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沛忠
(汕頭市澄海東里中學 廣東汕頭 515829)
高中生物新課程改革特別重視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明確提出了生命觀念、社會責任、科學思維和科學探究4個維度的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生物學教學中對于核心素養(yǎng)的達成不是簡單的知識目標,需要通過教師在課堂上用心創(chuàng)設情境化教學逐漸滲透。從這個角度來講,學科核心素養(yǎng)應該從一個學科最基本的教學內容中,通過教師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落實對學習者的素質培育和人格培養(yǎng)。素養(yǎng)關注的不應該是以題海戰(zhàn)術為基礎所形成的應試經驗,更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回避與逍遙。此背景下,高中生物學教學可依據學科特點,借力生物學相關熱點新聞創(chuàng)設情境化教學,為學生構建起以核心素養(yǎng)能力培養(yǎng)為導向的全新課堂。
生命觀念是對可觀察到的生命現(xiàn)象或特性進行具體闡釋的抽象概念,包含結構與功能觀、物質與能量觀、進化與適應觀、穩(wěn)態(tài)與平衡觀等。借助相關熱點新聞落實生命觀念培育是有效途徑之一。實施過程中,教師首先要重視新聞情境創(chuàng)設能否巧妙地與教學內容融合,為課堂添彩增趣。例如,精選的新聞素材在細胞結構和代謝教學中應重點突破物質與能量觀及結構與功能觀,在人體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教學中則應重點突破穩(wěn)態(tài)與平衡觀等生命觀念。其次,教師要設計好新聞情境的導向性作用,引領學生審視自身的生活方式并產生共鳴,從而使學生樂于自主學習教材相關知識以尋求對生命現(xiàn)象的了解,獲取一些健康生活的常識和技能,自覺糾正自身不良的生活習慣,逐步形成健康生活的觀念。
例如,在“水鹽平衡調節(jié)”相關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就需要強化學生對“穩(wěn)態(tài)與平衡對健康生活重要性”的理解,更要讓學生意識到“人體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調節(jié)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教學中,教師可先從網上的傳言引入:每天飲足八杯水,排毒、養(yǎng)顏保健康。杯子的大小有關系嗎?是否所有人都適合飲八杯水?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后,教師播放近日南方電視臺《今日關注》的視頻報道:佛山的朱女士由于要憋尿檢查身體,便提前在單位快速喝了大量的溫開水,但很快出現(xiàn)了類似于低血糖的癥狀。同事見狀后,馬上給她喝葡萄糖水。結果朱女士的不適非但沒有改善,人還暈了過去,幸好被及時送到醫(yī)院才沒有大礙。據醫(yī)生介紹,病人喝水太急且量太大,腎臟沒辦法把大量的水排出去,形成水潴留,內環(huán)境滲透壓快速下降,心、腎等器官負擔加重,嚴重的話還會造成器官的衰竭。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本節(jié)課的內容,分小組討論、分析并嘗試解釋相關的癥狀。經過此環(huán)節(jié),學生在刷新自我認知的同時,也更加關注科學飲水對健康生活的必要性。這樣源于生活且能夠引起認知沖突的情境素材,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興趣,使學生于解決實際問題的真實情境中感悟生命教育的真諦,體驗學以致用的樂趣,有助于學生深刻體會穩(wěn)態(tài)與平衡對健康的重要性,并喚醒他們守護健康的動力。
高中生物學新課程改革順應新時代國家發(fā)展大局,重視對學生的社會責任的培育,倡導于學科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研究社會熱點,嘗試解決實際問題,勇于承擔社會責任。21世紀是生物技術迅猛發(fā)展的時代,我國在生物學相關領域中有不少令人矚目的科研熱點新聞,如2018年在我國誕生的全球首只克隆猴,為攻克人類腦疾病帶來了希望;2015年屠呦呦教授研究的青蒿素為遭受瘧疾折磨的患者帶來了福音;2018年袁隆平院士團隊熱帶沙漠種植水稻的成功實驗更是破天荒的壯舉……在相關內容的學習中,教師先介紹相關領域所面臨的困境與機遇等,引發(fā)學生思考,然后利用這些熱點新聞創(chuàng)設情境,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立志學好知識和技術造福社會和人類,為建功新時代的強國夢做好準備,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在學習“植物光合作用”相關內容時,學生學習掌握光合作用的過程及相關知識之后,教師引入情景并提出問題:聯(lián)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報告說,全球饑餓人口在2020年已暴增到2.65億人,依靠糧食的科學育種來增產還遠遠不足。能否不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而直接工廠化合成淀粉呢?學生一番思考和分析、討論之后,認為可能性不大。這時,教師引入《人民日報》2021年9月24日發(fā)布的熱點新聞“我國科學家在合成生物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系國際上首次——實驗室里“種”淀粉”:日前,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yè)生物技術研究所在淀粉人工合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在國際上首次在實驗室實現(xiàn)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從頭合成。該成果于9月24日在線發(fā)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不依賴植物光合作用、人工合成碳水化合物,一直是全球科學家的共同的科研夢想,我國的科學家率先完成。這樣的新聞背景材料能夠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深入探究,推動學生對光合作用過程的深度學習,也能激發(fā)學生學好知識、學好本領以更好地服務社會、報效祖國的熱情。教師利用社會熱點新聞,緊密聯(lián)系教學內容,設置情境,進行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和熏陶,有助于培養(yǎng)出具有高度責任感的新一代人才。
“科學探究”素養(yǎng)是指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世界中的生物學問題,針對特定的生物學現(xiàn)象,進行觀察、提問、實驗設計、方案實施以及結果的交流與討論。在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多媒體網絡發(fā)達的今天,人們可通過網絡、廣播電視、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平臺快速地獲取信息,而有些信息會引起社會出現(xiàn)不必要的恐慌。這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時刻關注新聞、網絡媒體動態(tài),挖掘和收集跟學科有關的具有可議性的熱點新聞,及時融入到教學中,讓教學在時空上與社會緊密對接,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矛盾沖突又想一探究竟的情境議題,并指導學生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探尋真理,積極融入社會生活領域,為廣大人民群眾科普相關科學知識。
例如,在免疫調節(jié)有關“疫苗”的教學中,教師可先對疫苗特性及其制備原理和作用原理等作簡單介紹。接著,教師引入熱點新聞事件“緊急查處!有人在造假新冠疫苗!”:據新華社2021年2月2日報道,近日,江蘇、北京、山東等地公安機關成功破獲一起特大制售假新冠疫苗案件。2020年9月以來,犯罪嫌疑人孔某等人為牟取暴利,通過向預灌封注射器組合件注入生理鹽水,加工制作假新冠疫苗,并且層層加價銷售。目前,孔某等人制售的假新冠疫苗流向均已查明。事件一出,這種不顧接種者健康乃至生命的卑劣做法讓人無比憤怒,恐慌的情緒也瞬間蔓延,很多人認為注射假新冠疫苗會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甚至致死。時至今日,盡管大多數(shù)人已注射了第3針加強針,但仍有一些人抗拒注射新冠疫苗。教師提出問題:那么,在當前階段,有必要接種新冠疫苗嗎?問題一提出,學生即刻進行了熱烈的爭論。課后他們分小組就不同議題設計調查方案或動物實驗方案。學生結合已有知識,根據對新冠疫苗的注射情況進行的資料收集、走訪調查等證據,最終得出結論,并走出校園科普相關知識,動員家人和鄰居等完成三針新冠疫苗的注射,為建立起免疫屏障、阻斷新冠肺炎的流行盡一份力。此過程中,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積極主動學習調查、研究,把課堂延伸到生活中,既拓展了知識,也培養(yǎng)了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精神,激發(fā)了對科學探究的熱情。
批判性思維是科學思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意識,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思考進行質疑,也要敢于突破已有的思路進而問題解決。不少商家把銷售產品的功效描述得出神入化,商品存在虛假宣傳,在誘導消費者購買的同時還可能帶來嚴重的危害。其中有些商品和生物學息息相關,在教學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入熱點新聞創(chuàng)設辨析真?zhèn)蔚恼鎸崍鼍?,引導學生利用生物學知識對相關產品的宣傳進行解釋判斷,不迷信熱銷產品、明星產品和大牌產品,不輕信傳言,于課堂中潛移默化的養(yǎng)成勇于質疑的批判性科學思維。
例如,在“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一節(jié)的教學中,教師通過“酵素”引入新課的學習。學生的積極性瞬間被點燃,爭相介紹網絡上熱捧的各種酵素及其神奇的功效。這時,教師告訴學生“酵素”其實就是“酶”。接著,引入知乎上的新聞“酵素——近年來最邪惡的健康騙局!”:據調查,在國內幾大電商平臺上搜索“酵素”產品,其產品詳情頁的宣傳大同小異,都是把“酵素”的功效描述得天花亂墜。酵素不僅能排毒減肥,甚至還有了能治病、抗癌的功效。學生想要知道“酵素”的真面目,辨析商家宣傳廣告的虛實,需要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在理解“酶”的本質、作用原理及特性后,才能夠知道。不少學生一開始對“酵素”的神奇功效是深信不疑的,教師以大眾推崇的熱銷產品“酵素”新聞引入相關內容的教學,通過新聞素材的呈現(xiàn)讓學生帶著質疑去學習,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效果,也能夠使學生批判性的看待事物,辯證地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總而言之,教師在教學中引入社會熱點新聞,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化教學場景,賦予知識有趣的生命力,讓學生在分析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交流結果的過程中提升綜合品質,完成了從“解答試題”到“解決問題”的轉變,從“知識”到“素養(yǎng)”的轉變,從“教書”到“育人”的轉變,實實在在構建起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能力培養(yǎng)為導向的全新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