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柴仁緣 文:原畫冊KKM
翻開《美國黑夜》這本畫冊,里面的照片大部分過曝且褪色。當你的眼睛適應了這種過曝照片后,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照片拍的幾乎都是破敗貧困的社區(qū)。翻了七八頁才看到正常曝光的照片——它們是藍天、白云、獨立住宅、小轎車,而這些是在過曝處理中行走的人們所無法觸及的。
全覽畫冊,這樣“正常曝光”“典型美國”的照片非常少,大概只占七分之一左右。當然,其中還有一些特例,那就是街頭拍攝底層黑人的照片。這樣一本封面白、扉頁白、字體白、照片白,編輯、設計、裝幀都為“白”服務的畫冊,顯然是對題目“美國黑夜”的一種反諷。
這一切都可以被理解為,格拉厄姆在提示一種“視而不見”,也就是攝影對“負能量”回避的本能。這些照片拍攝于1998年到 2002 年,這是格拉厄姆初到美國的一段時間,拍攝地點包括洛杉磯、孟菲斯、底特律、紐約和亞特蘭大。這些照片很有先見之明地反映了近年來社交網(wǎng)絡上的攝影風氣,曬的都是精致高級的一面,而對真實存在的平凡衰敗卻選擇性過濾。而在這些照片背后,其實隱藏著巨大的社會、種族和政治問題。
1.淹沒在陰影里的美國街頭窮人
2.過曝的破敗貧困社區(qū)
3.曝光正常的富人區(qū)
當然有一部分“關心疾苦”“尋找決定性瞬間”的紀實攝影師會強化社會問題的存在,而格拉厄姆卻二次反轉,正常展示社會現(xiàn)實,卻用刺痛雙眼的方式提醒我們“視而不見”的普遍存在。這會比直接拍攝社會問題更能深刻地提醒我們:人們在看見什么,忽視什么,強化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