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四川德陽市旌陽寶峰寺調(diào)查簡報

2022-10-26 08:56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四川文物 2022年5期
關(guān)鍵詞:正殿彩畫題記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德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旌陽區(qū)文物保護管理所

一 前言

旌陽寶峰寺位于四川省德陽市,石亭江北岸,地理坐標(biāo)北緯31°05′40.21″,東經(jīng)104°20′32.84″,海拔470米(圖一)。建筑整體建造于地勢平緩處,坐西向東,今占地面積近1800平方米。2018年,旌陽寶峰寺被地方文物部門發(fā)現(xiàn),2019年1月被公布為第九批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并將其建造年代初定為清康熙、雍正年間。2020年5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會同德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旌陽區(qū)文物保護管理所對旌陽寶峰寺進行調(diào)查,對建筑整體進行航拍、測繪,發(fā)現(xiàn)題記26條、楹聯(lián)6副、墓碑1通、石匾2通、修橋碑1通及彩畫、壁畫30余幅?,F(xiàn)將本次調(diào)查情況簡報如下。

圖一 寶峰寺位置示意圖

二 建筑

(一)整體格局

據(jù)當(dāng)?shù)乩险呙枋?,寶峰寺原?guī)模較大,自東向西依次為:石牌坊、山門、字庫塔、前殿(牛王殿)、正殿(大佛殿),以及南、北配殿等。在山門與前殿間,曾有碑林與和尚墓。此外,在寺院東約30米處,還發(fā)現(xiàn)刻有“山明”二字的石匾及修橋碑各1通。

如今的寶峰寺主體格局尚存,由5組院落組成,呈對稱式布局。中軸線上依次為前殿、正殿,與南、北配殿合圍成主院落,現(xiàn)存廂房分列主院兩側(cè)(圖二、圖三)。

圖二 寶峰寺主院落及廂房航拍圖

圖三 寶峰寺建筑總平面圖

(二)建筑形制

旌陽寶峰寺現(xiàn)存主要建筑有前殿(牛王殿)、正殿(大佛殿)、南配殿(娘娘殿)、北配殿(龍王殿),均為抬梁與穿斗結(jié)合構(gòu)架,懸山頂屋面。小青瓦屋面為后世翻修,脊飾也是近年新塑,故后文不贅。

1.前殿

平面呈矩形,前、后出廊。面闊三間,進深四間。通面闊約12.9、通進深約8.2、通高約7.7米。前、后檐柱均為石質(zhì),各刻楹聯(lián)2副,其余則為木柱。南、北兩側(cè)各加一套間(北套間現(xiàn)已不存,改為過道),面闊約3.1、通高約7米(圖四)。

圖四 前殿平面圖

臺明及室內(nèi)地面均改建為水泥抹面,且水泥包裹部分柱頂石下部。調(diào)查組于前殿室內(nèi)及前、后廊處發(fā)掘3條探溝,探明前殿柱礎(chǔ)形式為圓形單磉墩,上承鼓形柱頂石,截面略大于柱頂石(圖五∶1);未見地面鋪裝;又于后廊處發(fā)現(xiàn)紅砂石砌筑的臺基階條石(圖五∶2)。

圖五 前殿柱礎(chǔ)石及紅砂階條石1.前殿柱礎(chǔ)石(西→東) 2.前殿后廊紅砂階條石

明間構(gòu)架側(cè)樣為十一桁前后出廊式。前檐出雙步廊,抱頭梁上立瓜柱,以單步梁連接前金柱,梁下施穿插枋。后檐出單步廊,抱頭梁與穿插枋直接連接后檐柱與后金柱。前、后廊抱頭梁梁頭均置垂柱,上承挑檐桁。室內(nèi)不施金柱,計五步架。各梁呈月梁狀,梁頭施砍剎,各梁之間均以瓜柱承托。六架梁居中位置設(shè)童子造型駝峰,童子項戴云肩,手執(zhí)銅錢、寶珠與元寶、珊瑚(圖六),并于梁后部立金瓜柱將后金步架分為上、下兩部分。三架梁上脊瓜柱兩側(cè)施如意紋角背。最上層的瓜柱頂端多作桁椀,承托各桁(圖七)。

圖六 前殿童子造型駝峰1.南面 2.北面

圖七 前殿明間構(gòu)架側(cè)樣圖

兩山面增設(shè)山柱,為五柱四瓜穿斗式構(gòu)架。前、后山柱間自下而上用四道穿枋拉接,其中第一、二道穿枋拉接兩側(cè)山柱;第三道穿枋拉接山柱與瓜柱;第四道穿枋則拉接前、后兩瓜柱(圖八)。前、后廊構(gòu)架與明間基本一致。

圖八 前殿山面構(gòu)架側(cè)樣圖

各桁在明間、次間分界處與柱頭搭接,多用單桁加隨枋(桁)的形式。明間脊桁之下桁呈月梁狀,次間脊桁透柱出榫承托明間脊桁。明間后檐下金桁與隨桁間施替木,次間后檐下金桁則使用三桁(圖九)。

圖九 前殿前檐縱剖面圖

內(nèi)、外檐原裝修基本不存。除前、后檐墻照面枋及兩山面一道穿枋以上保留原竹編泥墻外,其余墻體均為后改建的水泥磚墻,門、窗裝修也已改為現(xiàn)代風(fēng)格。室內(nèi)新建水泥神龕。抱頭梁、檐柱間撐栱及檐下垂柱滿飾雕刻。

2.正殿

平面呈矩形,單出前廊。面闊五間,進深六間。通面闊約21、通進深約11.8、通高約9.2米(圖一〇)。前廊6柱為石質(zhì),上刻楹聯(lián)2副,其余則為木柱。

圖一〇 正殿平面圖

與前殿一樣,正殿臺明及室內(nèi)地面也由水泥澆筑。調(diào)查組于前廊處發(fā)掘縱向探溝1條,探明正殿廊道及室內(nèi)地面為邊長12~30、厚5厘米的方形或矩形石板海墁,至邊緣處以紅砂階條石收邊(圖一一)。

圖一一 正殿前廊鋪磚及階條石1.鋪磚 2.階條石

明間構(gòu)架側(cè)樣為十三桁前出廊式。前檐形制與前殿相同,出雙步廊,抱頭梁上立瓜柱,以單步梁連接前外金柱,梁下施穿插枋,抱頭梁梁頭置垂柱,上承挑檐桁,下施撐栱連接前檐柱。前外金柱與前里金柱間以3根單步梁連接。前里金柱與后金柱間計四步架,施三架梁、五架梁及隨梁,其中三架梁與隨梁為月梁狀,五架梁為平梁狀,其用料最大,是主體承重構(gòu)件。三架梁與五架梁上分置脊瓜柱與金瓜柱,五架梁下則用竹編泥墻與隨梁相連。各梁梁頭施砍剎。后里金柱與后檐柱間計三步架,自下而上以三步梁、雙步梁和單步梁拉接,后世擾動痕跡較為明顯,用料選材較次,搭接略顯隨意(圖一二)。

圖一二 正殿明間構(gòu)架側(cè)樣圖

次間增設(shè)中柱、后外金柱和山柱,均為七柱四瓜穿斗式構(gòu)架。前、后外金柱間自下而上用五道穿枋拉接。其中第一至三道穿枋直接拉接前、后外金柱;第四道穿枋拉接前、后里金柱;第五道穿枋拉接前、后金瓜柱。前廊構(gòu)架、后金柱和后檐柱構(gòu)架與明間基本一致(圖一三)。山面構(gòu)架也與次間相仿。

圖一三 正殿次間構(gòu)架側(cè)樣圖

前廊明間及次間額枋上施木雕,北側(cè)廊壁壁畫尚存。前檐裝修大部分已毀,各間照面枋上存竹編泥墻,施壁畫。北梢間前檐尚存槅扇門及檻窗各一對(圖一四)。槅扇門為四抹之制,正方格點綴菱花槅心;檻窗槅心則為球紋菱花樣式。前檐各間額枋下方又施掛落,以明間處最繁,檐下垂柱與雀替亦滿飾雕刻。明間五架梁與次間七架梁位置曾施井口天花,部分帽兒梁及支條尚存(圖一五)。室內(nèi)新建磚砌扇面墻及佛龕。次間構(gòu)架第一至三道穿枋間填以木板壁;第一道穿枋下新砌水泥墻體,遮蓋各立柱。山面以磚砌水泥墻體及彩鋼板填充、遮擋。

圖一四 正殿北梢間前檐槅扇門及檻窗1.正殿北梢間前檐槅扇門及檻窗照片(東→西) 2.正殿北梢間門窗大樣

圖一五 正殿明間井口天花1.正殿明間井口天花照片 2.正殿明間天花詳圖

3.南、北配殿

南配殿平面呈矩形,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通面闊約14.9、通進深約6.3、通高約6.3米。臺明、室內(nèi)地面為水泥抹面,部分柱頂石下部被水泥包裹。后檐部分改動較大,新(改)建后廊,立水泥后檐柱與木桁架(圖一六)。

圖一六 南配殿平面圖

現(xiàn)明間構(gòu)架側(cè)樣為十桁出后廊式。前檐自前金瓜柱出三步挑梁,挑梁上中部立瓜柱,上承檐桁,下接穿插枋。梁頭置垂柱,承托挑檐桁。穿插枋下施撐栱連接前檐柱,插入室內(nèi)部分則作撐栱承托六架梁。明間計五步架。各梁呈平梁狀,互相之間均以瓜柱承托,梁頭皆施砍剎。前檐柱與前金瓜柱以單步梁相接。各柱頂端多作桁椀以承托各桁(圖一七)。

圖一七 南配殿明間構(gòu)架側(cè)樣圖

次間與山面增設(shè)中柱和山柱,為三柱四瓜穿斗式構(gòu)架。前檐柱與后金柱間自下而上用四道穿枋拉接。其中第一、二道穿枋直接拉接前檐柱與后金柱;第三道穿枋拉接前檐柱與后下金瓜柱;第四道穿枋則拉接前金瓜柱與后上金瓜柱。前檐出挑構(gòu)架與明間基本一致(圖一八)。

圖一八 南配殿次間構(gòu)架側(cè)樣圖

內(nèi)、外檐裝修大 部分不存。前檐墻照面枋以上殘存原竹編泥墻,其余部分改為水泥磚墻,門、窗裝修也已改為現(xiàn)代風(fēng)格。前檐撐栱、垂柱雕刻保存較好,明間位置為青獅,次間位置為白象。

北配殿形制與南配殿相仿,但后世改動較多,各梁用材較之南配殿略次,梁頭不施卷剎。前檐撐栱插入室內(nèi)部分雕作龍頭,承托梁架(圖一九)。室內(nèi)存竹編泥墻,上有壁畫依稀可辨。

圖一九 北配殿前檐撐栱(西→東)1.室內(nèi)部分 2.室外部分

三 題記

旌陽寶峰寺前殿及正殿留存有文字題記,題記內(nèi)容大致可分為修建信息和廟會信息兩類。題記均為墨書,分別題寫在梁、桁等構(gòu)件下口。 計前殿7桁有題記8條,正殿13桁有題記18條,共26條。

(一)前殿題記

1.明間脊桁

中間繪制錦文包袱托太極八卦圖,兩端共有8個字跡,具體內(nèi)容無法辨識。

2.明間南側(cè)五架梁(前段)

□□德陽縣學(xué)正堂□□□

3.明間北側(cè)五架梁(前段)

住持僧:隆盛……徒孫:仁從、仁義……

4.明間南側(cè)六架梁

牛王會、三圣會、觀音會、清醮會、土地會、佛祖會、眼光會、雷祖會、韋陀會、倉圣會、□□……□□捐建

5.明間北側(cè)六架梁

□□順典,張其□……知正……會主□ □……

6.明間前下金桁(隨桁)

長具石工:王長□;泥工:周□□;雕匠:丁能禮、劉□□、□□、□泰圓

7.南側(cè)末間后檐桁

光緒拾三年秋,八月吉日谷旦/

本廟住持僧:隆盛;徒:能洪;侄:能田、能容;孫:仁從、仁義、仁玉重建

此檐桁是原北配殿后側(cè)廂房明間下金桁(隨桁),建筑被拆除后移至此處。

(二)正殿題記

1.明間脊桁

中間繪制錦文包袱托太極八卦圖,兩端有墨書痕跡,僅右端能識別“皇圖”二字。

根據(jù)四川地區(qū)宗教場所廣泛采用的祝禱詞文推測,其全文應(yīng)為“皇圖鞏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輝,法輪常轉(zhuǎn)”。

2.明間前上金桁(隨桁)

□署綿州直隸州德陽縣事□□正堂加五級紀(jì)錄一次唐彞□□……

3.明間后上金桁(隨桁)

皇清□□拾年,歲在庚申,春三月廿一日谷旦

4.明間前下金枋

梓人:張光義;石匠:尹昌瑞建造/堪輿:明芳成;泥工:周榮喜、仝立

5.明間后檐桁(隨桁)

臨濟正宗,師爺見文壽公老和尚置買石柱陸根、石磉拾□對……

6.明間左側(cè)五架梁

臨濟正宗,建修住持僧昌齡,師弟昌桂,徒隆咸、道,徒侄隆慶、□、盛,徒孫能清、容、能恬,徒重孫仁從、海同立

7.明間右側(cè)五架梁

葉□□、張耀輝、楊永善、黃天佑、李玉洪、葉明珠、□盛愷、廖學(xué)康、周□□、□仕□……仝立

8.左次間脊桁

皇清乾隆拾壹年正月□□□,簡修正殿,師祖上□下□趙老和尚……

9.左次間前下金桁(隨桁)

雷祖會首事周繼榮、胡繼綱、夏永升、胡仕聰、張元忠、張仕倩、曾□□、胡繼潤、蕭紹達、胡繼岱、唐運璋、胡仕慶、胡繼福、□□□、胡繼才、蕭紹通、胡繼炳、周天理、胡仕升、胡繼上、□□□/

文昌會首事葉明珠、張耀柏、車志嵩、張崇經(jīng)、胡仕庸、張□銘、彭安烈、張耀山、蕭忠訓(xùn) 、張崇常、張耀輝、車德恒、張耀村、廖振國、張世維

10.左次間后下金桁(隨桁)

清醮會首事張耀仕、蕭盛秀、廖學(xué)康、車德升、鄧以槐、車志嵩、馬玥祥、胡維慶、廖聲祿、楊永善/

牛王會首事戴明選、張登善、周繼賢、胡仕聰、李安鳳、車德咸、張耀芳、廖振國、馬玥祥、唐籍明

11.右次間脊桁

皇清乾隆拾壹年□……□下定永齡老和尚……

12.右次間前下金桁(隨桁)

觀音會首事胡繼才、夏永升、胡繼岱、胡仕慶、胡繼洪、張士儒、胡繼喜、胡繼綱、胡仕禮、胡仕升/

土地會首事胡□□、胡□榮、胡繼發(fā)、唐運智、胡仕禮

13.右次間后下金桁(隨桁)

倉圣會首事張□□、□□□、夏永升、張士儒、張耀仕、胡仕聰、曾昌齡/

三圣會首事戴明□、廖振國、廖聲芳、胡耀才、胡繼炳、胡仕慶、胡繼康、貼紹潤

四 楹聯(lián)、碑刻

前殿的前、后石質(zhì)檐柱有楹聯(lián)題刻4副;正殿明間、次間前檐石柱有楹聯(lián)題刻2副(圖二〇)。前殿留存和尚墓碑1通,正殿留存石匾1通。此外,在調(diào)查過程中于寶峰寺原山門區(qū)域發(fā)現(xiàn)石匾1通,修橋碑1通。

圖二〇 寶峰寺楹聯(lián)(部分)1.前殿前檐楹聯(lián) 2.前殿后檐楹聯(lián) 3.正殿楹聯(lián)

(一)楹聯(lián)

1.前殿

(1)明間前檐柱

桂殿溢清香萬古斯文鐘七曲 桃園申大義一時英武蓋三分

(2)次間前檐柱

治水布神功西蜀咸欽福主 耕田資帝力東皋永慶豐年

(3)明間后檐柱

寶剎重新祇冀諸神歆妥侑 峰云疊起應(yīng)知眾姓獲平安

(4)次間后檐柱

多寶聚蓮臺愰朗長輝法界 奇峰環(huán)鷲嶺巍峨永鎮(zhèn)禪關(guān)

2.正殿

(1)明間前檐柱

殿瞰東山洛水繞同蓮水凈 燈傳西域?qū)毞逍戕邡惙咫?/p>

(2)次間前檐柱

獅座重輝慈云普蔭三千界 蜂臺丕煥法雨宏沾億萬身

(二) 碑刻

1.“儼然天竺”石匾

存于正殿,上書“儼然天竺”四字,落的是“昌隆正法續(xù)玄宗,承維天恩永守中,戒定修持清凈觀,從聞思學(xué)覺心空”的字輩,與建修前殿及正殿的昌齡、隆盛不是同宗。

4.修橋碑

殘碑,于寶峰寺原山門舊址北邊臺地下約100米處發(fā)現(xiàn),雙面刻字,主要內(nèi)容為修橋碑記,碑面大部分文字剝蝕,無法識讀(圖二三)。

圖二三 寶峰寺修橋碑拓片1.背面拓片 2.正面拓片

正面碑文謄錄如下:

……□有硚焉,雖非南北之通衢,實系東西之□□……/……□湃勢大,然如硚之卑狹莫客,而硚國斯以頹……/……□驅(qū)難,汝臨河款“咸豐二年十月十八吉旦”。據(jù)原居住于寶峰寺周邊的村民敘述,此為寶峰寺原山門牌匾。故此推斷寶峰寺山門于咸豐二年落成(圖二一∶1)。

圖二一 寶峰寺石匾1.“儼然天竺”石匾 2.“山明”石匾

2.“山明”石匾

匾額題刻“山明”二字,“山”字部分殘缺(圖二一∶2)。該匾于原山門舊址新發(fā)現(xiàn),其匾額款式與字體同“儼然天竺”石匾類似,或為原山門建筑北側(cè)門的石匾構(gòu)件(南側(cè)門懸匾或為“水秀”)。

3.法乘和尚墓碑

前殿前檐廊左側(cè)存墓碑1通。墓碑正中一列大字題刻“正宗恩師上法下乘云公和尚之墓”;左上題刻“道光二十年三月念八日吉旦”;右下題刻“祀徒續(xù)扶、采,孫本清、潮,重玄楚立” (圖二二)。

圖二二 法乘和尚墓碑

從此碑刻分析,法乘和尚也屬臨濟宗,使用 返。硚□不知幾□余等日系……/……□首募化四方善人□□□□捐金,糾工命……/……□而能容人□眾□□□□故名之曰天……/……□古□勒石為碑□□□□□□豎立寺……

背面題刻捐資功德芳名、住持和尚及匠人名,右側(cè)題刻:

……黃曾氏、王秀華、唐尹氏、唐廖氏、邱唐氏、周康保各六分/……雒仁洪五卜/……曾譚氏四卜/……唐曾氏三卜……

左側(cè)題刻:

……住持僧法乘……□漣漪、廖清敬書……師戴世用立

該碑文所記“住持僧法乘”與廟中墓碑墓主“法乘和尚”應(yīng)為同一人。

五 彩畫及壁畫

(一)彩畫

寶峰寺的彩畫整體保存不佳,大部分已完全脫落、褪色、斑駁,僅殘留局部紋樣痕跡,還有不少彩畫是近年重新裝彩,破壞了原彩畫。

現(xiàn)存原彩畫主要集中于建筑檐廊額枋照面、檐柱柱頭照面及抱頭梁等構(gòu)件上。其中額枋、抱頭梁等木構(gòu)件上的彩畫未施地仗,直接在木構(gòu)件表面繪制。而檐柱為石柱,故麻有灰底,光滑平整,以便繪制彩畫。除額枋彩畫外,撐栱、掛落等裝飾木雕構(gòu)件及石柱楹聯(lián)題刻上也施有彩畫(圖二四、圖二五)。

圖二四 前殿前檐明間彩畫(東→西)

圖二五 正殿額枋彩畫(東→西)

(二)壁畫

寶峰寺各殿均有壁畫保留,賦存于竹編泥墻上,題材涉及歷史典故、神話故事、戲曲故事,均已世俗化,如正殿各間額枋上方所繪《西游記》故事情節(jié)(圖二六),前檐廊壁所繪“天仙送子、壽星獻桃”(圖二七);北配殿明間竹編泥墻所繪“應(yīng)化圖”,次間與梢間隔墻竹編泥墻上所繪“舜耕歷山”等。

圖二六 《西游記》故事情節(jié)壁畫(東→西)1.白骨精三戲唐三藏 2.孫行者二調(diào)芭蕉扇、心猿遭火敗 3.云棧洞悟空收八戒

圖二七 天仙送子、壽星獻桃壁畫(南→北)

六 結(jié)語

(一)題記、楹聯(lián)信息解讀

1.題記

從前殿留存的題記3、7可知,光緒十三年(1887年),住持僧隆盛,徒孫仁從、仁義等修建前殿與北配殿側(cè)院廂房;通過題記2、5可知,光緒年間寶峰寺的修建可能有官方參與;題記4則記錄了通過各廟會籌集前殿修建資金,從廟會類別來看,包括佛教的觀音會、佛祖會、韋陀會,道教的清醮會、眼光會、雷祖會,民間的牛王會、土地會,以及儒生組織的三圣會、倉圣會等民俗廟會,說明寶峰寺是一處佛、道、儒及民俗高度融合的寺院,在當(dāng)時地方社會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

正殿題記則直接反映了寶峰寺正殿歷經(jīng)多次修建活動。題記8、11分別位于左、右次間脊桁,位置對稱,記錄年號均為乾隆十一年(1746年),故推斷兩題記所記應(yīng)為同一次修繕活動,即“師祖上□下□趙老和尚”和“……□下定永齡老和尚”“簡修正殿”。

考地方志,正殿題記2中的“唐彞□”應(yīng)是咸豐九年(1859年)五月署任的“四川綿州德陽縣知縣唐彝銘”[1];題記3“皇清□□拾年,歲在庚申,春三月廿一日谷旦”,咸豐年間僅咸豐十年(1860年)為庚申年;題記6記錄了修建者是住持僧昌齡,參與者有徒侄隆盛、徒重孫仁從等。從前殿題記可知,仁從為隆盛徒孫,根據(jù)他們修建前殿等建筑的時間為光緒十三年(1887年)推斷,住持僧昌齡的活動時間為咸豐年間。故此推斷,寶峰寺正殿的修繕應(yīng)是得到新任知縣唐彝銘的支持甚至參與,在官方背景下由住持僧昌齡主持開展,于咸豐十年竣工。

正殿題記5、6標(biāo)明了寶峰寺的僧眾法脈為“臨濟正宗”,是正統(tǒng)的佛教法脈,其中昌齡、昌桂、隆咸、隆盛、能清、能恬、仁從、仁海等法號也與成都文殊院臨濟正宗字輩[2]對應(yīng),說明旌陽寶峰寺的法脈應(yīng)與成都文殊院一脈相承。

正殿題記9、10、12、13中的廟會名目出現(xiàn)了雷祖會、文昌會、清醮會、倉圣會、牛王會、土地會等道教、儒家及民俗會別,與前殿廟會類目相似。

2.楹聯(lián)

從前殿前檐的楹聯(lián)可以看出,寶峰寺雜糅了對文昌、關(guān)帝以及本土神祗川主李冰和大禹的崇拜;而后檐楹聯(lián)中“寶剎重新祇冀諸神歆妥侑”一句應(yīng)指寶峰寺有規(guī)模較大的重建活動,且很可能就是前殿的重建工程。

正殿明間前檐柱楹聯(lián)中的“殿瞰東山”正好對應(yīng)寶峰寺的朝向布局是坐西向東,“洛水”應(yīng)指寶峰寺側(cè)石亭江,據(jù)《什邡縣志》載,石亭江為古之洛水也[3]。次間前檐柱楹聯(lián)中的“獅座”應(yīng)是指文殊菩薩的坐騎,也是代指寶峰寺的法脈是臨濟正宗;南、北配殿的裝飾構(gòu)件也是青獅、白象主題,且青獅居于明間,以其為尊。

3.年代初斷

考諸地方志,最早提及寶峰寺者為乾隆《續(xù)德陽縣志》[4],而有較為確切紀(jì)年者則為道光《德陽縣新志》、同治《德陽縣志》[5],其內(nèi)容為后世地方志沿用。再結(jié)合題記、碑刻內(nèi)容,可梳理出其歷史沿革:

寶峰寺位于清德陽縣城南十五里,康熙年間既已建成;

清乾隆九年(1744年),僧人宇堂重(擴)建;

乾隆十一年(1746年),趙老和尚及永齡老和尚主持簡修正殿;

道光年間寶峰寺住持僧為法乘和尚,主持修建了寺外石橋,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身故;

咸豐二年(1852年)寶峰寺山門(已不存)落成,明間懸匾“儼然天竺”,北側(cè)為“山明”;咸豐十年(1860年),在新任知縣唐彝銘的支持下,住持僧昌齡重修正殿;

光緒十三年(1887年),住持僧隆盛重建了前殿及北配殿側(cè)院廂房等;

故寶峰寺現(xiàn)存主體建筑并非康熙、雍正年間所建,其正殿應(yīng)為咸豐年間所建,前殿及北配殿等為光緒年間所建。

(二)建筑形制

“清順治、康熙以來四川地區(qū)建筑一改明代抬梁式官式建筑大木構(gòu)架,演變?yōu)樘Я捍┒坊旌鲜酱竽窘Y(jié)構(gòu)”[6],寶峰寺各殿均采用抬梁與穿斗結(jié)合的構(gòu)架,可在盡量擴大使用面積的同時節(jié)省工料,且整體韌性較好,是兼顧建筑空間開闊性與建筑結(jié)構(gòu)堅固性的杰作。

“大木構(gòu)架的變化又使建筑裝修、裝飾發(fā)生與之相適應(yīng)的改變,加上移民文化的影響,四川地區(qū)的建筑在本地區(qū)域性特征中融入了外來建筑文化因素”[7],如前殿、正殿明間構(gòu)架月梁的使用以及廣泛分布的木雕等,“于個性中顯包容性,形成多元的建筑文化”[8]。

四川地區(qū)古建筑的營造多因地制宜,手法靈活,尤其是清代以來,并未恪守統(tǒng)一的法式制度,但整體而言仍在清代官式作法的框架之內(nèi),旌陽寶峰寺亦不例外。如前殿、正殿及兩配殿平面均呈矩形,長寬比依次為1.6∶1、1.8∶1、2.4∶1,“……長方形建筑物的長、寬比例關(guān)系都是框在1.2∶1~3.5∶1的總體的比例關(guān)系之內(nèi),使用比較靈活”[9]。而前殿、正殿及兩配殿原臺基高度與各自檐柱高度比例分別為0.12∶1、0.12∶1、0.13∶1,與《古建清代木構(gòu)造》中基于梁思成先生《營造算例》計算得出的無斗栱建筑臺基高度與柱高比例關(guān)系0.15∶1接近[10]。

此外,前殿明間后檐下金桁與隨桁間施替木,頗有宋元時期建筑襻間作法的意味;兩次間后檐下金桁使用三桁,又有清代建筑“一檁三件”的影子,這些都與官式作法存在一定聯(lián)系。

(三)彩畫、壁畫

寶峰寺的建筑彩畫與同時期北方官式建筑彩畫不同,如把子草、軟硬卡子、十字別、工王紋等圖案靈活交替使用,枋心(堂子)形制的靈活變化等,在構(gòu)圖及紋飾上都表現(xiàn)出一定的地方 特點。

此外,壁畫中人物造型頗具地方戲曲化特征,如白骨精頭戴花翎手持雙劍及唐僧手執(zhí)拂塵的形象,與傳世的明代百回本《西游記》插畫明顯不同,是川劇中的常見扮相。

(四)價值研究

旌陽寶峰寺至遲于清康熙年間建成,后世屢有維修或重建,其主體格局至今尚存,前殿、正殿、配殿的大木梁架和木裝修大部分保持清代原貌,各殿抬梁與穿斗結(jié)合的構(gòu)架形式,是四川清代建筑的重要遺存和典型代表。部分梁、枋及雕飾構(gòu)件上仍存有彩畫,依稀可辨,主要采用回紋、萬字及工王的箍頭帶十字別盒子樣式,枋心內(nèi)多繪制瑞獸、花卉等圖案,作法表現(xiàn)出鮮明的地方特色。

寶峰寺還保留題記26條、楹聯(lián)6副、碑刻2通、石匾2通、彩畫與壁畫30余幅以及木雕若干,種類豐富,要素齊全,工藝考究,從不同角度反映出寶峰寺及其所處區(qū)域的歷史信息,屬川內(nèi)罕見。其中題記、碑刻、石匾等內(nèi)容,有確切的年號和人物姓名,對探尋寶峰寺營建歷史提供了確鑿證據(jù)。石刻楹聯(lián)、木雕和壁畫,題材涉及羅漢、八仙、耕讀等歷史典故、神話故事、戲曲故事、祥瑞寓意等各項內(nèi)容,頗具地方特色,是彼時宗教世俗化的實物例證,結(jié)合題記中宗教派別及儒、釋、道及民俗類廟會的記錄,對研究地方宗教史、民俗史都有重要價值[11]。

項目負責(zé)人:崔 航調(diào)查:崔 航 胡小俊 張應(yīng)維 王方捷 廖樹偉 廖明娟 包寧祺整理:崔 航 潘文軍 胡小俊 張應(yīng)維拓片:張應(yīng)維 繪圖:胡小俊 張應(yīng)維 廖樹偉執(zhí)筆:崔 航 潘文軍 胡小俊 張應(yīng)維

猜你喜歡
正殿彩畫題記
張釜隸書《藥洲九曜石題記》
清宮中正殿念經(jīng)處如何選官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題記考論
日本新天皇即位將“恩赦”55萬犯人
清早期 午門西番草三寶珠彩畫
趙丹娜作 巖彩畫《忘卻》
清 碧云寺菩薩殿天花彩畫
閻先公和他的瓷板色塊潑彩畫
別宥齋藏書題記拾遺
芷蘭齋藏批校本題記(二)
文登市| 喜德县| 庄浪县| 工布江达县| 浑源县| 日土县| 建湖县| 巴塘县| 二连浩特市| 玛沁县| 务川| 牡丹江市| 临泽县| 浮梁县| 横峰县| 桂林市| 祥云县| 保山市| 南投县| 当雄县| 沂南县| 平定县| 蕉岭县| 灌南县| 平利县| 营山县| 五原县| 阳朔县| 瑞昌市| 怀安县| 老河口市| 随州市| 北辰区| 缙云县| 尚义县| 池州市| 鲁山县| 东兴市| 永州市| 邓州市| 资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