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楊君,黎應巧
(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功能檢查科,甘肅 蘭州 730050)
盆腔器官脫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是絕經期、絕經后婦女的常見疾病,中老年女性POP 發(fā)生率可高達40%~50%,是一種緩慢進展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可出現(xiàn)尿失禁、大便失禁、會陰墜脹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降低其生活質量[1-2]。相關資料指出,女性一生中接受POP 矯正手術的概率約為13%,再手術率可高達30%[3-4]。目前尚缺乏POP 的病理學診斷標準,臨床常用國際公認的盆腔器官脫垂定量(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tation,POP-Q)分度法[5]進行診斷、分度,但POP-Q 分度法無法直接反映POP 患者前、后盆腔膨出器官的形態(tài)、功能情況,影像學檢查成為評估POP 的重要輔助手段。
目前診斷POP 的主要影像學手段有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經會陰超聲(transperineal ultrasound,TLUS)等。MRI 軟組織分辨率較高,屬于非侵入性操作,安全可靠,可清晰顯示出盆腔組織結構關系及運動信息[6-7];TLUS 可顯示盆底解剖信息并反映其功能狀況[8]。目前國內外研究證實MRI、TLUS 檢查對POP 的評估具有重要補充價值[9-10]。目前國內研究多集中報道MRI、TLUS 評估的價值[11-12],尚缺乏MRI、TLUS 診 斷POP 臨床價值的對比報道,何種影像學手段更適用于POP評估尚需進一步探討。鑒于此,筆者將139例疑似POP 患者納入研究,旨在尋找評估POP 的最佳手段,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5月—2021年11月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39 例疑似POP 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前瞻性研究。患者年齡28~75 歲,平均(50.48±7.63)歲;體質量指數22.98~25.67 kg/m2,平均(23.71±1.13)kg/m2。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No:2022A-3),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納入標準①行POP-Q、MRI、TLUS 檢查;②有生育史;③年齡>18 歲。
1.2.2 排除標準①合并盆腔、盆底腫瘤;②重要臟器嚴重功能障礙;③免疫缺陷性疾病、傳染性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全身系統(tǒng)性疾?。虎芫裥约膊?、認知功能障礙;⑤嚴重內科合并癥及MRI、TLUS檢查禁忌證;⑥藥物濫用史、吸毒史;⑦妊娠、哺乳期女性;⑧盆腔或盆底理療史、受傷史、結構畸形;⑨放射治療史、手術史。
1.3.1 動態(tài)MRI 檢查患者MRI 檢查前30 min排空膀胱,飲用水300 mL,使膀胱呈半充盈狀,檢查中不使用陰道、直腸顯影劑。患者取仰臥位,采用超導核磁共振掃描儀(美國GE 公司Signa HDxt 3.0 型)及體部相控陣柔軟線圈掃描。常規(guī)掃描:首先行T1加權成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脂肪抑制T2加權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軸位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1WI 重復時間(repeat time,RT)為600.0 ms,回波時間(echo time,ET)為6.5 ms,層厚為4.0 mm,層間距為0.4 mm,視野為32.0×32.0 cm,激勵2.0 次;T2WI 的RT 為5 100.0 ms,ET 為100.0 ms,層厚4.0 mm,層間距為0.4 mm,視野為22.0 cm×22.0 cm,激勵2.0 次;矢狀位快速自旋回波T2WI:RT 為4800 ms,ET 為90 ms,視野為22.0 cm×22.0 cm,層厚為4.0 mm,層間距為0.4 mm,激勵2.0 次;冠狀位快速自旋回波T2WI:RT 為5 180 ms,ET 為100 ms,視野為30 cm×30 cm,層厚為4.0 mm,層間距為0.4 mm,激勵2.5 次。獲取靜態(tài)MRI 圖像。
用梯度回波快速穩(wěn)態(tài)序列行正中矢狀位動態(tài)MRI檢查:RT為3.6 ms,ET為1.6 ms,視野為34.0 cm×34.0 cm,層厚為5.0 mm,層間距為0.5 mm,激勵2.0次;冠狀位快速自旋回波T2WI:RT為5 180 ms,ET為100 ms,視野為30 cm×30 cm,層厚為4.0 mm,層間距為0.5 mm,矩陣為192.0×272.0,采集59 s?;颊吒鶕甘?,在動態(tài)MRI 掃描過程中重復深呼吸、屏氣、用力排便動作3~5 次,獲取動態(tài)MRI 圖像。
1.3.2 TLUS 檢查采用超聲檢測儀(德國西門子公司Sequoia Paraon 型,RAB-6 型凸陣三維容積探頭,探頭頻率6.0 MHz)采集患者TLUS 圖像。患者排尿后取截石位,探頭緊貼會陰部,指示點朝上,指導患者正確做出Valsalva 動作(患者屏氣用力向下加腹壓動作)且持續(xù)時間≥6 s,采集標準盆底正中矢狀切面動態(tài)圖像3 次存儲、分析。取脫垂程度最大的圖像分析,將經恥骨聯(lián)合后下緣水平線作為參考線,測量點在參考線尾側為負值,在參考線頭側為正值。U 表示膀胱底部最低點,Cx 表示宮頸最低點,R 表示直腸壺腹前壁最低點。
1.3.3 POP-Q分度法檢查參照文獻[5]行POP-Q分度法檢查:醫(yī)師指導患者Valsalva 動作且持續(xù)時間≥6 s 情況下測量陰道壁上解剖標志點(Aa:陰道前壁中線距離尿道外口3 cm 處;Ba:陰道頂端/前穹隆至Aa 間的陰道前壁上段的最遠點;Ap:陰道后壁中線距離尿道外口3 cm 處;Bp:陰道頂端/后穹隆至Ap 間陰道后壁上段的最遠點;C:宮頸/子宮切除的陰道殘端;D:子宮未切除者的后穹?。┡c處女膜緣間的距離。
POP-Q 分度法檢查分為0~Ⅳ期。0 表示無脫垂,其余分期越大表示器官脫垂越嚴重。<Ⅱ期為輕度膀胱膨出;≥Ⅱ期為重度(明顯)膀胱膨出;I期為輕度子宮脫垂;>I期為重度子宮脫垂。
1.3.4 圖像診斷及分析所有MRI、TLUS 檢查圖像由3 位10年臨床資質以上的影像學醫(yī)師獨立雙盲閱片,意見不同時通過討論達成一致意見。
TLUS診斷為明顯器官脫垂依據[13-14]:U≤-10 mm為明顯膀胱膨出;Cx≤15 mm 為明顯子宮脫垂;R≤-15 mm 為會陰體活動過度;直腸壺腹部于陰道內凸出≥10 mm 為直腸壺腹膨出。
MRI 診斷為器官脫垂依據[15-16]:根據HMO 診斷系統(tǒng),在正中矢狀位MRI 圖像上(患者最大應力情況下)測H 線(恥骨聯(lián)合下緣至直腸肛管連接處直腸后壁連線,作為器官脫垂程度參考線),正常(0 度):盆腔器官在H 線上;輕度器官脫垂(1 度):盆腔器官在H 線下0~2 cm;中度器官脫垂(2 度):盆腔器官在H 線下>2 cm~<4 cm;重度器官脫垂(3 度):盆腔器官在H 線下≥4 cm。
數據分析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構成比或率(%)表示,比較用χ2檢驗;相關性分析用Pearson 法。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OP-Q 分度法診斷139 例疑似POP 患者中,21 例(15.11%)無器官脫垂;23 例(16.55%)單純子宮脫垂,其中10 例輕度子宮脫垂、13 例重度子宮脫垂;38 例(27.34%)單純膀胱膨出,其中18 例輕度膀胱膨出、20 例重度膀胱膨出;57 例(41.01%)子宮脫垂合并膀胱膨出。見圖1。
圖1 30歲女性患者
139 例疑似POP 患者中,99 例患者膀胱膨出(71.22%)(40 例輕度膀胱膨出、28 例中度膀胱膨出、31 例重度膀胱膨出),其中19 例無前盆腔脫垂;64 例子宮脫垂(12 例輕度子宮脫垂、29 例中度子宮脫垂、23 例重度子宮脫垂),其中5 例陰道穹隆脫垂,31例無中盆腔脫垂;腸疝67例(輕度54例、中度8 例、重度5 例),直腸膨出81 例(輕度73 例、中度6 例、重度2 例),其中28 例無后盆腔脫垂。
TLUS 診斷121 例(87.05%)明顯器官脫垂,其中53 例為單腔室脫垂、68 例為多腔室脫垂;98 例明顯膀胱膨出,U 點值為-11.87~-25.73 mm,平均(-16.14±3.01)mm;82 例(58.99%)明顯子宮脫垂,Cx值為-10.01~12.18 mm,平均(-3.14±0.61)mm;29 例(20.86%)出現(xiàn)會陰體活動過渡情況,R 值為-23.87~-16.02 mm,平均(-18.23±2.12)mm。
Pearson 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MRI 診斷POP 與POP-Q 分度法測定的前盆腔(Aa 與膀胱頸至H 線距離、Ba 與U 至H 線距離)、中盆腔(C 與Cx 到H 線的距離)、后盆腔(Bp 與R 到H 線的距離、Ap 與直腸肛管連接處直腸前壁到H 線的距離)呈正相關(r=0.808、0.813、0.859、0.497 和0.483,P=0.000、0.000、0.000、0.030 和0.035)。動態(tài)MRI 與POP-Q 分度法測量值見表1。
表1 動態(tài)MRI與POP-Q測量值 (cm,±s)
表1 動態(tài)MRI與POP-Q測量值 (cm,±s)
診斷方法POP-Q測定動態(tài)MRI測定Aa與膀胱頸至H線距離2.01±0.34 0.73±0.12 Ba與U到H線的距離2.79±0.51 1.89±0.32 C與Cx到H線的距離1.67±0.26 2.38±0.41 Bp與R到H線的距離-2.01±0.38-0.62±0.11 Ap與直腸肛管連接處直腸前壁到H線的距離-1.89±0.31 0.12±0.02
Pearson 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TLUS 診斷POP 與POP-Q 分度法檢查的前盆腔(TLUS 測定的U 值,POP-Q 測定的Ba 值)、中盆腔(TLUS 測定的Cx 值,POP-Q 測定的C 值)、后盆腔(TLUS 測定的R 值,POP-Q 測定的Bp 值)呈正相關(r=0.864、0.897 和0.478,P=0.000、0.000 和0.027)。TLUS 與POP-Q 分度法檢查測量值見表2。
表2 TLUS與POP-Q測量值 (cm,±s)
表2 TLUS與POP-Q測量值 (cm,±s)
診斷方法POP-Q TLUS前盆腔(Ba/U值)3.17±0.42-18.51±2.87中盆腔(C/Cx值)3.60±0.35-19.64±2.08后盆腔(Bp/R值)2.92±0.32-20.01±2.13
將POP-Q 診斷作為標準,TLUS 診斷明顯膀胱膨出的敏感性為96.84%、特異性為86.36%,MRI 診斷明顯膀胱膨出的敏感性為97.89%、特異性為86.36%,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205 和0.000,P=0.650 和1.000)。見表3。
表3 TLUS、MRI診斷膀胱膨出結果比較 例
TLUS 診斷明顯子宮脫垂的敏感性為97.50%、特異性為91.53%,MRI 診斷明顯子宮脫垂的敏感性為97.50%、特異性為93.22%,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 義(χ2=0.000 和 0.120,P=1.000 和 0.729)。見表4。
表4 TLUS、MRI診斷子宮脫垂結果比較 例
POP 病因復雜,產科創(chuàng)傷、肥胖、重體力勞動、遺傳因素均與該病發(fā)生有關[17]。準確診斷POP脫垂類型及分度是指導合理治療的關鍵,誤診會導致不必要的手術,并可能增加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漏診則會延誤POP 患者治療時機,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過多負擔。POP-Q 是目前臨床公認的POP 診斷、分度方法,但女性盆底為復雜三維結構,僅憑POP-Q 臨床診斷無法準確評估POP 患者盆底解剖結構、器官功能狀態(tài)及后盆腔膨出類型,影像學檢查可作為評估POP 的重要補充手段。TLUS、MRI 是臨床輔助診斷POP 的常用工具,TLUS 可實時動態(tài)顯示患者盆底各個水平解剖結構及腔室器官組織結構,直觀顯示出后盆腔膨出物內容;靜態(tài)MRI 可顯示盆腔器官支持結構缺陷,動態(tài)MRI 可顯示盆底松弛及POP 程度,是評估女性盆底結構的有效手段。但是何種影像學手段更適用于POP 患者的評估尚未有統(tǒng)一標準。
本研究中Pearson 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MRI、TLUS 診斷POP 與POP-Q 分度法檢查的前盆腔、中盆腔、后盆腔均呈正相關,筆者推測POP-Q 診斷中的Ap、Bp 是對于Aa、Ba 點而制定的,兩點之間沒有明確的解剖結構呼應,與膀胱、子宮相比,腸管的活動度相對較大,直腸、腸系膜中的任意一個器官都可成為膨出器官,POP-Q 診斷準確性有待提高。動態(tài)MRI 能夠清楚分辨膨出器官,便于臨床準確測量。POLLOCK 等[18]也指出臨床檢查較難分辨腸膨出,而動態(tài)MRI 檢查診斷POP 更為準確。POP-Q 檢查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動態(tài)MRI 檢查患者取仰臥位,組織壓迫可影響患者后盆腔器官的膨出,這也可能是造成MRI 與POP-Q 診斷后盆腔有差異的原因,故動態(tài)MRI 在評估后盆腔POP 比POP-Q 檢查更具優(yōu)勢,可作為POP-Q 診斷的有效補充。
本研究中Pearson 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TLUS測定的C、U 值與POP-Q 測定的Ba、C 值高度相關,TLUS 測定的R 值與POP-Q 測定的Bp 值低度相關,其原因可能為:①POP-Q 檢查以處女膜緣為參考線,處女膜作為軟組織可影響TLUS 探頭壓力、Valsalva 動作對患者的影響,因而TLUS 一般取位置相對較固定的恥骨聯(lián)合為參考線,故POP-Q、TLUS 診斷參考線不同,診斷結果也存在一定差異;②患者陰道壁解剖標志點和盆腔器官解剖結構不完全對應,Bp 點和直腸壺腹前壁無直接聯(lián)系,Bp和R 值難取得良好一致性;③POP-Q 評估表面解剖情況,而TLUS 可顯示盆腔內器官真正脫垂最低點;④POP-Q 診斷將處女膜緣(參照點)上記為負值、處女膜緣(參照點)下記為負正值,TLUS 將恥骨聯(lián)合后下緣水平線(參照線)上為正值、參照線下為負值。臨床針對輕度POP 多采取保守治療,而對重度POP則采取手術治療,故準確診斷POP 患者脫垂類型、分度對臨床選擇合適治療方式至關重要。使用TLUS 可更客觀、高效地評估POP 患者病情,便于臨床選擇更合理、個體化的治療方法,TLUS 與POP-Q 檢查輔助判斷POP 會更具有優(yōu)勢。
綜上所述,MRI、TLUS 診斷POP 與POP-Q 分度法檢查POP 測定值有相關性,MRI、TLUS 在診斷后盆腔脫垂更具優(yōu)勢,動態(tài)MRI、TLUS 可作為POP-Q 診斷POP 的有效補充,POP-Q 結合兩種影像學檢查方法中的一種診斷POP 更準確,臨床可根據個體情況選擇適合方法。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處,為單中心研究,樣本量偏小,后續(xù)需開展多中心、大樣本量進一步驗證本研究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