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全媒體見習(xí)記者 包敏
涼山,地處川之西南,因“群峰嵯峨,四時多寒”而得名。青山環(huán)繞,縹緲云間,歷史延綿數(shù)千年。歌舞不絕,火把將滿天星斗敲碎,群山逶迤,山川將南絲綢之路勾連,獨特而鮮明的民族文化和古老文明在此繁衍生息。
作為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qū),彝、漢、藏、回、蒙古等14個民族世居于此,涼山不“涼”,紅軍長征過、彝海結(jié)盟情、民主改革“一步跨千年”,紅色火焰指引涼山人民翻越重重山嶂,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邁入歷史新篇章?!叭f紫千紅花不謝”既寫實又寫意,在這片滋養(yǎng)著民族文化的紅色熱土上,一朵朵廉潔之花仍在競相綻放。
1935年5月,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一方面軍進駐禮州。期間,中革軍委在邊家祠堂內(nèi)召開禮州會議,會議確定了北上抗日的行軍路線,并正式提出“長征”一詞。由朱德簽署、陸定一撰寫的26句《中國工農(nóng)紅軍布告》初次在民族地區(qū)頒布宣傳,號召:“凡我彝人群眾,切莫懷疑畏縮;趕快團結(jié)起來,共把軍閥驅(qū)逐。”
進士第位于德昌縣茨達鎮(zhèn)和平村麻栗坪,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進士毛萬銓的宅第,落成于嘉慶十五年(1810年),布局考究,做工精美,至今保存完好。毛萬銓出生于寧遠府毛家屯(今西昌市禮州鎮(zhèn))一貧苦家庭,其人秉性耿直,中進士后,為政清廉,深得一方百姓擁戴?!段鞑h志·人物志》記載:“例有河堤銀七百兩為官規(guī)費,清廉弗受,力除差弊,與本府不合,去官?!泵f銓辭官返鄉(xiāng),故居因發(fā)大水蕩然無存,遂于麻栗坪建進士第歸隱。
1935年,紅軍長征在會理歷時15天,紅色足跡遍布全縣。會理市紅軍長征紀念館定位小型專題性紀念館,長期舉辦以毛主席的著名詩句“金沙水拍云崖暖”為主題的中央紅軍過會理紀念展,記錄下紅軍將士和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偉大壯舉。紀念館收藏、保護管理著紅軍長征過會理的重要文物資料,是會理展示紅色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成為開展愛國主義、廉潔文化、黨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陣地。
1935年5月18日,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九軍團經(jīng)過普格縣坪塘村,紅軍指戰(zhàn)員在榕樹下向當(dāng)?shù)厝罕娦麄骷t軍宗旨、革命道理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方針政策,并在大樹上刻了“紅軍”二字,激勵34名當(dāng)?shù)厍嗄陞⒓蛹t軍長征。隨后,當(dāng)?shù)厝罕妼⑦@棵“紅軍樹”保護下來,1977年,這棵有著300多年樹齡的大榕樹被命名為“紅軍樹”,1998年坪塘村也更名為“紅軍樹村”。
2022年6月30日,金陽河三峽連心橋建成通車,65層樓高的6號橋墩,墩高居同類鋼管混凝土格構(gòu)空心墩橋型世界第一。一橋飛架東西,天塹變通途,連心橋連通金陽縣新老城區(qū),將原本一個多小時的車程縮短至十幾分鐘,開辟出金陽縣地質(zhì)災(zāi)害避險疏散的“生命通道”,也成為金陽“鄉(xiāng)村振興快道”。
寧南金鐘山上矗有一塔,因地處寧遠府(今西昌市)之南而得名,名曰“寧遠塔”。寧遠塔始建于清乾隆年間,曾毀于戰(zhàn)火,2012年得以重建問世。塔分為9層,寓意“九九歸一”;塔高60.1米,內(nèi)涵“六十年一甲子”。塔內(nèi)走廊及塔芯飾以手繪壁畫裝飾,展示了彝族的農(nóng)耕文化主題;往上層層壁畫濃墨重彩,呈現(xiàn)了彝族人民書寫的壯麗史詩;“飛天之塔”高聳于青山之間,彰顯了彝人于文化勞動中的智慧。
龍鳳山廉政文化長廊是會東縣紀委監(jiān)委以“山水人文”理念打造的復(fù)合型廉政文化陣地。長廊以“廉韻山水·清風(fēng)滿園”為主題,設(shè)“廉潔、修身、齊家”三個板塊。步道長1500米,從主題石、尚德印到頌德壁,從書勤意、行勤路到家風(fēng)繼世,從靜思亭、人生驛站到瞭望平臺,公園秉持“蘊廉于山”的設(shè)計理念,一路廉燈、處處廉影,讓游者在游玩中知廉意、品廉韻、踐廉行。
彝海結(jié)盟紀念館位于彝海結(jié)盟遺址內(nèi),展廳內(nèi)陳列有紅軍用過的槍支、大刀、送給老百姓的銀元等珍貴文物。1935年5月22日,時任紅軍總參謀長兼先遣軍司令員劉伯承和彝族果基家支頭人小葉丹在彝海之畔以水代酒,以天地為證,歃血為盟結(jié)為兄弟。此后,中央紅軍大隊在彝族同胞的護送下順利通過彝區(qū),為紅軍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贏得寶貴時間。
俄亞大村深居木里縣西南邊緣的峽谷之中,有著“西南秘境”之稱。相傳,俄亞本是一片“無主之地”,14世紀末,麗江納西族人瓦赫嘎加來此打獵時發(fā)現(xiàn)了此地沃土,遂引來族人在此安居。為共御外來侵略,納西族人依山勢建起連成一體的蜂窩狀碉樓建筑群,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
登相營古驛站今屬喜德縣冕山鎮(zhèn)俄爾則俄村,位于小相嶺南麓,是靈關(guān)古道上一處重要驛站和關(guān)隘,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越嶲廳志》提及此地:“往來騎者徒步下山,易履再穿,險峻不可名狀?!眰髡f諸葛亮南征時曾登上此地,駐扎軍隊檢查軍情,故而此地得名“登相”。
瀘沽湖東半湖屬鹽源瀘沽湖鎮(zhèn),瀘沽湖因湖面形狀圓潤、湖水清澈幽藍,被譽為“鑲嵌在川滇兩省交界的一顆高原明珠”。此地自然和人文相映成趣,15000畝的高原濕地為多元景致提供棲息地,成就了世間罕見的生物“大觀園”;瀘沽湖湖畔,淳樸善良的摩梭人在這綺麗景色陶冶下,繼續(xù)譜寫著古老且神秘的摩梭母系氏族的歷史文化詩篇。
利利土司衙門遺址在昭覺縣城西南地莫鎮(zhèn)柯且村內(nèi),建于明代,是昭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作為朝廷官職,中央王朝通過分封地方民族首領(lǐng)為“土司”實現(xiàn)統(tǒng)治,官職世襲。制度興起于元代,沿襲至明清。彝區(qū)土司制度徹底廢除于新中國成立之后的民主改革?,F(xiàn)今,利利土司衙門遺址還殘存的四根高1.52米、厚0.4米的刻雕石柱,見證了彝族地區(qū)社會形態(tài)的變遷。
越西是文昌文化的發(fā)源地。文昌帝君,“主文運,司科舉”,被古代科舉士子奉為“考神”。于西晉太康八年(287年)出生越西的張亞子,因避母仇舉家遷至綿陽梓潼七曲山,其人一生行善治病,致力于傳播“孝、忠、善、勤”等思想,辭世后世人將其供奉為梓潼神,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張亞子被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簡稱“文昌帝君”,受世人尊崇膜拜。
清溪古道是南方絲綢之路的甘洛段,該道在甘洛縣境段全長48公里,北起坪壩鄉(xiāng)樺林溝,南至蓼坪鄉(xiāng)白沙溝。清溪古道保留著國內(nèi)僅存的年代最久遠、保存最完整、路程最長、馬蹄印最深的古代青石板路,被列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清溪古道還是一條紅色通道,紅軍長征時曾兩次往返借此道牽制敵人實現(xiàn)戰(zhàn)略轉(zhuǎn)移。
1952年至1957年,涼山進行廢除奴隸制度的民主改革,遭彝區(qū)部分奴隸主反抗發(fā)動武裝叛亂。為平息叛亂、解放奴隸,不少外地來此開展民主改革工作的戰(zhàn)士舍生取義,為美姑彝族人民解放事業(yè)壯烈犧牲。美姑縣烈士陵園內(nèi)安葬的356位烈士,大多是在這一時期英勇獻身的,他們將熱血揮灑在彝鄉(xiāng)。
雷波是彝族首領(lǐng)孟獲的故里。在雷波馬湖西北角的金龜島上,有著我國唯一的一座彝族寺廟——海龍寺,這是彝族人民為紀念彝族英雄孟獲,于明代萬歷十七年(1589年)所建。孟獲殿,坐北朝南,殿內(nèi)供奉著三尊塑像,孟獲坐中間身佩寶劍,左為其弟孟優(yōu),右是軍師摩鐵,三人身著彝服,神情莊嚴肅穆。
阿布洛哈,彝語中的“高山深谷”“人跡罕至的地方”。阿布洛哈村位于布拖縣拉果鄉(xiāng),三面高山環(huán)繞,一面緊貼懸崖,是全國最后一個通公路的建制村,極度閉塞和貧困曾是其長年真實寫照。2019年末,一架吊著挖掘機的直升機飛入村莊,經(jīng)挖掘開鑿,打破阿布洛哈無人問津的局面,打通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鄉(xiāng)村公路。2020年,阿布洛哈村脫貧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