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瑞
我家門前有一棵歪歪扭扭的大棗樹,雖然它長得并不漂亮,但是結(jié)出的棗子卻又大又甜,而且每顆棗子都晶瑩剔透的。
一天,我問媽媽:“樹上的棗有多少顆?”媽媽說:“樹上的棗跟星星一樣多?!毙切怯卸嗌兕w???我一定要弄清楚。
于是,我蹲在樹下數(shù)棗:“1、2、3……”也不知數(shù)了多少,我靠著樹睡著了,醒來時,我正躺在媽媽的懷里,心里納悶兒:我不是在樹下數(shù)棗去了嗎?怎么躺在媽媽的懷里了呢?為了弄清樹上到底有多少顆棗,我又回到了樹下……
秋天,棗子成熟了。我把好朋友找來,爬上了樹,接過了小弟拿來的竹竿,接著就是一陣“空中爆炸”,棗如同下雨般掉了下來……用清水把棗洗干凈,大家爭前恐后地吃,不一會兒,盆里只剩下幾片翠綠的棗葉在水面上蕩漾。
水面,漾著我們的開心,也漾著我們的童年。
(指導(dǎo)教師:王海燕)
“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魯迅先生在散文集《野草》中的《秋夜》一文里這樣寫道。其實除了魯迅先生,還有很多作家或者詩人都喜歡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棗元素”。
棗在中國歷史悠久,光是文字記載就有三千多年了。關(guān)于棗,最古老的著述大概出現(xiàn)于《詩經(jīng)》,在《詩·豳風(fēng)·七月》中有“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秲x禮·聘禮》中說,棗、栗還是古代諸侯相互借路,相互問候之際,帶給掌管朝覲官員的禮物,用兩個容量各一斗二升的上邊有蓋的方竹簋,一個裝滿棗,一個裝滿栗,一齊獻上。對于棗樹的栽植培育,《廣物博志》有記載:“周文王時,有弱枝棗甚美,禁止不令人取,置樹苑中?!薄洱R民要術(shù)》的記載更為翔實:“選(棗)好味者,留栽之,候棗葉始生而移之?!薄皸椥詧詮?,不宜苗稼?!?/p>
作家愛棗,愛寫棗。棗,紅紅火火,是喜慶,是豐收。