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雪
(山西師范大學臨汾學院中文系 山西·臨汾 041000)
臨汾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因地處汾水之濱而得名,史稱平陽。相傳帝堯之都建于此,文化積淀深厚,方言特色鮮明,值得深入探討。臨汾方言屬于中原官話汾河片的平陽小片[1],是筆者的母語。本文以臨汾市堯都區(qū)方言為基礎,用例取材于該方言區(qū)群眾。
陳宇中[2]的《臨汾方言》列舉了一些臨汾方言特征詞,這些詞語的特點是:普通話表示“言語”意義的詞語,每個普通話詞語都對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臨汾方言詞語。如:普通話“閑話”,對應臨汾話“歌兒”“繞歌兒”“歌歌子”;普通話“閑談”,對應臨汾話“攀說”“拉呱”“啪打”“閑扯”等10個詞語。
其中,普通話“胡說”對應的臨汾話“攔蒿”用法特殊,表意豐富。本文擬從形音義、句法環(huán)境、語用意義等方面,對臨汾方言特征詞“攔蒿”進行系統(tǒng)地分析,盡可能展現(xiàn)臨汾方言中這一特征詞的全貌,并在此基礎上對各義項間的語義進行比較,希圖探尋其演變的路徑。
“攔蒿”這個方言特征詞在臨汾方言中廣為使用,但不排除會與其他方言區(qū)或方言片有交叉,比如運城有些地方也有這種說法,因為方言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借用的。關于“攔蒿”的音、形、義,方言區(qū)存在不同情況?!杜R汾市志》[3]中標出的是“來嚆”[lai13xɑu21],《臨 汾 方 言》 中 標 出 的 是 “來 嚆”[lai34xɑu33],兩者聲韻相同,調值大不相同,用字一致。還有網絡中流傳的《臨汾人的歌》中使用的是“攔豪”[lan34xɑu21],隰縣、曲沃等地讀作“攣薅”[luan34xɑu31]。歸納起來,韻母的不同主要有[lai][lan][luan]三種情況。據(jù)筆者調查,臨汾方言區(qū)使用率較高的是[lan]。對后一音節(jié)[xɑu]的稱法,聲韻基本一致,而聲調的差別主要取決于不同的義項,后面具體討論。
很多方言特征詞在普通話中沒有對應音節(jié),但臨汾方言詞[lan34][xɑu21]可以在普通話中找到對應音節(jié)。應使用哪兩個漢字更為恰當呢?下面結合“攔蒿”的詞義加以分析。
《集韻》中提到“吳人謂叫呼為嚆”,“嚆”為“呼叫”之意,與“言語”動作有關,這正是《臨汾方言志》采用這一字形的依據(jù)。《說文解字》將“蒿”解釋為:菣也。從艸,高聲。呼毛切?!拜铩钡谋玖x為草名,有白蒿、青蒿、臭蒿等多種,特指青蒿?!对姟ば⊙拧ぢ锅Q》中“呦呦鹿鳴,食野之蒿。”“蒿”引申為野草。通過調查,方言區(qū)群眾更傾向于對該詞后一詞根語素解釋為:路邊的野草。在方言區(qū)實際運用中,可以說“攔閑蒿”“攔球蒿哩!”“攔人家誰滴蒿哩呢?”這些用例都將“蒿”用作名詞,前面可加修飾成分。據(jù)此,筆者采用“蒿”這一字形。
《玉篇》中提到“攔,遮攔也。”從手,闌(lán)聲。本義表動作,有“阻攔、遮攔”之義。在“攔蒿”中其語素義可理解為“切割”。“攔蒿”本義解釋為“割路邊的野草”,表示無所事事,做無用功。由動作引申到言語,表示“說沒有用的話”,進而引申為“胡說”。張雨微[4]探討了山西方言言說類動詞的來源及占比,其中來源于動作的占比最多,包括口部動作、手部動作和其他動作,列舉了來源于手部動作的言說類動詞“拉”“拍”“掄”等,探討了由動作義到言說義演變的過程。臨汾方言中,“攔”也是一例由動作義到言說義演變的典型例詞,只是由于張雨微所參照文獻中未涉及《臨汾方言志》。
綜上,我們選用“攔蒿”詞形,[lan34][xɑu21]讀音,詞義由手部動作義演變?yōu)檠哉f義。
百姓的語言是豐富多彩的,所使用詞匯是動態(tài)的、鮮活的、變化的。方言詞“攔蒿”就體現(xiàn)了這種多樣性?!皵r蒿”除表“胡說”義外,存在多個義項。
“攔蒿胡說”是不及物動詞,作謂語中心,主語多數(shù)為第二人稱或第三人稱,如果是第一人稱時必須是否定句,或出現(xiàn)在反問句中,表示否定語氣。末尾常加語氣詞“哩”。整句表指責語氣,體現(xiàn)說話人對聽話人胡說、胡謅、胡扯的行為表示一種怪罪、不滿或抱怨。因為表貶義色彩,中間可以插入詈詞,如“攔球蒿”?!皵r”還可以單獨使用?!皵r蒿”也可以作定語,修飾指人成分,一般表貶義。如:
(1)(甲毫無依據(jù)地亂說話,信口開河或毫無頭緒、毫無規(guī)章的做事情)
乙1:你窩那是胡攔蒿哩!
乙2:你這種干法是攔蒿哩!
乙3:你一天凈總胡攔!
(2)那娃攔蒿攔滴美滴多哩!
(3)我可不是跟你在這兒胡攔蒿哩?。ㄎ夷芨阍谶@兒胡攔蒿?)
(4)你真是個攔蒿鬼!
“攔蒿聊天”是動賓式離合詞,作謂語中心,聊天雙方多數(shù)為第一人稱與第二人稱之間,或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之間,也可以是第一人稱復數(shù)“咱們”加合體數(shù)量詞“倆”,口語中簡稱“咱倆”??傊?,聊天一方必須包括第一人稱,否則詞義就變成了“胡說”義。中間可以插入“(一)會兒”或“閑”,末尾一般不帶語氣詞。整句為中性色彩,也可表示一種特定交際意圖,即對保護對象的一種開脫或解圍。如:
(5)今天下午要是木沒事兒,過來咱倆攔會兒蒿。
(6)(甲尋找丙,一整天都沒找到,非常生氣,質問丙“你干啥去了呢?”乙解圍說)
乙:別生氣啦!他就跟我在大門口攔了會蒿,哪兒也沒去。
“攔蒿開玩笑”用法類似“攔蒿胡說”義,是不及物動詞,作謂語中心。區(qū)別在于“攔蒿開玩笑”可作定語,中間不能插入其他成分,多數(shù)用于第一人稱。整句成中性色彩,多表勸慰。如:
(7)(甲跟乙說了些玩笑話,乙當真了)
甲1:別在意,我是跟你攔蒿哩。(作謂語中心)
甲2:剛才我那是攔蒿的話,你別當真哦。(作定語)
“攔蒿落空”中間常常加語氣詞“嘍”,后一音節(jié)要重讀,末尾加語氣詞“唡”[lia],構成格式“攔+嘍+蒿(唡)”,作謂語中心或獨立成句,主語多指某事。整句客觀描述一種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的事實,其言語行為體現(xiàn)出事已至此,只得無奈接受的交際目的,略帶惋惜意味。如:
(8)(甲詢問乙要辦的事情辦得怎么樣?)
乙1:哎呀!攔嘍蒿唡?。í毩⒊删洌?/p>
乙2:別提倆!窩那個事情攔嘍蒿唡!
(9)他大學四年全攔嘍蒿唡!
“攔蒿譏諷”所出現(xiàn)句法環(huán)境的變化導致了調值的變化。“攔蒿譏諷”是及物動詞,主語多為第二人稱,作謂語中心,后面常常帶指人賓語或代詞賓語。代詞多數(shù)為代一般名詞,包括“我”“你”“他”“人家”“誰”等。所在小句往往前接或后接標明語境的小句,起到解釋或補充說明的作用。整句語氣強硬,實施的是一種指責、抱怨、責怪的行為??捎糜诜磫柧?,不需要對方回答;可用于祈使句,警告對方不要做某事。如:
(10)(甲針對乙發(fā)表了不正當言論,兩人發(fā)生爭執(zhí),進入到對峙狀態(tài)。)
乙:你這是攔蒿誰哩呢?(反問句,表示質問,不滿)
甲:我就是要攔蒿你哩,你要咋哩呢?(故意為之,體現(xiàn)出主語的強勢)
(11)你先管好你自己,別凈總胡攔蒿人吶人家別人!(祈使句,表示命令、禁止)
(12)你別胡攔蒿我,小心我火生氣嘍?。ㄆ硎咕洌硎揪妫?/p>
(13)就你窩那樣子,還攔蒿人吶人家張三哩!(感嘆句,表示譏笑)
為更直觀地比較方言特征詞“攔蒿”不同義項間的詞匯義,以及更好地刻畫義項間的演變路徑,現(xiàn)將“攔蒿”詞匯義各義項用法列出(如表1所示):
表1 “攔蒿”詞匯義各義項用法
作為言語類方言特征詞,“攔蒿”常作謂語中心,主語為言語動作的發(fā)出者。從上表中可以看出,“攔蒿胡說”和“攔蒿譏諷”表貶義,兩者主語一般都不涉及第一人稱。通過語用學言語行為理論來理解,言語行為指說話人通過話語來執(zhí)行“陳述或警告或命令”等行為,具有目的性?!懊恳淮窝哉Z行為,言語使用者都是懷著一個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并為自己一方帶來利益的直接而實際的目的?!盵5]可見,表貶義言語動詞作謂語中心,其主語會規(guī)避第一人稱,以免損害自己一方的利益。如“一天不干正事,光總在這胡攔蒿。”這句話中“攔蒿”表“胡說”義,雖然未出現(xiàn)主語,但方言實際用例情況可以是第二人稱,可以是第三人稱,但絕對不可能是第一人稱??梢姡碣H義的“攔蒿”作謂語中心時與第一人稱是對立的,不能共現(xiàn)。
我們認為,“攔蒿”五個義項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表中性的“攔蒿聊天”“攔蒿開玩笑”“攔蒿落空”由貶義義項“攔蒿胡說”發(fā)展而來,試將其演變路徑梳理如圖1所示:
圖1 “攔篙”義項演變路徑
“攔蒿胡說”這一義項最常用,引申出同為貶義的“攔蒿譏諷”,調值和用法都發(fā)生了變化,由不及物動詞變成了及物動詞,后面能接賓語。袁毓林[6](2010)提到,一個言說動詞在一個簡單的基礎句中可以支配兩個或三個名詞性成分,其語義成分有施事、受事和與事?!皵r蒿譏諷”作為二元動詞,其施事是“攔蒿譏諷”動作行為的主體和發(fā)出者,受事是“攔蒿譏諷”動作行為的對象,兩者一般都是指人名詞、人稱代詞或專有名詞,具有[+人]的語義特征。
“攔蒿落空”用法特殊,其施事具有[+事]的語義特征,同其他義項的主語大不相同,后面不能再出現(xiàn)賓語?!皵r蒿開玩笑”由“攔蒿胡說”引申而來,感情色彩發(fā)生了明顯變化。用法最接近的是“攔蒿聊天”和“攔蒿胡說”,兩者都可以作為動賓式離合詞出現(xiàn),中間可以插入修飾成分。但兩者褒貶色彩不同,導致中間所插入成分語義不同?!皵r蒿胡說”表貶義,中間插入具有詈語語義的成分,如“攔球蒿”;“攔蒿聊天”表中性,插入中性語義成分,如“攔閑蒿”。
方言特征詞的詞義豐富多彩,語境制約下的詞義大不相同。所以,我們應將詞放在具體語境中考察,試圖理清詞義發(fā)展的脈絡。
“攔蒿”[lan34][xɑu21]是臨汾方言中極具特色的方言特征詞,屬言語類動詞,其詞義經歷了由手部動作義到言說義的演變。在不同的語境中有多個義項,可以表示“胡說”“聊天”“落空”“開玩笑”“譏諷”等詞義。另外,每個義項都出現(xiàn)在不同的句法環(huán)境當中,表示不同的語用意義。其中,“攔蒿胡說”和“攔蒿譏諷”屬貶義,帶有“指責”的語用特征。“攔蒿胡說”是最常用義項,在此基礎上引申出其他義項,且義項的感情色彩由貶義色彩延伸到了中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