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蔚文
有一次在超市,我看見一位媽媽勸孩子:“我們不要這個紅色的,要那個藍色的,好嗎?”
孩子手上拿著一個紅色的玩具。孩子不同意,媽媽一直在勸他。最終,孩子有些不甘心地換成藍色的玩具,和媽媽走了。
還有一次,在一個商場的服裝專柜,我看見一位穿著艷麗的媽媽替女兒挑了幾件綴飾繁雜的衣物。那女孩十二三歲,對媽媽的選擇頗不情愿—這些衣服的風格顯然與她的年齡不符,可那位媽媽堅持認為它們非常好看。女孩去試衣服,出來后表情木訥,不自在地站在鏡前,媽媽則在一旁夸贊道:“我選的好看吧!”接著,她興沖沖地結賬去了。
她只看見了衣服—她喜歡的衣服,卻沒有看見女兒。
我想起兒子乎乎童年時也有若干次這樣的經歷。我站在自己的審美角度,勸說他放棄他喜歡的東西,接受我的意見。譬如他小學一年級時,有次我?guī)I鞋,他看中的是一雙黃綠拼色的球鞋,可對我這種偏愛灰色調的人來說,黑灰拼色的那雙更好看。我試圖用自己的審美來影響他,一再告訴他那雙黑灰拼色的有多酷。我已記不清當時到底買了什么顏色的鞋,但從乎乎上初中后,他基本上都穿深色的衣物,而且黑色的居多,黑色棒球帽、黑色T恤、黑色棉服……
只是因為他在青春期,所以覺得黑色酷嗎?是因為從小就被我否定他的審美,以致他覺得黑色是唯一安全的顏色。
有一次,我看到一篇談論母愛的文章,其中提到母親對孩子的“霸占”—這詞多生硬、突兀啊,難道不是因為愛,母親才更關心孩子,才更想與孩子在一起嗎?
可這個詞又很發(fā)人深省。即使媽媽們以“孩子永遠需要更多的愛”為借口,也不能遮擋這份“愛”背后的復雜成分。
事實上,當愛泛濫時就會異化,比如過度干涉孩子的意愿或者過度關注孩子,包括他的言行、情緒、生活起居等?!盁o微不至”對待幼嬰沒錯,但隨著孩子逐漸成長,父母過分的“無微不至”,就會使孩子自我萎縮。
對孩子是這樣,對親人和朋友也是一樣,止于建議就好,別去干涉。那是人與人之間必要的邊界感。
我接觸并學習心理學后,越來越能看清一廂情愿的“愛”帶來的風險。有了孩子后,有些母親往往會把感情的重心悉數轉向孩子,忽略自身與外部世界的連接。當這種連接出現問題時,則會把重心全部放在孩子身上。
這樣的媽媽給予孩子的“愛”往往是令人窒息的。
一定記得,你也是自己的后天“父母”,你需要給予自己充分的愛與養(yǎng)分,這樣才能讓你對孩子的愛可持續(xù)。有一位心理學家說:“愛滿則溢。過度的付出就像透支的信用卡。母親在照顧孩子時,一定要記得留出時間和愛給自己?!?/p>
一個媽媽只有愛自己,才能更健康地愛孩子。她本身是豐足的,便無須強加意志給孩子,無須從孩子的服從以及孩子對她的需求中獲得滿足;她本身是自信的,便無須通過對孩子的掌控來獲得信心。如此,她才會讓孩子做自己。
乎乎中考后,我們做了一個選擇,讓他去外地的一所高中讀書,這樣能為“放手”創(chuàng)造更充分的條件。他去外地讀書后,要面對更多的挑戰(zhàn),包括生活上的和學習上的。周末出行的交通、飲食等都由他自行解決。當然還有購物,衣服、鞋子都按照他的喜好,由他自己購買。
乎乎假期回家后,我在他的行李中發(fā)現,他添置的新衣中仍有不少是黑色的,但也有白色的—一件寬松的白色純棉衛(wèi)衣,上面印著有設計感的彩色字母,很有青春氣息。而且我發(fā)現,他已經很久不戴棒球帽了。曾經有好長一段時間,他總是棒球帽不離頭,哪怕在室內也不肯摘下。這是因為他小學六年級時,有次在我對理發(fā)師的“建議”下,他的頭發(fā)被剪短了一點兒,被一個頑皮的同學嘲笑了,大概給他帶來了心理陰影。之后,他讓我買了好幾頂棒球帽,全是黑色的。那段時間,帽子像長在了他的頭上一般,無論天氣多熱,他都不肯摘下。
從那次后,我意識到自己對他的干涉,意識到他應當有權決定自己的發(fā)型、衣物以及更多。
在他去外地上高中前,有次他開玩笑地和我說,他想買一件粉色的衣服,問我覺得怎么樣。我說:“可以啊,沒問題,你喜歡就行。我就見過一位男士把粉色襯衫和黑色西裝搭配得很時尚?!?/p>
后來,他沒有買粉色的衣服,但我的肯定給了他信心。我希望自己不再是那個挑剔的、把自己的審美強加給他的媽媽。
現在,他都自己去發(fā)廊剪發(fā),告訴發(fā)型師他的想法,不管剪成什么樣,我都不給負面評價,購買什么樣的衣物也全由他自己決定。他在房間時,我進門前,總要先敲一敲門。
我不再強行向他推銷,只是提出一些小建議,當建議被否定后,我也會接受他的決定。我清楚地知道他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審美喜好,有自己的人生之路。
那件他帶回的白色衛(wèi)衣就像他走出某種束縛的宣言,像一縷明亮的光,照進了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