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宇 曾加貝 | 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
19世紀末期,美國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節(jié)奏日趨緊張。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前往附近的林地享受戶外生活的樂趣,暫時回歸自然,釋放身心的壓力……露營逐漸成為城市居民的新風尚,也成為青少年們暑期活動的最佳選擇。
營地教育是一種有組織的露營活動。1861年,美國康涅狄格州一所學校組織學生進行了為期兩周的露營活動,反響良好。此后,該校每年都會舉辦露營活動,并被世界各地的學校和社會組織模仿和復制,營地教育由此而來。進入20世紀,許多國家利用本土資源,相繼建立了戶外教育營地,開展不同形式的營地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日本、蘇聯(lián)等國家意識到營地教育對青少年品格形塑具有重要價值,先后成立了國家層面的營地教育組織,承擔青少年營地教育的管理和研究工作,推動營地教育步入快速發(fā)展的軌道。
最初的營地教育以徒步、登山、劃船、游泳等體能運動和培養(yǎng)青少年的野外生活技能為中心,重視讓青少年在大自然中獲得身心的鍛煉和成長。20世紀中期,營地教育開始將團隊性的冒險、挑戰(zhàn)性的體驗活動作為主要內容。進入21世紀,營地教育的類型和活動形式逐漸多樣化,涵蓋自然、科學、人文、藝術等多個領域。
1949年,美國營地協(xié)會將營地教育定義為“在戶外以團隊生活為形式,具有教育性和社會性意義的休閑體驗活動”,把對大自然的親近感、戶外生活能力、安全和健康意識、良好的精神和行為品質、團隊合作和社會生活能力等作為營地教育的關鍵目標。這一界定得到了廣泛的認同。由此,營地教育的本質特征可以歸結為四個方面:第一,基于親身體驗和直接感受的活動,即“體驗自然”的教育;第二,學習野外生活必備的知識和技能,即“在自然中”的教育;第三,在非日常性的集體生活及各種戶外活動中鍛煉個人能力,即“通過自然進行”的教育;第四,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即“為了自然”的教育?;诖丝蚣?,各國構建起了具有本國特色的營地教育課程計劃。
俄羅斯營地教育發(fā)源于蘇聯(lián)的少先隊夏令營。蘇聯(lián)時期,為了培養(yǎng)青少年的集體主義精神、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和社會責任感,夏令營成為少先隊的主要活動方式。蘇聯(lián)教育學界對夏令營活動進行了長期的理論研究和探索,為營地教育的規(guī)范化發(fā)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俄羅斯聯(lián)邦政府重點關注兒童休閑活動的組織與舉辦,于2016年頒布了相關法律,促進青少年營地教育規(guī)范化;政府提供營地代金券,鼓勵家庭把孩子送到營地度假。政策的支持和豐富的形式,吸引了大量學生參與,截至2019年新冠疫情暴發(fā)前,俄羅斯已擁有約5.5萬個營地,是世界上營地最多的國家。
俄羅斯青少年營地是學生的成長基地。與過去的少先隊夏令營相比,如今俄羅斯的青少年營地活動和形式大有不同:第一,營地種類更豐富,包含各類主題,如勞動、體育、科技、歷史、考古、環(huán)保等;第二,營地運動設施更完善,大部分營地建有足球場、游泳池、運動場等;第三,營地活動計劃更完備,由輔導員全程指導學生按照統(tǒng)一日程開展活動,進行各項體育運動和公益勞動,注重培養(yǎng)紀律性、社會責任感和團隊意識。不過,俄羅斯所有的營地都保留了少先隊夏令營中篝火結營儀式的傳統(tǒng)。
俄羅斯青少年營地是教師的實踐場。作為營地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員,輔導員擔任著傳授知識和技能、管理紀律的重要角色。在俄羅斯,營地輔導員一般由大學生擔任,因為大學生與營員們年紀相仿,更易溝通。上崗前,輔導員需要接受專業(yè)培訓。2018年,俄羅斯依托莫斯科國立師范大學建立了“聯(lián)邦輔導員培訓和支持協(xié)調中心”,同時在多個地區(qū)建立了培訓和知識中心,將輔導員培養(yǎng)作為教育學專業(yè)的一個教學模塊,納入國家教育標準。對于有意愿從事教師職業(yè)的大學生來說,擔任營地輔導員是難得的能夠進行全方位教育實踐的機會。
俄羅斯青少年營地是國際教育合作交流的重要平臺。蘇聯(lián)時期,少先隊夏令營就接待過來自德國、西班牙的兒童,旨在促成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學生的文化交流。2008年,時任俄羅斯總統(tǒng)梅德韋杰夫邀請了汶川災區(qū)的學生赴“小鷹”“海洋”等6個俄羅斯青少年營地進行療養(yǎng),為中俄友好教育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路徑。如今,我國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就營地建設、營地教育和營地輔導員培養(yǎng)等主題,與俄羅斯“小鷹”兒童中心建立起了長期的經驗交流與合作機制。
澳大利亞營地教育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1890年,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就出現(xiàn)了有組織的校園露營活動。1906年,為應對城市化給青少年帶來的消極影響,新南威爾士州教育局組織146名學生在山谷中開展了為期一周的夏令營,這次活動極大地激發(fā)了學校的營地教育熱情。在接下來的幾年中,營地教育計劃進一步擴大。1939年,澳大利亞國家健身委員會成立,并推出了系列營地教育計劃,這是澳大利亞營地教育的正式開端。澳大利亞人口稀少,自然資源豐富,因此,營地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得到了大力推廣。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營地教育逐漸成為澳大利亞部分地區(qū)中小學體育課程的必修環(huán)節(jié)?,F(xiàn)在,《澳大利亞國家課程終結報告》中明確要求學生需要參加額外的課外活動,包括設計活動、學校野營、體育項目等,教育部還會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旅行津貼。
澳大利亞營地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將營地教育與學校教育緊密結合,通過在課程、教師、安全3個方面出臺標準和規(guī)定,形成了獨立的營地教育體系標準和行動指南。
第一,在課程的建設上,2010年《幼兒園至高中戶外教育課程指南》的頒布為學校開展營地教育提供了參考,對不同年級學生的戶外課程提出了指導要求。作為戶外營地教育最為成熟完善的州,新南威爾士州教育局于2018年出臺了《遠足政策實施程序》,明確了學校遠足活動的具體流程和安全防范措施。
第二,在教師的選擇上,澳大利亞中小學設置了專門從事戶外教育的教師崗位,并對教師專業(yè)標準和任教資格進行了嚴格規(guī)定。澳大利亞戶外教育協(xié)會頒布的《戶外教育教師專業(yè)標準》中,要求戶外教育教師至少要擁有半年及以上的大學本科戶外教育的學習經歷,并完成教學實習,這為澳大利亞營地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優(yōu)質的師資保障。
第三,在安全方面,澳大利亞聯(lián)邦政府頒布了《探險活動標準》,各州也根據自己的地理環(huán)境和特色頒布了詳細的安全指南。兒童通常會和教師一起參與戶外活動風險評估,形成風險評估報告,并向家長和管理者征求意見。
營地教育提供了體驗式學習的多重支架,是基于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和人類學四個維度的復合型教育模式,與學校課程結合的戶外教育活動對學生的社會化、知識應用、身體和心理健康等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營地教育可以為學生非認知因素的發(fā)展提供有力的支持。營地教育為學生提供了高度的情感體驗,使學習更深入、更有效。特別是那些在學習驅動力、注意力或社交等方面存在困難的學生,可以從互動式、體驗式、情境式的營地教育中獲益最多。許多在學校中被“忽視”的學生能夠在戶外活動中通過情緒參與提升學習動力,甚至展現(xiàn)出極強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扮演領導者角色,突破成長的困境。
營地教育可以為跨學科學習提供有力的支持。營地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開展復雜的、綜合性的STEM學習。例如,在森林里觀察昆蟲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對生物學習的熱情;鉆木取火幫助學生理解摩擦生熱原理;帳篷的搭建可以聯(lián)系到空間幾何……一項探索性研究表明,“營地教育+STEM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學生對體育活動和STEM教育的參與度,在體驗式學習當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堅韌果敢、頑強自信、團結協(xié)作等優(yōu)良品格。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營地教育類型更趨多樣,從業(yè)人員專業(yè)性不斷提升,與學校課程融合程度持續(xù)加強,甚至開始為新冠疫情下的學校教育提供新的教學模式。但是,近年來我國營地教育行業(yè)衍生出資本博弈的“變種”,折射出過度市場化的亂象。營地教育領域應當加快成立第三方評估機構,鼓勵行業(yè)遵循共同的行為準則和教育理念,增強營地教育的學術性和公益性,從而建設高質量的營地、優(yōu)秀的營地教育教師隊伍、具有教育啟發(fā)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營地教育課程等,引領中國營地教育事業(yè)正向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