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鷹
每逢佳節(jié),總有朋友問在哪吃飯,我的回答幾乎一成不變:“在家吃飯”。買菜燒雖然煩瑣,但自有它的愉快性質(zhì)??床坏教飯@里的紫茄,到菜市場看看也好,看不到山間的竹筍,到超市摸摸也樂。新綠的豌豆,五彩的辣椒,綠色的菠菜,使人聯(lián)想到農(nóng)人田野,菜園籬笆,詩意便隨著煙火縹緲。
喜歡家里的餐桌由來已久。小時候,家里八口人,每天吃飯都一大桌。無論蘿卜青菜,還是豆腐醬油湯,一家人都吃得有滋有味。偶爾母親燒個腌篤鮮,就是“滿山新筍玉棱棱,買來配煮花豬肉”的名菜,就像過年一樣讓我們激動。外公常在餐桌上出對子讓我們對,對得好就獎勵一塊肉。這些快樂的場景,落花一樣漂浮在時光的水流之上,偶爾臨水張一張,就會為那時餐桌上的嬉笑怒嗔,泛起快樂的浪花。
小學(xué)的時候,老師布置一篇作文,叫《幸?;ㄩ_的地方》。我寫的是一家人圍著吃飯的餐桌。沒想到這種只記吃的“鼠目寸光”,很受老師青睞。家常吃飯,雖不足掛齒,卻點綴著實打?qū)嵉脑娨?,花朵般地開在每一個平常的日子里。
后來大家庭就像大蒜頭,蒜柱沒有了,散落的蒜瓣自成體系,雖然人少,但只要圍在一起吃飯,飯桌上就情趣盎然、笑聲朗朗。我兒子喜歡吃竹筍燒肉,常見小小的他搖晃著腦袋吟誦蘇東坡的打油詩:“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蔽乃嚹锟傁胱约翰凰?,兒子不瘦,隔三岔五要上這道東坡菜。飯桌上的成語首尾相接的游戲,練得我們“出口成章”。我曾問兒子什么時候最幸福,他脫口而出:在家吃飯的時候。
后來,兒子工作成家,到了節(jié)假日,只要兒子答應(yīng)回家吃飯,我和他爹做飯的積極性就空前高漲,找菜譜、跑菜場,滿心歡喜地大顯身手,在鍋碗瓢盆的叮當(dāng)中,讓餐桌盛開色香味俱全的幸福花。
記得林語堂在回答“幸福是什么”時說:幸福很簡單: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飯菜;三是聽愛人給你說情話;四是跟孩子做游戲。簡單的幸福觀,可深處的滋味,完全蓋過了今人對婚姻和幸福種種美妙而華麗的言辭?!霸诩页燥垺痹谛腋R刂信e足輕重。為什么自家的一雙筷子能寄托中國人那么多的情愫?這里面,有文化的淵源,有家風(fēng)的傳承,更滿含對闔家團(tuán)圓、彼此陪伴的祈愿。所以,最好不要讓“忙”成為不在家吃飯的理由,不要讓電子產(chǎn)品沖淡了彼此渴望陪伴的溫情。
“家和萬事興”,“和”字就是大家有飯吃日子就太平的意思。試想,一家老少團(tuán)團(tuán)圓圓在家吃飯,傳遞著恩愛和親情,那一屋子簡單而又實在的安康和幸福,有什么可以匹敵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