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東,楊振常,李榕鑫,鄭彩霞,郭有琴,溫學剛
(白銀市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所,甘肅 白銀 730900)
藜麥(Chenopodium quinoaWilld.)亦稱南美藜、藜谷、奎奴亞藜,系莧科藜屬一年生雙子葉草本植物[1-6],廣泛種植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脈,遍及哥倫比亞、秘魯、厄瓜多爾、玻利維亞和智利[7]。其在南美洲栽培歷史悠久,是古印加民族備受推崇的傳統(tǒng)食物之一[8-9]。藜麥適應性強,籽粒營養(yǎng)豐富,被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FAO)列為21 世紀世界糧食安全和人類營養(yǎng)最有前途的作物之一[3-5,10],被定義為“唯一一種可滿足人體基本營養(yǎng)需求的單體[3,11]。同時由于藜麥富含對人體有益生物活性物,被稱為“糧食之母”“黃金谷物”“超級谷物”[3,7]。近年來,藜麥已在我國多省試種成功,20 世紀末我國西藏農(nóng)牧學院開始藜麥引種試驗并試種成功[11-16],甘肅省于2011 年由甘肅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開始進行藜麥引種工作,并在省內不同地區(qū)試種成功[11]。我國藜麥引種和育種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發(fā)展迅速,目前已育成了隴藜系列、蒙藜系列、冀藜系列、青藜系列等品種。目前我國藜麥種植面積已躍居全球第三,西北、華北、東北等地區(qū)種植面積較大,華中、華東、西南等地區(qū)有小規(guī)模種植。位于甘肅省中部的會寧縣是我國西北地區(qū)典型的雨養(yǎng)農(nóng)業(yè)區(qū)[17],當?shù)氐膫鹘y(tǒng)優(yōu)勢作物是玉米和馬鈴薯。為進一步提升當?shù)剞r(nóng)業(yè)種植現(xiàn)代化水平,我們在會寧縣對引進的10 份藜麥材料進行了引種比較試驗,以期篩選出適宜當?shù)胤N植的藜麥品種,以期為進一步促進藜麥產(chǎn)業(yè)發(fā)展提供依據(jù),對當?shù)貎?yōu)化糧食生產(chǎn)布局和藜麥產(chǎn)業(yè)提質增效意義重大。
供試藜麥品種(系)分別為18-50、18-19、HL05、HL07、HL08、YY32、4-1(由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提供),臨澤黑藜、臨澤黃藜(由張掖市臨澤縣種子站提供),隴藜2 號(由甘肅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畜草與綠色農(nóng)業(yè)研究所選育并提供)。以隴藜2 號為對照品種。
試驗于2021 年在白銀市會寧縣黨峴鄉(xiāng)黨峴村進行。試驗區(qū)海拔2 020 m,年均氣溫6 ℃,年均降水量450 mm,年均蒸發(fā)量1 450 mm,無霜期130 d。土壤種類為山地黃綿土,肥力中等,前茬作物為小麥。播前結合整地基施普通過磷酸鈣375 kg/hm2、尿素120 kg/hm2、藜麥專用緩釋肥300 kg/hm2、農(nóng)家肥15 000 kg/hm2。
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每品種為1 小區(qū),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為12.0 m2(5.0 m×2.4 m),小區(qū)四周留田間走道40 cm。采取全黑膜覆蓋點播栽培方式,按株距25 cm、行距50 cm 于5 月6 日播種,每小區(qū)2 膜穴播4 行,每行16 穴,每穴點播5~8 粒,生長至4~6 葉期間苗,每穴留1 株。藜麥成熟期采用“X”形5 點取樣法在每小區(qū)選取5 個單株,調查株高、果穗松散度、穗色、粒色、千粒重、單株產(chǎn)量等指標。收獲時按小區(qū)單收計產(chǎn),并計算折合產(chǎn)量。
由表1 可以看出,參試藜麥品種(系)出苗期最早的是18-50、HL05、HL07,均為5 月13 日,均較對照提前1 d;最晚的是HL08、臨澤黑藜、YY32、18-19,均為5 月15 日,均較對照延后1 d。4 葉期最早的是HL07,為5 月24 日,較對照提前2 d;最晚的是18-19、HL08、臨澤黑藜、YY32,均為5 月28 日,均較對照延后2 d。6 葉期最早的是18-50、HL05、4-1、臨澤黃藜、HL07,均為6 月4 日,均較對照提前1 d;最晚的是18-19、HL08、臨澤黑藜、YY32,均為6 月6 日,均較對照延后1 d。分枝期最早的是18-50、HL05、HL07,均為6 月12 日,均較對照提前2 d;最晚的是臨澤黑藜,為6 月16 日,較對照延后2 d?,F(xiàn)蕾期最早的是YY32,為6 月21 日,較對照提前4 d;最晚的是18-50、18-19,均為6月26 日,均較對照延后1 d。開花期最早的是YY32,為7 月20 日,較對照提前3 d;其次是HL05、臨澤黑藜,均為7 月22 日,均較對照提前1 d;最晚的是18-50、18-19,均為7 月25 日,均較對照延后2 d。成熟期最早的是臨澤黃藜、YY32,均為9 月26 日,較對照提前1 d;最晚的是18-50、18-19,均為9 月29 日,均較對照延后2 d。參試藜麥品種(系)全生育期為143~146 d,其中最短的是臨澤黃藜、YY32,均為143 d,均較對照縮短2 d;最長的是18-50、18-19,均為146 d,均較對照延長1 d;其余品種(系)全生育期均為144 d。
由表2 可以看出,參試藜麥品種(系)株高以HL07 最高,為250 cm,較對照高58 cm;其次是臨澤黑藜,為233 cm,較對照高41 cm;臨澤黃藜位居第3 位,為210 cm,較對照高18 cm;株高最矮的是18-50,為130 cm,較對照矮62 cm。果穗松散度除HL08、HL07 為松散型外,其余品種(系)均為緊湊型。穗色除4-1、臨澤黃藜、YY32為灰色,HL08、HL07 為紫紅色外,其余品種(系)均為黃色。各參試藜麥品種(系)的籽粒形狀均為圓形,籽粒顏色除HL08、HL07 為紅色外,其余品種(系)均為白色。粒徑以臨澤黃藜最大,為1.98 mm,較對照增加0.04 mm;其次是臨澤黑藜、HL07,均為1.97 mm,均較對照增加0.03 mm;居第3 位的是HL08,為1.96 mm,較對照增加0.02 mm;粒徑最小的是YY32,僅為1.85 mm,較對照減小0.09 mm。千粒重以臨澤黃藜最高,為2.92 g,較對照增加0.67 g;其次是HL08,為2.87 g,較對照增加0.62 g;居第3 位的是臨澤黑藜,為2.68 g,較對照增加0.43 g;千粒重最低的是YY32,僅為2.24 g,較對照減少0.01 g。單穗重以臨澤黃藜最重,為1.64 g,較對照增加0.42 g;其次是臨澤黑藜和YY32,均為1.32 g,均較對照增加0.10 g;居第3 位的是18-50,為1.26 g,較對照增加0.04 g;單穗重最輕的是HL08,僅為1.01 g,較對照減少0.21 g。單株重以18-19 最重,為40.96 g,較對照增加3.90 g;其次是YY32,為38.19 g,較對照增加1.13 g;居第3 位的是18-50,為37.68 g,較對照增加0.62 g;單株重以臨澤黃藜最輕,僅為30.71 g,較對照減少6.35 g。
表2 參試藜麥品種(系)的農(nóng)藝性狀及產(chǎn)量
由表2 可以看出,參試藜麥品種(系)折合產(chǎn)量以18-19 最高,為3 091.7 kg/hm2,較對照增產(chǎn)13.80%;其次是YY32,為3 008.3 kg/hm2,較對照增產(chǎn)10.73%;隴藜2 號(CK)居第3 位,為2 716.7 kg/hm2;臨澤黃藜折合產(chǎn)量最低,僅為2 341.7 kg/hm2,較對照減產(chǎn)13.80%;其余材料均較對照減產(chǎn),減產(chǎn)幅度為0.61%~13.19%。對試驗結果產(chǎn)量因子用DPS 數(shù)據(jù)處理系統(tǒng)進行方差分析可以看出,供試藜麥材料產(chǎn)量因子在區(qū)組間P>0.05,差異性不顯著;處理間0.05>P>0.01,差異顯著。進一步通過Duncan 新復極差法進行多重比較,YY32 與18-19 差異不顯著,均與隴藜2 號(CK)、18-50、HL07、HL08、HL05 差異顯著,均與臨澤黑藜、4-1、臨澤黃藜差異極顯著。隴藜2 號(CK)、18-50、HL07、HL08、HL05 間差異不顯著,但均與臨澤黑藜、4-1、臨澤黃藜差異顯著。
在會寧旱作區(qū)栽培條件下,參試藜麥品種(系)均能完成生育期,正常成熟,由此可見參試的10 個藜麥品種(系)均具有較好的生態(tài)適應性。參試各藜麥品種(系)的折合產(chǎn)量以18-19 的折合產(chǎn)量最高,為3 091.7 kg/hm2,較對照品種隴藜2號增產(chǎn)13.80%,增產(chǎn)顯著;其次是YY32,折合產(chǎn)量為3 008.3 kg/hm2,較對照品種隴藜2 號增產(chǎn)10.73%,增產(chǎn)顯著。18-19 和YY32 綜合性狀表現(xiàn)優(yōu)異,株高適中,果穗緊湊,單株重量較大,折合產(chǎn)量較高。綜合考慮會寧旱作區(qū)的生產(chǎn)需要,認為18-19 和YY32 具有較好的生產(chǎn)推廣前景,適宜在會寧縣旱作區(qū)種植,應進一步對這2 個品系開展生產(chǎn)試驗和綜合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