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光 王美華
(北京科技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
相較于評審計劃法、甘特圖法和關鍵路線法等經(jīng)典方法,關鍵鏈項目管理方法將約束理論引入到項目管理領域,通過設置緩沖來吸收項目不確定性。GOLDRATT[1]認為,活動主管上報的活動工期包含一定安全時間,若項目經(jīng)理無法對其識別和管理,安全時間會因學生綜合癥和帕金森定律被浪費掉,導致項目延期和成本超支。因此,項目經(jīng)理如何合理確定安全時間和緩沖,是關鍵鏈項目緩沖管理研究的重要議題。
基于剪切粘貼法(C&PM)[1]和根方差法(RSEM)[2]等經(jīng)典緩沖確定方法,既有研究對經(jīng)典方法進行了改進優(yōu)化,但仍存在以下局限性:一方面,未考慮活動外部客觀環(huán)境影響,多分析活動內部(如活動敏感性或彈性等)因素,而忽視了活動外部(如獎懲制度等)客觀環(huán)境因素。為激勵人員盡早完工,項目經(jīng)理往往會為人員事先設置獎懲制度,進而影響緩沖確定。各活動主管認知水平差異導致主管具有不同的獎懲感知,表現(xiàn)為上報工期包含的安全時間差異。另一方面,對主體行為偏好考慮不足,且相應的分析方法有待優(yōu)化。在獎懲機制作用下,活動主管上報活動工期區(qū)間內存在自身感知效用最佳時間點,該時間點本質為完成該活動的真實工期即活動基準工期,剩余時間即為安全時間,項目經(jīng)理識別基準工期是緩沖確定的關鍵。
基于此,本研究借鑒前景理論設置三重參照點,對活動工期離散化處理,以離散時間點作為各活動完工時間的備選方案,計算參照點下的綜合前景值,進而確定安全時間和緩沖。本研究貢獻主要體現(xiàn)為:①結合獎懲機制這一外部客觀因素確定緩沖,避免了原有研究忽視此類因素的不足;②考慮了活動主管獎懲感知這一主觀因素,彌補了結合人員因素研究緩沖的缺失;③將前景理論引入關鍵鏈項目管理研究中,并對該理論進行一定改進,豐富了參照點設置的多樣性。
基于經(jīng)典方法[1,2],既有研究主要圍繞3個方面:①從活動內部自身因素出發(fā),優(yōu)化和改進經(jīng)典方法。TUKEL等[3]用網(wǎng)絡復雜度和資源緊張度來確定緩沖,有效分析活動邏輯關系和資源約束,但其未綜合考慮兩種屬性對結果的影響。WANG等[4]考慮活動所屬級別及目標不同,提出基于緩沖換算系數(shù)的緩沖確定方法。張俊光等[5]根據(jù)活動彈性確定緩沖并結合應急工期和提前完工獎勵,抽取安全時間和確定緩沖,但該方法未考慮延期懲罰的影響。②考慮活動自身不確定因素確定緩沖。TENERA等[6]根據(jù)最后一項活動延期風險,估算項目工期并確定緩沖,該方法忽略了鏈路其他活動提前或延期對整個項目的影響。IRANMANESH等[7]考慮活動自身風險、限制性資源和活動在項目網(wǎng)絡中的位置等,建立基于后密度因子的緩沖確定方法。MA等[8]認為項目存在返工風險,應用Max-plus方法確定了改進的返工安全時間。③結合人員心理行為因素確定緩沖。BADENFELT[9]分析風險感知,并認為風險水平和風險態(tài)度等影響人員決策行為。SINCLAIR等[10]應用關鍵鏈理論避免員工學生綜合癥和帕金森定律,降低了員工無效行為時間。GALLI[11]分析行為習慣與約束理論的關系,但其是基于組織文化而未涉及獎懲機制。
獎懲機制能防止代理方的機會主義行為?,F(xiàn)有研究著重分析如何設置獎懲結構來提高績效等問題,如EI-TANNIR[12]設計了以獎金和罰款為激勵措施的合同。姜旭等[13]分析獎懲結構與公司投入積極性的關系,為運營公司如何設置合理的獎懲機制提供依據(jù)。GHASEDI等[14]應用啟發(fā)式算法和模擬退火算法,分析項目不同執(zhí)行模式和獎懲結構。然而,已有研究無法解決緩沖確定問題,這是因為獎懲機制下緩沖確定是在獎懲機制設置后進行的,而非已有研究的如何設置獎懲機制問題。
原有個體決策行為研究多以理性人為基本假設,應用期望效用理論對備選方案進行決策,而實際中個體往往呈現(xiàn)出有限理性特征[15]。為此,KAHNEMAN等[16]提出前景理論,并證明其能較好地反映主體行為偏好和心理。JOU等[17]驗證了行為具有參照依賴特性,即個體在不同參照點下的態(tài)度和決策不同?,F(xiàn)有研究用該理論解決出行者路徑選擇[18]、消費者行為[19]和庫存決策[20]等問題,多以單參照點為基準對各方案評價排序。在項目管理領域,該理論多被用于解決逆向選擇[21]和其他項目主體決策等[22]問題,少有的相關研究選取單參照點分析主體行為[23],但其無法適用于多活動項目,且未對關鍵鏈項目緩沖管理加以研究,難以分析緩沖確定問題。
綜上所述,獎懲研究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理論基礎,且前景理論在分析個體行為決策問題上具備較好的適用性,但目前其理論應用多為單參照點依賴,且較少用其研究關鍵鏈項目緩沖確定問題。因此,在已確定獎懲機制背景下,本研究考慮活動主管上報工期的行為因素,應用三重參照點的前景理論加以探討,最終驗證方法的有效性。
緩沖確定的關鍵在于活動安全時間的抽取,安全時間是活動主管綜合自身特性以及活動可能面臨的不確定性而主觀附加的時間。在設有活動獎懲機制的情況下,不同活動主管對獎懲機制展現(xiàn)出不同的獎懲敏感性和獎懲感知程度。各活動主管對獎懲的敏感程度不同,導致各活動存在不同的安全時間。本研究通過前景理論對各活動主管的獎懲感知進行描述:首先,設置研究情境和確定每個活動主管對應的價值函數(shù)和權重決策函數(shù),并基于設定的參照點計算關鍵鏈路上各關鍵活動的前景值;其次,對鏈路上各關鍵活動的不同時間點前景值排序,以確定活動主管在考慮獎懲感知時的活動真實工期即基準工期;最后,計算各關鍵活動的上報工期和基準工期差值,確定每個活動的安全時間,進而根據(jù)根方差法確定項目緩沖大小。
下面將模型中涉及的符號名稱和含義進行解釋說明,具體見表1。
表1 符號名稱和說明
假定項目已為活動主管設置獎懲機制,該獎懲機制不會因項目緊張等情況而發(fā)生改變,同時,該項目不會發(fā)生無故中斷情況。設關鍵鏈路上共存在n個關鍵活動,每個活動分別配置不同的一名活動主管,即n個關鍵活動共涉及n名主管,且主管在整個項目執(zhí)行過程中不會發(fā)生更換。由于活動主管對活動時間長短的感知程度有限,故將活動時間離散化。具體表現(xiàn)為,設各活動主管上報的活動時間分別為Tli,其可由多個時間單元拼接組合而成;Dij為活動i的第j離散時間點,Dij=kij×ΔT(kij=1,2,3,…;ΔT為時間單元,表示活動時間在Dij或Dij±ΔT區(qū)間內,活動主管自身感知效用相同,設ΔT為0.5天),即進行離散化處理[18]。Tli中包括獎懲感知的安全時間STi,項目經(jīng)理通過分析每位主管的獎懲感知,確定主管附加的安全時間大小STi和活動的基準工期RTi=Tli-STi,其中,活動基準工期為最大前景值對應的Dij,從而計算項目緩沖量。本研究的情境設置及緩沖確定原理見圖1。
前景理論作為描述范式下的決策模型,根據(jù)活動主管對獎懲機制的敏感程度,從提前獎勵和延期懲罰角度研究主管參照依賴及獎懲敏感等個體偏好,進而描述各主管在不確定情形下的實際行為決策[15]。由于安全時間的存在,活動主管向項目經(jīng)理上報的活動工期往往大于其內心隱藏的活動真實完成工期,而活動主管在有限理性下隱藏的活動真實完成工期,是依據(jù)其對活動工期感知價值設定的,該感知價值主要通過綜合價值函數(shù)和決策權重函數(shù)獲得。
3.2.1綜合價值函數(shù)
價值函數(shù)能有效反映活動主管面臨獎勵和懲罰時的感知偏好。同時,依據(jù)前景理論,活動主管所呈現(xiàn)的價值感知并非絕對值而是相對值,該相對值以預先設定參照點為衡量基準,將測量結果與參照點之間的差值作為主管決策依據(jù)。因此,確定綜合價值需首先選取參照點。
(1)參照點選取現(xiàn)有參照點大多以理想點或預期值等單視角設置,難以體現(xiàn)決策過程的綜合性和全面性。考慮到各活動主管自身特性及獎懲感知差異,參照點選取既要反映主管獎懲感知價值的直觀情況,又需結合項目經(jīng)理對活動工期的間接預期。如存在以下情境:關鍵鏈路上活動1和活動2上報工期分別為4天和10天,考慮活動1主管和活動2主管的感知情況,對于活動1而言,活動1主管認為活動1用時3天完工其前景值最大,即活動1的安全時間為1天,基準工期為3天;對于活動2而言,活動2主管認為活動2用時6天完工其前景值最大,即活動2的安全時間為4天,基準工期為6天。從活動上報工期角度分析,活動2的基準工期大于活動1的,活動1占上報工期的75%,活動2占60%。但結合項目經(jīng)理對活動1或活動2主管個人特性的評價來說,活動1主管專業(yè)水平和綜合能力較強,項目經(jīng)理對活動1的預期工期為2天,則此時活動1相較于預期延遲1天,活動1會面臨懲罰;而活動2主管專業(yè)水平和綜合能力相對較弱,項目經(jīng)理對活動2的預期工期為7天,則此時活動2相較于預期提前1天,對活動2進行獎勵,即活動1和活動2以預期工期為參照時會面臨不同的獎懲結果。同時,活動存在不可壓縮的最短工期,基準工期介于最短工期和上報工期之間。因此,本研究抽取活動安全時間時,設置綜合考慮活動最短工期、預期工期和上報工期的三重參照點,以更貼切活動特性和進行綜合決策。
(2)價值函數(shù)確定為提升多參照點價值函數(shù)作用模式效果,本研究采用先獨立后綜合的價值函數(shù)模式。該模式首先將方案與各參照點單獨一一比較,再綜合依賴于所有參照點的價值進而確定綜合價值,同時多參照點前景理論研究證實,先獨立后綜合的決策效果要高于直接將多參照點整合為一個參照點的模式[24]?;诖?,本研究先分別分析各參照點,而后綜合確定價值函數(shù)。
假設活動i的基準工期RTi為[Tsi,Tli]區(qū)間的某個時間點。其中,Tsi為完成該活動需要的最短工期;Tli為上報工期;項目經(jīng)理對活動i預期工期為Tpi。前景理論強調對各備選方案進行前景值計算,最終選取前景值最大的備選方案。同理,本研究離散化設置后的離散時間點Dij即為所有備選方案,挑選前景值最大的離散時間點作為活動基準工期。設項目經(jīng)理設置的獎懲機制如下:當活動工期Dij∈[Tpi-ΔDi,Tpi+ΔDi]時,其中,ΔDi為活動預期工期前后允許浮動的工期范圍,認為活動在此工期范圍內完成不予進行獎懲;當活動工期在[Tsi,Tli]其他區(qū)間內變化時,對活動主管進行一定獎懲,提前或延期一天獎勵或懲罰金額分別為Cb和Cp,此時計算活動實際工期與參照點的區(qū)間距離,分析活動主管面臨獎懲價值感知?;诖?,活動與活動最短工期參照點的距離可表示為
(1)
式中,disTsi為活動i各備選方案與最短工期的參照距離,相較于最短工期,活動完成的可能時間均大于最短工期,活動工期相對于最短工期均為延遲狀態(tài)。因此,式(1)中當活動工期大于最短工期時,表現(xiàn)為負向距離;當活動工期與最短工期相等時,即活動以最短工期完成,其參照距離為0。同理,活動以上報工期為參照點,活動工期相對于上報工期均表現(xiàn)為工期提前。因此,活動與上報工期參照點的距離為
(2)
式中,disTli為活動i各備選方案與上報工期的參照距離,當活動完成的可能時間小于上報工期時,其表現(xiàn)為正距離;當活動完成時間等于上報時間,其距離為0。同理,活動工期距離項目經(jīng)理預期工期參照點的距離可表示為
(3)
式中,disTpi為活動i各備選方案與預期工期參照點的區(qū)間距離。當活動工期Dij處于最短工期和預期工期下限之間時,相較于預期工期,活動工期提前且處于獎勵區(qū)間,活動主管獲得一定的提前完工獎勵,此時取值為正向距離;當活動工期Dij處于預期工期合理范圍內時,此時認定為主管按照計劃完成活動,不給予獎勵和懲罰,相對參照點距離值取值為0;當活動工期Dij處于預期工期上限和活動上報工期之間時,相較于預期工期認定活動存在一定延期,對活動主管進行一定程度的懲罰,此時取值為負向距離。
前景理論中價值函數(shù)以決策參照點和屬性參數(shù)間差值為依據(jù),描述個體在面臨得失時偏好特性[24]。由三重參照點距離公式和前景理論價值函數(shù),得三重參照點各自價值函數(shù)分別為
(4)
(5)
(6)
式中,參數(shù)α和β(0<α,β<1)數(shù)值大小表示價值函數(shù)曲線的凹凸程度和遠離參照點的敏感性遞減程度,即描述主管獎懲感知效用變化的敏感程度,其值越大,表明主管對獎懲感知越敏感。參數(shù)λ(λ>1)為規(guī)避懲罰系數(shù),表示價值函數(shù)在懲罰區(qū)間較獎勵區(qū)間更為陡峭,而獎勵區(qū)間價值函數(shù)曲線較為平緩,其值越大,表明相較于獎勵,主管存在對懲罰更為敏感的行為偏好。引用TVERSKY等[25]的結論,當參數(shù)α和β取值均為0.88,且參數(shù)λ取值2.25時,得出的結果最能反映行為主體的實際情況,同時其數(shù)值也在其他研究中被有效驗證[26,27]。
相較于單參照點前景理論,多參照點情況下,價值函數(shù)需考慮屬性值對各參照點依賴程度差異,以反映主體的參照點認知偏好?;诖?,本研究針對不同參照點設置不同參照點權重系數(shù),以表征不同活動主管的不同參照點依賴,并根據(jù)前景值進行綜合決策。綜合價值函數(shù)為
VDij=∑wT(s,l,p)i·VT(s,l,p)i,
(7)
式中,wTsi+wTli+wTpi=1,數(shù)值可根據(jù)不同活動實際情況進行差別設置,本研究采用仿真程序生成的(0,1)間不同隨機數(shù)進行代替。
3.2.2決策權重函數(shù)
對于關鍵鏈中的活動而言,活動完成工期存在多種可能性,如某活動最短工期為5天,主管上報工期為10天,則活動真實完成工期可能為區(qū)間[5,10]天的某個時間點,在諸多工期備選方案中,需對比各個可能工期的前景值,進而選擇前景值最大點對應的活動工期。因此,在計算各方案前景值時,需計算各方案決策權重,根據(jù)前景理論和TVERSKY等[25]提出的決策權重函數(shù)表達式,決策權重函數(shù)可表示為
πij=
(8)
(9)
(10)
式中,w+(pij)和w-(pij)感知概率權重函數(shù)曲線為倒S形曲線;參數(shù)ρ和δ(0<ρ,δ<1)為決策權重函數(shù)的曲率系數(shù),其值越小,曲線所呈現(xiàn)的彎曲程度越大,也表征事件發(fā)生客觀概率與行為主體感知概率之間的差異,即行為主體往往高感知小概率事件、低感知中概率和大概率事件。參照TVERSKY等[25]的做法,將ρ和δ取值分別設置為0.61和0.69。
根據(jù)前文內容,可求得活動i在所有可能完成工期Dij的綜合前景值為
CPVDij=VDij·πij,
(11)
式中,綜合前景值為價值函數(shù)和權重系數(shù)的乘積。在最短工期和上報工期區(qū)間內,活動i前景最大值對應的活動工期Dij即為活動基準工期RTi,則活動i應抽取的安全時間為
STi=Tli-RTi,
(12)
式中,RTi為綜合前景最大值所對應的Dij,即CPVRTi=max(CPVDij)。根據(jù)式(12)和中心極限定理確定各活動安全時間大小,將各活動的安全時間集中并置于項目尾部,能夠在保證項目完工率的情況下縮短項目工期。因此,借鑒NEWBOLD[2]提出的根方差法計算緩沖大小,本研究最終構建的緩沖量確定模型為
(13)
已知某案例項目共涉及16項活動,其中關鍵鏈路上包括11項關鍵活動(已用“*”標識),所有活動邏輯關系、單位時間成本以及活動無法繼續(xù)壓縮的最短工期Tsi、員工上報工期Tli和項目經(jīng)理對各活動的預期工期Tpi等詳細信息見表2,且活動提前一天完工可獲獎勵,即Cb為活動單位成本的0.5倍,延期一天完工應受懲罰,即Cp為活動單位成本的1.5倍,關鍵鏈網(wǎng)絡圖見圖2[28]。
表2 項目活動基本信息
圖2中,F(xiàn)B1、FB2和FB3代表支鏈上的接駁緩沖,用于保護各支鏈活動并防止其對主鏈活動造成影響。本研究假定接駁緩沖能夠充分保證支鏈活動按計劃進行,不會影響主鏈,且主鏈不發(fā)生變化,進而以主鏈路上的關鍵活動為研究對象,分析項目緩沖對主鏈路的具體保護效果;同時,項目中各活動為結束—開始的搭接關系,活動開始后不可被中斷,一直持續(xù)進行到活動結束,結束后開啟其緊后活動,以此類推,直至項目完工。
(14)
(15)
由式(14)和式(15)計算可得[30]
(16)
(17)
本研究通過對數(shù)正態(tài)分布隨機矩陣函數(shù)lognrnd(mu,sig,1 000)來產(chǎn)生每個活動的工期試驗數(shù)據(jù),其中1 000為模擬次數(shù),最終得到所有關鍵活動的1 000×11的仿真隨機工期矩陣,產(chǎn)生的隨機工期所對應的分布函數(shù)即活動i在第j時間點完成時的客觀概率pij為
(18)
由于本研究對活動工期進行了分段離散化設置,式(18)實質為離散化函數(shù)(見圖3)。
本研究緩沖確定模型的具體步驟為:①根據(jù)表2確定各活動的3個參照點,如活動A可能完成的時間區(qū)間為[7,16]天,ΔT為0.5天,則對于活動A而言,該活動的完工工期的備選方案為數(shù)組[7,7.5,8,…,15,15.5,16]天,根據(jù)式(1)~式(6)計算各參照點的前景價值VTsi、VTli和VTpi,應用仿真程序隨機產(chǎn)生(0,1)間的3個隨機數(shù)作為各參照點的權重系數(shù)wTsi、wTli和wTpi,進而根據(jù)式(7)計算活動i三重參照點的綜合價值VDij;②根據(jù)式(14)~式(18)計算該活動在各備選方案完工時的客觀概率pij,結合式(8)~式(10)確定該活動的決策權重函數(shù),求得活動不同時間完成時的決策權重πij;③根據(jù)式(11)和式(12)計算活動的安全時間大小,并應用式(13)確定緩沖。通過模擬仿真反復試驗,計算所有方法的指標結果并加以對比,以驗證本研究緩沖確定方法的優(yōu)越性。
將本研究方法(WPBM)與C&PM法[1]、RSEM法[2]和EPBM法[5]等未充分考慮獎懲機制的緩沖確定方法進行比較,從項目工期和成本、緩沖消耗率、按時完工率、平均延期時長比例等指標分析各方法的仿真結果。具體指標仿真結果見表3、圖4和圖5。
表3 所有緩沖確定方法指標結果
由表3和圖4可知,從項目緩沖對比結果上看,本研究方法確定的緩沖略低于EPBM方法確定的緩沖,二者整體介于RSEM和C&PM之間。緩沖對比結果可解釋為:①C&PM方法原理為對主鏈路上活動工期“切一半”進而計算緩沖大小,該方法會因主鏈活動數(shù)量和活動工期差異而對最終緩沖結果產(chǎn)生連帶影響,致使確定的緩沖量過大造成工期浪費;②RSEM方法同樣采取50%原則確定基準工期,應用中心極限定理確定緩沖,該方法為所有活動預留一半的基準工期,當各活動以及活動執(zhí)行者存在異質時,為其抽取的緩沖過小會出現(xiàn)項目執(zhí)行困難等情況,因此,該方法為所有活動抽取同樣大小的安全時間來確定緩沖,具有一定局限性;③基于C&PM和RSEM兩種經(jīng)典緩沖確定方法,EPBM方法考慮了獎勵對項目緩沖大小的影響,但懲罰同樣影響緩沖的抽取,其未將獎勵和懲罰綜合考慮加以分析,該方法仍具有一定優(yōu)化空間;④本研究基于已確定獎懲機制的前提背景,考慮到不同活動主管的獎懲感知影響其向項目經(jīng)理上報的活動工期,通過識別前景值最大情況下的活動工期,以此作為基準工期,進而為各活動抽取不同的安全時間,合理的項目緩沖實現(xiàn)了保護項目的目的。本研究方法能夠充分反映活動主管在獎懲下的真實效用,并幫助項目經(jīng)理分析活動主管的決策行為,有效彌補了其他方法的不足,保障緩沖量的合理性。
從仿真工期、按時完工率和平均延期時長比例對比結果上看,本研究方法的項目工期仿真結果整體均小于3種對比方法,平均延期時長最短,同時,項目按時完工率最高。本研究方法能夠縮短項目工期和提高按時完工率,主要是由于活動主管在向項目經(jīng)理上報活動工期時,考慮了項目經(jīng)理為其制定的獎懲機制,在獎懲的激勵下,活動主管為滿足自身效用,會在上報工期中包含不同比例安全時間?;诖舜_定的緩沖更為合理,能夠保障項目的順利執(zhí)行,避免緊前活動的延誤對緊后活動的影響,減少工期浪費,從而縮短項目工期和提高按時完工率。
由表3和圖5可知,本研究方法得到的1 000次項目成本仿真結果較為集中,整體低于C&PM方法,略高于RSEM和EPBM方法。其中,本研究方法項目成本略高的原因是,考慮了獎懲機制對項目緩沖管理的影響,對于活動主管而言,工期提前可獲得一定獎勵,工期延遲會受到一定懲罰;而對于項目經(jīng)理或整個項目而言,對活動主管的獎勵即為項目整體需支付的費用或成本,表現(xiàn)為項目成本的增加,對活動主管的懲罰即為項目整體節(jié)約的費用或成本,表現(xiàn)為項目成本的減少。結合表3和圖4的分析結果,本研究方法整體工期績效較優(yōu),則項目經(jīng)理需支付給活動主管的獎勵較多,最終表現(xiàn)為項目整體成本一定程度的增加。
從緩沖消耗率仿真結果上看,本研究方法的緩沖消耗率為59.43%,均低于3種對比方法,說明本研究方法可以有效減少緩沖消耗。這是因為該方法幫助項目經(jīng)理深入分析活動主管的行為決策,將安全時間抽取出來作為緩沖,以有效克服各活動主管的學生綜合癥,進而減少各活動安全時間的浪費,降低項目緩沖的平均消耗。因此,本研究設定的項目緩沖對主鏈路關鍵活動起到了較好的保護作用,有效降低了項目延期的風險,保證了項目按時完工。整體來看,該方法實現(xiàn)了綜合績效優(yōu)化。
本研究提出了一種考慮獎懲機制的緩沖確定新方法。首先,本研究對活動工期進行了離散化設置,選定三重參照點,計算各備選工期方案在三重參照點下的價值函數(shù);其次,確定各備選工期方案的權重函數(shù);最后,計算各備選工期方案的綜合前景值,以最大綜合前景值對應的活動工期作為活動基準工期,求得活動應抽取的安全工期并確定緩沖尺寸。通過與其他方法進行比較,仿真結果表明本研究方法更具優(yōu)越性,驗證了其有效性。
在已確定的獎懲機制下,本研究分析獎懲對活動主管上報工期的影響,進而幫助項目經(jīng)理合理抽取安全時間并確定緩沖,其在豐富了關鍵鏈緩沖研究視角和理論成果的同時,也在指導項目管理實操中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在實踐應用方面,根據(jù)本研究結果,獎懲激勵效果將直接影響項目進度,因此,在項目實踐中,關鍵鏈項目經(jīng)理應充分辨析獎懲機制對活動主管的激勵作用。具體應用步驟為:①需深入把握項目已制定的獎懲機制;②需應用關鍵鏈理論確定項目關鍵鏈和關鍵活動;③按照項目實際數(shù)據(jù)和本研究模型的具體步驟,計算緩沖所需參數(shù),對關鍵活動抽取合理安全時間并確定緩沖,以合理安排項目工期和確保項目按計劃執(zhí)行,實現(xiàn)優(yōu)化項目工期等核心目標。在實踐適用范圍方面,關鍵鏈方法主要通過設置合理緩沖來吸收不確定性,保證項目按時完工,因此,本研究緩沖確定方法經(jīng)驗證能夠保證緩沖設置的合理性,尤其適用于對人力資源設有獎懲機制且項目工期緊張的項目,如軟件研發(fā)、新產(chǎn)品開發(fā)或設備制造等項目。在實踐可推廣性方面,本研究應用關鍵鏈項目案例對方法進行了驗證,結果表明,考慮了獎懲的緩沖確定方法加快了項目進度,提高了項目的按時完工率,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和類似項目的可推廣性,可向相關行業(yè)關鍵鏈項目進一步推廣應用。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研究是基于一定合理假設進行分析的,如考慮關鍵鏈路不變且不發(fā)生斷裂的情況下獎懲對緩沖確定的影響,在實際關鍵鏈項目中,關鍵鏈路面臨斷裂和動態(tài)變化風險,此時緩沖確定問題會更為復雜,因此,下一步可基于此結合緩沖監(jiān)控進行動態(tài)管理。此外,關鍵鏈項目緩沖管理研究中,項目中多樣的行為主體或利益相關方存在不同的態(tài)度或利益交互,探討行為人員的心理因素和行為差異如何影響關鍵鏈項目管理,仍是未來研究需關注的重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