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騰 嚴 瑨 印洪剛 張 勤
胎兒畸形的發(fā)病率達5.6%[1],其中脊柱畸形的發(fā)病率就有0.61%[2]。椎體畸形的患兒出生后易引起下肢發(fā)育異常、脊柱側彎以及大小便失禁等一系列嚴重的并發(fā)癥[3]。早在1983年MR就被報道應用于胎兒檢查,隨著MR技術的發(fā)展和快速掃描序列的出現,MR成像正在脫離胎兒運動的限制,越來越多地加入到產前篩查中[4]。常用于產前篩查的快速掃描序列是半傅里葉采集單次激發(fā)快速自旋回波序列(half Fourier acquisition single shot turbo spin echo,HASTE)、真實穩(wěn)態(tài)進動快速成像序列(true fast imaging with steady state precession,TrueFISP)。文獻中關于HASTE、TrueFISP序列對胎兒神經系統(tǒng)成像的研究較多,而對于胎兒脊柱成像的研究鮮見報道。近年來有研究表明磁敏感加權成像序列(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在胎兒脊柱成像中具有特殊診斷價值[5]。對于這3種成像序列中哪種序列對胎兒脊柱的顯示更有優(yōu)勢,在一次胎兒脊柱MR成像中應優(yōu)先選擇何種成像序列,目前的研究結果仍存爭議[5-6]。本研究對上述3種成像序列胎兒脊柱成像的圖像質量進行對比,目的是探討其優(yōu)劣,為明確最佳成像序列提供更多的臨床依據。
收集2020年11月至2021年12月南通市婦幼保健院胎兒MR影像資料共21例。孕婦均因超聲檢查時脊柱顯示不清而行胎兒脊柱MR檢查。檢查序列均包括標準冠狀位脊柱腰段HASTE、TrueFISP及SWI序列。孕婦檢查前均簽署產前磁共振檢查知情告知書。孕婦年齡21~40歲,孕周21~36周,平均(26.6±4.3)周。
2.1 檢查設備
檢查設備為Siemens Avanto 1.5 T超導型核磁共振掃描儀,采用6通道相控陣體表線圈進行圖像采集。
2.2 序列參數
所有患者均在常規(guī)胎兒MR成像的基礎上行脊柱腰段3種序列(HASTE、TrueFISP及SWI)的成像檢查。各序列參數如表1所示。HASTE、TrueFISP序列均在孕婦處于平靜呼吸狀態(tài)下掃描;SWI序列需要孕婦屏氣2次,每次屏氣時長為15 s,總檢查時長為30 s。
表1 HASTE、TrueFISP及SWI序列參數
2.3 脊柱定位方法
先行孕婦中下腹部三正交平面定位掃描,采用TrueFISP序列行胎兒體部橫斷位、矢狀位掃描,確認第3腰椎(L3)位置(如不能確認L3位置,則以雙腎下極平面定為L3平面)。再行脊柱L3水平標準軸位TrueFISP序列掃描。獲得L3軸位圖像后,行脊柱腰段標準冠狀位掃描,定位線平行于椎體橫軸,掃描序列包括HASTE、TrueFISP及SWI,3種序列定位方式及掃描層厚一致。掃描定位方法如圖1所示。
圖1 標準脊柱腰段冠狀位定位方式
由2名從事胎兒影像診斷工作3年以上主治醫(yī)師采用“四分法”評價3種序列的圖像質量。若兩者意見不一致,由第3位從事胎兒影像診斷5年以上副主任醫(yī)師進行圖像質量評價,并作為最終評價結果?!八姆址ā痹u判圖像質量的標準如下:4分為椎體結構清晰,與周圍組織對比銳利,圖像質量完全滿足診斷需求;3分為椎體結構欠清晰,與周圍組織對比欠佳,圖像質量基本滿足診斷需求;2分為椎體結構顯示不清,與周圍組織對比對模糊,圖像質量不能滿足診斷需求;1分為圖像不能明確顯示椎體結構。
使用SPSS 22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采用Friedman檢驗比較胎兒脊柱HASTE、TrueFISP及SWI序列圖像質量差異;組間兩兩比較采用Mann?WhitneyU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雖然胎兒在宮內體位各異,脊柱會有不同程度彎曲,但通過標準化定位掃描,可以獲得較標準的胎兒脊柱腰段冠狀位MR影像,如圖2所示,有利于脊柱病變的顯示。
圖2 各序列脊柱腰段標準冠狀位圖像
HASTE、TrueFISP兩序列為快速掃描序列,均未出現明顯的運動偽影,圖像質量穩(wěn)定。由于呼吸和胎動的影響,SWI出現5例運動偽影,發(fā)生率為31.25%,圖像質量評分為1分,不能用于診斷。
采用Friedman檢驗對其余16組HASTE、TrueFISP、SWI圖像質量進行比較。結果顯示,3種序列圖像質量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4.125,P<0.001)。采用Mann?WhitneyU檢驗對不同序列圖像質量進行兩兩比較。結果顯示,HASTE與TrueFISP序列圖像質量存在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0.004;HASTE與SWI序列圖像質量亦存在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0.001;TrueFISP與SWI序列圖像質量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0.086。各序列圖像質量評分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序列圖像質量評分情況 n(%)
早在1997年就有外國學者提出將HASTE序列應用于胎兒成像[7]。雖然HASTE縮短了采集時間,但也導致信噪比的降低;單激發(fā)的長回波鏈也會造成相位編碼方向圖像質量顯著降低,不利于短T2弛豫時間組織的顯示。因此,HASTE序列不利于形態(tài)較小、T2弛豫時間相對短的椎體組織的成像[8]。
TrueFISP序列成像速度快,但對磁場的不均勻性較為敏感,容易在氣體和組織的分界處形成偽影[9]。胎兒在宮腔內被羊水包裹,肺內及腸道內沒有氣體充盈,其所在環(huán)境的磁場相對均勻。因此,TrueFISP序列在胎兒成像中能夠獲得較好的圖像。另外,胎兒椎體含鈣,其在T2 TrueFISP序列呈低信號,與周圍的高信號的肌肉軟組織形成很好的組織對比,更有利于椎體結構的成像。本研究結果顯示TrueFISP序列能清晰顯示胎兒椎體結構,滿足疾病診斷的需求。
SWI序列對不同物質的磁敏感差異極其敏感,2015年就有外國學者提出SWI序列掃描在胎兒脊柱檢查方面的優(yōu)越性。研究表明SWI可以利用骨質結構中鈣質的強抗磁性來引起組織間的相位的變化,骨骼的鈣質可以使體素內的質子失相位、T2值變短,從而造成局部體素內的信號降低,發(fā)生“黑骨”效應,可以將椎體結構從周圍的軟組織中區(qū)別出來[10]。2020年國內也有研究指出SWI序列較TrueFISP序列、HASTE序列在胎兒脊柱成像能力方面更有優(yōu)勢[11]。但SWI序列對運動十分敏感,易產生偽影,從而影響圖像質量及后續(xù)診斷。但該研究回避了SWI序列運動偽影的缺陷。三維采集、薄層重建是SWI的成像優(yōu)勢,但在腹部成像尤其是胎兒成像時,由于三維圖像采集時間長,呼吸和胎兒運動偽影會對圖像質量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本研究采用多次屏氣二維梯度回波序列技術,以提高圖像采集的成功率。雖然采用了屏氣掃描,但胎兒運動是不可控的,另外產婦的屏氣能力也相對較差,增加了運動偽影的發(fā)生率。本次研究中,SWI運動偽影的發(fā)生率仍高達到31.25%。如果可以克服運動偽影的影響,SWI序列在胎兒脊柱成像中應最具優(yōu)勢。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1.5 T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中,TrueFISP序列對胎兒脊柱的成像效果要優(yōu)于HASTE及SWI序列,這與前人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蔡先云等[5]在2018年提出SWI成像效果要優(yōu)于HASTE及TrueFISP序列,但這個研究結果是基于3.0 T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2020年嚴祥虎等[11]的研究顯示3.0 T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中TrueFISP序列成像效果更好,并指出蔡先云等的研究結果可能存在誤差,研究中的參數設置并沒有使TrueFISP序列形成真正的穩(wěn)態(tài)。另外,SWI序列對場強的要求比較高,更高的主磁場強度會增加組織間的磁化率差異,提高SWI的圖像質量。所以用1.5 T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對胎兒脊柱進行檢查,TreuFISP序列應該具有更多的優(yōu)勢。其有幾乎100%的檢查成功率,且對胎兒脊柱結構顯示清晰,與周圍組織對比度較高,能滿足診斷的需求。本次研究提出標準化的胎兒脊柱成像定位,保證了各序列圖像質量的一致性。因為,根據我們的工作經驗,由于胎兒椎體結構細小,最終成像質量也往往與磁共振操作人員的定位方法密切相關。
胎兒脊柱MR檢查時,TrueFISP序列可作為優(yōu)先選擇序列。SWI序列對胎兒脊柱成像具有特殊意義,其組織對比度高,對于TrueFISP序列不能顯示的解剖結構,可考慮SWI序列作為補充。選擇SWI序列時,要注意克服運動偽影,選擇合適的檢查時機,并對孕婦進行充分的屏氣訓練,以提高檢查的成功率。
綜上所述,HASTE、TrueFISP及SWI序列對胎兒脊柱成像的圖像質量不同,TrueFISP及SWI具有更高的圖像質量,且兩者間的成像質量無明顯差異。雖然可以很好地顯示胎兒脊柱結構,但SWI序列在克服運動偽影方面不具備優(yōu)勢。TrueFISP序列對胎兒脊柱腰段成像的質量穩(wěn)定,應成為胎兒脊柱MR成像的首選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