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 陽
作為武將,勇猛固然重要,但是頭腦——或者說智慧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
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晉紀三十八》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晉安帝義熙十年(公元414年),叛離東晉的司馬國璠兄弟,聚集了幾百個部眾,偷偷渡過淮河,趁夜色混入廣陵城。青州刺史檀祗兼任廣陵相。司馬國璠帶兵直接沖向官署大廳,檀祗驚覺之后走出來,正要抵抗,就被亂箭射傷被迫退了回去。檀祗對左右的侍從說:“賊人趁天黑沖了進來,打算在我沒防備的情況下襲擊我們。只要敲擊五鼓,他們害怕天亮,一定會逃跑。”侍從們聽從他的吩咐去做了,司馬國璠的兵果然逃走。
檀祗年輕時在東晉名將孫無終等手下?lián)诬娐殩|征西戰(zhàn),屢建戰(zhàn)功,軍事上很有一套。在他擔任青州刺史兼廣陵相的時候,已經(jīng)投靠后秦的安平獻王司馬孚的后裔,河間景王司馬曇之之子司馬國璠、司馬叔璠兄弟率領(lǐng)數(shù)百人偷襲廣陵。他們的第一目標顯然是身為廣陵相的檀祗,并且還險些得手。險些得手而最終未能得手的原因在于,檀祗在賊兵已經(jīng)沖入官署大廳,自己為亂箭所傷的情況下,始終保持了清醒和冷靜的頭腦。而他讓左右侍從敲擊五鼓,則是諸多應對之策中最為關(guān)鍵的一招。
為什么檀祗讓左右侍從敲擊五鼓?那是因為那個年代沒有“時鐘”之類的計時器,對一般人來說,白天大概只能靠看日頭,而晚上則主要靠聽官府里的“更鼓”掌握時間。何謂“更鼓”?亦即夜里為報知時刻而于每更敲打大鼓:從黃昏至破曉為一夜,共分五更,每更皆由香司(專司報時之人)打鼓報時。五更鼓敲響了,那也就意味著天亮了。天亮了,偷襲自然再也玩不成了。
對于久經(jīng)沙場的武將們來說,臨危不懼、奮勇向前毫不奇怪,但是,能夠在如此危急的時刻,還能想到如此機智的應對方法,絕不是隨便哪個人都能做到的。不是隨便哪個人能夠做到,檀祗卻能做到,這是為什么?因為他非常沉著也非常冷靜,還因為他對于對手的心理的深刻了解:司馬國璠兄弟手下只有數(shù)百部眾,勢單力薄,唯有借助夜幕的掩護方才有成功的可能,所以,一旦天亮,面對敵眾我寡毫無勝算的形勢,他們只能選擇撤退。而最后的結(jié)果,充分證明了檀祗判斷的正確性。
所以,就武將們在戰(zhàn)場上的表現(xiàn)來說,力戰(zhàn)固然讓人欣賞,而巧取給人的印象會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