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有機會跟隨河北省文聯(lián)“文化潤疆行”團隊到了新疆巴州。在庫爾勒市郊一個叫做恰爾巴格的鄉(xiāng)村畫苑,結(jié)識了一群正在學習畫畫的孩子。孩子們純凈的笑臉,清澈的眼神,馬上感染了我們。同行的女畫家即刻要“開班授徒”,在院子里臨時搭起的創(chuàng)作臺上開啟中國畫入門微課堂。一個從不知道毛筆為何物的八歲男孩,在她鼓勵下,第一次拿起毛筆,并且完成了人生第一幅中國畫習作——一條游弋在宣紙上的紅金魚。當孩子面對自己的“杰作”,露出半羞澀半自豪的神情,我真真切切感受到,藝術(shù)離一個普通的孩子,其實可以那么切近。
那天,還有一個場景讓人記憶猶新。鬧中取靜的一角,一位人物畫畫家為一個十三歲的小姑娘畫肖像。兩個多小時,小姑娘坐在一個巨大的木車轱轆擺件前幾乎一動未動,臉上始終掛著淺淺的笑意;畫家也幾乎沒有動過地方,一個畫架,一把椅子,從勾勒人物面部輪廓開始,整張畫稿一氣呵成。圍了半圈的觀者,看得那么津津有味。一個小男孩,趴在畫家身后的椅背上,那么專注,幾乎要把眼神長進畫稿里??粗煜さ娜俗哌M畫中,觀者會感到新奇而親切。除了繪畫本身的魅力,他們或許還會從作品中人物快樂而自信的神態(tài)里,認出他們自己,認出自己所處時代生活的表情。
對于兩位畫家來說,這一定也是他們非常開心的時刻。因為,他們的藝術(shù)走近了普通人,他們的創(chuàng)作抵達了人民生活的深處,并且獲得了情感和精神的共鳴。
“文化潤疆行”,何嘗不是一次“深扎”實踐。當文藝工作者的目光鎖定人民生活中的善與美,當藝術(shù)之心與人民和時代同頻,藝術(shù)的方向一定是自信、堅定而寬闊、美好的。正如鐵凝同志在《讓中國精神的燈火在新時代的文藝高峰上閃亮》一文中所寫:人民既是文藝的源泉和目的,也是文藝的根本方法。
本期文化潤疆專題特稿《巴州七月石榴紅》,與您分享一次收獲豐碩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