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蟠桃叔
一
小時候住在小縣城時,能去省會西安逛逛是件幸福的事。逛回來就有人問:“吃羊肉泡饃了嗎?”“吃啦?!痹賳枺骸耙姶笱闼藛??”“見啦?!庇謫枺骸按笱闼稑幼友??”最標準、最俏皮的答案就是:“七層子,四棱子,二十八個窟窿子?!?/p>
這話沒錯,不信去看。大雁塔共七層,造型簡潔卻很有氣勢,堅挺平直,四棱見角,每層四面都有拱門,就是所謂的“二十八個窟窿子”啦。
后來我成了西安人,當有外地朋友問我“大雁塔好玩嗎”時,我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倒是想起前幾年網(wǎng)上有一條很火的街頭采訪短視頻,視頻中,記者在大雁塔腳下采訪某個路過的平頭大哥:“先生您好,您是西安本地人嗎?您對大雁塔了解多少?”
平頭大哥不耐煩地用陜西話說:“大雁塔?這大雁塔有啥看的?……是不是要上電視?啊,那等一下?!贝蟾甾D(zhuǎn)而迅速用普通話字正腔圓地介紹道:“公元600年,玄奘從天竺取經(jīng)歸來,唐朝皇帝為了歌頌他的豐功偉績,在大慈恩寺建造了這座大雁塔……”
平頭大哥變臉之快,令人忍俊不禁,同時也讓人感嘆:西安人真有文化!
實際上大雁塔建于公元652年,不是公元600年,平頭大哥在受訪時有口誤。大雁塔始建于唐朝,為了收藏玄奘從天竺帶回的物品,唐高宗李治下令在長安城中的慈恩寺內(nèi)建造了大雁塔,也叫慈恩寺塔。初建時五層,磚面土心,不可攀登,后加蓋為九層,而后層數(shù)和高度有數(shù)次變更,最后固定為七層塔身。
經(jīng)過改建的大雁塔可以登臨遠眺,加上臨近“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曲江,大雁塔就成了西安的地標建筑和著名景點了。王維、李白、杜甫、韓愈……哪個沒來過?游寺登塔,憑欄遠眺長安,少不了吟詩作賦,抒發(fā)情懷。翻翻《全唐詩》,寫大雁塔的詩真不少,大多是說大雁塔的高聳和雄壯。
杜甫說它:“高標跨蒼天,烈風無時休?!?/p>
岑參說它:“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p>
張喬說它:“列岫橫秦斷,長河極塞空。”
章八元說它:“十層突兀在虛空,四十門開面面風?!?/p>
慈恩寺在唐末遭遇兵火,殿宇俱毀,只有此塔保存下來,不過也是殘破不堪了。明代萬歷年間重修大雁塔,維持了唐代塔體之型,在塔外包砌一層厚磚。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屬于精品工程。其塔磚用黃泥精制,敲擊有金屬之聲,磚上還有匠人手印,出現(xiàn)壞磚時可以據(jù)此問責。至此,這次大修后的大雁塔大約便是如今我們看到的大雁塔了。
大雁塔也是天下萬千讀書人追求榮耀的塔。因為在唐朝,大雁塔是金榜題名處。凡考中進士者,先在曲江歡宴,然后聚于慈恩寺,推舉擅書者將考中者的名字寫在塔壁上,這些人中日后若有人做到了卿相之位,還要將姓名改為朱筆書寫。此即謂“雁塔題名”。即使現(xiàn)在,一些西安人在孩子高考前,也要去趟大雁塔呢。
白居易年輕時一舉中第,很驕傲,所以有“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
杜牧家世好,翩翩貴公子,《阿房宮賦》讓他天下聞名,正是少年得意時。杜牧參加科考那年,全國錄取進士33人,他排第5。大雁塔下留名時,杜牧遇一老僧,攀談起來。杜牧報上姓名,滿以為老僧會“追星”,會讓他簽名留念,誰知老僧一臉淡然,和大雁塔一般四平八穩(wěn)。杜牧頗感失落的同時若有所悟,收斂了一顆輕狂的心。于是留下詩來:“家住城南杜曲旁,兩枝仙桂一時芳。老僧都未知名姓,始覺空門氣味長。”
二
在大雁塔下,人確實會覺得自己渺小。我就有過這樣的感受,那是在1998年。
當時我來西安上大學,每到周末就到處逛,華清池、兵馬俑都逛遍了,如何少得了大雁塔?進慈恩寺后,別的同學都去登塔了,還要另外買票。我沒有去,只繞著塔身走了幾圈。倒不是為了省錢,一是小時候來旅游時隨大人上去過,二是心里對這塔有了敬畏,覺得不必登臨,靜靜地在它腳下看一看就好。
大雁塔適合遠觀。沒有花架子,端端正正、穩(wěn)穩(wěn)當當?shù)赝莾阂徽?,盛唐的氣象就出來了,頂上的云飄過來時都凝神靜氣,不敢隨意飄散。
走近了看大雁塔也是有看頭的:底層基本上是唐朝時候的樣子,四門洞的石制門楣與門框上還留有唐代的線刻圖案;西門上的線刻殿堂圖尤為珍貴,傳說出自唐代大畫家閻立本和尉遲乙僧之手;南門兩側(cè)則鑲嵌著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兩塊石碑,一塊是唐太宗撰文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另一塊是唐高宗撰寫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上字體清秀瀟灑,由于建塔之初即安置在塔壁內(nèi),深近3米,避風遮雨,所以至今保存完好。
我雖然不懂書法,卻也知道這兩塊石碑是無價國寶,所謂“引領大唐楷書新格”,不免裝模作樣多看了一會兒。用陜西話說就是“狗瞅星星,不知稀稠”。
小時候看大雁塔不懂要看什么。只在那天,周圍游人雖多,在塔下徘徊的我,心里卻澄靜清朗。我無限地縮小,塔無限地放大。在那一刻,我仿佛置身于平靜而深邃的巨淵之中。那是我一生都難忘的記憶。我不知道別人有沒有這樣的感受,也不知道這種感受能否用“好玩”來形容。
寺里多柿子樹,當時是秋天,柿葉紅了,我們幾個都撿了柿葉留念。我后來才知道這里的柿葉也是有故事的。據(jù)說唐朝書法家鄭虔少年貧寒,住在慈恩寺里,以柿樹紅葉當紙,以塔為伴,刻苦讀書。此為“柿葉作書”的典故。
三
大學畢業(yè)后,我們那一茬兒人大多留在西安了,沒有錢買房,基本都在城中村租房子住,艱苦奮斗。和鄭虔一樣,我們也在少年貧寒時。
我有個關系很好的中學同學叫張大器,在大雁塔附近上班,住在大雁塔附近的雁塔村,還攛掇我搬過去和他搭伴兒。我這一去,與大雁塔相依相伴了五六年,亦是緣分。
雁塔村好啊,周圍房租便宜、交通便利、市場繁榮、物價穩(wěn)定,而且出門就可以看見高聳的大雁塔,暮鼓晨鐘,總覺得自己也沾了些不凡的氣息。
在雁塔村,我們還接待過國際友人。我和張大器有個關系好的中學女同學是學日語的,她有次帶了一個日本朋友來找我們玩。那是個在西安留學的女孩,叫石川明子,謙和乖巧。我和張大器盡地主之誼,先請她倆在村里吃了頓蓋澆飯,又陪著逛了大雁塔。
看得出,明子很是喜歡大雁塔,真心喜歡,非敷衍客氣。我們?nèi)齻€也臉上有光,好像大雁塔是我們家的祖產(chǎn)一樣。
在雁塔村住了一年后,政府要修大雁塔南廣場,這個村子三下五除二就拆了,我和張大器只好搬家到了廟坡頭村。廟坡頭村在唐代慈恩寺山門遺址附近的大坡處,所以叫這個名字。搬過去不久,要修大唐不夜城。于是我們又搬家,搬到了后村。這個村子因為在慈恩寺后門外,所以叫后村。搬來搬去,還是和大雁塔脫不了關系。
寓居后村時的房東告訴我,直到20世紀80年代,因為當時西安的城市規(guī)模尚小,大雁塔周邊還都是大片麥地,很荒涼。我的腦海里就浮現(xiàn)出風吹麥浪,大雁塔都跟著晃呀晃的景象來。
等我有了孩子,常給孩子買繪本,有次看日本畫家安野光雅的《旅之繪本·中國卷》,里面就畫了西安的大雁塔,正如房東描述的那樣,寶塔莊嚴,身處一片翡翠般的麥田之中。一查資料,果然,安野光雅是在1985年開始“中國的街市”寫生之旅的,從北京一路西行至西安。
四
在大雁塔周邊居住的那幾年,我目睹了那片區(qū)域的巨變,稱得上是“華麗變身”。當然,這只是西安城市面貌發(fā)生改變的一個縮影。如今,大雁塔景區(qū)和其毗鄰的大唐不夜城已經(jīng)成了西安最干凈、漂亮、熱鬧的區(qū)域之一,不光游人多,本地人也常去耍,常年人山人海的。
可惜安野光雅先生不能再來看雁塔新貌了。這位熱愛中國文化的畫家在幾年前已經(jīng)去世,享年94歲。
夏天,入伏的時候,城中村的房子墻皮薄,一曬就透,屋子里熱得沒法睡。那時候,我、張大器和一幫朋友常去大雁塔的北廣場納涼,主要活動是唱歌。已經(jīng)是深夜了,人群散去,噴泉歇息,夜色里大雁塔還亮著燈,看上去既疏遠又親近。
我們常唱“大家一起來稱贊,生活多么美。我的生活和希望,總是相違背。我和你是河兩岸,共飲一江水”。
也唱“城里的月光把夢照亮,請溫暖他心房??赐噶巳碎g聚散,能不能多點快樂片段”。
唱得最多的是“沒有什么能夠阻擋,你對自由的向往,天馬行空的生涯,我的心了無牽掛”,這是許巍的《藍蓮花》。
深夜的廣場涼風習習,舒服得很。我們一唱就唱到凌晨三四點,自稱“大雁塔合唱團”。那么大、那么美的廣場除了我們,沒有其他人了,想怎么唱就怎么唱。那時候真年輕??!
在后村住了3年,算是住得久的。后村最終也面臨拆遷,我們亦到了成家立業(yè)的時候,于是“大雁塔合唱團”宣告解散。笑淚滿面,青春散場。
2006年,我在大學城買了房,張大器和媳婦在西影路安家,合唱團的一個成員婚后隨老公出國了,另一個成員花花子則單槍匹馬去了北京,做起了北漂。
花花子在某報社做娛樂記者,有次采訪了歌手許巍。許巍是咱西安娃,她就說陜西話套近乎,說起了大雁塔合唱團的往事,說她曾經(jīng)天天晚上不睡覺,和朋友在大雁塔北廣場唱他的《藍蓮花》。
許巍一聽,笑了,告訴花花子,那首歌就是他寫給他的偶像—去西天取經(jīng)的玄奘的。那首歌正是他去了大雁塔以后寫的。他說我們在大雁塔底下唱這首歌,是對的。
那一刻,花花子愣了一下,也不知道是想到了什么,就熱淚盈眶了。
花花子的微信頭像就是大雁塔,她曾在塔下住過5年,那是她一生中最美的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