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山,李 婷,張 航,張致遠,石記鵬
(1.河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第一地質勘查院,河南 鄭州 450001;2.南陽市礦山環(huán)境生態(tài)修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南 南陽 473000)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要求,提高特大型地質災害防治資金預算安排的科學性、規(guī)范性和精準度,充分發(fā)揮項目儲備庫作用,形成對生態(tài)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有力支撐,根據相關要求,對嚴陵河泥石流特大型地質災害綜合治理進行了研究[1-5]。嚴陵河泥石流溝近期曾于先后2次突發(fā)泥石流,毀壞耕地13.33 hm2,縣級以上公路累計25 km、鄉(xiāng)村道路累計74.3 km,橋涵8座、線桿145根、房屋363間,豬60頭,樹木7萬株等,直接經濟損失1 600多萬元。近年來,該泥石流每逢汛期都有小規(guī)模、危害程度不同的泥石流災害發(fā)生。嚴陵河泥石流屬溝谷型泥石流,源于縣境內高丘鎮(zhèn)東莊,沿河一帶屬中山、低山丘陵地貌,沿岸山體坡度35°~55°,流域內村莊密布,一旦突發(fā)大規(guī)模泥石流災害,危害后果將不堪設想。該泥石流現仍威脅下游前杜營、堂子灣、谷營、杜家溝、曹坪、孫家莊等自然村1 700間房屋,1 500余人及4 500余萬元財產的安全。對嚴陵河泥石流進行工程治理,從而消除地質災害隱患,減輕地質災害對當地社會經濟及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的損失。
鎮(zhèn)平縣地處伏牛山南麓,北部為中山、低山丘陵,北中部為崗地,南部為堆積平原,總體地勢北高南低。區(qū)內山地、丘陵、崗地、平原大致呈階梯狀分布。境內最高點為五朵山,海拔+1 665 m,最低處在縣境東南部。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受諸內外營力的作用,現出形態(tài)各異的地貌形態(tài)。按成因、形態(tài)差異劃分,鎮(zhèn)平縣地貌類型如下。
(1)侵蝕中山。主要分布于縣境北部邊緣,為伏牛山支脈余脈,海拔+1 000~+1 665 m,相對高差大于300 m。山脊尖峭,山坡陡峻,山體坡度一般35°~55°,溝谷發(fā)育,切割強烈,形態(tài)多呈V形。巖性主要為花崗巖及古元古界秦嶺巖群雁嶺溝組大理巖,巖體節(jié)理發(fā)育,重力侵蝕作用強烈。多形成陡崖,外貌壯觀。
(2)侵蝕剝蝕低山丘陵。主要分布于縣境北部及西南部局部地區(qū),根據成因、外觀、高差又可將其細分為:侵蝕梁狀低山(北部低山)及剝蝕渾圓狀殘山丘陵(遮山)。侵蝕梁狀低山,分布于中山區(qū)南部,海拔+400~+800 m,山脊呈梁狀,溝谷縱橫,多呈U形,發(fā)育基座階地和侵蝕階地。山體坡度一般25°~45°,巖性以花崗巖和變質巖為主。剝蝕渾圓狀殘山丘陵,與低山區(qū)呈南北銜接分布。海拔+250~+500 m,山頂渾圓,山體坡度較緩,一般20°~40°。巖性以白堊系碎屑巖類為主。風化強烈,自然風化殼較厚。
(3)剝蝕崗地。位于縣境北中部,為山地、丘陵向平原過渡區(qū),海拔一般+200~+280 m,由北向南傾斜,地面坡降1/100~1/200。區(qū)內主要表現為剝蝕鼓狀基巖崗地、壟崗、波狀崗地等地形,崗間為洼地。包括棗莊、王崗、高丘、柳泉鋪全部,曲屯、城郊、遮山、盧醫(yī)、石佛寺的大部及晁陂、老莊局部分地區(qū)。
(4)堆積平原。表現為沖洪積傾斜平原及沖積帶狀平原,海拔+125~+200 m,主要分布于壟崗以南的廣大地區(qū)以及嚴陵河、潦河、淇河等主要河流沿岸一帶。該泥石流屬溝谷型泥石流,源于縣境內高丘鎮(zhèn)東莊,沿河一帶屬中山、低山丘陵地貌,沿岸山體坡度20°~50°,流域內村莊密布??辈閰^(qū)地處中山、低山丘陵區(qū),地形起伏大,中山區(qū)縱坡降約103‰,低山丘陵區(qū)縱坡降約7.5‰。
(1)華北地層區(qū)北秦嶺分區(qū)。主要為古元古界秦嶺巖群雁嶺溝組(Pt1y),主要分布于老山、二龍、四山、高丘、石佛寺等地。巖性主要為石墨大理巖、大理巖、含石英條帶或團塊炭質大理巖,其中夾石英巖、石榴黑云斜長片麻巖。
(2)揚子地層區(qū)南秦嶺分區(qū)。①新元古界清白口系耀嶺河組(Qny)。巖性主要為綠泥片巖、綠簾綠泥鈉長片巖、絹云鈉長石英片巖、炭質千枚巖等,分布于高丘、石佛寺等地。②上古生界泥盆系南灣組(Dn)。巖性主要為含碎屑白云斜長片巖、二云斜長角閃片巖、變粒巖、石英片巖。主要分布于高丘、盧醫(yī)、石佛寺、王崗等地。③中生界下統(tǒng)白灣組(K1b)。巖性主要為上部泥灰?guī)r夾少量黏土巖,下部為黏土巖夾砂礫巖,零星出露于二龍南部。④中生界上統(tǒng)高溝組、馬家村組、寺溝組并層(K2g-s)。巖性主要為礫巖、砂礫巖、粉砂巖、細砂巖夾砂礫巖及泥灰?guī)r等,分布于高丘、王崗、石佛寺、柳泉鋪和遮山一帶。勘查區(qū)流域內主要出露石墨大理巖、大理巖、含石英條帶或團塊炭質大理巖,其中夾石英巖、石榴黑云斜長片麻巖及白堊系砂礫巖。巖體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風化厚度2~6 m,兩岸崩塌災害較為發(fā)育。
縣境內工程地質條件主要受巖性、地貌、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條件等因素控制。根據區(qū)內巖土體的力學強度,可將區(qū)內巖土體劃分為5類工程地質巖類:堅硬巖類、較堅硬巖類、半堅硬巖類、松軟巖類、特殊成分和特殊性質巖類。按各類巖、土體的成因及工程地質性質,可進一步細分為8個工程地質巖組。
(1)侵入巖組。集中分布于北部山區(qū)的老莊鎮(zhèn)、二龍鄉(xiāng)、高丘鎮(zhèn)、高丘鎮(zhèn)等地,以中(粗)?;◢弾r、斑狀花崗巖、輝長巖等為主,屬堅硬巖類。巖體呈塊狀,抗壓強度高,節(jié)理發(fā)育。
(2)變質巖組。主要分布于縣境北部,四棵樹背斜兩翼。巖性主要以片麻巖、片巖等為主。工程地質特征:呈層狀結構,抗壓強度高,較易風化。
(3)沉積碎屑巖組:主要分布于縣境北中部,朱陽關—夏館南部,四山、二龍、石佛寺、城郊、柳泉鋪等一帶。巖性主要為砂礫巖、礫巖、泥巖、砂質泥巖等。工程地質特征:層狀構造,巖體裂隙,節(jié)理發(fā)育,抗壓強度較低。
(4)黏性土組。主要分布于縣境中、南部廣大平原和壟崗地區(qū)。主要由黏土、亞黏土、亞砂土組成。工程地質特征:呈軟塑—硬塑狀態(tài),力學強度隨土體新老而不同,更新統(tǒng)黏土強度較高,全新統(tǒng)黏土強度相對較低。
(5)砂性土組。主要出露于現代河床,埋藏于廣大平原之中。主要由砂、砂礫石、砂卵礫石組成。工程地質特征:呈松散狀,其磨圓度,分選性和松散程度隨地而異。
(6)碎石土組。主要分布于山前壟崗地部位。主要由泥礫、泥質砂卵礫石、基巖風化層組成。工程地質特征:黏性土與砂礫卵石混雜呈半松散狀,礫徑大小懸殊。
(7)脹縮土組。主要分布于山前崗地和廣大的沖洪積平原。主要由黏土、亞黏土組成。工程地質特征:黏粒含量高,天然含水量低,呈硬塑狀態(tài),含鈣核和鐵錳核,礦物成分以蒙脫石和伊利石為主,具干時堅硬易碎裂,浸水膨脹易崩解的特征。
(8)淤泥質軟土組。零星分布于現代河流兩側,有淤泥質黏土、淤泥質亞黏土、淤泥質亞砂土組成。工程地質特征:呈灰黑色、黑色,含有機質,具臭味,呈軟塑—流塑狀態(tài),具大孔隙比、高含水量和高靈敏度等特征。嚴陵河泥石流溝流域巖性屬侵入巖組和變質巖組,總體工程地質條件不良。
勘查區(qū)內主要人類活動為削坡修路,修建房屋,砌石造田,城鄉(xiāng)建設,農業(yè)活動和零星采礦等。在溝道兩側附近人工砌石造田,堆積大量石塊,成為泥石流新的固體物質補給源,會加重泥石流險情(圖1)。
圖1 人類工程活動Fig.1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ies
(1)泥石流位置。該泥石流位于河南省南陽市鎮(zhèn)平縣高丘鎮(zhèn)北部,工作區(qū)位于高丘鎮(zhèn)北4 km嚴陵河流域,北東高南西低,泥石流衛(wèi)星圖片如圖2所示。
圖2 泥石流衛(wèi)星圖片Fig.2 Debris flow satellite pictures
(2)泥石流基本特征。嚴陵河泥石流溝位于伏牛山南麓,近南北向展布,流域上寬下窄,呈倒喇叭形,上游最大寬度約2.2 km,溝口寬度約110 m,下游溝道最窄約20 m。主溝長約12 km,流通堆積區(qū)溝道長約4.2 km,上游整體坡降103‰,下游溝道較平緩,坡降約7.5‰。泥石流整體方向約202°,流域總面積約15.76 km2。流域內沖溝較發(fā)育,其中較大沖溝有莊子溝、虎爬溝、陳家、吳溝等。溝內巖石較破碎、溝底堆積少量塊度或礫徑不等的塊石、礫石等堆積物。
(3)泥石流類型。①按流體性質劃分,該泥石流總體表現為稀性泥石流。通過經歷泥石流爆發(fā)的老百姓講述,該泥石流性狀呈稠漿狀。據調查,堆積區(qū)原有堆積物具有一定的分選性,在彎道處可見泥石流凹岸淤、凸岸沖的現象,均表現為稀性泥石流堆積特點。總體來說,該泥石流屬于稀性泥石流,泥石流密度約1.435 t/m3。在設計頻率下,該泥石流流體性質以稀性為主,防治工程以稀性泥石流參數作為設計參數。②按爆發(fā)頻率劃分,該泥石流為低頻泥石流。根據調查,在當地居民的記憶中,該溝已發(fā)生過3次泥石流,其他年份有小規(guī)模山洪發(fā)生。該溝流域內地層巖性主要為大理巖,巖性較堅硬,所需水動力條件亦大,需集中性強降雨作用才可形成泥石流。因此,從發(fā)生歷史和該溝本身的特點分析,該溝暴發(fā)頻率為低頻率(20~50年1次)。③按泥石流匯水區(qū)地貌特征劃分,該泥石流為溝谷型泥石流。根據實地調查,泥石流主溝發(fā)育于山體深切溝谷地帶,整個流域范圍內支溝較多,物質來源主要為溝道物源和崩滑物源。④按泥石流暴發(fā)規(guī)模劃分,該泥石流為中型泥石流,根據現場調查,2005年泥石流發(fā)生過程中沖出固體量約為1.45×104m3,為中型規(guī)模泥石流。⑤按照水源條件劃分,該泥石流為暴雨型泥石流。該溝泥石流的形成主要由大雨或暴雨激發(fā),為暴雨型泥石流。綜上所述,高丘鎮(zhèn)嚴陵河泥石流屬于暴雨類、溝谷型、低頻率、中型、稀性泥石流。
(4)泥石流分區(qū)。嚴陵河泥石流分為匯水區(qū)、物源流通區(qū)和流通堆積區(qū)。匯水區(qū)面積約15.11 km2,山體坡度30°~55°,植被發(fā)育。物源流通區(qū)面積0.51 km2,長度約8 km,主要為泥石流上游主溝及各支溝兩側,整體縱坡降103‰,溝谷兩側岸坡巖體風化,崩塌較發(fā)育,物源較豐富,侵蝕、搬運作用強烈。在溝谷轉彎處或基巖起伏處,溝底都有明顯的堆積,主要為少量塊石、碎石。流通堆積區(qū)面積0.14 km2,長度約4 km,縱坡降約7.5‰,地形相對平坦,由于坡降變小,河道開闊、彎曲,泥石流流速降低,攜帶能力變差,以流通堆積為主。
(5)泥石流活動特征。調查發(fā)現,在溝道下游泥石流堆積體均屬古泥石流堆積體。從堆積體沉積結構分析,為數次泥石流堆積所致。近代泥石流發(fā)生較頻繁,自1956年至今,曾2次爆發(fā)泥石流災害,損失較大。每逢汛期,小型泥石流災害也時有發(fā)生。該泥石流突發(fā)性強,匯水面積較大,來勢兇猛,加大了災害損失和災害預防的難度。
(6)泥石流危害、威脅特征及程度。依據《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規(guī)范》中泥石流災害危害性等級劃分,該泥石流溝的危害性等級為特大型(表1)。
表1 泥石流災害危害性等級劃分Tab.1 Classification of hazard level of debris flow disasters
該泥石流現仍威脅下游前杜營、堂子灣、谷營、杜家溝、曹坪、孫家莊等自然村1 700間房屋,1 500余人及4 500余萬元財產的安全。依據《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規(guī)范》中泥石流潛在危險性分級,該泥石流溝的潛在危險性等級為特大型(表2)。
綜上所述,高丘鎮(zhèn)嚴陵河泥石流危害性等級為特大型,潛在危險性等級為特大型。
表2 泥石流潛在危險性分級Tab.2 Debris flow potential hazard classification
(7)泥石流發(fā)展趨勢。嚴陵河泥石流主要物質來源為上游局部第四系殘坡層,流域農田開墾及沿河造田、基巖崩滑坡積物。在基巖裸露區(qū),農田開墾、修路棄碴堆放及零星采礦活動等人類工程活動的加劇,植被日益被破壞,一定程度上會加速泥石流的產生。泥石流災害對流域村鎮(zhèn)及工程設施等的危害程度也會不斷加深。近年來,該泥石流每逢汛期都有小規(guī)模、危害程度不同的泥石流災害發(fā)生,進行工程治理必要而緊迫。
(1)水源條件。在快速、強烈的水源補給條件下,泥石流才有可能形成。只有在足夠的水體條件下,松散碎屑物質才有可能沿河床產生運移和移動,因此,水動力條件在泥石流的產生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泥石流溝流域位于鎮(zhèn)平縣暴雨中心籠罩區(qū),降水充沛,鎮(zhèn)平縣多年平均降水量696.8 mm,治理區(qū)一帶近3年來平均降水量約865 mm。年內降水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
(3)地形條件。①相對高差。本流域分水嶺最高標高約+1 100 m,溝口標高+240 m,相對高差約860 m,而流域長約12 km,整體縱坡降71.6‰。嚴陵河相對高差較大,流域內擁有充足的勢能,為泥石流的形成和發(fā)展提供了足夠的動力條件。②地形坡度。嚴陵河溝谷兩岸山體坡度以35°~55°為主,局部陡傾,該范圍坡度的岸坡約占整個流域面積的70%。由此可見,嚴陵河兩岸岸坡有利于松散碎屑物的堆積,在強降水的條件,這些松散固體物質易被沖蝕進入溝道內,成為泥石流活動的物源。
(4)物源條件。該泥石流溝固體物質來源主要為溝道內堆積的塊石。上游有零星坡體開挖,為早期村民非法開挖礦石造成巖石裸露,水土流失;上游局部第四系殘坡層;下游溝道兩側,村民砌石造田,堆積大量的石塊。根據流域所處的地貌位置、風化程度及溝道內松散堆積物的面積、厚度等,估算流域內固體物質總量約為15×104m3;根據實地調查各溝口2005年堆積物厚度和面積情況,估算泥石流固體物質動儲量約為2.88×104m3。
泥石流物源并非均能參與泥石流的全程活動,部分可能在溝口寬緩地帶或溝中相對平緩溝段內停積下來,因此,可能參與泥石流活動的物源量并非物源量的簡單相加,部分可能發(fā)生水沙分離,沿溝道發(fā)生堆積,而不會沖出泥石流溝。泥石流物源的轉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進行防治工程設計主要根據泥石流災害史和泥石流特征值檢算結果進行。
根據泥石流流域基本特征和參數,按照《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規(guī)范》(DT/T 0220—2006)附錄G“泥石流溝的數量化綜合評判及易發(fā)程度等級標準”,泥石流易發(fā)程度分為極易發(fā)、易發(fā)、輕度易發(fā)和不易發(fā)4個等級。其中,易發(fā)程度綜合評分≥116分為極易發(fā),87~115分為易發(fā),44~86分為輕度易發(fā),≤43分為不易發(fā)。按照泥石流易發(fā)程度評價,對高丘鎮(zhèn)嚴陵河泥石流天然狀況下諸因素打分進行綜合評價,其評分值83(表3),屬輕度易發(fā)泥石流,但應引起重視。
表3 高丘鎮(zhèn)嚴陵河泥石流溝易發(fā)程度數量化評分Tab.3 Quantitative scoring of debris flow gully in Yanling River,Gaoqiu Town
單溝泥石流危險區(qū)包括泥石流形成區(qū)、流通區(qū)和堆積區(qū)范圍,其中堆積區(qū)是危害成災的主要部位。就嚴陵河泥石流而言,沒有明顯的泥石流堆積區(qū),下游溝道相對平坦,兩側居民區(qū)、道路、農田等是主要危險區(qū)。按《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規(guī)范》(DZ/T 0220—2006)附錄D提供的經驗公式預測泥石流堆積區(qū)的最大危險范圍,公式如下。
S=0.666 7L×B-0.083 3B2sinR/(1-cosR)
式中,L為泥石流的最大堆積長度,L=0.8061+0.001 5A+0.000 033W;B為泥石流最大堆積寬度,B=0.545 2+0.003 4D+0.000 031W;R為泥石流堆積幅角,R=47.829 6-1.308 5D+8.887 6H;A為流域面積,為15.62 km2;W為松散固體物質儲量,約2.88×104m3;D為主溝長度,約12 km;H為流域最大高差,流域最大高差為860 m。
經計算,泥石最大堆積長度為1.226 km,最大堆積寬度為0.158 km,泥石流堆積幅角46.31°,泥石流堆積區(qū)的最大危險范圍達2.87 km2。計算參數與計算結果見表4。
表4 泥石流危險區(qū)計算成果Tab.4 Calculation results of debris flow danger zone
高丘鎮(zhèn)嚴陵河泥石流危險區(qū)范圍主要為溝道下游沿溝兩岸預測最高泥位線以下區(qū)域和彎道超高可能淹沒的區(qū)域,確定的泥石流危險區(qū)面積為2.87 km2,危險區(qū)+影響區(qū)面積3.55 km2。根據確定的泥石流危險區(qū)范圍,該泥石流目前直接威脅下游前杜營、堂子灣、谷營、杜家溝、曹坪、孫家莊等自然村1 700間房屋,1 500余人及4 500余萬元財產的安全。因此,高丘鎮(zhèn)嚴陵河泥石流險情為特大型,進行勘查和治理必要而緊迫。
根據高丘鎮(zhèn)嚴陵河泥石流溝內固體物源、地形地貌、水流條件等特征,初步擬定2種治理方案,具體如下。
(1)河道清淤。設計對該河段河道進行清理,使河道順直,平坦,不再阻塞河道,洪水期(50年一遇)保證水流正常通過,不會對岸坡造成較大危害,以保證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和防治工程的安全。
(2)攔渣壩工程。主要布置于曹坪村東側溝道內,共設1座。用于攔擋、調節(jié)、固床、穩(wěn)坡和控制固體物質補給量,最大限度減小泥石流對下游受災對象的危害。根據攔渣壩設計原則及壩址工程地質條件、水文地質條件,攔渣壩可設計為漿砌石重力式壩,局部地帶應根據地形特征、地基巖體完整性及風化特征等綜合確定壩基礎埋置深度。壩體截面呈上窄下寬的梯形,壩體近壩底處設置一排排水孔。壩肩岸坡結構較松散或巖體完整性差的地段,應根據實際情況設置漿砌塊石護坡或砂漿噴射護坡,以保證壩肩岸坡的穩(wěn)定和攔渣壩的正常使用。
(3)防護堤。在下游流通堆積區(qū)溝道兩側凹岸處共設計4段防護堤。防護堤設計為重力式漿砌片石結構,漿砌片石采用M10水泥砂漿砌筑,避免對溝道兩岸居民區(qū)造成危害。
(1)河道清淤。如章節(jié)4.1中的河道清淤。
(2)防護堤。在下游流通堆積區(qū)溝道兩側全部設計為防護堤。防護堤設計為重力式漿砌片石結構,漿砌片石采用M10水泥砂漿砌筑,避免對溝道兩岸居民區(qū)造成危害。
(3)生物工程。生物工程主要布置于防護堤工程外側,主要項目有整理護堤背河床、選擇合理樹種、栽種、后期培育等。生物工程的主要作用是穩(wěn)固堤背砂土、減緩水石流流速,保障堤內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和耕地的正常使用,增大植被覆蓋率,綠化環(huán)境等。
(4)標志碑。本項目為國家財政出資建設的民心工程,具有較大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因此,工程建成后,對該治理工程點設立標志碑來介紹工程概況是必要的。
根據可研報告比選結果,建議采用河道清淤+攔渣壩+防護堤方案。
(1)社會效益。通過對該對泥石流的治理,保證了當地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避免了嚴陵河流域1 700間房屋及1 500人受災,有利于促進各行各業(yè)的發(fā)展,大大改善當地居民的生存、生活空間和生活環(huán)境,提高生活質量,有助于緩解社會壓力,為構建新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對構筑當地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2)經濟效益。通過該項治理工程的實施,區(qū)內泥石流災害隱患的危險性在一定程度上可得到緩解,消除泥石流對當地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威脅,避免了4 500萬元的經濟損失,保證了人民群眾的人身和財產安全,促進當地經濟的協調持續(xù)發(fā)展,使治理區(qū)地質環(huán)境和居民居住環(huán)境狀況得到改善,經濟效益顯著。
(3)生態(tài)環(huán)境效益。通過治理,基本消除該泥石流災害的威脅,促使治理區(qū)內的地質環(huán)境和居住環(huán)境趨于好轉,有效保護了當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當地居民人居環(huán)境得到極大改善,環(huán)境效益顯著。
(1)高丘鎮(zhèn)嚴陵河泥石流屬于暴雨類—溝谷型—低頻率—中型—稀性泥石流。高丘鎮(zhèn)嚴陵河泥石流溝近期曾于1956年及2005年,先后2次突發(fā)泥石流,直接經濟損失1 600多萬元。該泥石流近年來每逢汛期都有小規(guī)模、危害程度不同的泥石流災害發(fā)生。現狀直接威脅下游自然村1 700間房屋,1 500余人及4 500余萬元財產的安全,為險情特大型泥石流。
(2)高丘鎮(zhèn)嚴陵河泥石流流體性質總體表現為稀性泥石流,在設計頻率下,泥石流流體性質以稀性為主,密度1.435 t/m3。
(3)溝域內不良地質現象堆積及溝內堆積固體物源總量為15×104m3,可能參與泥石流活動的動儲量為2.88×104m3。
(4)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安全等級為一級。泥石流流速4.25 m/s,泥石流峰值流量441 m3/s,泥石流過程總量5 688 m3/次。
(5)易發(fā)程度綜合評分值83,屬輕度易發(fā)泥石流。危險區(qū)面積為2.87 km2,危險區(qū)+影響區(qū)面積3.55 km2。
(6)采用河道清淤+攔渣壩+防護堤方案。泥石流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一項利國利民、造福后代的民心工程。通過治理,將取得顯著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