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衛(wèi)杰、張國勝、李洪光、施俊凱、朱春金 /北京航天發(fā)射技術研究所
目前,航天領域高強密度發(fā)射和研制生產已常態(tài)化,緊迫的科研生產任務和日趨激烈的行業(yè)競爭,對各研制單位的質量保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提出了“高質量保證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務、高效益推動航天強國和國防建設”的發(fā)展目標,引領所屬各級單位從流程化、精細化、信息化等方面全面構建新時期航天質量管理體系。北京航天發(fā)射技術研究所自2014 年以來持續(xù)開展了“回歸基礎、吃透技術”質量技術基礎工作,落實上級“再分析、再設計、再驗證”“面向產品、面向流程,面向組織”等質量分析工作要求,形成了適合本單位科研生產現狀及后續(xù)發(fā)展的有效質量管理方法。為單位在激烈競爭形勢下不斷自我完善、自我提升,打牢基礎、持續(xù)改進,實現組織卓越奠定了基礎,提高產品質量保證能力,提升企業(yè)綜合競爭實力。
“吃透技術”質量技術基礎工作是指為進一步提升產品成熟度或技術成熟度,提升產品保證能力以及對外包、外購產品與過程質量、可靠性方面的管控能力;提升設計師系統可靠性設計與分析能力、工藝技術水平、型號研制風險識別和管控能力;提升以數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為特征的精益制造能力等,推進單位基礎和能力提高而開展的基礎研究工作。
一是針對產品研制生產階段存在的技術未吃透、測量分析未見底、深層次問題未得到充分識別和糾正等薄弱環(huán)節(jié)和認識死角,開展“三再”工作,吃透技術達到技術見底,回歸基礎實現本單位的基礎和能力方面的提升,提高產品成熟度或技術成熟度。二是基于風險的思維,以目標為導向,以產品當前技術狀態(tài)為基線,正向開展“三再”工作,多維度深入、全面分析,打開產品黑匣子,識別關鍵特性、風險,細化量化過程控制,制定產品保證措施,回歸基礎,實現本單位的基礎和能力方面的提升,提高產品保證能力。三是基于故障模式及機理、極限條件、可靠性研究、壽命研究等開展的可靠性試驗項目,充分暴露產品故障、摸清產品邊界、優(yōu)化設計,提高產品可靠性、回歸基礎,實現本單位的基礎和能力方面的提升。四是系統梳理產品和組織存在的問題和隱患,深挖問題、吃透技術、夯實基礎,實現本單位質量技術基礎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五是識別工藝制造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面向產品保證的工藝技術、標準規(guī)范等能力提升研究與應用工作;加強適應批產的工藝技術研究,提升工序外包過程管控能力。
技術是航天專業(yè)研究所的立身之本。自2014年以來,研究所持續(xù)開展了“吃透技術”活動,共分2 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2014 年~2016 年,主要針對以往發(fā)生的質量問題“回頭看”“反向”進行“三再”及“舉一反三”;第二階段為2017 年起,主要結合型號研制生產過程,通過FMEA 分析、可靠性設計、關鍵特性分析等方法,以“正向”“三再”工作為主,提升產品質量。
2014 年~2016 年為活動第一階段,對以往問題“再分析、再設計、再驗證”。2014 年3 月,結合上級要求及單位技術現狀和發(fā)展需求開展質量技術基礎活動,由所長掛帥、業(yè)務主管所領導擔綱,成立了“分析和綜合組”“應用和實施組”“基礎能力組”3個工作小組來指導活動開展。 2015年~2016年,活動進一步向深度和廣度進軍并進入常態(tài)化管理,強調效益優(yōu)先,在“透”上下功夫、“用”上花氣力。
第一階段的工作重點是對以往發(fā)生的質量問題進行“再分析、再設計、再驗證”。以“歸零”方法為指導,在單個質量問題歸零的基礎上,系統分析問題產生的規(guī)律和特點,深挖問題背后深層次的技術和管理原因,強化“質量意識、風險意識、責任意識”,轉變工作作風,主動深挖問題,提煉控制要素并落實到設計、生產、工藝和試驗等環(huán)節(jié),提升過程控制能力,提高產品質量。目的是落實“大質量觀”、實現“四個轉變”(從事后管理向預防控制轉變、從事后質量復查向過程質量確認轉變、從依賴個人經驗向依靠規(guī)范制度轉變、從問題式管理向零缺陷管理轉變)。2014年~2016 年,研究所年度“吃透技術”活動技術專題結題數分別為100、100、109 項,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017 年~至今為活動第二階段,正向開展工作提升產品成熟度。主題為“拓展正向技術工作深度和廣度,持續(xù)推動吃透技術,提升產品品質”,讓設計人員學會正向開展工作。在設計階段、問題發(fā)生前,利用科學的方法分析產品,識別產品關鍵特性、薄弱環(huán)節(jié)、風險點,制定產品保證措施,提高產品保證能力,確保產品質量,提升產品品質。面向產品、面向流程、面向組織,把“從源頭抓起、過程控制、零缺陷管理”的工作要求從理念變成實踐,促進技術水平與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實現研制模式從“以結果管理為主”向“以結果、過程管理并重”轉變。2017 年以來,研究所年度“吃透技術”技術專題結題平均數近100 項/年,科研技術能力持續(xù)提升。
一是領導作用。研究所領導高度重視,所長多次予以關注,親臨現場對多個重點項目進行指導;分管綜合質量、型號工作及生產的副所長均擔任多個項目的審題評委,充分體現了《GJB9001C-2017質量管理體系要求》“質量管理原則”之“領導作用”。每年的“吃透技術”活動均納入所年度工作目標和要點,列入最高管理者管理評審決策意見,從頂層確定工作方向和目標。
研究所主要領導還從“顧客”“過程”2 個維度提出了指導研究所質量管理工作的2 個等式(見圖1),進一步引導全體員工牢固樹立顧客至上的理念,真正從理解顧客需求,顧客關注焦點出發(fā),科學、有效、精準發(fā)力,實施質量文化再造、流程再造、方法再造,針對性地推進相關工作,系統提升產品質量保證能力。
圖1 研究所產品質量管理的2個等式
二是全員參與。研究所各型號項目組、研究室和生產部門均積極參與“吃透技術”活動,近90%的一線工程技術人員參加?;顒又?,充分發(fā)揮員工的聰明才智,發(fā)揚技術民主,從根本上解決技術問題;機關職能部門按計劃組織所專家組進行課題的審查,及時對活動開展情況及后續(xù)工作進行跟蹤、督導。
三是專業(yè)面廣。研究所形成了關注技術、鉆研技術的氛圍,真正做到了“專業(yè)全覆蓋、流程全覆蓋”。覆蓋了總體設計、發(fā)射裝置、加注和供配氣、電氣工程、電控、液壓、特種車底盤、定位定向瞄準等專業(yè);涵蓋了設計(含軟件)、工藝、試驗、外包、驗收及售后等產品全壽命流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包括任務書分解、產品技術狀態(tài)管理、可靠性設計、工藝參數優(yōu)化、產品數據包、多媒體記錄、多余物控制、關鍵特性分析、極性設計、防差錯設計和生產過程控制等,推動了技術基礎能力的提升,為科研生產任務的圓滿完成打下良好基礎。
四是專項激勵。為更好地開展“吃透技術”工作,積極營造鉆研技術的氛圍,研究所內出臺了《質量技術基礎工作實施細則及要求》,明確了專項激勵機制,對主動深挖問題、提升產品質量保證能力的團隊及個人給予專項激勵。每年年初,人力資源處預留專項激勵預算;課題開展過程中,職能部門結合工作進展適時進行激勵;年底,在對所有課題進行普獎的基礎上,結合專家組意見評選優(yōu)秀課題并進行二次激勵。實施專項激勵對“吃透技術”工作的順利開展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五是持續(xù)改進。研究所領導同步提出了“量化”要求,每年要完成100 項左右的技術專題的結題。自2014 年活動開展以來,年平均結題約100 項,充分體現了質量管理中持續(xù)改進的原則。同時,活動開展過程中“立題、檢題、做題、評題、結題、用題”的工作流程也體現了質量管理中的PDCA原則。
職能部門積極組織對輸出成果進行總結、學習,共舉辦百余場技術交流講座,形成了技術民主、樂于交流的技術氛圍,促進了知識成果共享,強化了嚴慎細實的工作理念和作風;研制團隊基于風險的思維,養(yǎng)成了對技術問題不斷深入剖析的技術習慣;研究所形成了“狠抓技術基礎”“技術是專業(yè)研究所的立身之本”的共識,形成了鉆研技術的科研氛圍,“吃透技術”已成為員工的工作習慣和自覺行動。
研究所不斷總結,形成了相應的管理制度。結合活動中的實踐與體會,形成了《質量技術基礎工作實施細則及要求》,規(guī)范開展質量技術基礎工作的職責、工作流程、方法和要求,以及技術輸出成果的審查、評優(yōu)和激勵機制,固化工作程序、明確評價要求,有效指導了相關工作的開展。
“吃透技術”活動質量工作中,借鑒六西格碼DMAIC和QC質量管理小組活動的方法,形成了“六步法”的流程和工作方法,即“立題(策劃)、檢題(預審)、做題(技術分析和研究)、評題(審查和評價)、結題(完善報告和激勵)和用題(技術推廣和應用)”,相關工作流程如圖2 所示。
圖2 “吃透技術”質量技術基礎工作流程
通過持續(xù)開展的“吃透技術”活動,研究所內相關單位已養(yǎng)成工作習慣,將此項工作納入本部門的年度工作策劃;機關職能部門也各司其職,組織、審核、評價、激勵和推廣有序進行,以“吃透技術”為代表的質量技術基礎工作真正融入了科研生產體系。
夯實了技術基礎,解決了困擾多年的瓶頸問題,打造了鎖緊套液壓缸、油氣彈簧、車載大功率直流電源、陀螺尋北儀等多個精品,用戶滿意度得到了提升,也得到了上級單位和用戶的肯定。
技術人員將隱形知識顯性化,固化成標準、規(guī)范和準則。建成了以《鎖緊套液壓缸標準化設計系統》《模塊電源標準化設計系統》為代表的18 個標準化設計系統,形成并發(fā)布200 余項企標或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標準,形成約400 余項設計模版、設計準則、作業(yè)指導書、禁忌及案例匯編等,科研生產綜合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產品保證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發(fā)生的院級質量問題數連續(xù)多年保持在個位數和較低占比,質量工作步入平穩(wěn)期?;顒又行纬傻亩囗椉夹g成果分別獲得中國質量協會和航天工業(yè)質量協會的質量技術獎,獲得了研究院質量“中紅五星”表彰及院質量先進單位稱號。
自2014 年以來,研究所持續(xù)開展的“吃透技術”活動已緊密融合到了日??蒲猩a活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顒又行纬闪艘?guī)范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強化了員工的質量意識、風險意識、責任意識,進一步夯實了技術基礎能力,提升了綜合實力。后續(xù)工作中,研究所員工將切實落實“以顧客需求為導向,持續(xù)改進,創(chuàng)一流產品”的質量方針,對標“高質量保證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務、高效益推動航天強國和國防建設”的目標,繼續(xù)深化和推廣以“吃透技術”為代表的質量技術基礎工作,腳踏實地、為“鑄造國際一流航天發(fā)射技術研究所”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