑娘們,總喜歡在農(nóng)閑時節(jié)來到我們家,圍著母親請教關于做針線活兒的訣竅,而母親也從不吝嗇,只要有人請教,她都會毫無保留地傾囊相授,手把手地教她們做出最漂亮、最合身的穿戴品。
小時候,家里條件不太好,一家人穿打補丁的衣褲是常有的事。有的時候,大人穿過的衣褲,實在是補丁摞補丁不能再補了,母親就把它們收集起來,用剪刀沿著線縫拆開,然后把面料好的部分剪下來,比著鞋樣一層層用漿糊粘起來,然后戴著頂針納成鞋底。納鞋底是個十分辛苦的活兒,每次母親納鞋底的時候,我都會看見母親左手拿著厚厚的鞋底,右手拿針找準位置,再用頂針上的凹眼頂著針的尾部,咬緊牙使勁往上頂,直至針尖從鞋底的另一側(cè)冒出頭來為止,有時實在是頂不透了,母親還得把針拔出來,再反反復復重新扎幾次,個中辛苦,只有母親自己知道。
現(xiàn)如今,家庭條件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縫縫補補的日子少了,母親的頂針也慢慢閑置了,躺在針線籮里的時間變多了。但每次看見它,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母親納的千層底,一股暖流頓時從心底涌上心田,我知道,這種暖,將浸潤我的一生。
(柳生綿摘自《黃石日報》2022年3月28日 圖/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